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指胃黏膜遭到反复侵害而见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黏膜变薄,或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为病理特点的病症。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胃痞”范畴。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在其基础上伴发的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和(或)中、重度异型增生则被视为胃癌前病变。积极治疗CAG是阻断其向胃癌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中医药治疗CAG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下面就CAG中医药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其伴发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被公认为是胃癌前病变。目前西医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中医学辨证属“胃痛”、“胃痞”等范畴,运用各种方法治疗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3.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萎缩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长期慢性的非可控炎症使得胃黏膜长时间处于高炎性反应状态,或可诱导胃恶性肿瘤的发生,该过程为胃“炎癌转化”。目前中医药治疗CAG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延缓甚至逆转胃“炎癌转化”,本文从中医药改善胃黏膜萎缩和改善肿瘤形成前微环境两方面来探讨其治疗CAG的机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CAG、干预“炎癌转化”、逆转癌前病变提供证据支持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胃“炎癌转化”是从胃的相关性炎症发生、发展到胃癌(GC)的一个过程,其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在我国,GC无论发病率还是死亡率均较高,预后较差,对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构建GC的防治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胃“炎癌”链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关键环节,现代医学对于CAG的治疗一般以去除病因及改善临床症状为主,这些治疗虽短期疗效较好,但往往缺乏明显的逆转性且易复发。中医药防治从“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出发,并且结合现代医学对“炎癌转化”的认识,对CAG及GC实施个体化防治原则,防治并重是控制胃“炎癌转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基于CAG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机关键提出“脾虚宛滞”理论,认为脾虚是“炎癌转化”之根本,宛是“炎癌转化”之重要因素,滞是“炎癌转化”之关键,“脾虚宛滞”与胃“炎癌转化”进程息息相关。治疗上运用“健脾去宛”之法,其目的是健脾以培元,改善胃腑供血及调节机体免疫力;去宛以通滞,减少非可控性炎症的发生,改善炎性微环境,对胃的相关性炎症进行早期干预,控制胃“炎癌转化”进程,阻断、延缓甚至逆转胃黏膜病变,为CAG的临床诊疗及GC的预防提...  相似文献   

5.
浅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属中医“痞满”、“胃脘痛”、“胃痞”等范畴。1978年,WHO将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病变。临床上用中医治疗CAG,不仅能明显改善症状,而且胃镜及组织病理检查表明CAG病变能够逆转。关于CAG的治疗,笔者在临床上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6.
赵克学  单兆伟 《陕西中医》2006,27(12):1600-1600,F0003
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作为一种癌前状态,在中医称之为“胃痞”,“胃痛”,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早在1978年WHO将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在其基础上伴发的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和(或)中、重度异型增生,则被认为是重要的癌前病变。中外学者已将胃癌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胃癌前病变。手术或西药治疗胃癌前病变效果并不理想,而中医药对干预及逆转胃癌前病变效果较好。笔者有幸侍诊于著名脾胃病专家单兆伟教授,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兹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治疗心得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目前公认的难治性疾病,西医至今认为胃黏膜的萎缩性病变难以逆转,但中医对治疗本病持乐观态度。大量临床病例证实了中医药对CAG的确切疗效。故就近十年临床上频见的五个cAG证型(胃阴不足型、肝胃不和型、胃府蕴热型、脾胃虚弱型、胃络瘀血型)的中药治疗方法作一综述,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幽门螺杆菌(HP)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相当于社国医学的“胃脘痛”“胃痞”“痞痛”等范畴。根据CAG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笔者于2002—06~2007—06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CAG10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胃口服液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胃黏膜萎缩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CAG模型对照组、胃复春对照组、和胃口服液治疗组。以40%酒精加60℃热糊灌胃进行造模。观察各组大鼠精神状态、活动情况、毛发光泽度、食欲及大小便等情况。20周后处死大鼠,大体观察胃黏膜萎缩情况及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并以TDT介导的末端平移标记法(TUNEL)捡测胃黏膜萎缩情况。结果:CAG模型对照组大鼠胃黏膜表现以中~重度的萎缩为主,部分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经和胃口服液干预治疗后,大鼠胃黏膜萎缩程度明显减轻;同时,CAG模型对照组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和胃口服液治疗组凋亡细胞数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和胃口服液能有效逆转CAG大鼠胃黏膜腺体萎缩,阻断CAG的发展;能调控CAG大鼠的黏膜细胞凋亡,对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干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萎胃散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血清EGF、GH的影响,探讨萎胃散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及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阻断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经胃镜加病理捡查确诊的CAG患者140例进行分组对照治疗,其中萎胃散治疗组70例,胃复春对照组7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EGF、GH水平。结果:CAG萎胃散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14%,胃复春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85%,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治疗组也有改善作用,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萎胃散治疗CAG有明显的效果,对胃癌前病变也有改善作用,并可能通过影响CAG患者血清EGF、GH的水平而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属中医“痞满”、“胃脘痛”等范畴。笔者自拟抑萎胃复汤治疗此病80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孙洁纯  潘以丰 《新中医》2024,56(1):200-203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是炎-癌转化的重要环节,中医药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对本病进行辨证论 治。笔者通过浅析“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肾为胃之关”的中医理论来探讨CAG 的病因病机,总结得出其病 机为本虚标实,可从脾肾亏虚角度进行论治,兼顾瘀、毒、湿等标实之邪。  相似文献   

13.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见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CAG列为胃癌前病变(PIGC)。积极治疗CAG对预防其癌变、降低胃癌发病率有着深远意义。目前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w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粘膜固有腺体破坏、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胃痞”“痞满”等范围。1978年,WHO将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而在此基础上伴发的不完全肠腺化生和(或)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则被视为癌前病变。因此,积极治疗CAG是预防其癌  相似文献   

15.
张李 《湖南中医杂志》2014,30(3):141-143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可归属中医学“胃痞”、“虚痞”、“痞满”、“胃痛”、“嘈杂”等范畴。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与疑难病,在该病基础上伴发肠上皮化生(IM)或异型增生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癌前病变,因此CAG的研究和治疗受到广泛重视。目前西医缺乏干预、阻断乃至逆转这一病变的理想手段,中医药在该领域独具特色,大量临床病例及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不仅可显著改善症状,而且可使部分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甚至消失。笔者结合近几年有关文献就本病中医药治疗思路及方法浅作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中医证型的实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经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200例CAG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证型CAG 患者EGF、VEGF及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 脾胃虚弱证72例,肝胃不和证43 例,脾虚气滞证32例,胃阴不足证24例,脾胃湿热证14例,胃络瘀阻证5例。其中,PCNA表达水平肝胃不和证与脾胃虚弱证、脾虚气滞证、胃阴不足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GF、VEGF的表达水平在各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G以脾胃虚弱证和肝胃不和证居多,PCNA的高表达可能是肝胃不和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自拟扶胃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20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GAG)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变,以胃黏膜萎缩变薄,腺体减少或消失为特征。临床表现以胃痛为主症,伴有上腹饱胀不适,餐后无规律性上腹隐痛、暖气、呕吐、泛酸等,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约占临床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10%~15%以上,且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CAG在祖国医学属“胃痞”胃脘痛”心下痞痛”“嘈杂”等范畴,是胃疾病的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目前西医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我院内科自2000年2月至2007年5月应用自拟并自制的扶胃散治疗CAG200例,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健脾和胃疏肝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常表现为上腹胀痛或抱胀不适,伴暖气、厌食、消瘦等,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根据CAG的病变特征,属中医“胃院病”、“痞证”等范畴。1989年以来,我们采用健牌和胃、疏肝活血法治疗CAG,并与西药组对照观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临床资料]a对例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其中男164例,女叙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72岁;矿工98例,农民32例,司机57例,其z17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3年;伴肠化者3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中药组108例,西药组%例。…  相似文献   

19.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属胃癌前状态,伴有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被认为是癌前病变。现代中医研究认为,该病属于“脾虚胃脘痛”、“胃痞”,脾胃虚弱既是其主要病因之一,又是其病机关键之一。本文根据“脾虚证是以消化代谢功能低下为主的全身性代谢紊乱的综合证候群”的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察了黄芪建中汤对脾虚型CAG大鼠消化系统多脏器和骨骼肌病理形态及细胞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脾胃虚弱”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及其癌前病变的发病之本.基本证型有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脾胃阴虚,治当补脾、益胃、助运;“邪踞胃脘、久酿成毒”是CAG及其癌前病变发展、演变的病理基础和关键因素。常见证型有湿热中阻、痰湿困脾、气滞血瘀,治以解毒、清热、除湿、化痰、行气、化瘀:“脾(胃)肝同病”是CAG及其癌前病变必然的病机特征。分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论治,前者调肝健脾,后者疏肝和胃:“脾虚及肾”是CAG及其癌前病变病机演变的转归,有脾肾阳虚、肝肾阴亏两型,治用温肾健脾、滋补肝肾;“脾虚络阻、虚实夹杂”是贯穿CAG及其癌前病变始终的基本病机,据邪实与正虚的主次分别对待.治疗原则是“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