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核心,四性理论在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医疗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四性主要指中药的寒、热、温和凉四种属性,温与热、寒与凉是本质相同、程度有别的同一药性属性,寒热二性可作为中药的首要药性。中药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其“寒热”二性是否也参与药效的发挥?机体是否存在有感受药性“寒热”之基因或蛋白群?结合近现代对于中药药性理论及温度相关性瞬时受体电位的研究,发现中药寒热药性与温度相关性瞬时受体电位密切相关,温度相关性瞬时受体电位有可能成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病有寒热之别,药有寒热之异,故《本草经》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之分。临床上寒热错综复杂,为了适应临床的需要,以达到药到病消,如鼓应桴,常用寒热理论,利用中药的寒热之法,相互进行炮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黄连项下谈到:“盖辛热能治其寒,咸寒能治其燥,应用者详酌之”。本文以实例从寒热相制可变其性,寒热互制可缓其性,寒热各制可增其功,以热制药可利贮存,可保药效来说明,利用中药之性进行炮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寒热相制,可变其性,祖国医学理论对事物的变化过程在药物中运用也体现了它的辨证关系。寒热互制,可以缓其性;寒热各个分制,可增其功能,生凉熟温,法有其用。几千年来中药的加工炮制支持着祖国医药学的发展,其寒热理论运用对炮制中药起着推动作用。1 寒热互制,改变其性 寒热是拮抗、对立、矛盾、相反的,运用这种理论炮制中药,改寒转温或使热(温)转凉。寒药用热药制后变为温性药,热药用寒  相似文献   

4.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四性(寒、热、温、凉)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核心.中医学理论认为,寒为凉之甚,热为温之极,认为寒与凉、温与热之间只有程度的差异而无本质上的区别.故从四性本质属性而言,只有寒热两性之分.但是寒热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准确判断与标识中药药性的实质,一直是困扰中医药界的重大难题.  相似文献   

5.
中药寒热量化和寒热量化最小量原则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蒋孝保  蒋南楠 《中医杂志》2003,44(7):548-550
在中医药学中,寒热是中药的基本药性,寒热程度自古至今只有文字的叙述而无数值的界定,这无疑会影响中药研究发展。本文仅对中药寒热量化进行一些探讨。1 中药寒热程度的原始表述不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中药药性就有了寒热之分。《素问·至真要大论》就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说法了,至《神农本草经》提出的四气五味药性理论,中药的寒热程度有了寒、热、温、凉的分级。后人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把四气细分为大热、热、微热、温、微温及微  相似文献   

6.
宁德新 《四川中医》1998,16(2):51-52
寒性药与热性药同用,称为寒热井用,属和法范畴。历代医家创立了许多疗效卓著的寒热并用方剂,广泛地运用于;临床,本文以寒热井用的方剂和临床治疗用药为依据,对寒热井用的治疗作用进行了归纳分析,供大家参考。!主用其性.能调和赛热,治疗寒热错杂证。根据中药性味、归经的理论和“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基本原则,选择能入热邪所在之经的寒性药与能入筹邪所在之经的热性药同用,利用药性的寒热们胜,纠正机体病变部位的寒热偏胜,有调和寒热的作用,用于治疗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肝(胆)热牌寒、冒热肠寒…  相似文献   

7.
炮制影响黄连药性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凌云  孙莹莹  龚千锋 《中草药》2010,41(2):323-325
中药药性是中药的基本特征,是指导中药临床应用、解释中药治病原理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从中药药性的角度探讨药物炮制,将更有助于理解中药炮制的目的和作用,阐明炮制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黄连是典型寒凉药,通过不同辅料炮制后,可使其寒凉之性发生变化,或以热制寒,或使寒者益寒。综合分析目前关于黄连炮制与药性相关的研究报道,从药性变化角度对黄连炮制进行探讨,以现代科学理论揭示中药药性与炮制的相关性,为深入阐明黄连炮制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概况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中药寒、热、温、凉四种特性 ,是传统中医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即指出“药有寒热温凉四气 (性 )”,“疗寒以热药 ,疗热以寒药”,则指出了以病证寒热作为用药依据的基本治疗原则。《本草纲目》中“酸咸无升 ,甘辛无降 ;寒无浮 ,热无沉 ,其性然也”则阐明了中药的性味与作用的升降沉浮密切相关。现代对中药四性的研究与探讨更为细致与深入 ,主要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与五味的关系五味是指中药的辛、甘 (淡 )、苦、酸 (涩 )、咸五种味道 ,是由中药的多种化学成分所决定的 ,四性则是这些成分所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建立和发展中药药性评价平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药性,主要指中药的寒热温凉特性,亦称四气.依据其寒热程度不同,有微凉、微寒、小寒、寒、大寒、冷,平,微温、温、大温、热、大热等之分.  相似文献   

10.
药性热力学观及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药药性理论一直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但至今尚未取得重要突破。寒热辨证为中医首要辨证,寒热药性是中药的首要药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中医首要治则,但是究竟寒热药性是否客观存在?能否/如何建立一套客观可行的寒热药性评价方法体系?如何以寒热药性理论及其研究成果指导中医药实践?近年来课题组独辟蹊径,主要从热力学角度对中药寒热药性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首次提出了"中医药(药性)热力学观"(thermodynam ic outlook of Ch inesem ed ic ine),建立了"源于临床,证于实验,回归临床"的中药药性研究模式,研制开发一套可用于中药寒热药性差异表征与评价的方法体系(包括冷热板差示法,微量量热法,药性循证医学分析),从体外到体内、从实验到临床,较系统地考察了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能量转移和热变化及其不同寒热药性中药的干预效果,揭示中药寒热药性差异的客观性以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科学性,为审视和研究中药药性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