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局方》酸枣仁药证方法治疗心悸怔忡。方法:根据对《局方》酸枣仁药证的总结发现其证治以心悸怔忡为主。结论:以药证对应为原则,临证论治心律失常之心悸怔忡者取得了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2.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疾病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常见的有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根据证候学特点,可隶属于中医心悸、怔忡范畴。病情轻者,称为惊悸;重者,称为心悸、怔忡。徐经世教授业医五十余载,察治此类病人疗效显著,现将徐师治疗心律失常证治规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心悸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古代文献对心悸早有论述,其病名首见《金匮要略》。而《伤寒杂病论》对心悸的证治已较为完善和系统,本文旨在探讨仲景对心悸的论治以是脏腑辨证为法,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4.
刘建和 《中医药导报》2011,17(9):113-114
心律失常,即中医心悸、怔忡之证,病位在于心,据其阴阳气血而作相应治疗,历代诸家认识不一,辨证殊多,治法迥异,王行宽教授崇尚.《医学入门》中所倡"心悸怔忡宜治胆为主"之说,其所创宁心定悸汤以此立法,临床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西医多见于因心脏功能性或器质性、结构性改变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或由其他疾病继发所致。对于功能性心悸,目前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但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影响生活质量。陕西省名中医刘华为教授临证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各种心悸症状,有其独特见解。他从脏腑的气机和气化着眼辨证论治,认为其证型多见于气化不及、气化过亢,气化不利,及气机升降失常证,心悸病临床病证复杂,大多表现为各个证型相兼为病。故治疗时应着眼于恢复脏腑的气机运行和气化状态,明辨病变脏腑及其虚实寒热。本文通过刘华为教授临证理论讨论及病案分析,探讨气化理论治疗心悸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6.
问与答     
心悸一证除审因论治外,还应注意补养,为什么? 请求答疑者:薛东辉答:心悸乃是患者心中动悸不宁,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自觉症状。可分惊悸与怔忡两种。怔忡者心动而无宁时,多属虚证。惊悸多因惊恐、恼怒而发。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兼证从肝论治是以肝的生理功能、特性及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为理论基础,阐述肝与糖尿病肾病兼证发生发展过程的关系和作用,在临床中把从肝论治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兼证,使患者蛋白尿、视物模糊、水肿、便秘、心悸的症状和体征得以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糖尿病肾病兼证从肝论治有确实的理论依据,符合中医理论特点,并与现代医学研究结论相吻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兼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脏腑辨证治疗汗证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证,包括自汗、盗汗,是指人体不因外来因素而汗出,并作为临床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至于因某些疾病所导致的出汗症状,一般不属于汗证的范畴。笔者在临床中,依据脏腑辨证的方法对汗证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将初步体会简介如下: 1.辨证方法 心阳(气)虚:汗出畏寒,心悸怔忡,面色(白光)白,胸闷气短,动则气喘,或身体(目闺)动,舌质淡或隐隐青紫,苔薄白而润,脉迟缓或结代。治疗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酌加酸枣仁、茯神、远志等安神宁心药物。如冷汗淋漓,恶寒踡卧,肢冷,脉沉迟之阳虚甚者,可配合参附汤同用。心气虚而汗出心悸,活动后加重,无明显阳虚症状者以养心汤化裁治之。  相似文献   

9.
朱砂及朱砂安神丸镇心安神功效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正> 朱砂,又名丹砂、辰砂。其质重性降,色赤味甘,归心经,镇心安神为其主要功用,中医以其为安神要药,用于治疗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心神不安诸证。朱砂安神丸亦是以朱砂为君药而治心神不安、怔忡失眠,胸中烦热,夜睡多梦的中药复方。就现代医学而言,引起心悸怔忡、失眠等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病因可能并不均在中枢神经  相似文献   

10.
心悸包括惊悸与怔忡,是内科常见疾病之一. 近几年,中医治疗心悸证屡见成效,途径颇多,然而笔者体会心悸从痰饮论治是一条值得探讨的途径. 一、关于痰饮致悸的机理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著作中论述与心悸有关的条文约有二十余条,而其中与痰饮致悸有关的就有十条之多.可见痰饮在心悸的病因病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中医以"法象"思维认识和治疗疾病,《伤寒论》提出"随证治之",即属这种思维。这一思维明示了经方的治病方式方法,胡希恕率先明确称为辨证依据症状反应。症状反应,即指患病后出现的症状。经方的理论,即主要是根据症状反应总结的治病规律。经方的辨证施治,辨证依据症状反应,不同于医经、时方的经络脏腑、五行六气、体质、病因等辨证方法。认清这一学术思想,对读懂《伤寒论》将起关键作用,对指导临床治病将起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慢性荨麻疹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整理有关慢性荨麻疹从心、肝、脾、肺、肾论治的相关研究,可知当前多数医家已认识到脏腑辨证在慢性荨麻疹诊治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脏腑论治可达到调整阴阳、除病祛邪的目的。但相关临床研究在辨证标准、疗效评价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关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今后研究需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完善。参考文献41篇。  相似文献   

13.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脏腑诸证逻辑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诊断的核心内容.但脏腑诸证间确立的同位关系、递阶关系和种属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经常出现难以摆脱的逻辑矛盾,给辨证论治体系带来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文章旨在揭示脏腑诸证间客观存在的逻辑矛盾,提请学术界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刘献琳研究《金匮要略》的学术思想主要包括以下9个方面:一是《金匮要略》是一本体现中医整体观的临床著作;二是《金匮要略》囊括多种辨证方法;三是脏腑理论是《金匮要略》核心,张仲景建立了完善的脏腑治法方药体系;四是《金匮要略》提出气血水并调的治法理论;五是《金匮要略》提出病证结合的临床诊疗思维;六是仲景脉法内容丰富,推动了后世脉学理论的发展完善;七是《金匮要略》蕴含丰富"治未病"思想;八是《金匮要略》具有以病机为应用标准的用方思维;九是《金匮要略》"攻所合"的治法思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心悸为主症患者中医常见证型的主要症状。方法:采用临床调研与中医计量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对多个地区1126例心悸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对心悸常见证型主要症状进行提取。结果:发现心悸常见证型主成分中症状基本反映"证素辨证"的结果。结论:心悸的病性虚实错杂、病位涉及多个脏腑,临床辨证以多证素组合为主。  相似文献   

16.
总结邹菊生教授辨治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经验。强调治未病,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脏腑、气血论述病位,从眼内神水的改变探索病机;处方选药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7.
辨证论治技能的培养,是中医学教育的重点问题之一,而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虽然有多种辨证方法,但六经辨证依然是最简洁、最容易上手的辨证方法。本研究以六经辨证为纲,从六经病特征开始,融汇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融汇伤寒温病理论,一步一步启发中医学生临床思维方法。使中医学生易于掌握,受益终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悸证素的分布、组合规律。方法:采用临床调研与中医计量诊断相结合的方法,对多个地区1126例心悸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研究。结果:心悸主要以气虚证素的病理症状体征分布最多;心悸的病位证素主要有心、脾、肾、肝、肺;病性证素主要有气虚、阳虚、血虚、阴虚、血瘀、火热、痰、水饮。结论:心悸的病性虚实错杂、病位涉及多个脏腑,临床辨证多证素组合为主。  相似文献   

19.
袁青教授认为针对儿童抽动症的治疗,应从调神入手,通过针刺既调节精神情志,又可调节生命之神,在原有的"靳三针"体系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以"靳三针"调神针法为主来调通气血、调理脏腑、调和阴阳,并联系经络、脏腑辨证施治,根据病候所在的部位及经络,按照经脉主病和经络循行的特点进行归经,应用传统针刺手法治疗,同时还善于根据局部症状而采用随证配穴,根据每个部位的抽动情况在局部灵活加减穴位。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20.
经筋是经络系统中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循行分布规律、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在概括经筋疾病临床特征的前提下,认为经筋辨证体现出以望筋伤部位颜色、形态功能异常以及触结筋病灶点分布规律以辨病筋为基础,筋性肢节病辨筋伤与筋性骨伤之标本且局部与整体多维互参辨病位,筋性脏腑病辅以脏腑辨证辨阻滞气血之病筋,八纲辨证贯穿始终的辨证思路。通过探讨经筋辨证,以期丰富经络辨证体系的科学内涵,更好地指导筋伤病的针灸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