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历代含丹参方剂构成信息关联网络的分析和挖掘,探究丹参临床应用情况,发掘丹参潜在功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和创新药物开发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文献记载中含丹参或含丹参别名、异名的方剂,采用基于Aprio算法的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及网络构建与知识发现方法,分析丹参的临床应用情况。结果 筛选含丹参方剂1007首,发现丹参在宋朝、清朝以及现代应用较为广泛;临床应用的剂型多以丸剂、汤剂、散剂为主;应用丹参的方剂药味数主要集中在6~15味;丹参配伍应用的临床功效比较广泛,频数排列前十的功效,除目前临床常用的活血功效外,很多被现代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忽略的功效,如养血、安神、调经、益气等亦非常常见,并具有“解郁”等潜在作用;根据功效不同,与丹参配伍应用频数由高到低依次是当归、川芎、甘草、人参等,香附当归药对配伍的置信度达到84%;关联网络分析发现丹参方剂活血作用与清朝、现代关系密切,应用剂型以汤剂为主,多与当归、桃仁等药物配伍。丹参养血功效常与安神功效同时出现,其养血安神作用多与当归、天冬等配伍相关,剂型多为丸剂。结论 本研究发现,丹参在不同历史时期应用及剂型、配伍等均具有一定规律性,并对丹参的临床功效的发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历代含丹参方剂功效的多样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远远超过目前的应用情况,这就意味着丹参还有许多潜在的临床功效亟待进一步验证与开发,可以为进一步扩大丹参的临床合理应用和创新药物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病-药-量”分析《中华医典》中含有丹参的中药方剂的用药规律,为丹参的临床应用及药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华医典》中收集含有丹参的中药方剂,采用Excel 2020建立丹参临证方药数据库,对其病症、证型、药物使用频次、功效类别、性味归经、剂型及用量等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 Statistics 22.0、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 共收集含丹参方剂1 196首,主治病证分类共511种,其中高频病证(频次≥9)主要为“中风”“脚气”“虚劳”“痹痛”“腰痛”。治疗“中风”证型以阴虚风动为主,“脚气”证型以湿热蕴结为主,“虚劳”证型以肾阳虚为主,“痹病”证型以风寒湿痹为主,“腰痛”证型以寒湿腰痛为主。组方中使用频次≥150的药物有16味,使用频次较高的有当归、人参、茯苓等。药物功效种类以活血调经药、补气药、发散风寒药、补血药、利水消肿药较多;药性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为温、寒、平;药味多选用苦、甘、辛味;药物归经以肝、肺、肾、心经为主。高频病症剂型及药物用量分析显示,治疗“中风”时,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剂型多为汤剂和散剂,核心药物配伍防风以祛风止痉;治疗“脚气”时,丹参常用剂量为123.93 g,剂型多为汤剂,核心药物配伍防风以除湿止痉;治疗“虚劳”时,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剂型多为散剂,核心药物配伍熟地黄以滋阴补血;治疗“痹病”时,丹参常用剂量为37.3 g,剂型多为酒剂,核心药物配伍肉桂以温经散寒;治疗“腰痛”时,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剂型多为酒剂,核心药物配伍牛膝以通血下行。结论 丹参可治疗多系统疾病,在诸多疾病中主要发挥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功效。根据不同疾病特点,与其他药物相配伍时,丹参又被赋予“祛风”“壮骨”“祛湿”“止痉”等功效,为丹参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藏医治疗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研究。方法 收集《四部医典》中主治跌打损伤的外用方剂,构建藏医治疗跌打损伤外用方剂复杂网络数据集,计算网络的拓扑性质参数,分析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的核心药物、方药配伍规律及药性特点。结果 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外用方剂223首,涉及药物286种,药物节点度靠前的药物有甜醅、酸奶、熊胆、鱼胆、面粉、秦艽等。常用组合药物中甜醅-面粉、甜醅-酸奶、冰片-熊胆等是藏医治疗跌打损伤的常用组合药物。药物六味分析发现,甘味与苦味占主要味道;同样三化味中甘化味与苦化味居多;药物十七效分析发现,软效、重效、钝效等排名靠前,结论 运用复杂网络方法可以发现藏医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为总结和分析藏医外用药物提供更准确、更多维度的依据,进而或可有助于藏药新药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了解如意珍宝丸的配伍特点及治疗白脉病的核心药物,以为藏药方剂组方优化和新药研发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 对如意珍宝丸处方药物的药“味”、“化味”、“性效”进行统计,建立数据库,通过查阅《四部医典》等藏医药典籍,筛选20种常用治疗白脉病的方剂,统计如意珍宝各成分药在20种方剂内单味药和药对频次。结果 如意珍宝丸处方药的药味以“甘味”、“辛味”、“苦味”为主,化味以“苦化味”、“甘化味”为主,药性以“温”、“凉”混合配伍,效能以“稀、钝、重、凉”为主。结论 如意珍宝丸是以调和“隆”、“赤巴”,能清热活血、醒脑开窍、通络疏脉的功效药配伍为主的组方,具有治疗脑血管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特点,其核心组合成分为红花、肉豆蔻、麝香。  相似文献   

5.
目的 结合COVID-19的“寒疫”特点,系统梳理历代医籍中“寒疫”的记载和论述。方法 基于温病古籍知识库对“寒疫”的辨治特点进行系统梳理和挖掘分析,采用频次分析、系统聚类、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寒疫治疗的遣方用药规律,探讨潜在的寒疫治疗方药。结果 在分析得到的151首寒疫相关方剂中,涉及中药111味,出现频数较高的单味药包括甘草(67次)、人参(25次)、茯苓(24次)、芍药(21次)、苏叶(20次)等;通过聚类分析得到8个主要聚类;关联分析显示甘草配伍干姜、石膏配伍知母、甘草配伍桔梗、甘草配伍芍药、甘草配伍桂枝等为常用药对。结论 治疗寒疫处方多以辛温发散、透邪解毒、温中散寒及针对化热后的辛寒清热为主,对于寒疫的证治值得进行深入讨论,为临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及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藏族医学(简称藏医)对治“年壬”方剂数据库,挖掘其方剂配伍规律和药性组合等隐形用药规律。方法 以《四部医典》《藏医临床札记》《秀多医学汇集》《零星方剂汇集》4部藏医文献中检索用于治疗“年壬”的方剂,在Python代码下构建数据库,运用Apriori算法、味性化味矢量结构模型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针对藏医方剂数据特点,以方名、组方、剂量、功效、出处、原文6个字段为核心建立了具有清洗、检索、导出等功能为一体的藏医对治“年壬”方剂数据库,数据库共收纳方剂7 602首,其中同时具有对治“年”病和“壬”病功效的方剂共有598首。配伍规律分析发现麝香、诃子、红花、穆库尔没药、铁棒锤、天竺黄、榜嘎等组方药物频次最高,药对中麝香-穆库尔没药、红花-天竺黄、麝香-诃子、麝香-铁棒锤等关联度最强,并在前十位关联中出现五味麝香丸的所有组方药味。对含高频组方药物的40首方剂进行药性分析,发现19首方剂苦味偏盛,其次为三臣散等9首方剂甘味偏盛,占比均>35%,甘味和苦味偏盛方剂合计占总方剂的70%;三化味中苦化味偏盛,十七效中以凉效、顿效、重效突出。结论 构建的藏医对治“年壬”方剂数据库可促进民族医药防治瘟疫研究的高质量发展;藏医治疗“年壬”以五味麝香丸的组方药味为核心,具有“凉-苦甘-苦化味-凉钝重”等为主的药性组合,主要对治“热锐轻-赤巴-热”等疾病特性,可为藏医药治疗瘟疫的方剂及其组方药物筛选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研究技术探讨中药海马“壮阳、益精”功效的物质基础、潜在靶点和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国际性综合生物医学信息书目数据库(Medline)构建中药海马的功效成分数据库,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对药物成分靶点、疾病靶点、疾病-成分核心靶点 KEGG 通路、基因本体(GO)等进行关联算法分析。结果 筛选得到海马壮阳功效成分核心靶点 133 个,涉及 39 条相关信号通路;益精功效成分核心靶点 7 个,涉及 2 条信号通路;海马“壮阳、益精”功效的重要靶点显著富集在癌症发生、糖尿病、免疫、炎症相关的 7 条信号通路。结论 本研究从网络药理学角度初步阐释了氨基酸、脂肪酸、甾体和磷脂等成分均为中药海马“壮阳、益精”的功效物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癌症发生、炎症、免疫与糖尿病等相关信号通路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藏族医(简称藏医)“方-药-量-性”关系复杂而共性关联突出,难以揭示隐形特异性藏医药临床用药规律等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方法 该研究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味性化味”矢量结构模型、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收载184首藏医临床常用方剂的“方-药-量-性”关系。结果 方-药关系分析发现诃子、红花等11个最大共有属性组方,是分类配伍的关键组方,可以有效分类治疗隆病、赤巴病、血热病等8类方剂,在方剂中三果汤散、六味良药散等调节三因和辅助脏腑功能类组方药物的共有性最强。药-量关系分析发现,诃子、红花、石榴子、余甘子等用量最高,表明这些组方药物一般以君药形式入药,而豆蔻、草果等六味良药散组方药物虽频次较高,但剂量较低,主要起着调节方剂整体药性和保护脏腑的作用,而麝香、牛黄、渣驯等藏医特效药物,频次虽高但剂量很低,具有增强药性,引药患处的作用。量-性关系分析发现属于凉性方剂较多,占75.6%,发现有67首方剂因其组方剂量不同而产生药性与功效不相符的现象。结论 藏医方剂中存在很多共性组方和共性用法,如不对这些共性关联加以处理,会出现任何疾病均以这些共性关联为核心的结果,却无法解开隐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方-药-量-性”等多维层面同时注重敏感性和特异性规律,才能更有效地揭示藏医临床用药思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药智网中成药处方数据库及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含肉桂成方制剂的配伍用药规律。方法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和Excel(2010)软件,筛选含肉桂的成方制剂并建立数据库,应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处方中含肉桂方剂的主治疾病、用药频次、药物属性(包括药味、药性、归经)、组方配伍等进行分析,并选取高频药对及高频疾病进行药物组合的深度分析。结果 筛选出含肉桂的方剂391首,涉及中药675味,分析得出使用频次前五的药物依次为肉桂、当归、甘草、地黄、茯苓;使用频次前五的药物组合依次为当归-肉桂、甘草-肉桂、肉桂-地黄、茯苓-肉桂、肉桂-木香。肉桂在不同药对中功效发挥方向不同,在不同疾病中使用规律各异。结论 药智网中成药处方数据库及《中国药典》中含肉桂的方剂所用药物多具有活血行气、散寒止痛之功效,肉桂常与补虚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配伍使用,其组方规律反映出肉桂在治疗不同疾病时的药物组合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结构化的方剂信息数据库,挖掘方剂中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进一步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 方法: 运用基于正则表达式的信息抽取方法,以vs 2008编程实现自动抽取,并以SQL Sever 2005进行关联规则挖掘。 结果: 生成了结构化的方剂信息数据库,并初步抽取方剂信息81 305条;在最小支持度为10%,最小置信度为70%的条件下,得到高频药物9味,生成规则4条。 结论: 基于正则表达式的信息抽取方法使全面大规模研究方剂配伍规律成为可能,挖掘结果与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总体相符,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也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分析补肾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组方配伍规律。方法:收集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录补肾中成药,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是肾虚常见症状;补肾中成药主要涉及52种证候,其中肝肾不足证、脾肾两虚证及肝肾阴虚证是常见证候;142首补肾中成药中,包含290味中药,使用频率前3味的是熟地黄、茯苓、当归,而熟地黄、茯苓、山药、当归是主要核心组合;针对肝肾同病,药物组合可视为六味地黄丸合四物汤加减,并配以专入肝肾二经的何首乌、枸杞子;针对脾肾同病,药物组合以四君汤为基础方的补气药物为主,并配以具有脾肾双补的菟丝子、山药,可视为源自于《景岳全书》主治脾肾虚损的苓术菟丝丸。结论:肾虚为本,重视"肾为五脏之本",立足肾与他脏及气血之间的关系,兼顾虚实;补为核心,把握肾虚的病理变化,重视肾的阴阳特点,补泻结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含雄黄儿科制剂及方剂探讨矿物药雄黄在儿科制剂中的应用规律及开发价值。方法 通过Excel 2019统计分析《中国药典》2020年版等国家标准中含雄黄的儿科制剂的应用特点。利用Spss modeler及R语言对《中医方剂大辞典》(1~11册)中含雄黄儿科方剂的药物配伍关联规则进行数据挖掘。利用LC-ICP-MS测定7种含雄黄儿科制剂的总砷及可溶性无机砷含量。结果 与市场常见的儿科中药制剂相比,含雄黄儿科制剂的功能主治在神经系统上具有优势,但存在剂型不合适、服用剂量不合理及质量控制欠缺等问题,含雄黄儿科方剂的药物配伍规律可为治疗儿童惊痫、疳症、痘、疮、痧痢等中药的开发提供参考。常见市售含雄黄儿科制剂中总砷的含量远高于可溶性无机砷含量,且二者之间并无关联。结论雄黄在儿科制剂的开发中具有疗效广的优势,但现有含雄黄儿童制剂需进一步提升剂型、剂量、质量标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李鑫琦  高耀  李爱平  李科  刘月涛  秦雪梅 《中草药》2019,50(21):5273-5281
目的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和网络药理学对"黄芪-当归"治疗虚劳的分子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中药成方制剂》数据库中含黄芪的方剂、配伍组合及其主治疾病;探究含黄芪并治疗虚劳的方剂及配伍组合,明确"黄芪-当归"这一核心配伍药对。采用Batman-TCM、Gene Cards和OMIM等网络药理学技术构建药材-成分-靶点网络,并对靶点进行拓扑属性分析、聚类分析、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中药成方制剂》数据库中共收录含黄芪方剂459条,涉及中药641味。其中,"黄芪-当归"为主治虚劳的核心药对组合,与古籍记载、临床用药相吻合。网络分析表明该药对主要涉及免疫应答、氧化应激、信号传导等生物过程,通过调节pathwaysincancer、PI3K-Akt等信号通路来发挥治疗虚劳的作用。结论揭示了"黄芪-当归"药对治疗虚劳的分子机制,为黄芪及其组方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补肾方剂中高频应用的中药及其药性特点和在补肾治疗中的配伍规律,为临床药物筛选和合理组方提供依据。方法:利用BICOMB对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具有补肾功效的方剂进行中药名称提取和数据处理,以及依据教科书等对中药名称进行标化,建立中药共现矩阵;通过频数统计及利用图形聚类工具包g CLUTO对方剂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和可视化处理。结果:251首补肾方剂涉及358种中药,高频(27次以上)使用的中药有25种;方剂主要来自《辨证录》等6种方书。在补肾方剂中,其配伍规律可分为3大类5小类。在各个类别中,中药之间通过配伍从祛湿、补阳、滋阴、养血、益气的不同角度发挥补肾作用。结论:熟地黄、茯苓、当归、山茱萸和山药等是补肾方剂的常用中药,且多以甘味、温平性为主,归肾经、肝经、脾经类并无毒性中药是补肾方剂的构成主力;中药通过协同和拮抗作用,使功效得到最大化发挥。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含甘松Nardostachyos Radix et Rhizoma的中医药处方和中药组合物专利中挖掘甘松的中医药用药规律,为甘松现代临床应用和开发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华医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国药典》2020年版等工具书及华柄数据、中医资源网、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含甘松的中医药处方和中药组合物专利。运用Excel 2019、SPSS Mo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5软件,进行组成药物的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含甘松的中医药处方最终纳入372首,涉及《中国药典》收载药物374种,与甘松组合用药频次最高的前10味药为白芷、香附、甘草、木香、川芎、细辛、山柰、丁香、当归和砂仁,功效分类以解表药为主,主治疾病以脾系病类最多,核心药物组合为木香分气丸加减方。含甘松的中药组合物专利最终纳入1533项,涉及《中国药典》收载药物565种,与甘松组合用药频次最高的前10味药为甘草、白芷、丁香、当归、茯苓、川芎、木香、肉桂、黄芪和陈皮,功效分类以补益药为主,主治疾病以脾系病类为首,比传统中医药处方发展了更多的药物组合。结论含甘松的中医药处方与中药组合物专利中药物组成均以解表药、补益药、理气药、活血药、温里药和清热药为主;甘松多与辛、苦、甘味,性温、寒、平,归脾、肝、胃、肺、心、肾经的药物配伍;常用于治疗脾系病类,皮肤病类,躯体痹、痿、瘤等病类,脑系病类和心系病类,与甘松国内外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阐述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成药水提取工艺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为《中国药典》的修订和中成药的水提取工艺研究提供参考。按影响水提取工艺的主要因素分类,将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录的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的水提取工艺存在的问题以表格的形式进行系统的总结并举例分析。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录的中成药水提取工艺,未注明浸泡工艺的有516个方剂,溶媒用量523个,提取时间126个,提取次数8个,存在提取工艺参数不明确等问题。中成药水提取工艺参数不明确将可能会阻碍中成药的产业化发展,宜予以重视,为中成药的水提取工艺研究及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统计其中收载的含黄芪成方制剂,归纳整理其中药味数、制剂剂型、功效主治、禁忌事项及主要药对,并对相关的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研究进行综述。结果发现,《中国药典》2020年版共收载了224种含黄芪的成方制剂,包括40种炙黄芪的成方制剂,处方用药味数以6~10味居多,制剂剂型以颗粒剂居多,功效主治以补益气血为主,禁忌事项则以孕妇禁忌居多。可为黄芪的临床新应用、新功效挖掘、新剂型改良及黄芪成方制剂的深度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药名、基源植物中名及学名与其基源植物在《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的中名及学名。方法:对我国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某些中药名及基源植物的中名、学名与其在《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基源植物的中名及学名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结果:2015年版《中国药典》某些中药名及其基源植物的中名与其在《中国植物志》及《Flora of China》植物中名存在混淆和交叉混淆,及其学名不一致的4种情况:一是《中国药典》部分中药的基源植物中名与其在《中国植物志》的植物中名不一致;二是《中国药典》的部分中药基源植物的学名与其在《中国植物志》植物的学名不一致;三是《中国药典》部分中药的基源植物中名及学名与《中国植物志》或《Flora of China》上植物中名和学名不一致;四是《中国药典》某些中药名与《中国植物志》其他植物中名相同。结论:《中国药典》的中药名、基源植物的中名及学名与《中国植物志》及《Flora of China》的中名及学名应保持一致性,才有利于人们进行中药种植、采购、销售、生产、研究,同时也将有利于我国中药在国际上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9.
含贝母药材的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玲玲  王曙  曲建博  阳长明 《中草药》2021,52(11):3462-3466
贝母具有清热、化痰、止咳的功效,是治疗肺经疾病的要药,也是常见的中药材。《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录浙贝母、川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5种贝母药材,其中,川贝母来源有6个基原,伊贝母2个基原,浙贝母、湖北贝母、平贝母各1个基原。通过对历版《中国药典》收录的贝母药材标准变化情况、贝母中生物碱类成分研究及《中国药典》2020年版含贝母药材中药制剂情况等方面的分析,提出对含贝母药材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建议,为提高含贝母药材中药制剂的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