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应用PCR-DGGE技术对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收集15例MODS患者和15例正常对照人群的粪便样本,提取样本细菌总基因组DNA。根据MODS评分分成低分组(5分)、中分组(5~10分)、高分组(≥10分)。然后对细菌总基因组DNA的16S rRNA的V3区进行PCR扩增,进行DGGE图谱及多样性分析,分析MODS患者及对照人群肠道菌群的相似性,并通过ShannonWeaver(H')指数来分析样本的条带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结果低分组及高分组与对照组菌群结构差异显著;低分组肠道菌群结构的种类及数量、优势菌种类及相对含量均明显低于中分组。中分组与高分组肠道菌群结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分组肠道菌群的种类多于低分组,但是数量差异不大;优势菌相对含量及种类差异显著。结论 MODS患者肠道中独有的细菌与疾病有关,它们与MODS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3种健脾补气方药对脾气虚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3种健脾补气方药对脾气虚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运动疲劳兼饥饱失常法复制大鼠脾气虚证模型,采用ERIC—PCR(enterobae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PCR)指纹图谱分析技术观察比较灌胃给予四君子汤(含生药10.8,3.6,1.2g·kg^-1)、理中汤(16.2,5.4,1.8g·kg^-1)和补中益气汤(14.4,4.8,1.6g·kg^-1)3种临床常用健脾补气方药对脾气虚证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造模后大鼠肠道菌群ERIC—PCR指纹图谱条带位置、数量及丰度与健康状态相比均发生改变,说明其肠道菌群发生了一定变化。给予3种健脾补气方药后,大鼠ERIC—PCR指纹图谱多样性指数(shannongindex,H’)有所回升,各给药治疗组与健康时期的相似性系数(sorenson's pairwise similarity coefficient,Cs)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升高。结论: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技术是分析肠道菌群变化较理想的1种方法,该技术可用于脾气虚证本质和治疗脾气虚证药物的筛选或评价相关研究中。3种健脾补气方药对肠道菌群均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可能为其治疗脾气虚证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由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的慢性炎性疾病,通常受多种因素影响,多呈慢性、复发性或进行性炎症的病理表现,主要表现为肠道免疫反应和正常肠道菌群的改变,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Crohn病两种形式。目前关于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方面也依然存在很多难点。众所周知,人体的肠道菌群是一个巨大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优势菌群、条件致病菌及病原菌三种类型,与人体正常机能的发挥关系密切,而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黏膜免疫系统是机体抵御肠腔内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已被公认为机体最重要的屏障之一,这两者可以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来维持肠道内环境的稳态。该文将围绕肠道菌群、肠道免疫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来探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系统,肠道菌群能够产生大量维持机体健康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等,调节宿主生理活动和改善疾病状态。多糖为药食同源植物的主要药理活性物质,由于其具有易溶、毒性低等优点,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药食同源植物多糖进入生物体内不易被胃肠道消化吸收,但可被肠道菌群分泌的多糖降解酶降解,具有潜在的益生元特性。药食同源植物多糖通过调控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介导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并作为益生元与益生菌形成合生元改善炎症性肠病。对药食同源植物多糖与肠道菌群的互作机制、介导肠道菌群并作为益生元改善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治疗炎症性肠病药物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收集临床病例及相应资料,建立患者信息库;探讨益脾止泻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微生态调节作用。方法:通过人肠道菌群PCR-DGGE方法,对溃疡性结肠患者服用益脾止泻汤前后的肠道菌群进行分析,采用凝胶成像等基因指纹图谱分析技术构建其肠道菌群的基因指纹图谱,与正常人群的肠道菌群基因指纹进行比对分析;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一步分析。结果:经UPGMA聚类分析表明,与健康志愿者比较,UC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有一定的变化,但差异不明显;而进一步PCA分析表明,UC患者给服益脾止泻汤后,逐步向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结构恢复。结论:益脾止泻汤有助于UC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反应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其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医脾胃和肠道菌群不仅有着理论的相似点,从脾论治能调整肠道菌群,修复肠道屏障,恢复正常的免疫应答,由此可见二者在功能上的相通之处。本文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探讨中医从脾论治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3种健脾补气方药对脾气虚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运动疲劳兼饥饱失常法复制大鼠脾气虚证模型,采用ERIC-PCR(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PCR)指纹图谱分析技术观察比较灌胃给予四君子汤(含生药10.8,3.6,1.2 g·kg-1)、理中汤(16.2,5.4,1.8 g·kg-1)和补中益气汤(14.4,4.8,1.6 g·kg-1)3种临床常用健脾补气方药对脾气虚证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造模后大鼠肠道菌群ERIC-PCR指纹图谱条带位置、数量及丰度与健康状态相比均发生改变,说明其肠道菌群发生了一定变化。给予3种健脾补气方药后,大鼠ERIC-PCR指纹图谱多样性指数(shannon’s index, H′)有所回升,各给药治疗组与健康时期的相似性系数 (sorenson’s pairwise similarity coefficient, Cs)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升高。结论: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技术是分析肠道菌群变化较理想的1种方法,该技术可用于脾气虚证本质和治疗脾气虚证药物的筛选或评价相关研究中。3种健脾补气方药对肠道菌群均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可能为其治疗脾气虚证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饮食管理对炎症性肠病的营养支持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7年7月~2018年7月,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饮食管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A、ALB、BMI等营养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肠道症状、社会能力、全身症状、情感能力等IBD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在接受营养支持治疗时,对其饮食进行管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9.
老年脾虚患者肠道菌群16S rDNA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健康老年男性和脾虚证老年男性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特征,研究脾虚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分别建立老年男性健康和脾虚证患者(脾肾阳虚、脾气虚、脾肾阳虚兼脾气虚)粪便肠道菌群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指纹图谱,并进行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确定老年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基因指纹特征。结果:脾肾阳虚、脾气虚和脾肾阳虚兼脾气虚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具有明显特征,并与临床诊断结果基本一致;同一证型不同病症、临床表征和病程的患者肠道菌群结构不同。结论:粪便肠道菌群16SrDNADGGE图谱分析方法适用于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研究,是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0.
李艳龙 《河北中医》2012,34(8):1268-1269
炎症性肠病是一组病因尚未十分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胃肠道是人体进行正常的膳食消化、吸收及维持机体良好状态的中枢性器官.呈慢性化病变过程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常合并严重的营养不良,需要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Wnt诱导分泌蛋白-1与克罗恩病(CD)肠壁纤维化的关系。方法选取CD患者20例作为CD组,体检健康的2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CD组患者手术切除的肠段再分为正常肠壁组和病变肠壁组。利用RT—PCR法检测肠壁WISP-1tu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肠壁WISP-1蛋白表达水平。利用ELISA法测定CD组和对照组血清WISP-1水平。结果病变肠壁组WISP-1mRNA表达水平与WISP-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肠壁组(P均〈0.05)。CD组患者血清WISP-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Wnt诱导分泌蛋白-1与克罗恩病肠壁纤维化关系密切,其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保和丸对高脂饮食SD大鼠血脂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高脂饮食保和丸组(简称"高保组")、正常饮食保和丸组(简称"正保组"),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血脂含量,基于16Sr D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大鼠肠道菌群。结果:高保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减少但仍高于正常组和正保组,正保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分析结果显示正保组与正常组大鼠比较,其粪便样本微生物菌群数量无明显差异。高保组与模型组比较能显著增加纲双歧杆菌目、梭菌目、脱硫弧菌目、产氢细菌目菌群数量,但仍低于正常组和正保组;同时能显著减少红蝽菌目、拟杆菌目、芽孢肝菌目、乳杆菌目、丹毒丝菌目、伯克氏菌目、气单胞菌目、疣微菌目菌群数量,但仍高于正常组和正保组。结论:保和丸可能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多样性来降低TC、TG和LDL-C。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异丙基肾上腺素(ISO)诱导SD大鼠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模型,观察心肌MMP-2,9的变化。方法大鼠皮下注射异丙基肾上腺素2次(170mg/kg),6周以左室射血分数≤45%确定造模成功,18周使用左心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查,取心肌采用RT—PCR,real-time PCR及明胶酶谱法检测MMP-2,9的表达,并观察病理形态学特征。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SO组大鼠左心室重量指数明显增加(P〈0.01)。ISO组大鼠左室/体重比率和心肌MMP-2,9的浓度都明显升高(P〈0.01)。结论应用大削量ISO诱导大鼠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该作用可能与心肌MMP-2.9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观察有肠道痉挛表现的便秘患者肠道神经丛及其组成成分有无异常改变,研究便秘患者结肠痉挛与肠神经系统可能存在的联系。方法采集手术患者乙状结肠与横结肠肠壁组织,以有肠管痉挛表现者19例作为实验组,无肠管痉挛表现者2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NSE、S-100对肠壁组织进行免疫组织染色,计数肠神经丛和神经节细胞数,并观察其状态变化。结果 NSE、S-100染色均显示实验组痉挛段肠管黏膜下神经丛及肌间神经丛内的神经节细胞数量均有下降(P均0.05),神经丛数目无显著变化(P0.05),横结肠段神经丛及神经节细胞数目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光镜下可见痉挛段结肠神经纤维紊乱增生,神经节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结论便秘患者结肠痉挛与肠神经系统中神经节细胞数量、成熟程度改变有关,肠壁中增生紊乱的神经纤维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患者痉挛段肠管病理表现与巨结肠类缘病类似,患者无结肠扩张,可能与患者病变程度轻,近端结肠处于代偿期有关。  相似文献   

15.
彭广军  梁璐  杨伟红  宋红波 《河北中医》2009,31(10):1549-1552
目的观察对肠缺血再灌注导致的急性肺损伤早期模型应用低温干预的安全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肛温37-38℃)、缺血对照组(肛温37-38℃)、浅低温组(肛温32-35℃)、中低温组(肛温28-32℃)各15只。采用完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开放后再灌注6 h的方法制备肠缺血再灌注(IIR)致急性肺损伤(ALI)模型。使用体表降温方法控制体温。实验过程中监测动物平均动脉压、心电图和呼吸频率;IIR前、IIR后6 h内分别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和静脉血凝血酶原时间检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缺血对照组随着IIR时间的增加,逐渐发生低氧血症;进行低温干预后,同缺血对照组相比,浅低温组和中低温组的低氧血症得到改善,平均动脉压升高,心率减慢(未出现心律失常),呼吸频率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浅低温组凝血酶原时间的延长小于中低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与中低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肺损伤早期,浅低温和中低温对循环、呼吸和凝血功能的不良影响较小,浅低温和中低温治疗方法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益生菌联合柳氮磺胺吡啶对炎症性肠病的疗效。方法以本院92例住院和门诊的轻中度炎症性肠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一组为益生菌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组,另一组为单用柳氮磺胺吡啶对照组。治疗8周后观察2组患者的主观评价、总体评价以及内镜复查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主观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缓解率也高于对照组(P〈0.05)。而内镜复查结果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是有效的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七叶皂苷钠对术后肠粘连的防治效果。方法:SD大鼠制备术后肠粘连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组(地塞米松5 mg/kg)、给药组(七叶皂苷钠2 mg/kg),均采用尾静脉注射给药,术前给药1次,术后继续给药3 d,术后1周各组进行粘连程度分级并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抽取腹部手术患者80例,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观察静脉滴注七叶皂苷钠对肠粘连的防治效果。结果:七叶皂苷钠明显减轻大鼠术后肠粘连的分级程度(P〈0.05),缓解粘连组织的炎性渗出和炎症反应;可使患者术后腹痛腹胀、排便排气停止、肠梗阻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七叶皂苷钠能够预防腹腔术后肠粘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李洁 《辽宁中医杂志》2013,(11):2300-2301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治疗糖尿病引起的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2年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天3次给予对照组患者150 mg的心律平片,每天3次给予试验组患者步长稳心颗粒1袋(为9 g),连续用药4周为1个疗程,密切观察两组老年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老年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试验组显效为16例,有效为27例,对照组显效为13例,有效为18例。试验组的总有效率(8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2.0%)(t=2.526,P=0.025<0.05);(2)试验组动态心电图改善:显效为21例,有效为20例,对照组动态心电图改善:显效为17例,有效为19例。试验组的总有效率(8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2.0%)(t=3.115,P=0.018<0.05)。结论:稳心颗粒对于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疗效,明显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临床验证穴位在疾病状态下是否存在痛觉敏化及穴位面积的改变.方法:采用电子Von Fray测定了正常人、功能性肠病患者与胃肠疾病相关的13个穴位及其周围1寸、2寸、同神经节段的参照点的压痛阈值,并和穴位异神经节段的参照点做比较,求得其穴位的相对压痛阈值,和正常健康志愿者的相对压痛阈值进行比较,分析功能性肠病患者体表相关敏化穴位的分布和痛敏感度变化.结果:功能性肠病患者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穴的压痛阈值显著下降(P〈0.05),其旁开1寸和2寸及其同神经节段非穴位点的压痛阈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阴陵泉穴位及其旁开1寸的压痛阈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下降(P〈0.05).功能性肠病便秘患者在疾病状态下,曲池及其同神经节的压痛阈值、大肠俞的压痛阈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处于痛敏感状态.结论:功能性肠病患者会出现某些穴位的痛敏和痛敏的范围增大,说明穴位处于敏化状态.敏化的穴位不只是一个点,而是一个相对敏感的功能区域,其在病理状态下反应更加敏感,反映疾病的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解毒化瘀健脾方对胃黏膜异型增生模型大鼠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 1,Thbs1)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基因甲基化状态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解毒化瘀健脾方治疗胃黏膜异型增生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低浓度MNNG(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的综合造模方法,建立实验性胃黏膜异型增生大鼠模型;分模型对照组、西药维甲酸治疗组、解毒化瘀健脾方治疗组,并选择正常大鼠作为阳性对照组;应用甲基化特异PCR技术检测大鼠胃黏膜THBS1、E-cad基因甲基化状态;Realtime PCR、免疫组化技术检测Thbs1和E-cad在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模型组胃黏膜异型增生细胞Thbs1的甲基化阳性检出率为25.0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00%(P0.05);模型组E-cad基因的甲基化阳性检出率(33.33%)高于正常对照组(16.67%),但差异不显著(P0.05);解毒化瘀健脾方组Thbs1及E-cad甲基化阳性检出率相比,模型组显著降低为0.00%(P0.05);解毒化瘀健脾方组Thbs1和E-cad mRNA(P0.05,P0.01)和蛋白表达(P0.05,P0.01)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结论解毒化瘀健脾方可能通过对异型增生胃黏膜细胞Thbs1、E-cad基因的去甲基化和诱导蛋白表达量的增加,实现对胃黏膜异型增生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