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淑辉  刘轲 《光明中医》2012,27(11):2353-2355
小建中汤系张仲景《伤寒论》中经方之一,既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又能甘温除热,调和阴阳,临床常用于治疗腹痛,虚热,不寐,心悸等病症。本文参阅近年来相关文献,从小建中汤温补脾胃治疗腹痛;甘温除热治疗阴火;调和阴阳治疗不寐;补益心脾治疗失眠四个方面,浅析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胃不和则卧不安"是《黄帝内经》中的名言,肇启了后世"调理脾胃治疗失眠"的大法。虽然"胃不和则卧不安"一语的原来出处不单是指失眠,但与书中其他对脾胃在睡眠机制的作用的论述相符合,因而引申为论治睡眠障碍的重要法则。历代医家在完善、丰富和发扬这一治法方面有许多论述。文章试从《黄帝内经》论述睡眠与脾胃的关系、后世医家对调理脾胃法治疗失眠的发展两方面进行探讨。并将后世医家从脾胃论治失眠的观点自发病机制的角度梳理为脾胃气虚导致失眠,胃气上逆营卫不和致失眠,饮食积聚、气机不畅致失眠,胃中痰、热(火)内扰致不眠几方面,从而对临床从脾胃论治失眠起进一步的明晰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失眠症为临床常见病症,且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在治疗上也常采取健脾、和胃、疏肝等法。本文就脾胃失调引起失眠的病因病机,调和脾胃的治法方药运用等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4.
郝军  郝纪蓉 《中医研究》2011,24(11):5-8
《内经》脾胃藏象辨证论治思想体现在:认为生理上脾胃内与其他脏腑、外与四肢百骸具有的密切的联系,病理上将多种病证的发病原因归结为脾胃,强调了对多种病证从脾胃进行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对后世医家产生论深远的影响,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内经》脾胃藏象病证论治思想指导下,对从脾胃治疗咳嗽、心悸、失眠、黄疸、水肿等病证分别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病等病症. 失眠又称不寐,首见于《内经》,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难经》中称为"不寐".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强老年失眠症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现就中医对老年失眠的治疗及辨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李德新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药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对心悸的治疗有独特的见解,并且积累了临床丰富的经验。浅谈李德新教授以"调脾胃安心脏"为原则,对心悸的概念的认识,从生理及病理两个不同角度阐述脾胃与心之间的相关性,并且介绍对不同证型心悸的辨证论治。真诚的希望将李师的临床治疗心悸的经验推广,更好指导医生在临床中对心悸的认识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陈怡  茹清静 《新中医》2019,51(9):301-304
简版: [摘要]失眠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并随着人们生活作息、饮食结构而改变。临床中发现失眠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在治疗上也常采取健脾、消食、和胃等法。笔者试从馈帝内经》及后世医家论述睡眠与脾胃的关系入手,探讨脾胃功能在维持睡眠状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就脾胃失调引起失眠的病因病机进行阐述,并总结从调理脾胃治疗失眠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8.
<正>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质量不佳,或时睡时醒,或醒后不得入睡等为特征的一类病症,病因复杂,治疗相对棘手。在失眠的临床调查中,患脾胃病者约占13.6%,那么失眠与胃病有什么关联呢?《医宗必读·不得卧不得食》明确指出"胃不和"乃不寐的病因之一,正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不和导致的失眠,  相似文献   

9.
失眠症是当今社会人群普遍存在的病症之一,它可能是除疼痛外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药治疗失眠有独特的疗效,并因副作用少而易被患者接受。笔者查阅近年的中医药文献,对失眠从脾胃论治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失眠是临床常见疾病,脾胃功能失调是失眠常见的病因。气血不足,或营卫不足、运行失序,或气机升降紊乱,或生痰湿、食滞,或五脏不和,这些脾胃失常引起的病理变化均可导致失眠。本文拟从阴阳、营卫、脏腑、神、脑五个角度详述脾胃功能失调导致失眠的病机,指出脾胃病与失眠常相伴而生、互相影响,强调在失眠的治疗及睡眠教育中应重视脾胃的调理。  相似文献   

11.
失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或引起其他疾病。通过总结治疗不寐的理论基础及各家学说,归纳臧力学教授临床病例,阐述臧力学主任从脾胃立论治疗失眠的学术思想,认为在失眠的病程中始终存在着"脾胃不和"这一根本病机,为临床进一步诊治失眠合并功能性消化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栗锦迁教授以黄连温胆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或取其法而不用其方,治疗证属胆郁痰热、胆胃不和,以情志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多种疾患;使用中强调其"清胆"作用,治疗以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清热除烦。医案一中眩晕属痰热郁阻证,医案二失眠属痰热扰神证,医案三心悸属痰热互结证,治以清热化痰、清热涤痰。栗主任强调黄连温胆汤的运用,要领会痰热、脾胃、情志几个关键点,如恶心欲呕、纳呆、大便不调、腹胀满等脾胃系症状,以及心烦、胆怯、头晕、失眠、头痛等情志方面的表现。本方结合不同的加减可以治疗心悸、脏躁、眩晕、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习惯性便秘等。  相似文献   

13.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的重要疾病,是多发疾病,也是常见伴发疾病。其中,心悸是其临床常见症状,而怔忡是心悸的一种类型。中医药治疗心悸历史悠久,方法独特,疗效良好。本文立足脏腑辨治怔忡,分别从以肺论治、以肝论治、以脾胃论治、以肾论治、以胆论治5个方面,梳理主要古代文献及医家相关论治怔忡的机制与治法,并认为在治疗怔忡中,应先补养心脏,再根据各脏腑病症及变证,或以清热,或以温阳,或以调神,或以化痰活血之类,治疗中不必泥执古书,因病情而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4.
阴阳气血配穴法治疗顽固性失眠4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失眠,中医称为"不寐"、"不得眠",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病症.有轻重之分,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西医多采用镇静安神药物治疗,虽可得到暂时缓解,但远期疗效欠佳,经常复发,产生耐药性、治标不治本.针灸治疗顽固性失眠效果显著.现将近两年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加快,失眠群体也在不断增多。传统的失眠治法往往从心论治,忽视了脾胃功能失调在失眠中的影响。脾胃位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虚失健,痰浊上扰等均可影响心神而导致失眠。本文试从心脾相关理论,探讨失眠的病因病机,从失眠的发病机制上分析运用健脾化痰法则调治失眠,注重脏腑之间的协调性,为失眠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心脑病症主要包括胸痹心痛、心悸、中风、癫痫等疾病,既往多从痰火扰心、饮遏心阳、心血瘀阻、脑脉受损、心阳(气)虚、心阴(血)虚、脑髓空虚等方面分析其病因病机。然诸多医药工作者经多年的临床工作,总结和探索得知脾胃功能失调在心脑病症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故从调理脾胃论治心脑血管病症常获佳效。  相似文献   

17.
交通心肾法是中医治疗由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遗精等一系列病证的常用方法.然而交通心肾并非调整自身阴阳平衡就能奏效的,从历代医家用药来看,在众多以交通心肾法为主的方剂中,很大一部分方剂都配伍了调理脾胃的药物.此处就交通心肾法中佐以调理脾胃药的理论依据及方例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从脾胃论治失眠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从脾胃论治失眠的相关文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从脾胃论治失眠的用药规律。结果经筛选,共纳入处方87首,涉及药物165味。数据挖掘分析得出处方中高频药物30味,高频药物组合19组,药物关联规则4条,演化得到2味药药物组合13组,新处方3首。结论中医从脾胃论治失眠以调理脾胃气机为法,常用药物以健脾化痰、清胃降逆、益气安神为主,可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失眠是脾胃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其与脾胃病的关系可分为两种:其一,脾胃病直接引起失眠的因果关系;其二,由肝系疾病导致的脾胃病伴发失眠的并从关系。本文试从这两方面阐发脾胃病中失眠一症的病因病机,落实于脏腑关系及其辨证施治。归纳为因果关系中的胃不和则卧不安与脾胃本虚,并从关系中的肝郁气滞化火与肝血亏虚,从而达到在明晰病机的基础上指导临床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失眠属于中医"不寐"范畴,临床表现可见入睡困难、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甚至彻夜不寐。导致失眠的原因有多种,"胃不和则卧不安"是中医治疗"不寐"的重要理论,脾胃居中焦,脾主升而胃主降,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不和致气机升降失常,阳不入阴而致卧不安,故见不寐。"胃和"则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昼精而夜瞑。本文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强调在失眠临床诊治中调和脾胃的重要性,并探讨"和胃法"在失眠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