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刺激痛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a Y  Bu H  Jia JR  Zhang X 《中国针灸》2012,32(6):573-576
从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主要选穴(激痛点)、针刺激痛点治疗本病的中医和现代研究机制及治疗该病时针刺激痛点的临床应用几个方面,对针刺激痛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表明针刺激痛点在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中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且针刺激痛点时选择的针具、针刺的手法、角度、深度等各项参数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疗效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对此研究非常薄弱,缺乏多因素分析的系统性研究,且在临床诊断及基础性研究等方面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颈肩疾病的频繁发生,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mdrome, MPS)已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因素。针刺治疗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因疗效确切、安全、无不良反应等优势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在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对2009—2019年间有关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针刺治疗肌筋膜炎、激痛点的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和筛选,从激痛点特种针刺手法运用,特种针具使用以及复合其他温热电等针刺疗法临床运用3个方面来对激痛点针刺治疗颈肩MPS临床文献进行总结,结果发现颈肩MPS在激痛点行特种针刺疗法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一种多发性骨科疾病,临床以腰部疼痛并伴有下肢疼痛麻木为主要表现,临床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为多数LDH患者的首要选择,在现代医学体系指导下的激痛点针刺疗法因操作简便、疗效直观,近年来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就激痛点的认识、针刺激痛点的作用机制、激痛点与腧穴的关系、激痛点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联系、针刺激痛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选穴操作规律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激痛点(TrP)针灸是一种使用毫针刺激激痛点的针灸疗法,它的形成是基于现代医学对激痛点的理解结合传统针灸而演变而成。在过去的20年中,激痛点针灸相关的概念和针灸技术不断地发展;采用刺激激痛点治疗疾病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激痛点针灸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以外其他疾病的趋势也日渐显著。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了激痛点针灸和传统针灸的异同:针刺穴位,针具使用和针刺方法,以及治疗适应症。在临床上,传统针灸包括多种治疗方式和操作手法,已被广泛使用于多种病症。在科研方面,传统针灸的疗效也在各种实验中得到验证。激痛点针灸具有其独特的特点,是对传统针灸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经络的概念和阿是穴的衍生。激痛点的位置,分布规律和疼痛模式类似于那些传统的穴位;针具的选择,针刺的深度,以及操作手法是传统针灸的一部分。因此激痛点针灸是传统针灸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从肌筋膜激痛点定义、疼痛机制、止痛原理、针刺激痛点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激痛点与针灸穴位的相关性等方面就目前围绕肌筋膜激痛点的相关理论研究及进展进行综述,阐明其研究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观察针刺激痛点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差异,为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激痛点组和传统针刺组,每组30例。在患侧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针刺激痛点组采用0.35 mm×50 mm毫针,斜45°刺入并贯穿激痛点结节,提插至出现针感后留针30 min,传统针刺组选取肩髃、肩髎、肩贞等,应用0.35 mm×50 mm毫针直刺,提插捻转至出现针感后留针30 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休息2天,连续3周。两组在治疗15天后,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cGill)、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作为观察指标,以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的疼痛症状、损伤程度、运动功能指数的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激痛点针刺组愈显率30%(9/30),优于传统针刺组愈显率13.3%(4/30)(P<0.01),治疗后两组McGill、SHSS、FMA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均P<0.01);且针刺激痛点组的改善程度均优于传统针刺组(均P<0.05)。结论: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医理论的普通毫针针刺与基于西方肌筋膜激痛点理论的"干针疗法"用于治疗疼痛性疾病,临床疗效均较为理想,且因操作便捷、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得到广泛应用。从普通毫针针刺与干针疗法治疗疼痛性疾病的理论根源和临床应用出发,对二者的施术原则、施术部位、操作方法、作用机制研究、临床适用范围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和总结,并对中医经络理论指导下的毫针针刺治疗疼痛性疾病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思考。参考文献40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激痛点针刺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腰背肌筋膜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激痛点针刺疗法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低频经皮电刺激治疗,每组患者均干预4周,每周干预2次,在治疗前后采用简化麦吉尔疼痛问卷积分(SF-MPQ评分,包括PRI、VAS、及PPI评分)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评定,并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PRI、VAS、PP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激痛点针刺疗法对腰背肌筋膜炎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刃针针刺肌筋膜激痛点治疗颈心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心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刃针针刺肌筋膜激痛点治疗、口服稳心颗粒治疗.结果:两组间综合疗效,治疗前后各症状、体征比较,经统计学处理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刃针针刺肌筋膜激痛点治疗颈心综合征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王田 《光明中医》2021,36(2):269-271
目的探讨激痛点推拿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针刺组和针刺加激痛点推拿组,各30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活血通络药物、领枕牵引疗法等治疗。在此基础上,针刺组增加针刺治疗,针刺加激痛点推拿组在针刺组基础上增加激痛点推拿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血管内径和椎动脉血流速度变化、颈性眩晕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针刺加激痛点推拿组治疗后椎动脉血管内径和平均血流速度、颈性眩晕与功能评分、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基础上联合激痛点推拿,可进一步提升颈性眩晕改善效果,并可促进椎动脉血管狭窄和血流速度改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药物注射与针刺激痛点治疗颈肩肌筋膜炎的疗效差异,为治疗本病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将80例颈肩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注射组和针刺组,每组40例。2组均取疼痛部位的激痛点,药物注射组采用10%葡萄糖液12 m L、复方当归注射液6 m L、维生素B12注射液1 m L、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0.5 m L配制混合液进行激痛点注射,每次2-3个部位;针刺组采用毫针斜刺激痛点治疗,每次留针30 min,2组均2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2组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为观察指标,以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现时疼痛强度(PPI)、视角模拟评分(VAS)的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药物注射组和针刺组治疗后PRI、PPI、VAS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均P0.01);药物注射组总有效率97.50%,优于针刺组的87.50%。结论药物注射激痛点治疗颈肩肌筋膜炎疗效优于针刺组,且临床痛苦小,操作更为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综合近10年来头针在治疗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文献,从头针刺激区的选择、针刺方法、留针时间等方面系统总结头针治疗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现状,归纳针刺治疗规律,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差异,为今后提高针刺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前,产后抑郁症(PPD)尚无明确的治疗标准。通过检索近10年的相关文献,发现针刺治疗PPD临床方法多样,具体方法有头皮针、腹针、毫针、电针及耳针等。对相关针刺治疗PPD研究文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针刺治疗PPD疗效显著。其中,单纯针刺疗法治疗PPD的疗效并不弱于抗抑郁药物治疗,针刺联合口服药物、心理干预等协同疗法治疗PPD疗效比单纯针刺疗法更好。此外,虽然针刺治疗PPD在临床上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临床研究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选穴标准不一、样本量小、缺乏远期预后追踪等,需进行更加严谨合理的临床实验促进针刺治疗PPD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综述近20年来针刺疗法治疗肌张力改变疾病的文献,分别从体针、穴位注射、头针三方面总结针刺疗法对肌张力的机制及其疗效。针刺疗法治疗此类疾病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缺乏实验数据支撑,今后应加强针刺疗法对肌张力改变疾病的规范化及科学化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以及头针各流派相关书籍,对近60年与头针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比较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方云鹏头针、焦顺发头针、朱明清头针等10个头针流派的理论基础、选穴部位、临床优势病种等,以期为治疗不同疾病提供头针疗法的最佳刺激部位、全息象、针刺手法、针刺角度、留针时间等,减少临床选穴(区)的盲目性。众多头针流派各有特点,应通过严密的科学研究找出临床中头针最佳治疗方案,促进流派间的融合,使头针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为临床使用头针提供参考,提高临床疗效,促进头针疗法的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6.
急性腰扭伤是临床常见痛、多发病,笔者在临床中受浮针疗法、筋膜理论及筋经理论启发,在针刺人中、后溪、腰痛穴及平衡针腰痛穴等传统穴位后,试用0.4mm粗针灸针行腰部痛点皮下扫散法治疗该病,取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电热针是近年来研发的一种新型中医治疗手段,是传统温针灸的发展与创新。传统温针及电针刺激手段单一,而电热针治疗除基本的针刺刺激外,还具有脉冲电流与温热的双重刺激。该疗法的研发灵感与临床上电针温针联合应用疗法关系密切,此文通过整理相关文献,探讨临床上电针温针联合应用的合理性及其相关机制,从而阐明电热针的研发思路及其特点和治疗范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西方针刺和传统针灸体表位置、作用机制、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文献比较,探索西方针刺和传统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异同,认为西方激痛点针刺治疗慢性疼痛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度,与传统中医针灸穴位治疗疼痛在体表位置,作用机制以及临床疗效方面既有差别又有一致性,它建立在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基础上是对传统中医的延伸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温和灸与针刺激痛点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疗效差异,为肩背部MPS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肩背部MPS患者随机分为温和灸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两组均选取疼痛部位的激痛点进行治疗。温和灸组采用温和灸疗法,每次艾灸因人而异,20~100min不等,以患者出现透热感为度;针刺组采用毫针与皮肤呈45°角斜刺入并贯穿激痛点结节,每次留针30min。两组每日均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cGill)作为观察指标,以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PI)的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温和灸组愈显率80.0%(24/30),优于针刺组愈显率40.0%(12/30,P0.001)。治疗后两组PRI、VAS、PPI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均P0.001);两组治疗后PRI、VAS、PP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温和灸激痛点与针刺激痛点对肩背部MPS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温和灸治愈显效更为明显,且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机制、特种针具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应用及其优势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针刺,特种针具治疗具有针对性强、刺激量大,复合治疗、效率提高,方便快捷、依从性强等优点,可提高针刺疗效、扩大针刺治疗疾病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