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偏瘫运动与静止膝关节的屈伸角度变化。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仅采用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基础治疗上,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使用 Lokomat全自动机器人步态评定系统对患者进行运动与静止膝关节的屈伸角度变化参数测定比较。结果:治疗后实验组中,足跟着地时膝关节的屈曲角度值,膝关节的屈伸角度最大值、膝关节支撑相和摆动相关节的屈曲角度最大值和膝关节活动度,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 <0.05)。结论: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中风偏瘫膝关节运动,提高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对中风偏瘫患者步态周期的影响。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治疗上采用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8 d后进行运动学时间参数测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侧支撑相时间、健侧支撑相时间、步行周期、患侧摆动相时间、健侧摆动相时间及双支撑相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可有效改善中风偏瘫患者步态运动周期,提高患者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偏瘫下肢功能变化。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未作其他相关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基础治疗上,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对患者髋、膝关节肌力、肌张力以及关节活动变化进行运动学参数测定、比较。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28天后,髋、膝关节肌力、肌张力以及活动度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可有效提高肌力,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缺血性脑中风偏瘫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脑中风偏瘫膝关节功能变化。方法:将100例脑中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未作其他相关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采用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对患者膝关节肌力、肌张力以及关节活动变化进行运动学参数测定、比较。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28天后膝关节肌力、肌张力以及活动度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可有效提高肌力,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脑中风偏瘫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脑中风偏瘫下肢功能变化。方法:将100 例脑中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 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上,未作其他相关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基础治疗上,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8 天后对患者髋、膝关节肌力、肌张力以及关节活动变化进行运动学参数测定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28 天后,髋、膝关节肌力、肌张力以及活动度均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可有效提高肌力,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脑中风偏瘫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与常规针刺对缺血性脑中风患者步态时间周期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随机分为阴阳对刺组与常规针刺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和长春西汀注射液静脉滴注),常规针刺组取足阳明胃经穴位(髀关、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行平补平泻法;阴阳对刺组采用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阴经取足五里、血海、阴陵泉、三阴交等,阳经取髀关、梁丘、阳陵泉等,阴经腧穴运用呼吸补泻法的泻法,阳经腧穴运用呼吸补泻法的补法。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运动学时间参数测定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步行周期、患(健)侧支撑相时间(%)、患(健)侧单支撑相时间(%)、患(健)侧摆动相时间(%)、双支撑相时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步行周期(1.75±0.21vs 2.02±0.37)、患(健)侧支撑相时间[(65.41±5.20)%vs(68.37±6.24)%,(70.99±6.47)%vs(74.51±5.19)%]、患(健)侧摆动相时间[(36.08±4.86)%vs(33.65±2.94)%,(31.04±3.41)%vs(26.77±2.67)%]、双支撑相时间[(36.91±5.10)%vs(41.22±5.39)%],阴阳对刺组较常规针刺组治疗后改善更明显(均P0.05);两组支撑相时间(%)、单支撑相时间(%)、摆动相时间(%),治疗后患、健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中风偏瘫患者步态运动周期,提高步行功能,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调和阴阳经刺法,对照组予常规针刺,观察两组FMA评分FCA。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FCA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具有良好效果,能较快改善肢体痉挛偏瘫状态,恢复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调和阴阳经刺法,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痉挛指数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痉挛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有良好效果,能较快改善肢体痉挛偏瘫状态,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阴阳调衡透刺法对中风后痉挛瘫患者行走功能重建的调节作用。方法将90例中风痉挛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阴阳调衡透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Berg平衡功能两项量表评分及步态分析检测。结果两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治疗后步态分析各项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患肢步长、患肢步速、患肢步频、预承重期时限、摆动期时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阴阳调衡透刺针法可有效缓解中风后痉挛瘫患者下肢异常肌张力增高,调节髋膝踝关节活动度,有效改善患者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10.
巨刺结合刺络拔罐法治疗中风偏瘫9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内经》所载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巨刺法 ,加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偏瘫 98例 ,结果基本痊愈 75例 ,好转 1 7例 ,无效 6例 ;同时设针刺对照组 72例 ,结果基本痊愈 30例 ,好转 1 9例 ,无效 2 3例 ,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 <0 .0 1 )。治疗组内对比显示本疗法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没有显著差异 (P >0 .0 5)。提示巨刺加刺络拔罐是治疗中风偏瘫有效疗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何民鹏 《新中医》2014,46(4):183-185
目的:观察多种针灸手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观察组接受多种针灸手法(头部电针、体针、梅花针)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的针刺治疗;2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2组治疗70天。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0.0%,对照组7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多种针灸手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针刺治疗脑卒中痉挛性运动障碍配穴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海英  于潇 《中国针灸》2007,27(10):735-737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最佳配穴方法。方法:将96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对照组)与平衡阴阳针刺组(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普通针刺组按传统取穴方法,主要是阳经取穴,取肩髃、曲池、手三里等;平衡阴阳针刺组根据阴缓阳急的中医理论及偏瘫患者伸屈肌肌张力不平衡的特点,采用阴阳经配穴,取极泉、尺泽、少海等。2组治疗前后分别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修改的Ashworth、日常生活能力(ADL-Barthel指数)及脑卒中脑功能障碍评价表(SIAS)评定。结果:针刺有明显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痉挛性运动障碍的作用,可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6.56±7.97,ADL-Barthel指数为57.20±12.80,对照组为21.62±7.17、30.66±11.34,2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针刺能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痉挛性运动障碍,可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但不同配穴组方存在差别,临床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申时针刺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申时针刺)和对照组(非申时针刺),每组25例。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康复训练和申时(下午3~5时)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康复训练和非申时针刺治疗。观察两组CSS评分、BI指数评分及FMA评分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CSS评分均下降(P0.01),BI指数评分、FMA评分均升高(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申时和非申时针刺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使用针刺治疗.结果 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ADL积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5.
巨刺加电针疏密波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健侧加用电针疏密波对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针刺健侧加电针疏密波,对照组针刺患侧加电针断续波。治疗3个疗程、6个疗程、9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早期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后期疗效相同。结论巨刺加电针疏密波治疗中风偏瘫见效快。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iency of the treatment on apoplexy by acupuncture of regulating yin-yang balance penetration, and to seek the effective methods and mechanism of the treatment on hemiplegia after ischemic stroke.Methods: Ninety cases of the ischemic strok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by using central random system: acupuncture and rehabilitation group(n=30), acupuncture group(n=30) and rehabilitation group(n=30).The patients of each group were treated based on corresponding acupuncture or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followed by antihypertensive, regulating lipid and other symptomatic supportive treatment 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 professional evaluator did not know which group the patient belonged to.The evaluators assessed the measuring score of NDS FMA 28 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acupuncture and rehabilitation group was 86.7% while the acupuncture group was 80%, and both were better than 70% of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P0.01); in reducing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1).Conclusion: The method of acupuncture of regulating yin-yang balance penetration is an effective method.It has a great prospective of use.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经筋结点(屈踝结点)对痉挛型偏瘫患者踝关节痉挛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痉挛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针刺患侧屈踝结点。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腓肠肌肌电积分值(IEMG)、综合痉挛量表(CSS)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腓肠肌IEMG、CSS及F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腓肠肌IEMG、CSS评分低于治疗前,FAC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腓肠肌IEMG、CSS评分低于对照组,FAC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针刺屈踝结点,能够更好地改善痉挛型偏瘫患者踝关节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8.
提高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的关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欧阳颀  周巍  张春梅 《中国针灸》2007,27(10):773-776
讨论提高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需注意的5个方面。一是得气:得气是针刺取效的重要因素,头针针感应以医者指下有"如鱼吞钩"般的吸针感为主;二是针刺手法:手法的选择宜以找到适宜的针感、传导方向及强度为准则;三是有效刺激量:只有当腧穴的刺激量强度与患者体内的感应状态相匹配时,才能发生能量共振,出现最佳治疗效果;四是治疗时机:中风偏瘫康复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早期使用头针治疗;五是康复训练:头针治疗中风偏瘫需要与康复训练结合起来,两者结合起了正相干性效应。临证中注意这5方面问题,可以巩固和提高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了解其对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的治疗作用和相关性。方法将90例急性期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基础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针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查和疗效判定。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针灸对急性期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善作用明显,其总有效率优于药物治疗,是治疗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观察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疗效。方法 将 10 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 5 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颈、背、腰部华佗夹脊穴配合头针治疗 ,对照组采用体针配合头针治疗。结果与结论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 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