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证候特点及差异性。方法:首先对2029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临床信息采集表的填写,然后分别从症状指标描述、证候特点及相关性分析3个方面探讨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证候规律及差异性。结果:(1)血瘀、气虚是心绞痛证候最主要的证素,但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瘀更为突出,气虚相对较少,经X2检验,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2)不稳定型心绞痛证候相关强度依次为阳虚寒凝痰浊偏热血瘀阴虚,而气虚与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相关强度较高。结论:稳定型心绞痛多气虚等本虚表现,不稳定型心绞痛多血瘀、痰浊、气滞、寒凝、阳虚,多为实邪为患。  相似文献   

2.
李和法  邹波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1):656-657
笔者自拟益心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40例 ,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选择确诊为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 ,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者 80例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中 ,男 2 3例 ,女 1 7例 ;年龄 47~ 67岁 ,平均( 5 8.37± 6.35 )岁 ;病程 3个月~ 1 3年 ,平均 ( 4 .88± 3.98)年 ;病情按心绞痛程度分为轻度 8例 ,中度 2 6例 ,重度 6例。对照组 40例中 ,男 2 4例 ,女1 6例 ;年龄 44~ 70岁 ,平均 ( 5 8.2 3± 7.0 4 )岁 ;病程 5个月~ 1 4年 ,平均 ( 5 .0 8± 4.2 2 )年 ;心绞痛轻度 9例 ,中度 2 6例 ,重度 …  相似文献   

3.
我们1992~1998年用白拟黄茂丹参通脉汤治疗老年性冠心病心绞痛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人取60岁以上的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例。60~70岁52例,70~80岁28例,平均年龄67.8岁。病程最长者6年,最短者20天。全部病人按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诊断标准诊断。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ZI例,卧位型心绞痛14例,梗塞后心绞痛7例。中医辨证:阳虚血瘀ZI例,痰浊血瘀20例,阴虚血瘀阳亢18例,脾肾阳虚血瘀11例,阴阳俱虚Ic例。心电图均表现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其中伴有室性早搏8例,房性早搏20例,结性早搏…  相似文献   

4.
笔者自 1996— 2 0 0 0年 ,以自拟黄芪通脉汤治疗老年性心绞痛 ,疗效满意 ,兹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40例中 ,男 32例 ,女 8例 ;年龄 6 0~ 70岁 2 6例 ,71~ 80岁 14例 ,平均 6 7 8岁 ;病程最短 30天 ,最长 5年。全部病人按世界卫生组织 (WHO) 1979年诊断标准诊断。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 19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10例 ,卧位型心绞痛 7例 ,梗塞后心绞痛 4例。中医辨证 :阳虚血瘀 11例 ,痰浊血瘀 10例 ,阴虚血瘀阳亢 9例 ,脾肾阳虚血瘀 5例 ,阴阳俱虚 5例。心电图均表现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其中伴室性早搏 4例 ,室上性早搏 12例 …  相似文献   

5.
补气通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云玺 《河南中医》2003,23(1):34-35
冠心病心绞痛属心气不足者较为常见 ,笔者运用自拟补气通脉汤治疗本病 5 0例 ,取得满意疗效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80例均为我院内科病例 ,均符合中医胸痹心痛诊断标准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5 0例中 ,男 32例 ,女 18例 ;年龄39~ 76岁 ,平均 5 9.6岁 ;病程 1月~ 2 5a,平均 5a ;稳定型心绞痛 17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14例 ;初发型心绞痛 16例 ,心梗后心绞痛 3例 ;轻度 17例 ,中度 2 2例 ,重度 11例。对照组30例中 ,男 18例 ,女 12例 ;年龄 4 0~ 80岁 ,平均 5 8.9岁 ;病程 2月~ 2 6a,平均 5a;稳定型心绞痛 1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8例 ;…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稳定型心绞痛证候要素,为该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 设计前瞻性观察方案,选取经冠脉造影证实的251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观察其中医症状特点,通过因子分析提取证候要素并对其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因子分析结果得出6个公因子(证候要素),其分布情况为血瘀占37.8%,气虚占33.1%,痰浊占16.7%,阴虚占12.4%.结论 稳定型心绞痛主要证候要素是血瘀、气虚;次要证候要素为痰浊、阴虚;病位在心,主要涉及肾、脾两脏.  相似文献   

7.
笔者于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3年 1月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38例 ,并与单纯应用中药、西药作对照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男 2 3例 ,女 15例 ,年龄4 2~ 6 6岁之间 ,病程 4个月~ 2 1年 ,稳定型心绞痛 2 6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12例。单纯中药组 :男 2 1例 ,女 17例 ,年龄39~ 6 9岁之间 ,病程 2个月~ 2 3年 ,稳定型心绞痛 2 3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15例。单纯西药组 :男 2 4例 ,女 14例 ,年龄4 3~ 6 8岁之间 ,病程 5个月~ 19年 ,稳定型心绞痛 2 8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10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聚类分析和对应相关方法对1 069例冠心病心绞痛的69个症状进行分类研究和证候要素组合规律。方法:在五家医院多中心、大样本收集1 069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记录中医四诊信息,运用聚类分析和对应相关方法进行分类研究和证候要素组合规律研究。结果:运用聚类的方法把1069例冠心病心绞痛的69个症状聚成6类,经中医专家辨证第1类心肾阴阳俱虚、第2类气虚血瘀、第3类肝气郁结、第4类脾气虚弱、第5类痰瘀互阻、第6类气虚。应用对应相关分析方法得出血瘀和痰浊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依次为气虚和血瘀,气虚和痰浊,气虚和肝虚,气虚和阴虚等关系较紧密。从图表可知气虚、血瘀和痰浊位于所有症状和证候的中心,初步推断气虚、血瘀和痰浊是冠心病心绞痛的核心病机。结论:气虚、血瘀和痰浊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机,此外再兼加阴虚、肝虚可以覆盖85%以上的病人。  相似文献   

9.
笔者于1998年3月~2000年9月应用益心丸对82例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进行了临床试验研究,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试验82例,其中,观察组6l例,男40例,女2l例;平均年龄60.35±5.2l岁;平均病程4.21±2.67年,心绞痛轻度10例,中度35例,较重度16例:对照组2l例,男11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和冠脉病变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与冠脉病变程度及病变范围的关系,确定冠心病心绞痛的危险证候要素,总结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变化规律。方法: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了424例经冠脉造影诊断的住院病例,其中冠心病心绞痛324例,非冠心病100例。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卡方检验和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提取冠心病心绞痛8个主要证候要素:气滞、血瘀、寒凝、痰浊、热蕴、气虚、阳虚、阴虚,其中气滞、血瘀、痰浊、气虚、阳虚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证候要素;②冠心病心绞痛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其病机变化规律是:阳虚血瘀→痰浊热蕴→阴虚血瘀→气虚血瘀→寒凝痰浊→寒凝血瘀→气、阴、阳俱虚;其本虚的变化依次是:阳虚→阴虚→气虚→气、阴、阳均虚;而其标实则呈现出"先热后寒、瘀痰交替"的特点。③冠心病心绞痛病机随冠脉病变范围的扩大而变化,其过程是:寒热错杂→气虚血瘀和阳虚血瘀→痰浊壅塞→寒凝心脉和气阴两虚。结论:①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是阳微阴弦;②冠心病心绞痛病机随冠脉病变而呈现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舒血宁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岩  宫丽鸿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2):1605-1605
笔者应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4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研究共观察11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4例,男46例,女18例;年龄40~67岁,平均57.73岁;病程1—15年,平均7年;其中稳定型心绞痛5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0例;轻度27例,中度30例,重度7例。  相似文献   

12.
胸痹心痛中医病性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中医病性证素的分布、主要组合规律及冠心病不同类型证素分布。方法对223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中医病性证素分布的临床调查,分析病性证素的分布及组合情况,并分析冠心病不同分型证素分布规律。结果胸痹心痛常见病性证素分布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阳虚、寒凝;其组合情况:双因素组合中,气虚+血瘀最多,其他依次为气虚+阴虚、血瘀+气滞、血瘀+痰浊、气虚+痰浊、阳虚+血瘀、气虚+阳虚、血瘀+阴虚;三因素组合中,气虚+阴虚+血瘀最多,其次为气虚+痰浊+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血瘀+痰浊、阳虚+血瘀+气滞;冠心病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中医病性证素分布存在差异。结论胸痹心痛在治疗上应标本兼顾,以益气活血、滋阴化痰的方药为主。  相似文献   

13.
自拟胸痹饮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符合WHO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按卫生部 1993年制定发布《中药新药治疗胸痹 (冠心病心绞痛 )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定中医证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 :男性 2 1例 ,女性 17例 ;年龄 38~71岁 ,平均年龄 4 5 .2岁 ;病程 1周~ 15年 ,平均 5 .2 4年 ;其中合并高血压者 10例 ;中医分型 :气滞血瘀型 7例 ,气阴两虚型 9例 ,痰浊血瘀型 2 2例 ;对照组 :男性 2 0例 ,女性 18例 ;年龄 36~ 70岁 ,平均年龄 4 4 .8岁 ;病程 1周~ 14年 ,平均 5 .2 6年 ;其中合并高血压病者 9例 ;中医分型 :气滞血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检索近10年冠心病中医辨证相关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中的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总结冠心病中医证型特点。结果证型排名前8位的为气虚血瘀、心血瘀阻、痰阻心脉、气滞血瘀、痰瘀交阻、气阴两虚、寒凝心脉和心阳不振。较常见的本虚证素为气虚、阴虚,标实证素为血瘀、痰浊。结论冠心病属虚实证素相互夹杂之证,证型以单证素和两证素多见。  相似文献   

15.
电频交流电穴位导入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7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中药导入组70例,男38例,女32例,平均年龄60.5岁.平均病程6.2年.稳定型心绞痛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0例.伴高血压24例,高血脂症22例,糖尿病8例,心律失常7例.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1号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5年来,笔者运用自拟通阳祛瘀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3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63例均为2002年4月~2006年5月门诊患者.其中男40例,女23例;年龄48~76岁,平均63.2岁;病程8个月~16年.不稳定型心绞痛34例,稳定型心绞痛29例.  相似文献   

17.
20 0 1年 4月~ 2 0 0 2年 4月 ,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5 0例 ,并与单纯西医治疗 5 0例进行对照观察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 10 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5 0例 ,男 2 8例 ,女 2 2例 ;平均年龄 (6 8± 8.5 )岁 ;平均病程 (13± 5 .1)年 ;稳定型心绞痛 3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2 0例 ;伴有糖尿病 15例 ,高脂血症 2 0例 ,高血压病 13例 ,心律失常 18例。对照组 5 0例 ,男 2 6例 ,女 2 4例 ;平均平龄 (6 9± 8.7岁 ) ,平均病程 (12± 4 .3)年 ;稳定型心绞痛 36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14例 ;伴有糖尿病 14例 ,高脂血症…  相似文献   

18.
笔者近年来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自拟“益气活血化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30例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笔者将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5 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 2 8例中 ,男 2 5例 ,女 3例 ;年龄 42~ 6 5岁 ,平均 5 3.8岁 ;病程 3个月~ 16年 ,平均 4.3年 ;稳定型心绞痛 2 2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6例。治疗组 30例中 ,男 2 4例 ,女 6例 ;年龄 43~ 6 8岁 ,平均 5 5 .2岁 ;病程 6个月~ 18年 ,平均 5 .4年 ;稳定型心绞痛 2 6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4例。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1.2 诊…  相似文献   

19.
<正> 1985年以来,我们以活血逐瘀法为主共观察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1例,现将治疗情况小结如下。临床资料据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心血管专业组关于冠心病诊断标准的建议,诊断冠心病心绞痛31例。其中男23例,女8例,平均年龄56岁,31例中属稳定型心绞痛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8例,混合型心绞痛6例,亚急性、陈旧性心肌梗塞各1例。合饼高血压病者8例,心力衰竭7例。辨证分型参考1986年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会修定的血瘀证诊断标准,单纯血瘀型9例,血瘀兼痰阻型11例,血瘀兼阳虚型7例,血瘀兼肝阳偏亢型4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冠心病证候要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探索伏邪致病特点。方法通过前瞻性调查方法收集冠心病心绞痛(冠脉造影术后)患者120例临床资料,结合指标描述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总结证候要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范围的内在联系。结果痰浊+血瘀、气虚+血瘀是冠心病心绞痛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内在组合。血瘀、痰浊、阳虚、气虚与Gensini积分正性相关,血瘀、痰浊、阴虚、气虚与冠脉病变血管支数正性相关。结论痰浊和血瘀是引起冠脉病变程度和范围加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