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通过取象比类的研究方法,将胃癌痰浊壅盛的临床主症作为主要证型进行研究,加之其迁延不愈、术后易复发且痰证加剧的临床表现,形象比拟"蘑菇论""蓝藻论",构建胃癌痰证假说,架构胃癌痰证理论。再依从胃癌痰证假说,进行临床和实验的双重验证,以病辨证、以方测证、以证治法验证痰证的物质基础存在,形成系统性的胃癌痰本质研究。  相似文献   

2.
痰毒瘀结型胃癌与脂质代谢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成奇 《中医研究》2001,14(1):21-22
目的研究发现胃癌患者痰毒瘀结证的检出率达70.9%,高血脂为血中之痰浊,这种痰浊的生化物质基础是TG和LDL升高.为了加强痰毒瘀结证诊断的客观性、治疗的针对性及改善胃癌预后,本研究就胃癌痰毒瘀结证与脂质代谢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方法痰毒瘀结型胃癌60例和对照组非胃癌患者20例同时检测血清TC、TG、HDL、LPO、CuZnSOD和MnSOD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TC、TG、LPO显著增高(P<O.05),而CuZnSOD和MnSOD水平却显著降低(P<0.05).结论痰毒瘀结型胃癌患者存在脂质代谢紊乱,此为痰毒瘀结型胃癌提供了病理学依据,且对防治胃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着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呼吸道产生而排出的涎液称为痰,具体而言是机体内水液的变异与转化,中医对痰证的认识经过了从有形之痰到无形之痰的认识过程;细胞间质对细胞起着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参与构成细胞生存的微环境,是机体水液转化的辅助场所与痰液生成的媒介。这种西医生物学研究和我国中医痰证理论在肿瘤细胞代谢和扩散领域存在相关性,是我国胃癌在中医方面治疗新的侧重点。通过对本次的相关性探析可以更加清楚地阐明中医胃癌部分的相关内容,为研究中医其他肿瘤病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探讨胃癌患者辨证分型与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190 例不同证型胃癌患者,ELISA 测定血清EGF 水平,SPSS 16.0 软件分析胃癌证型与血清EGF 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痰浊凝滞证与脾胃虚弱、胃热阴伤、气阴两虚、湿热蕴毒以及瘀血内阻证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分层分析显示,男性痰浊凝滞证与脾胃虚弱、胃热阴伤、湿热蕴毒以及瘀血内阻证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EGF 水平与胃癌患者辨证分型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胃癌中医证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文献研究与临床实践提取对胃癌基本证素认识,并结合古今临证经验,应用证候要素概念分析胃癌中医发病特点,总结胃癌基本证候要素与疾病的动态演变规律,提出了"胃内寒、脾气虚为胃癌本虚证素;食、痰、瘀、毒、气滞、内湿、内火为胃癌标实证素;胃阴亏虚、气血俱虚、脾肾阳虚为胃癌病理结局证素"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胃癌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tor,VEGF)在胃癌不同中医证型的表达,探讨VEGF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揭示病与证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手术前至床边辨证并详细记录有关资料。术后标本常规病理检查,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痰瘀毒结三证型胃癌104例和对照组浅表性胃炎30例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结合相关临床病理特征及VEGF在各个证型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实验组胃癌组织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1.7%(85/104),对照组无VEGF蛋白阳性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VEGF表达强度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呈正相关(P〈0.01),与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3)胃癌不同证型之间VEGF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痰瘀毒结证组高于脾胃虚弱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肝胃不和证组高于脾胃虚弱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痰瘀毒结证组高于肝胃不和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VEGF可作为胃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指标之一。(2)VEGF差异表达在不同证型转移的过程中所起作用不同,不同证型的转移机制可能存在差异。VEGF是胃癌肝胃不和证和痰瘀毒结证的相关基因。(3)VEGF高表达与肝胃不和证和痰瘀毒结证胃癌的转移存在显著正相关,提示胃癌邪实越明显,其浸润转移的机率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7.
本院魏品康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消化道肿瘤的防治已有四十余载,临证根据胃癌发生发展的特点,运用取象比类的中医哲学思维,结合中医古代痰证理论,提出从"痰"论治胃癌的理论观念,构建了胃癌痰污染学说,从治理机体环境着手,根除病因,以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肿瘤缺氧微环境能诱导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进一步发生侵袭转移。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痰"关系密切。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创新"胃癌痰证理论",进一步提出其核心观点是胃癌"痰环境"致病说,并认为胃癌的缺氧微环境可归于"痰环境"范畴,可导致"痰污染",诱使胃癌侵袭转移。因此,从"痰"入手,以消痰散结为治疗大法,清化"痰污染",从而逆转EMT,可最终抑制胃癌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进展期胃癌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其分布规律,为进展期胃癌中医证候规范化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20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进展期胃癌患者的四诊信息,通过使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对进展期胃癌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探索。结果 纳入患者164例,涉及601例次就诊信息。通过对29项四诊信息进行主成分分析,共获得10个主成分,选取载荷系数>0.4的四诊信息分配至10个主成分。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得出3类中医证候分布比例,经专业临床医师进行辨证,结果依次为寒凝血瘀证(356,59.28%)、胃阴亏虚证(145,24.17%)、痰热内蕴证(100,16.55%)。结论 进展期胃癌的基本中医证候分别为寒凝血瘀证、胃阴亏虚证、痰热内蕴证,以寒凝血瘀证占比最高,治疗当以温中散寒、活血化瘀为主。  相似文献   

10.
胃癌痰证与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ICAM-1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癌痰证与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ICAM-1的相关性,对痰邪在肿瘤发展转移中可能发生作用的途径进行探讨。方法ELISA法检测胃癌痰湿证、非痰湿证患者血清中ICAM-1的表达,观察其差异,比较化痰前后血清中ICAM-1表达的变化。结果痰湿证患者血清中I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非痰湿证患者(P<0.05),痰湿组经化痰散结治疗1个月后其血清中ICAM-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肿瘤发展转移中起重要作用的痰与黏附分子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胃癌中医证型与胃癌转移相关基因E-cadherin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大志  许玲  何金  魏品康 《中医杂志》2005,46(8):614-616
目的:从基因蛋白表达上探索胃癌患者中医证的本质.方法:将收集到的术前胃癌患者病例资料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确定其证型归属;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术后胃癌肿瘤标本中E-cadherin基因蛋白表达情况.结果:E-cadherin在100例胃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0%,证型间表达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示,痰湿凝结型、气血双亏型与脾胃虚寒型之间无明显差异,表达较高;瘀毒内阻型与肝胃不和型无明显差异,表达较低.结论:瘀毒内阻型与肝胃不和型胃癌患者的E-cadherin表达偏低,此两种证型肿瘤转移形成的途径可能与E-cadherin,即与肿瘤细胞间同质性黏附力降低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辨证分型与血清可溶性上皮钙黏蛋白(sE-cad)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90例胃癌患者进行辨证分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sE-cad水平,SPSS16.0软件分析胃癌证型与血清sE-cad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瘀血内阻证sE-cad与脾胃虚弱、胃热阴伤、气阴两虚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分层分析显示,男性瘀血内阻证与脾胃虚弱、胃热阴伤、气阴两虚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脾胃虚弱证与气阴两虚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sE-cad水平与胃癌患者辨证分型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胃癌术后患者不同阶段中医证型的演变,为中医治疗胃癌术后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对48例胃癌术后患者按时间分为术后早期、化疗期间、化疗间期以及术后1年进行临床观察,归纳各期主要中医证型。结果:①术后早期以脾气不足为主,兼有气滞、湿阻;②化疗期间以气血亏虚为主,兼有气逆、湿阻;③化疗间期以脾肾两虚为主,兼有阴虚;④术后1年以肝胃不和为主,兼有气血不足、血瘀。结论:胃癌术后以虚证为主,不同阶段的证型各有侧重,宜分期论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消炎痛型及水浸应激型胃溃疡中医寒热证模型的形成机制及寒热方剂对胃溃疡寒热证模型的基本作用机理和方证相应的客观规律。方法:采用寒热因素结合腹腔注射消炎痛和水浸应激法,分别建立大鼠胃溃疡寒、热证模型,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对受试大鼠胃组织PGE2含量的影响。结果:各模型组大鼠胃组织PGE2含量显著降低,与空白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大黄黄连泻心汤可显著升高热性溃疡组大鼠胃组织PGE2的含量,理中丸可显著升高寒性溃疡组大鼠胃组织PGE2的含量(P〈0.05或P〈0.01)。结论:通过"方证相应"理论验证了"病证结合"的胃溃疡寒热模型复制成功,大黄黄连泻心汤对热性胃溃疡、理中丸对寒性胃溃疡的治疗作用,可通过升高大鼠胃组织PGE2的含量而实现。  相似文献   

15.
叶桂"宣通胃阳"说与胃肠病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桂虽以养胃阴之识见称誉医林,然而遍阅叶氏医案,在胃肠病证治中其宣通胃阳的学术思想更为突出。其学说以“胃阳不旺,浊阴易聚”为理论依据,具体应用则有“通补阳明,肝胃同治”、“宣通胃阳与温脾、温肾、通络结合”特点。适时选用宣通胃阳法,尤多裨益于胃肠病证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幽门结扎型及醋酸涂抹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的形成机制及寒热方剂对胃溃疡寒热证模型的基本作用机理和方证相应的客观规律。方法:采用寒热因素结合幽门结扎、醋酸涂抹法,分别建立大鼠胃溃疡寒、热证模型,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及酶联免疫法检测受试大鼠血清中NO、ET的含量。结果:NO在幽门结扎、醋酸涂抹型溃疡寒证中含量降低,而在热证中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大黄黄连泻心汤可显著降低热性溃疡组大鼠血清NO的含量,理中丸可显著升高寒性溃疡组大鼠血清NO的含量(P0.05或P0.01)。ET在幽门结扎和醋酸涂抹型胃溃疡寒热证中含量升高,但寒证组明显高于热证组(P0.05或P0.01)。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能分别降低热、寒证组ET含量(P0.05或P0.01)。结论:通过"方证相应"理论验证了"病证结合"的胃溃疡寒热模型复制成功,大黄黄连泻心汤对热性胃溃疡、理中丸对寒性胃溃疡的治疗作用,可通过改变大鼠血清中NO和ET的含量而实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水浸应激型胃溃疡中医寒热证模型的形成机制及寒热方剂对胃溃疡寒热证模型的基本作用机理和方证相应的客观规律。方法:采用寒热因素结合水浸应激法,建立大鼠胃溃疡寒、热证模型,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对受试大鼠脑组织5-HT和NE含量的影响。结果:寒水与空白、热水组比较,5-HT含量升高明显(P0.01);热水与空白、寒水、单水组比较NE含量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理中丸能够降低寒性溃疡组5-HT含量,大黄黄连泻心汤能够降低热性溃疡组NE含量。结论:通过"方证相应"理论验证了"病证结合"的胃溃疡寒热模型复制成功;热性方剂理中丸预防水浸应激型溃疡寒证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5-HT含量有关;寒性方剂大黄黄连泻心汤预防水浸应激型溃疡热证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NE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胃癌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及早识别和控制胃癌前病变(PLGC)向胃癌发展是防治胃癌的重要途径。课题组在此前的研究中,认为毒瘀交阻是发生PLGC的主要病机,采用具有解毒化瘀作用的金果胃康胶囊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故本文从"毒瘀交阻"理论探讨辨治胃癌前病变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