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草与附子配伍煎液的甘草黄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张爱华  彭国平 《中成药》1999,21(4):196-198
以甘草素与异甘草素为对照品,建立了HPLC法测定甘草黄酮含量的方法,并对甘草与附子配伍前后水煎液中甘草酮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甘草与附子配伍煎煮的黄酮含量明显高于甘草单煎液。单煎液含量为1.18%,配伍液含量为1.85%。  相似文献   

2.
甘草与附子配伍减毒的有效成分及作用环节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徐姗珺  陈长勋  高建平 《中成药》2006,28(4):526-530
目的:探明甘草酸和甘草次酸是否为甘草中降低附子毒性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环节。方法:将附子单煎及附子与甘草、附子与甘草酸、附子与甘草次酸分别合煎,用HPLC法分析各种煎液中乌头碱及次乌头碱的煎出量,同时用动物实验测定各煎液不同给药途径的急性毒性,比较各煎液的LD50。结果:口服给药,甘草、甘草次酸与附子合煎液的毒性明显减小,甘草酸与附子合煎毒性略有减小;腹腔注射给药,甘草酸与附子合煎液的毒性明显增加。合煎时甘草能降低乌头类生物碱的溶出,而甘草酸、甘草次酸均有增加溶出的作用,甘草酸的作用强于甘草次酸。结论:甘草与附子合煎口服可减小附子毒性,部分原因是其可减少附子中有毒生物碱的煎出。但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并不能减少附子中有毒生物碱的煎出,而可能与有毒生物碱结合,延缓其在胃肠道吸收,发挥一定的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超 《中医研究》2011,24(10):16-17
目的:研究苦杏仁单煎及与不同比例甘草配伍共煎时汤液中苦杏仁苷含量变化,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HPLC测定苦杏仁单煎及其与不同比例甘草配伍共煎时汤液中苦杏仁苷含量。结果:苦杏仁单煎有效成分苦杏仁苷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与甘草共煎(3∶4)时苦杏仁苷含量降低最多。结论:苦杏仁长时间煎煮可降低汤液中的苦杏仁苷含量;甘草能降低苦杏仁汤液中苦杏仁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水煎液中甘草苷、甘草酸、乌头碱的HPLC定量测定方法。研究附子与甘草配伍前后产生的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现象,探讨附子甘草配伍增效减毒的物质基础。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附子、甘草单煎及附子与甘草配伍合煎液中甘草苷、甘草酸、乌头碱的含量,分别观察在煎煮的0,5,10,20,30,45,60,75,90 min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附子甘草配伍后乌头碱、甘草苷、甘草酸含量均比单煎时低。结论甘草苷、甘草酸、乌头碱等化学成分的变化是附子甘草配伍能增效减毒的重要物质基础。本实验从组分合和的角度,肯定了附子甘草组分配伍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甘草、干姜与附子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与作用环节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甘草有降低附子毒性作用。与附子共煎时其所含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并无减少乌头碱溶出的作用。甘草解毒机理是其所含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可能与乌头类生物碱结合,延缓或减少毒性物质的吸收,甘草酸在胃肠道转化为甘草次酸而被机体吸收,吸收后的甘草次酸在体内有较强的抗乌头碱所致心律失常的作用。甘草所含黄酮类化合物可能在煎液中与乌头类生物碱发生结合沉淀,减少有毒生物碱的吸收;甘草黄酮在体内也可发挥拮抗乌头碱所致心律失常作用。甘草酸水解产物葡萄糖醛酸与乌头碱结合,减少有毒生物碱吸收或在体内与乌头碱结合加速其排泄而发挥解毒作用的可能性存在,但此减毒作用并非主要作用。干姜降低附子毒性作用确切可靠。在与附子共煎环节,干姜的石油醚提取物和氯仿提取物能减少煎液中乌头碱含量,并减少其生物毒性。乙酸乙酯提取物并不减少煎液中乌头碱的溶出,但却能在体内发挥拮抗乌头碱心脏毒性作用;水溶性组分能增加附子中乌头碱类的溶出,并增强附子的毒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附子-甘草配伍前后汤液中沉积物的化学组成,以揭示附子-甘草配伍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HPLC-TOF-MS)对比分析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沉积物中6种酯型生物碱的量,借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二阶光谱比较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沉积物的结构变化.结果 附子配伍甘草合煎过程中,附子中大量酯型生物碱被甘草成分复合而发生沉积,沉积物产生的机制初步确定为生物碱中叔胺N与甘草羧酸C=O发生缔合.结论 初步探析了附子-甘草合煎前后汤液中沉积物化学组分变化,有助于揭示附子-甘草配伍过程中化学组分变化及配伍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借助小鼠痛模型研究不同煎煮方法对方剂药效学的影响。方法:采用热板法、电刺激法等反应甘草附子汤的镇痛作用。结果:甘草附子汤合煎液与分煎液均能起到镇痛作用。二者药效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海藻、甘草及不同比例配伍后的水提取物对丙基硫氧嘧啶造成大鼠甲状腺肿模型的影响。方法:大鼠灌服丙基硫氧嘧啶0.15g/kg连续10天,同时分别灌服海藻、甘草单煎液及不同比例合煎液或单煎后混合液。观察大鼠饮食、饮水量,15天后处死甲状腺、垂体、脾脏、胸腺、肝脏分别称重,计算各脏器指数。结果:海藻:甘草=1:1煎合液可 显降低甲肿模型大鼠的甲状腺指数,余下各比例合煎及单煎后混合液中,合煎液抗甲状腺肿的作用强于单煎后混合液,且随海藻比例的提高而有所增强。结论:海藻、甘草合用可抑制丙基硫氧嘧啶所致甲状腺肿。  相似文献   

9.
海藻甘草对甲状腺肿模型大鼠甲状腺激素及其抗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选胜  阚毓铭  李欧 《中草药》2003,34(1):54-56
目的 观察海藻,甘草单煎液及其不同比例合煎,单煎后混合液对甲状腺肿模型大鼠甲状腺激素及其抗体的影响。方法 每日给大鼠ig丙基硫氧嘧啶(0.15g/kg),连续造模10d。给药组动物在造模的同时分别ig海藻,甘草单煎液及其不同比例合煎,单煎后混合液,15d后采血,处死大鼠,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及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的含量。结果 海藻单煎液及海藻,甘草不同比例合煎及单煎后混合液均有不同程度降低TM,TG作用,其中TM的降低幅度大于TG,且二者合煎液作用大于单煎后混合液,当二者为1:1合煎时作用最显著。但未见对T3,T4的影响。结论 海藻及海藻,甘草合用可抑制丙基硫氧嘧啶所致甲状腺肿模型大鼠甲状腺抗体升高。  相似文献   

10.
研究四逆汤中甘草与其他药味配伍后药效成分甘草苷、甘草酸、甘草素、异甘草素含量的变化。以甘草单煎液、甘草附子合煎液、甘草干姜合煎液、四逆汤为供试品,采用HPLC测定甘草中4种药效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甘草配伍不同药味之后4种药效成分含量均降低,且4种药效成分的含量均为甘草单煎液 > 甘草干姜合煎液 > 甘草附子合煎液 > 四逆汤。其中甘草苷质量浓度分别为11.18,9.89,9.67,9.17 mg·g-1;甘草酸质量浓度分别为20.76,15.58,11.30,8.52 mg·g-1;甘草素质量浓度分别为0.66,0.57,0.45,0.24 mg·g-1;异甘草素质量浓度分别为0.14,0.07,0.03,0.01 mg·g-1。因此,甘草配伍干姜后甘草中药效成分含量明显降低,为甘草可缓干姜之烈性提供了科学依据;甘草配伍附子后甘草中药效成分含量大幅度降低,为甘草解附子之毒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科学支撑;甘草与附子、干姜共同配伍后甘草中药效成分含量进一步降低,说明四逆汤方中3味药相互依存相互牵制以共奏药效,体现了四逆汤药味之间相畏/相杀、相须/相使配伍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附子甘草药对在正常生理状态与病理状态下的核心配伍内涵,对比研究附子单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对正常大鼠与心力衰竭模型大鼠血清/心肌组织生化指标、心肌组织病理学形态以及血清代谢轮廓的影响,利用网络药理学与代谢组学关联分析,构建甘草对附子增效、减毒的代谢物-靶点-通路关联网络,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对网络中的代表性通路进行实验验证。结果显示,附子单煎液与附子甘草合煎液均可降低模型大鼠体内肌酸激酶等指标的含量,改善心肌病理损伤,同时也均可使正常大鼠体内肌酸激酶等指标含量异常升高,导致心肌病理损伤,在正常大鼠与模型大鼠组间表现出配伍减毒与配伍增效2种结果;代谢组学结果显示,与附子单煎液相比,附子甘草合煎液回调模型大鼠体内代谢物种类更多,且回调作用更优,同时干扰正常大鼠代谢物水平的作用弱于附子单煎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甘草增强附子抗心力衰竭药效网络共涉及112个代谢物,89个靶点,15条通路,包括钙离子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等;甘草降低附子心脏毒性网络共涉及36个代谢物,59个靶点,11条通路,包括心肌细胞肾上腺素能信号、三羧酸循环等,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实验结果验证了关联分析的可靠性。该文通过研究说明,附子甘草药对在生理与病理状态下的核心配伍内涵发生改变,同时其配伍增效与配伍减毒结果是基于不同代谢途径与生物通路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吴茱萸与甘草配伍后发挥减毒作用的化学成分变化.方法 采用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研究甘草配伍对吴茱萸化学成分的影响,采用层次递进法进一步研究甘草中3种主要成分配伍对吴茱萸中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 化学计量学结果表明,吴茱萸单煎液和吴茱萸-甘草药对各自聚为一类,配伍后吴茱萸中多数化学成分的含量显著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小青龙汤分煎液与合煎液中甘草苷的含量.方法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5 μm,4.6 mm×150 mm),以乙腈-0.5%冰醋酸(2080)为流动相,流速为0.5 ml·min-1,检测波长为276 nm,柱温为25℃,分析小青龙汤合煎液与分煎液中甘草苷的含量.结果 小青龙汤分煎液中甘草苷的平均含量大于合煎液中甘草苷的含量.结论 与合煎液比较,分煎液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4.
基于化学组分动态变化的附子配伍甘草煎煮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与甘草配伍前后,附子化学组分在煎煮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以确定附子配伍甘草的最佳煎煮条件。方法:测定不同时间附子单煎液和附子-甘草合煎液中乌头总碱及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确定最佳煎煮条件;考察最佳煎煮工艺所得汤液的大鼠心脏毒性。结果:附子-甘草配伍的最佳煎煮条件为大火煮沸后小火微沸保持30 min;在煎煮0~90 min时,附子-甘草配伍前后的乌头总碱及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30 min时达两者综合的峰值;煎煮30 min的单附煎液和附子-甘草合煎液均表现出一定的大鼠毒性,但合煎液心脏毒性较小。结论:优选的配伍煎煮工艺可为中药复方及临床应用中附子的"减毒存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附子-甘草配伍前后附子中6种生物碱类成分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注模型,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酚红质量浓度,利用LC-MS测定灌注液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质量浓度,分别研究附子单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附子-甘草合并液3种配伍方式对上述6种生物碱类成分肠吸收的影响。结果:与附子单煎液相比,苯甲酰乌头原碱在附子-甘草合煎液、附子-甘草合并液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单位时间吸收率(A)呈下降趋势;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在附子-甘草合煎液、附子单煎液中的Ka和A相比附子-甘草合并液有所减少;附子-甘草合煎液中次乌头碱的Ka和A相比附子单煎液呈下降趋势,附子-甘草合并液中次乌头碱的Ka和A相比附子单煎液均呈升高趋势,附子-甘草合煎液中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吸收相比附子单煎液中均有所降低。结论:附子配伍甘草后6种乌头碱类成分在大鼠十二指肠中的吸收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为阐释"附子得甘草而后缓"的配伍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选桂枝甘草汤方药成分提取时药材的最佳组合方式。方法将方药分成混煎组和桂枝、甘草单煎混合组,用半仿生提取法提取,提取液作甘草次酸、肉桂酸、总黄酮、挥发油、干浸膏的含量测定及50%乙醇精制液的HPLC指纹图谱比较。结臬除干浸膏2种组合提取液含量相近外,其余4个指标成分含量混煎液均明显高于单煎混合液;2种组合提取液的HPLC指纹图谱无明显差异;HPLC梯度洗脱总积分面积及主要特征峰峰面积:混煎液〉单煎混合液。结论桂枝甘草汤方药成分提取时以桂枝与甘草混煎为佳。  相似文献   

17.
HPLC法分析甘草芫花合煎液与合并液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蓓蓓  王春霞  李国锋  任非  李青 《中药材》2008,31(1):152-154
目的对甘草芫花合煎液和合并液进行HPLC测定,分析两种提取液色谱图差异,探讨甘草芫花配伍产生毒性的可能机理.方法制备甘草芫花提取液、甘草芫花合煎液及1∶ 1合并液,分别进行HPLC测定.结果甘草芫花合煎液与合并液色谱图存在一定差异,合并液色谱图与芫花色谱图在12 min均有一个吸收峰,而合煎液的色谱图没有发现类似峰,但在10.5 min出现一个新的吸收峰,此吸收峰在甘草与芫花的色谱图中均未发现.结论甘草芫花合并煎煮与分别煎煮后成分具有差异,这种差异同甘草与芫花的配伍合理性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因煎煮工艺不同而造成毒性程度的不同等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马钱子经过长时间煎煮,以及与甘草配伍前后毒性成分的变化,揭示甘草对马钱子是否有减毒作用。方法:运用现代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马钱子经过长时间煎煮,以及与甘草配伍前后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在120 min的煎煮时间内,马钱子单煎液中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在120min时达到最大。甘草与马钱子配伍后,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含量与相同时间下马钱子单煎液中的含量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甘草在配伍中的比例越大,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含量也越低。当配伍比例增加到16∶1(甘草:马钱子)时,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含量最低,分别降低了93.3%和95.7%。  相似文献   

19.
配伍对玄胡索散中甘草有效成分溶出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配伍对玄胡索散中甘草有效成分溶出率的影响,方法:用HPLC法测定玄胡索散分煎液、合煎液中有效单体-甘草酸含量,以比色法测定组方前后的有效部位-甘草总黄酮的含量。结果:在水煎液中,甘草酸的溶出率较单煎减少;在醇煎液中,组方前后,甘草酸的溶出率无明显变化。组方前后,甘草总黄酮的溶出率无明显变化。结论:复方中化学成分间的相互作用使甘草酸的溶出率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配伍甘草前后附子化学组分在煎煮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以确定附子配伍甘草的最佳煎煮条件。方法:测定不同时间附子单煎液和附子-甘草合煎液中总碱和三种双酯型生物碱含量以确定最佳煎煮条件,继而考察最佳煎煮工艺所得汤液的大鼠心脏毒性。结果:在0-90min煎煮过程,附甘配伍前后其乌头总碱和三种双酯型生物碱出现不同的变化趋势,30min达两者综合的峰值;煎煮30min的单附煎液和附甘合煎液均表现出一定的大鼠毒性,而附甘合煎液心脏毒性较小。结论:附子-甘草配伍“减毒存性”的最佳煎煮条件为大火煮沸后小火微沸保持30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