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对宜于药用的9份PA型紫苏种质以产叶为目的进行评价,并对影响叶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因素进行探究;方法:9份PA型紫苏种质种植后,对株型、叶、穗等形态性状,以及二级分枝数、有效穗数等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测量、统计评价与分析;结果:其中3份种质叶产量较高,值得进一步选育成叶用型品种。紫苏单株干叶产量主要受株高、一、二级分枝数与单株的叶片数量相关的性状影响,而与十片干叶重相关性不大,单株籽粒产量则同时受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影响;结论:植株较高和一、二级分枝数多的类型是叶用型紫苏为提高产量主要的选择性状,而平均节间距高、有效穗多、千粒重高的类型,则籽粒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2.
中国紫苏资源调查和紫苏叶挥发油化学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根据对国内紫苏的主产地区的资源调查结果,按照产出类型先分为野生资源和栽培资源两大类,栽培资源又按主要用途分为栽培药用资源、栽培籽用资源、栽培出口资源。野生资源主产区有河南、四川、安徽、江西、广西、湖南、江苏及浙江;栽培药用资源产区有河北安国、安徽亳州、重庆涪陵、广西玉林和广东茂名;栽培籽用资源产区包括甘肃庆阳、黑龙江桦南、吉林、重庆彭水及云南;栽培出口资源产区有浙江湖州、江苏连云港和山东烟台。对各产区采集的43个紫苏叶样品用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GC-MS进行了组成成分分析。43份紫苏叶样品挥发油得率在0.2%~1.5%,挥发油主要包括紫苏酮perillaketone(0.93%~96.55%)、紫苏醛perillaldehyde(0.10%~61.24%)、紫苏烯perillene(52.15%)、石竹烯caryophyllene(3.22%~26.27%)、α-法尼烯α-farnesene(2.10%~21.54%)等31个成份,可分为PK,PA,PP,EK,PL 5个化学型。其中野生资源化学型有PK型和PA型,以PK型居多,栽培药用资源的化学型种类包括了全部5种类型,以PA型居多,栽培籽用资源均为PK型,出口栽培资源均为PA型。紫苏3个变种中,紫苏变种Perilla frutescens var.frutescens包括了5个化学型,以PK型最多,其中PK型主要是绿色叶,PA型为紫色叶或绿色叶,野生紫苏变种P.frutescens var.acuta只有PK,PA型,PK型较PA型多,其中PK型均为绿色叶,PA型为紫色叶,因此无论是野生还是栽培紫苏,以PK和PA型为主流化学型,PK型更多,且与叶色呈现较好的相关性。回回苏变种P.fruteseens var.crispa主要为PA型,两面紫色叶。主流化学型的区分为历代本草区别使用紫色香气的"紫苏"和绿色无香的"白苏"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PK可导致家畜食用后产生肺部毒性,以及紫苏的使用传统,建议紫苏药用限制为紫苏醛型,应建立紫苏叶和紫苏叶油中紫苏醛的检测标准。  相似文献   

3.
紫苏醛型紫苏不同种质中紫苏醛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紫苏醛型种质紫苏醛含量变化规律。方法:建立紫苏醛含量检测的快速方法,对9个不同种质的紫苏叶进行不同日期、部位和时间取样,并测定紫苏醛含量。结果和结论:9个紫苏醛种质的紫苏醛平均含量为0.05%~0.32%,有4个种质的平均含量在0.25%以上。一般来说顶部叶紫苏醛含量最高,而且变化较大,开花前出现高峰值,之后骤降;中部叶紫苏醛含量明显低于顶部叶,一般开花前达到峰值后,含量较稳定;底部叶紫苏醛含量最大值出现在花果生长期,随后一直下降。不同种质也不甚一致。种质因素是影响紫苏醛含量的首要因素,采摘部位和采样日期次之,一天内的采摘时间则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探究3种不同化学型紫苏不同时期各成熟度叶片挥发油组分的差异,确定分别适宜3种化学型紫苏的最佳采收方法。方法:以普遍存在的PK型、PA型及稀有的PL型三种紫苏种质为研究对象。在紫苏生长的营养期、开花期、果熟期三个时期采收不同成熟度叶片样品,对其挥发油进行提取(水蒸气蒸馏法)和GC-MS分析。结果:从挥发油得率上看,三种化学型表现非常不同,开花期和果熟期,PA型嫩叶得率高,PK型则老熟叶最高,而PL型为成熟叶最高;营养期,则是PA型成熟叶最高,PK和PL型嫩叶最高。主成分相对含量上,各化学型的特征性成分紫苏醛、紫苏酮或紫苏烯相对含量在营养期和果熟期均为嫩叶中较低,而开花期为老熟叶最低。结论:综合挥发油得率和主要成分相对含量,PA型于花前期多次采收成熟叶为好;PK型在各个发育期的成熟叶或开花期后的老熟叶;PL型则在营养期采收成熟叶或老熟叶。  相似文献   

5.
该论文以普遍存在的PK型、PA型及稀有的PL型3种紫苏种质为研究对象。在紫苏生长的营养期、开花期、果熟期3个时期进行紫苏成熟叶样品采集,同时分为1 d之中早7点、午12点、晚18点3个时间点,对其挥发油进行了提取(水蒸汽蒸馏法)和GC-MS分析,3种化学型的样品挥发油得率在0.08%~0.96%,不同生长时期挥发油得率大致为营养期开花期落叶期,营养期挥发油得率:PA型PK型PL型。各化学型类别不受生长发育影响,表明遗传因素决定了化学型。PA和PK型的特征成分和主要成分相对含量都比较稳定,而PL型的特征成分随生长发育大幅度降低,组成中还存在大量各类成分代谢的上游化合物,表明该化学型可能具有原始性和多变性。PA型特征成分紫苏醛相对含量各个时期基本上从早到晚逐渐降低。PK型特征成分紫苏酮在营养期和开花期中午相对含量高于早晚样品,果熟期则相反。PL型特征成分紫苏烯相对含量在营养期和果熟期都是中午最高,开花期则是傍晚样品最高。综合挥发油得率和主要成分相对含量,PA型的最佳采收时间在营养期的早晨采收;PK型的最佳采收期在各期午前均可;PL型的最佳采收期在营养期的晚上采收最好。  相似文献   

6.
紫苏叶挥发油的不同化学型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长玲  郭宝林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5):2937-2944
挥发油是紫苏叶中的主要成分,根据其中含有的单萜类或芳香族类成分的主要种类可细分为不同的化学型,中国产紫苏的主要化学型为PA型(主要含紫苏醛和柠檬烯)、PK型(主要成分为紫苏酮)和PP型(以芹菜脑主要成分的PP-a型;以肉豆蔻醚为主要成分的PP-m型;以榄香素为主要成分的PP-e型;以细辛脑为主要成分的PP-as型)。不同化学型之间的转化从生物合成途径来看,一般受单个基因或少数几个基因控制,且其药理作用是有区别的。该文立足于紫苏种下变种及其叶中挥发油化学型分型问题,对挥发油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生源合成及调控、药理作用、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综述,以期为紫苏叶的开发利用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异地种植不同环境对紫苏醛(PA)型紫苏叶酚酸、黄酮和挥发油3类成分的影响。方法 将5份PA型紫苏种质分别在甘肃、北京和安徽的试验田以相同方法进行种植,检测野黄芩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木犀草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野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苷、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咖啡酸、迷迭香酸和挥发油含量。结果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发现,异地种植PA型紫苏叶的咖啡酸、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木犀草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及总黄酮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甘肃地区种植的紫苏中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木犀草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总黄酮、挥发油含量和紫苏醛含量最高,北京地区种植的紫苏中咖啡酸含量最高。结论 相较于北京、安徽的试验田,甘肃的试验田更适宜种植PA型紫苏。  相似文献   

8.
紫苏是我国的传统中药材,具有药食两用的特点,其分布范围及应用范围均较为广泛。紫苏中含有较多挥发油,其化学成分包括单萜、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等。相对于紫苏的其他部位,紫苏叶的得油率相对较高,挥发油是紫苏叶的主要成分。紫苏叶挥发油的活性物质较多,主要包括紫苏醛,紫苏酮,紫苏醇,D-柠檬烯,β-石竹烯等,紫苏种质、生长环境、提取方法、栽培时间和采收期等因素均会引起紫苏叶挥发油成分含量的变化。紫苏叶挥发油主要具有抗氧化、抗菌消炎、舒张血管、抗肿瘤、抗抑郁等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价值较高,但紫苏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复杂,且具有不稳定性,其药理作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难以保障,这可能会对紫苏叶挥发油的合理有效利用造成一定阻碍作用。国内外有学者对紫苏叶挥发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紫苏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系统全面研究报道。该文章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紫苏叶挥发油的发展现状,对其提取工艺、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合概述,期望为紫苏叶挥发油的深度开发、临床应用、风险评估提供参考,对其问题及发展提供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9.
采用田间小区实验,设置5个不同密度处理,分别为2 500,3 000,5 000,6 660,8 000株/亩(1亩≈667 m~2),测定各种植密度处理下菊花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矿质元素吸收以及各有效成分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密植可以显著减少菊花二级分枝数,降低单株产量,而显著提高菊花群体产量,在密度为8 000株/亩时菊花产量最高,但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增产效应会逐步下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菊花花中氮(N)、磷(P)、镁(Mg)元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叶中N元素含量呈现逐步增加趋势,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可以促进菊花对N,P,Mg元素的吸收。菊花中芦丁、绿原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成分的含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种植密度分别为5 500,5 000,3 750株/亩时,绿原酸、芦丁、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有最大值;菊花中木犀草苷含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当种植密度为7 143株/亩时,木犀草苷含量有最小值。综合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等因素,菊花种植生产上以5 000株/亩(行株距为40 cm×30 cm)左右的栽培密度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中成药》2016,(9)
目的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纤维素酶提取紫苏叶挥发油工艺。方法以酶用量、酶解温度、酶解p H为因素,挥发油得率为响应值,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行优化,GC-MS法分析挥发油成分。结果最佳条件为酶用量0.45%,酶解温度53.94℃,酶解p H4.81,挥发油得率0.63%,比对照实验提高了40%。挥发油中紫苏醛相对含有量最高(50.58%~54.06%),其次是石竹烯、α-香柑柚烯、氧化石竹烯等,其化学型属PA型(醛型),酶解工艺对挥发油成分组成及比例无显著影响。结论该方法可显著提高紫苏叶挥发油得率,能用于其纤维素酶提取工艺的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系统考察来自10个产地不同种质薄荷在不同栽培密度下的生长发育情况,基于药效成分和生物量,筛选适宜的栽培密度,为进一步规模化、标准化薄荷大田种植推广提供科学支撑。[方法] 收集2020年种植的10个产地不同种质薄荷地下根茎,以10 cm×30 cm、15 cm×30 cm、20 cm×30 cm 3个栽培密度设计,基于最佳采收期采收,系统考察不同栽培密度对薄荷植株生长指标、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 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不同产地薄荷株高逐渐增大,茎节数呈现增加趋势,茎粗变小,分枝数减少,单株产量减少,但薄荷叶长叶宽没有明显变化规律。基于薄荷产量和药效成分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PCA)综合评价不同栽培密度下薄荷质量,结果显示,在天津地区,广州、焦作、长春、鹿泉、南京、秦皇岛、安国产地种质薄荷最佳栽培密度为15 cm×30 cm;信阳、平山、盐城产地种质薄荷最佳栽培密度为10 cm×30 cm。[结论] 适宜的栽培密度能有效提高薄荷品质和产量,在薄荷大田种植实践活动中有一定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该文建立了同时测定紫苏叶中迷迭香酸(RA)和咖啡酸(CA)2种酚酸,野黄芩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SDG)、木犀草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LDG)、芹菜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ADG)、野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苷(SG)、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LG)、芹菜素-7-O-葡萄糖醛酸苷(AG)6种黄酮含量的方法。基于10份包括不同挥发油化学型的紫苏种质,以及不同栽培年份和不同采收期的材料,测定上述8种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种质间酚酸总含量和黄酮总含量差异大,2种酚酸总量为2.24~34.44 mg·g-1,6种黄酮总量为11.55~34.71 mg·g-1。各成分按照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RA 2.13~33.97 mg·g-1,LDG 1.31~14.80 mg·g-1,SG 1.97~8.45 mg·g-1,ADG 2.68~7.60 mg·g-1,SDG 1.16~5.87 mg·g-1,LG 0.78~1.91 mg·g-1,AG 0.56~1.00 mg·g-1,CA 0.11~0.68 mg·g-1。5份PA型种质中多数成分的含量在2017年高于2018年,表现出不同栽培年份变化较大。9份种质的2种酚酸类成分含量随采收时间的变化,在穗前期(8月3日—8月18日)先降低,在开花结实期,8月18日—9月2日开始升高,9月2日—9月17日有缓慢降低趋势,在果熟期再次升高;而6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在不同种质中随采收时间变化趋势不一致。部分种质中黄酮类与酚酸类成分的变化呈现负相关,酚酸类成分的变化和挥发油化学型构成没有相关性。该论文为高品质紫苏药材的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白苏挥发油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苏叶、苏梗和苏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别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紫苏醛、紫苏醇、反式-丁香烯、十六烷酸等65个化合物,并测定了各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黄芪是药食同源的重要中药材品种之一,为了实现黄芪规范化栽培,提高栽培成效,在黄芪道地产区甘肃省陇西县试验基地行距30 cm条件下,分别采用8,10,12,14,16 cm不同的株距栽培蒙古黄芪。方法:通过测定返青株生长发育动态及药材产量和质量,利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旨在确定合理的移栽密度,探寻规范的蒙古黄芪生产技术。结果:在行距30 cm条件下,移栽株距对蒙古黄芪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株距的增大,蒙古黄芪地上部分生物量减小,根冠比增大,但单位面积药材产量下降,药材外观性状随着移栽密度的减小有所改善。在株距14 cm的栽培密度下,黄芪甲苷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均最高。株距8~16 cm栽培密度条件下,黄芪药材浸出物含量均优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标准,各株距处理综合评价指数依次为14 cm> 16 cm> 10 cm> 8 cm> 12 cm。结论:结合产量与经济效益综合评判,最优移栽株行距30 cm×14 cm(密度23.81万株/hm^2),该密度下蒙古黄芪生长发育健壮,主茎较粗,根冠比较大,产量较高,质量优异。  相似文献   

15.
紫苏叶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紫苏叶油的资源、提取工艺、化学成分、药理药效四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紫苏叶油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西洋参与紫苏、薏苡轮作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为西洋参合理的轮作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水培和土培的方法培育 4年生西洋参 ,并用西洋参茎叶、须根及紫苏子、薏苡根的水提物进行生物测试。以前作是紫苏和薏苡的土壤种植西洋参 ,观察其轮作效应。结果 :西洋参茎叶和须根中含有自毒性物质 ,每 1kg土壤含 1g该物质 ,西洋参几乎不能生长 ,当其含量为0.2g·kg-1时 ,西洋参存苗率下降 2 5 %以上。在前作为紫苏和施入紫苏子的土壤上种植西洋参 ,其存苗率及生物学重量比对照处理分别提高 2 6 .8%和 11.5 %。结论 :西洋参宜与紫苏轮作 ,此期间若用紫苏子作西洋参的肥料 ,轮作效应更佳。  相似文献   

17.
Anti-allergic effect of Perilla frutescens and its active constituent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The leaves of Perilla frutescens Britton (Labiatae) ar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garnishes in Japan, used as an antidote for fi sh and crab meat allergy or as a food colorant.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its anti-allergic effect and to identify its active constituents using mice ear-passive cutaneous anaphylaxis (PCA)-reaction. 48 h after the cutaneous injection of anti-ovalbumin serum into the ears of mice, ovalbumin and evansblue dye were intravenously injected. Perilla was extracted with boiling water, and intraperitoneally injected 15 min before ovalbumin-treatment. Thirty min after ovalbumin-treatment, the ears were removed and the colorant in the ear was colorimetrically quantitated. Perilla extract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the PCA-reaction, which was brought about by rosmarinic acid with a partial contribution from some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 anti-allergic titer of rosmarinic acid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tranilast, which is a modern anti-allergic drug. Perilla and rosmarinic acid are potentially promising age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diseases.  相似文献   

18.
王薇  余陈欢  沈洁  吴巧凤 《中药材》2007,30(12):1586-1589
目的:确定白苏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白苏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声提取工艺条件,考察乙醇浓度、固液比、提取次数等三因素对白苏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白苏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加60%乙醇超声提取4次,每次18 min,固液比为1∶15,总黄酮提取率为24.65 mg/g。结论:超声法对白苏总黄酮有较好的提取作用,工艺简单,易于工业化大生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SPME-GC-MS联用的方法检测紫苏中挥发性成分.方法 先采用固相微萃取器萃取紫苏挥发油,再用气质联用仪检测挥发油中的有效成分.结果 从紫苏中分离出56种成分,主要成分为2-己酰基呋喃,单萜,倍半单萜,脂肪酸等,其中2-己酰基呋喃占69.88%,这可能是造成紫苏强烈气味的主要原因.结论 SPME-GC-MS方法能简便、敏感、快捷的检测紫苏中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