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建立分离鉴定疗筋涂膜剂中多种成分的微乳薄层色谱方法.方法 鉴于传统薄层色谱法应用于疗筋涂膜剂中黄芩分离鉴定的不足,以6种SDS-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液为展开剂,采用聚酰胺薄层层析,分离鉴定疗筋涂膜剂中多种成分,与传统薄层色谱法进行了对比研究,并考察了微乳液类型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 含水量75%的O/W型微乳液为较适宜的展开剂.与常用展开剂比较,可以明显改善常用展开剂分离鉴定黄芩斑点拖尾严重、扩散的现象,分离效果及检测灵敏度显著提高,且斑点圆而集中,能清晰观察的斑点数增加到9个,Rf值高的成分亦无扩散现象.结论 建立的微乳溥层色谱方法,可以简便、准确、高效地分离和鉴定疗筋涂膜剂中多种成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舒筋定痛胶囊和苏氏接骨胶囊中黄酮类成分的微乳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为该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微乳液为展开剂,聚酰胺薄膜为固定相,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浓度、助表面活性剂、油相、含水量及有机改性剂等对分离度的影响。通过调节微乳体系各组分的组成,优选薄层色谱条件分离检测舒筋定痛胶囊和苏氏接骨胶囊中黄酮类有效成分。结果:以含水量75%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正辛烷(3.4∶7.3∶2.0)微乳液-甲酸(9∶1)为展开剂可分离鉴别出舒筋定痛胶囊中柚皮苷;以含水量75%的SDS-正丁醇-正庚烷(2.7∶6.3∶1.0)微乳液-甲酸(9∶1)为展开剂可分离鉴别出苏氏接骨胶囊中金丝桃苷。结论:建立的微乳薄层色谱方法简便、准确、高效,可用于苏氏接骨胶囊中菟丝子和舒筋定痛胶囊中骨碎补的定性鉴别。  相似文献   

3.
微乳液在苦参及其中成药薄层色谱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乳薄层色谱法用于分离鉴定苦参中生物碱的方法以及同时分离鉴定含苦参中成药中多种有效成分。方法以十二炕基硫酸钠-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液为展开剂,在普通硅胶板上进行了苦参中生物碱的微乳薄层色谱分析,考察各分离条件对苦参中生物碱分离度的影响,并与传统薄层方法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通过一次点样展开,用微乳液薄层色谱分离检测了苦参中成药——复方石韦胶囊中多种成分。结果以含水量30%的微乳液为展开剂,对苦参中的生物碱有很好的分离效果,各生物碱的Rf值均在0.2~0.8范围内,此展开剂用于复方石韦胶囊的分离鉴定,可同时检测出多种有效成分,操作简便,分离效果理想,检出灵敏。结论微乳薄层可用于苦参药材及中成药的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4.
微乳薄层色谱用于黄连类药物分离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微乳薄层色谱法在分离鉴定黄连类药物中的应用。方法 :以 6种SDS 正丁醇 正庚烷 水微乳液作为展开剂 ,通过聚酰胺薄层色谱 ,分离和检测 13种黄连药材、饮片及中成药。考察了微乳液类型对分辨率的影响。结果 :含水量 75 % (O/W型 )的微乳液为适宜的展开剂。与常用展开剂比较 ,实验条件宽容 ,分离效果理想 ,检测灵敏度显著提高。结论 :建立了 1种新型的色谱技术 ,可以简便、准确、高效地分离和鉴定黄连类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复方中药制剂槐花甘枳丸微乳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以5种配比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系统为展开剂,聚酰胺薄膜为固定相,鉴别槐花甘枳丸中多种药味的特征成分。结果以含水量75%的微乳液-甲酸(9∶1)为展开剂可鉴定出方中槐花、甘草、枳壳;以含水量90%的微乳液-甲酸(9∶1)为展开剂可鉴定出方中当归。结论微乳薄层法可以简便高效的分离鉴别槐花甘枳丸中各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6.
康纯  郭荣 《中国中药杂志》2000,25(5):264-265
目的:探讨微乳薄层色谱法在分离鉴定黄连类药物中的应用。方法:以6种SDS-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液作为展开剂,通过聚酰胺薄层色谱,分离和检测13种黄连药材、饮片及中成药。考察了微乳液类型对分辨率的影响。结果:含水量75%(O/W型)的微乳液为适宜的展开剂。以常用展开剂比较,实验条件宽容,分离效果理想,检测灵敏度显著提高。结论:建产了1种新型的色谱技术,可以简便、准确、高效地分离和鉴定黄连类药物。  相似文献   

7.
两种中药黄酮类成分的微乳薄层色谱鉴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色谱法是药物分析广为应用的经典方法,而薄层色谱法是最常应用的方法,其展开剂多为有机溶剂。以微乳液为流动相进行的色谱分析称为微乳色谱。微乳液是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和水按适当比例自发生成的无色透明、各向同性、低粘度的热力学稳定体系,与有机溶剂相似而有增溶作用。康纯等首次将微乳液应用到了薄层色谱技术中,研究分离和鉴定中药中的黄酮。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该法分离效率和检测灵敏度高,且斑点圆而集中,重现性好,毒性小且价格低廉。  相似文献   

8.
房德敏  高颖  严震  周波 《中草药》2011,42(9):1852-1856
微乳薄层色谱展开效果好、色谱性能稳定、重现性良好,已用于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中黄酮、皂苷、生物碱和糖类等成分的分离鉴定。随着现代分析手段的逐步规范,微乳薄层色谱也应逐步走向规范化,在分析过程中,借鉴各种优化方法对影响微乳薄层色谱色谱行为的因素进行筛选,提高分析效能,拓宽其在中药成分分析中的应用范围。从微乳薄层色谱法的特点和优势、微乳液形成规律、所分析成分的种类、品种分布、微乳液的种类及其比例等方面综述微乳薄层色谱在中药成分分析中的应用进展,为中药(单味和复方)专属性鉴别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微乳TLC同时分离鉴定2种成药的多种成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闻璃毓  康纯 《中成药》2001,23(2):94-96
目的:探讨微乳薄层色谱法用于同时分离鉴定中成药中多种有效成分。方法:以6种SDS/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液为展开剂,聚酰胺薄膜为固定相,通过一次点样展开。分别检测抗感冒颗粒剂和防风通圣丸中多种成分。考察了微乳液类型、酸度等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以含水量75%有微乳液-甲酸(9:1)为展开剂,可同时检出抗感冒颗粒剂中黄芩苷、绿原酸、防风和甘草,防风通圣丸中大黄素、大黄酚、黄芩甙、防风和甘草,操作简便,分离效果理想,检出灵敏。结论:微乳薄层色谱法是一种高效简捷的新方法,可同时分离鉴定中成药中多种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并建立隔山香药材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分别以异芹菜脑、芹菜脑醛为对照品,通过优化供试品溶液制备、展开剂、显色及检视等条件,建立隔山香药材挥发油和水溶性成分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结果:隔山香药材的挥发油和水溶性成分在优化色谱条件下分离效果均好,斑点清晰.结论:所用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作为隔山香药材的定性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11.
超微粉碎对蒲公英成分溶出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对蒲公英超微细粉体有效成分溶出特性进行观察研究。方法:对蒲公英药材进行细胞级微粉碎;用薄层色谱法对其所含成溶出特性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超微细粉体薄层色谱有明显改变,其中代表成分咖啡酸可在甲醇及水中快速溶出。结论:蒲公英经超微粉碎后,成分溶出特性有明显改变,由此可简化提取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黄山贡菊水提液的抗氧化活性及其与黄酮含量的关系。方法以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还原力、金属螯合能力为指标,Vc溶液为阳性对照,考察黄山贡菊水提液的抗氧化能力。结果黄山贡菊水提液具有一定的还原力、金属螯合力、自由基清除力,且各种能力都随黄酮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与Vc比较,黄山贡菊水提液金属螯合能力、清除ABTS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较大。结论黄山贡菊水提液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且抗氧化性与黄酮的含量成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鹿衔草药材标准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对其质量标准进行改进和完善,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鹿衔草药材质量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显微鉴别法与薄层色谱法对鹿衔草的鉴别项进行研究,增加了粉末显微鉴别,修订了薄层鉴别中的薄层板和展开剂;增加了鹿衔草质量标准中有关杂质的检查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鹿衔草中的水晶兰苷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改进,修订了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通过直观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对14批鹿衔草样品部分检验项目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 粉末显微鉴别法使标准控制更为完善;与原标准的薄层鉴别项比较,新建方法通用性好,斑点清晰;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对不同仪器和不同色谱柱的适应性好;直观分析和PCA的结果均显示杂质是影响鹿衔草质量的重要因素。结论 增加和修订的检测项目简便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鹿衔草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以HPLC法测定金银花和蒲公英提取物中绿原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取RP—HPLC方法,Diamonsil(TM)C18色谱柱,流动相甲醇-0.4%磷酸(0~20min:90:10;20~25min:25:75;25~30min:25:75),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327nm。结果:绿原酸线性范围在0.038~0.76ìg内,相关系数r=0.9992;样品平均回收率为101.3%,RSD%=1.7(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具有较好的重现性与稳定性,可用于金银花和蒲公英总提取物中绿原酸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5.
白花菜子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系统预试法对白花菜子可能的化学成分进行预试验,初步探索白花菜子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试管反应法,对白花菜子的石油醚、水、95%乙醇提取物进行研究,通过多种指示剂和显色剂的沉淀反应或颜色反应,对白花菜子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白花菜子中可能含有糖、氨基酸、蛋白质、有机酸、皂苷、黄酮类、生物碱、油脂、挥发油、蒽醌、酚类、甾体、三萜类化合物等化学成分。结论初步确定白花菜子含有多种有效成分,为白花菜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不同生长期栽培甘草的产量及有效成分分析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确定甘草的最适宜采收期 ,研究了不同生长期栽培甘草的产量及有效成分甘草酸、总黄酮、多糖的含量并进行分析比较。采用HPLC法测定甘草酸的含量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的含量 ,苯酚 硫酸比色法测定多糖含量。结果显示 :1、2、3年生甘草产量分别是 30 0 0~ 375 0kg/公顷、6 4 5 0~ 84 0 0kg/公顷、12× 10 3 ~ 15× 10 3kg/公顷 ;甘草酸的含量分别为 1 4 76 1%、1 7310 %、5 4 4 0 8% ;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 1 31%、1 32 %、2 17% ;多糖的含量分别为 11 87%、11 0 7%、7 88%。结论 :栽培乌拉尔甘草随生长期增长 ,其产量增加 ;甘草酸及甘草总黄酮在甘草中的动态积累 ,生长期 3年可达较高值 ;而甘草多糖则随生长期的增长含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7.
常用止血中药及其止血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前临床常用的止血药物很多,止血机制也很复杂,对止血药物的研究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传统中药和药用植物来源的天然化合物具有毒性较低、来源广泛等特点,在止血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研究者已经对植物药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发现了黄酮、生物碱、醌类等天然化合物及一些疗效确切的植物药和复方制剂。作者重点介绍近年来止血植物药、中药、活性成分、复方制剂及止血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第二茬溪黄草药材中迷迭香酸、总二萜、总黄酮的含量,确定其最佳采收期,为按中药材GAP原则制定相关标准操作规程(SOP)并实施推广应用,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溪黄草基地产不同采收期第二茬溪黄草药材中迷迭香酸和总二萜、总黄酮的含量。结果:不同采收期的第二茬溪黄草药材中迷迭香酸含量差异较大,而总二萜、总黄酮的含量差异相对较小,其中迷迭香酸的含量差异达10倍之多。溪黄草品种中3种活性成分的含量与采收时间均呈正相关,线纹香茶菜和纤花香茶菜品种中3种成分的含量在考察期内处于一个上下波动的状态,作者建议第二茬溪黄草品种和线纹香茶菜、纤花香茶菜品种的最佳采收期分别在第一茬采收后第120~140天和第60天左右。结论:2种含量测定方法均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本实验中所用的样品均采自溪黄草种植基地,对第二茬溪黄草药材资源利用价值的评价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对于指导第二茬溪黄草药材的采收和溪黄草GAP基地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藁本药材化学成分、质量控制及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对藁本药材的化学及药效学进行研究,确定藁木药材质量评价的指标并建立评价方法。方法:采用柱色谱的方法,从中国藁本及辽藁本的极及根茎中共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根据藁本药材的功能主治设计了抗炎、镇痛、镇静等药效学实验,对藁本药材粗提物及单一化合物进行了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确定了能够代表藁本药材功能主治的指标成分,建立了该指标成分的HPLC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20个产地的藁本药材。结果:藁本药物中主要成分阿魏酸是能够代表藁本药材功能主治的指标成分,而且在20个产地中均含有,可以做为评价藁本药材质量的指标成分。结论:中草药的质量控制问题是中草药现代化研究的瓶颈问题,本实验为此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环淫羊藿苷元微乳的制备及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制备环淫羊藿苷元(CIT)微乳,考察其理化性质及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方法:采用伪三元相图得到空白微乳的优化处方,制备CIT微乳;采用透射电镜及激光粒度分析仪考察CIT微乳的形态、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采用葡聚糖凝胶柱色谱法测定CIT微乳的包封率;通过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CIT的含量,分析其肠吸收特性.结果:CIT微乳的最佳处方为肉豆蔻酸异丙酯/丙三醇-水-油酸乙酯体系,其比例为3:3:4:2;透射电镜观察乳滴呈圆球形,大小均匀;平均粒径61.7 nm,Zeta电位-46.3 mV,平均包封率(92.1±1.74)%(n=3);CIT及其微乳在大鼠各肠段均有吸收,CIT微乳在各肠段的吸收较原料药显著增加(P<0.01).结论:CIT微乳的制备工艺可行,微乳能促进CIT在大鼠小肠的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