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浅论《内经》和《难经》按时针刺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毕钰桢 《陕西中医》2008,29(4):499-500
目的:探讨《内经》和《难经》按时针刺的差异。方法:对《内经》和《难经》中有关按时针刺的内容进行比较,找出他们之间的差异。结论:《内经》按时针刺的"时"的内涵比《难经》广,两者对针刺深浅结合四时的解释有异,两者中五腧穴四时应用不同,两者对四时五脏针刺手法的论述有所不同,此外,《内经》提出四时误刺的后果,而《难经》中未提及。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内经》、《难经》记载针刺方法的考证,提出上古针刺方法非常重视针刺时病人的脉象变化,把脉象变化作为选择针刺操作时机的重要依据,这与今日针刺方法有较大差异,这也导致了现代中医对《内经》"气至而有效"等论述的认识产生了重大偏差。重视上古刺法的研究有利于促进针灸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陕西中医》2016,(8):1082-1083
目的:探讨《内经》中"病气逆乘"导致心痛的病因、证治及针刺治疗,指导现代中医心病临床。方法:通过对《内经》、《医学心悟》、《类证治裁·心痛》、《三因极-病证方论》、《类经·针刺类》、《难经》有关心痛的记载进行研读。结合临床进行理论探析。结果:"病气逆乘"导致心痛有四:经气逆乱、经脉经气厥逆、五脏之经气厥逆、真心痛。临床上要重视"病气逆乘"导致心痛的病机及针刺治疗,进一步验证《内经》中"病气逆乘"导致心痛及针刺治疗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内经》中“治神”一词只出现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中,但现代论及治神理论时多归结于《内经》,其原因在于《内经》中有很多篇章都讨论了针刺治疗过程中如何治神守神,并阐明了治神与针刺治疗之间存在的深刻联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内经》《针灸甲乙经》原文及其相关文献的整理,从"针前审神""针时治神""针后守神""针毕养神"等针刺全过程,挖掘、探究其针刺重神理论的内涵与意义,以及针刺重神理论的具体运用方法。并通过比对《针灸甲乙经》记载的针刺"治神"内容,整理出其对《内经》针刺"治神"思想的传承及遗失。考读当代李长俊、郑魁山、王启才等医家临床治神经验,阐释当代名医对《内经》针刺"治神"思想的应用发挥,进一步论述治神是针刺的基本原则,及其在针刺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为后世学者对针刺"治神"思想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扩展思路,旨在提高当前针灸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项背肌筋膜炎患者采取《内经》毛刺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项背肌筋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常规针刺组给予普通针刺,《内经》毛刺法组给予《内经》毛刺法治疗,5次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统计并比较两组治疗项背肌筋膜炎的有效率,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压痛积分、功能障碍积分。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的VAS、压痛积分、功能障碍积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首次治疗后《内经》毛刺法组较常规针刺组VAS 评分降低更显著;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90.00%低于《内经》毛刺法组总有效率9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经》毛刺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较普通针刺效果更好;《内经》毛刺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可及时止痛,明显减轻患者压痛症状,且明显改善患者功能障碍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内经》毛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受试者随机分为《内经》毛刺法组(30例)与常规针刺组(30例)。《内经》毛刺法组浅刺颈项部,提捏针柄向外做小幅度的提拉,使皮肤随针尖提起,"如拔毛状";常规针刺组取颈夹脊、天柱等穴,得气后行泻法;两组每日治疗1次,一疗程5次,共2疗程。采用VAS、DNI进行评分,观察首次治疗后即时止痛效果及疗程结束后临床疗效。结果:首次治疗、治疗结束后两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 0. 01),但《内经》毛刺法组首次治疗后VAS评分降低更显著,且治疗后两组VAS改善相当;两组治疗前DNI评分无显著差异(P0. 05),治疗后DN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均P 0. 01),两组治疗后DN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内经》毛刺法组总有效率96. 6%,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90. 0%,《内经》毛刺法与常规针刺对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相当(P 0. 05)。结论:《内经》毛刺法与常规针刺对颈型颈椎病均有较好疗效,但《内经》毛刺法对颈型颈椎病的即时止痛效果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8.
<正>刺络法,又称刺络放血疗法、刺血疗法、放血疗法。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1-2](以下简称《内经》)中,有关针刺治疗的论述,几乎有半数以上是采用针刺放血的。《内经》全书162篇,《素问》有20篇,《灵枢》有26篇对刺络法进行了阐述。其刺络法内容十分丰富,具体而周详,对当下针灸临床仍有指导意义。在此概括整理《内经》论述刺络法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9.
针灸最早的系统论述来自《内经》,文章就《内经》中关于针刺与脉诊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记下一些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0.
《内经》中针刺获效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庆寿 《针刺研究》2000,25(1):69-71
本文探讨了《内经》中针刺获效的影响因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①体质因素 ;②神气因素 ;③年龄与形体因素 ;④时间因素 ;⑤补泻因素 ;⑥针刺浅深因素 ;⑦针具因素。提示以上各因素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针刺获效和得气 ,故临床上必须依据《内经》针刺原理指导其针刺的运用 ,以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梳理《黄帝内经》相关条目与各家治疗中风后失语症临床经验,从"肾"论治,结合脏腑辨证之"肾气内夺",及经络辨证之肾经为本、多经并重,探讨中风后失语症的病因病机及针刺治疗思路,以求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经》中关于通与通法的具体含义。方法:通过对《内经》理论的学习,结合后世医家的观点,阐述通的含义及通法的应用发展与范围。结果:在《内经》中一个“通”字贯通全书,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及与自然的关系,为制定通法打下理论基础。结论:通与通法理论直接指导临床治疗和后世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扬刺法是《内经》十二刺法之一,广泛地被应用于临床针灸。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发现其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效果也比较显著,而且所治疗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传统医学认为扬刺法主要治疗浅表之寒痹,而现代医学也常用来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臀上皮神经炎、坐骨神经痛、面肌痉挛、失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痉挛性斜颈等神经系统的疾病,进而在现代神经科临床中更好将扬刺法发扬开来。  相似文献   

14.
气泄,即肝气乘脾之泄泻,以脾虚肝旺为根本病机,选取太冲穴治疗属对症选穴.至骨针法是邹德辉老师在研习《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探寻而来,目前已通过临床实践并获得良效.太冲针刺至骨作为新针刺方法,在多层次的信息传递和调整过程中发挥重要价值,其不仅是对传统针刺的继承与发展,更是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本研究将从至骨针法选穴、操作和针效三...  相似文献   

15.
王旭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140-141
本文以《黄帝内经》中脾与肺的相关理论对慢性单纯鼻炎脾肺气虚、阳气虚弱、痰湿内生为主症型的病机加以阐释说明,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穴位的起源     
探讨穴位的起源,认为穴位的起源与古人鬼神邪祟致病的理念有关.鬼神邪祟所藏之处即为穴位,在病变局部直接驱除鬼神邪祟便成为最主要的治病思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以痛为腧”形象地说明了早期穴位的确定方法和应用要点,而《黄帝内经》时代毫针刺法的广泛应用则促进了穴位理论和经脉理论的融合,使得穴位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深化,穴位也因此成为人体气血运行的关键部位.从穴位概念的产生到定型实际上展现了由巫术到医学的历史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7.
在《黄帝内经》运气七篇大论中,非常详尽的论述了天象、气候、物候和病候之间的关系,从发病学角度,总结了运气七篇大论关于人体发病的情况,病症特点等,并结合古今案例加以阐释,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郑氏针法学术流派创始于郑云祥、郑老勋先生,形成于郑毓琳先生,成熟于郑魁山教授。郑氏针法起源于《内经》《难经》,在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针灸流派学术体系。郑氏针法包含了郑氏家传针法、热补凉泻针法、温通针法,其手法灵活、适应症广、疗效确切。郑氏针法要求针刺基本功的训练,重视双手的配合,要求心手合一,注重针刺补泻效应与气至病所。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郑氏针法的手法、选穴、主治疾病以及近年来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作一综述,并将其治疗手法进行总结,旨在为其针法进一步实验、临床研究与传播推广提供参考,拓宽临床工作者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营卫补泻刺法源于《内经》,以营卫二气的分布、循行、盛衰立论,经《难经》重点发挥,后世医家不断补充与演绎,内容逐渐发展详实。由于"调和营卫"乃补泻理论的核心机制之一,本研究对有关营卫补泻法的文献进行归纳考析,条列针芒迎随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徐疾补泻、呼吸补泻、平补平泻,以营卫理论进行阐释,以期能够探索传统刺法的文献价值,为现代针灸临床实践提供新的依据和视角。  相似文献   

20.
在针刺过程中,医者不能只拘守手部形式,针刺关键在于"治神"。治神是医者手法的核心,贯穿于整个施治过程中。以神"侯气"、"调气",进而"调神"、"调形体"。其理论在《内经》中已有叙述,具体包括:守神、守机和守气。这三者是对针灸医生针刺手法的要求,也是衡量针灸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然而针道易陈而难入,针灸医生须认真钻研针刺手法和心法。针刺治神在于医者必须"心领神会",方能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