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刺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途径。方法:针刺风池、大椎、颈夹脊穴、颈阿是穴,推拿颈肌并点按肩井、天宗等穴位。结果:治疗52例,全部有效,痊愈率达78.85%。结论:针刺可整体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推拿疗法能有效地较正颈椎关节的错位,减轻神经根受压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艾灸颈夹脊(1~4)和悬钟配合常规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艾灸颈夹脊(1~4)和悬钟配合常规针刺的治疗组和单纯针刺治疗的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针剌风池、颈夹脊(1~4)、天柱、肩井等穴位,艾灸颈夹脊(1~4)与悬钟穴;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其操作同治疗组中的针剌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积分、压痛积分及Borden氏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疼痛积分与压痛积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配合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较好,能改善颈椎的生理曲度,消除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艾灸治疗颈椎病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艾灸颈夹脊以及针刺风池、肩井、肩髃、大椎、天宗等穴治疗颈椎病200例。结果:总有效率97%。提示:针刺与艾灸配合治疗颈椎病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部功能锻炼装置联合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颈部功能锻炼装置联合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大椎、哑门、颈椎旁三针)对52例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以及治疗后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6~13(8.923±1.977)个月。患者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个月VAS评分及颈椎功能受损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功能锻炼装置联合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减轻患者颈肩部疼痛,恢复颈部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矩阵针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伴项韧带钙化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临床疗效及项韧带钙化灶大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伴项韧带钙化的患者随机分为矩阵针法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60例。矩阵针法组取穴为阿是穴、天柱(双侧)、风池(双侧)、大杼(双侧)、肩中俞(双侧)及患侧肩井、天宗、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常规针刺组取穴为颈(C)3—C7夹脊穴及患侧肩井、天宗、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阿是穴。两组均每次治疗30 min,每周治疗6 d休息1 d,连续治疗4周。每周比较两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变化、临床疗效及项韧带钙化灶体积。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NDI评分降低、项韧带钙化灶体积缩小(P<0.05)。与常规针刺组比较,矩阵针法组治疗1周、2周、3周、4周NDI评分降低、项韧带钙化灶体积缩小(P<0.05),治疗2周、3周、4周愈显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矩阵针法和常规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伴项韧带钙化在降低NDI评分、缩小项韧带钙化灶体积方面均有作用,但矩阵针法较常规针刺临床疗效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针刺斜方肌起止点相关穴位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文克  林晓辉 《中国针灸》2012,32(3):211-214
目的:比较针刺斜方肌起止点相关穴位与针刺夹脊穴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针刺斜方肌起止点穴位,如天柱、风池、曲垣、巨骨、阿是穴,对照组针刺颈部夹脊穴,均每周治疗5次,2周为一疗程。两组均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运用国际简化McGill量表,对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量表(VAS)和现有疼痛强度(PPI)进行评分,并统计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PRI感觉项评分、PRI情感项评分和总分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VAS、PPI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对照组为70.0%(21/30),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斜方肌起止点相关穴位对颈型颈椎病患者能起到肯定的治疗作用,且疗效优于针刺颈部夹脊穴。  相似文献   

7.
针刺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的有效途径。方法 :采取针剌双侧风池、双侧曲池、病变颈椎华佗夹脊、外关等穴 ,平补平泻手法。推拿双侧风池、颈夹脊、双侧肩井、点按天宗等手法。结果 :治疗 1 2 0例 ,全部有效 ,痊愈率达 79%。提出针推并具有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的功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颈丛九针刺联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先用0.4mm×40mm毫针顺序针刺右侧完骨、左侧完骨、风府、右侧风池、左侧风池、右侧天柱、左侧天柱、右侧风灵、左侧风灵。风灵穴刺达第1颈椎横突骨面,沿骨缘扇形点刺,其它穴位进针后行小幅度高强度提插手法。每天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针刺后用整脊手法对颈椎进行整脊微调,间隔两天手法治疗1次。对照组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风池、风府、颈夹脊、百会、合谷,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整脊手法同治疗组。两组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改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颈丛九针刺联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对照组采用注射消炎镇痛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旋颈试验阳性率、眩晕评分及头项部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旋颈试验阳性率及眩晕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旋颈试验阳性率及眩晕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为76.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能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及头项部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超声回声特征,探讨肌骨超声引导下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疗法缓解运动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超声组采用肌骨超声观察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超声回声特征,在超声引导下行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经验组行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一共接受3次治疗。结果超声组疗程结束时、疗程结束1个月后、疗程结束3月后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回声分值较第1次治疗前均升高(P<0.05),第1次治疗后与第1次治疗前的回声分值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第1次治疗后、疗程结束时、疗程结束1月后、疗程结束3个月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降低,并且超声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经验组(均P<0.05);治疗后各阶段VAS评分与MTrPs回声分值均呈正相关。结论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疗法可有效缓解运动性疼痛,超声与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疗法相结合可优化其疗效并予以客观评价,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部强化围刺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颈椎病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对照组60(常规针刺31例,口服药物29例)。治疗组采用颈部强化围刺法,对照组采用药物、常规针刺法,均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并在治疗组中寻找出最佳的治疗分型和治疗时机。结果:颈部强化围刺法疗效明显优于药物和常规针刺疗法,其临床基本治愈率分别为69.17%、38.33%,总有效率分别为97.50%、78.33%,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针刺时机上,2周以内疗效与2周以上有显著差异(P〈0.05);年龄上50岁以下与50岁以上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辨证分型上积劳损伤型疗效高于肝肾亏虚型(P〈0.05);颈部强化围刺法对颈椎病的颈型、神经根型疗效最好。结论:颈部强化围刺法治疗颈椎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方法将20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在颈夹脊穴和风池穴温针灸后,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嗪胶囊。采用CSA症状评分标准和眩晕问卷调查表(DHI)在治疗前后进行记录,获得治疗前后眩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颈痛、旋颈试验等症状评分及DH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旋颈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DH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颈痛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但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眩晕、头痛、视物模糊、旋颈试验、颈痛评分及DHI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P<0.01)。结论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巨刺灵骨、大白穴缓解颈型颈椎病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巨刺灵骨、大白)和对照组(针刺夹脊穴)各40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1次后的临床综合疗效、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结果巨刺灵骨、大白组和针刺夹脊穴组都可以起到较好的镇痛效果(P〈0.01)。治疗组缓解颈型颈椎病急性期疼痛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巨刺灵骨、大白穴治疗颈型颈椎病急性期方法简便、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张宏涛 《西部中医药》2014,(12):100-102
目的:观察温通针法治疗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对照组36例,均选取双侧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组给予温通针法治疗,对照组给予温针灸法治疗,连续治疗5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5%、78.5%,治愈率分别为65.5%、32.1%,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PQ评分2组治疗后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温通针法治疗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阳性筋结点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肩周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选取阳性筋结点、臂臑、曲池、外关、合谷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肩三针、臂臑、曲池、外关、合谷针刺治疗,10天1个疗程,2个疗程后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量表(MPQ)从症状总体恢复和疼痛两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分级指数评定(PRI)、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有疼痛强度(PPI)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阳性筋结点可明显改善肩周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矩阵针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12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静脉滴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以矩阵针刺治疗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2组连续治疗1O天,观察并比较2组收缩期峰值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教(RI)、动脉搏动指数(PI)。结果:2组治疗后Vs、Vm均明显提高,RI、PI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矩阵针剌可显著提高Vs、Vm值(P〈0.05),降低阻力指数(JP〈0.05)。结论:矩阵针刺可以提高椎动脉血流,改善血流动力学,为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杨冲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7):494-495
目的观察温通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温通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功能积分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6.7%和97.8%,对照组分别为28.9%和82.2%,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通针法是一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腰夹脊穴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以腰夹脊为主行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针刺腰夹脊穴为主,观察两组疗效及疼痛程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有所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t;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JOA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腰夹脊穴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疗效,操作简单安全,具有一定的可重复性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观察针刺、经皮穴位电刺激及针刺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颈椎病颈痛的疗效。方法:将58例颈椎病颈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经皮组和结合组,治疗后用NPQ颈痛量表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治疗前、治疗结束和治疗结束随访1个月时的组间评分差异。结果:针刺组、经皮组与结合组有效率分别为94.74%、89.47%与100%,各组治疗后较治疗前NPQ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结束时,结合组与经皮组N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合组均数低于经皮组;结合组与针刺组N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均数低于针刺组;随访1个月时,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和经皮穴位电刺激是治疗颈椎病颈痛安全且有效的方法,将针刺与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应用,可获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耳穴沿皮透刺结合体针疗法与单纯体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耳穴沿皮透刺加体针组(干预组)和体针组(对照组),每组30例,进行相应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干预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有显著性(P〈0.05)。两组间疼痛积分比较,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耳穴沿皮透刺结合体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单纯体针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