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是中医临床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重要诊断方法,对于患者的诊断具有其他三诊所不具备的优势。中医认为脉诊能够较真实地反映患者机体内气血阴阳功能变化,反映人体的机体形体结构及功能状态等相关信息从而直接、准确的认识人体生理和心理状态。疾病状态可以反映在脉象上,同时也可从脉象变化中推测出病机的演变,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有效手段。王孟英在疾病诊疗过程中非常重视对脉诊的应用,通过对王氏医案中匡误病例的分析,探讨脉诊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主要诊察方法,其基本原理为知外揣内的"象思维",即通过观察舌质与舌苔的变化来洞察人体生理与病理状态,以此作为诊察疾病、辨证论治的重要方法。文章将从"气机升降"的角度来探讨舌诊的内涵,并进一步挖掘其潜在价值,以期更好地发挥舌诊在指导临床辨证立法、遣方用药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腹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以切(按)诊为主的腹部诊察方法。《内经》中有丰富的中医腹诊理论,它确立了中医腹诊辨病及辨证的原则,腹诊后的治则治法及禁忌,《内经》[1-2]腹诊理论对五脏六腑疾病,特别是胃肠道疾病及肿瘤疾病的中医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曼丽  张伦忠 《新中医》2020,52(13):40-41
正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实践工作60年,一直强调"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笔者有幸跟师侍诊学习,获益颇多。熊老师要求学生要有清晰的临证思维,诊断疾病要依据全面诊察后的辨证分析,因证选方,因方遣药。熊老师认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两大根本法则,临床诊断疾病、治疗疾病是一个辨证论治过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千变万化,所谓"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辨  相似文献   

5.
4、用于疾病的诊断中医诊断疾病的过程,包括诊察疾病和辨别证候两个方面。而运用四诊诊察疾病时,应以分别阴阳为首务;阴阳又是辨别证候的总纲。中医辨证方法很多,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纲领,阴阳又是八纲的总纲。尽管疾病的证候表现错综复杂,但都可用阴证阳证加以概括。因此,只有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出正确的诊断。 5、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防病阴阳学说认为人体阴阳变化与四时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就可以  相似文献   

6.
"少阳为半表半里"是中医院校毕业生所具有的常识,然而在临床应用时,"半表半里"作为疾病之所在显得较为含混,作为"表证、里证相兼"又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意义,且不能囊括少阳的全部内涵。诊察少阳病时将少阳表证、里证分别诊察分析,处方用药时考虑每个病例表证、里证比例关系的不同,可显著提高少阳病诊治的精确度,并延伸少阳病诊断的广度。  相似文献   

7.
滕晶 《陕西中医》2012,33(3):326-328
脉诊是中医临床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在历代文献中记载了丰富的"风脉"的脉象特征。通过梳理古代文献,结合现代对"风脉"的研究,对其进行了整体阐述,以期对临床诊治疾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医诊断学体系中,诊察病情、收集疾病信息资料的基本方法是望、闻、问、切四诊,但在中医诊断学的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一些特殊的诊察手段。比如,以治测证、尿试验、尝粪、以梦诊病等等。这些特殊诊法,多是基于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其中某些诊法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也有些诊法表现出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但它们都没有被后世中医学广泛运用,只是作为一种纯粹的技法被记录下来,或者被赋予了伦理意义纳入到了史书中。类似的诊法由于不能被理论所解说,游离于传统的学术体系之外,因此也非常容易被遗失。  相似文献   

9.
五脏元真通畅之"五脏"代表整个机体,"元真"为正气之代称,"通畅"为正气流通、畅行无阻。五脏元真通畅可理解为人体正气充沛且顺畅。正气通畅为健康的基本前提,正虚或邪阻所致的元真不畅为发病的基本原理,疾病是"元真不畅"的结果。在临证诊察疾病时,要明确脏腑或经络、血脉等何者不畅,审查不畅之因,从而完成对疾病的精确诊断。在临床诊治中,应根据元真不畅的具体原因,随证治之,虚者补之使通,实者攻之使通。通畅元真的方法,应根据正邪双方的状态而定,或扶正为主、或祛邪为主、或扶正祛邪兼顾。方因法立,治法之总目的在于恢复五脏元真通畅,因此,组方之药需具能动之性,即使补虚,亦不可呆补,应补而兼通。除了用药以外,还应适应病证需要,做好药后护理。五脏元真通畅思维可以看作是仲景临证诊疗疾病的核心思维。  相似文献   

10.
"象"诊察是中医诊查的关键手段,象思维则是贯穿整个辨证论治过程的主要思维模式。"知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而知行合一是象思维的基本要求。象思维在中医学中应用广泛,贯穿了中医学诸多方面,无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阴阳、五行、藏象病机,还是中医临床基础中的诊断、治则、方药等。象思维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和模糊性的特点,要多角度体验象思维才能够更好掌握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要做到知行合一地掌握中医理法方药,主要通过临床实践和个人修炼二个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1.
韩天雄  颜琼枝  刘珺 《新中医》2013,(11):160-161
中医临证思维,是指医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用自己掌握的中医理论和自身的实践经验,在判断和分析疾病本质、发病规律,制定治疗、预防疾病的原则及处方用药过程中所表现的思维活动。根据临床诊疗的不同阶段,大致可分为3种表现形式:∞在诊断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思维,称之为中医诊断思维;墨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辨别所表现的思维,称之为中医辨证思维;⑨制定具体治疗方剂和药物配伍所表现的思维,称之为中医治疗思维。开展临证思维研究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具有十分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舌诊是望诊的重要部分,通过观察患者舌质、舌苔的形状和质地以诊察疾病的方法。舌苔由脾胃之气上熏于舌背而成,根据邪气的寒热虚实不同,舌苔的病理性表现亦有所差异。黄腻苔是湿热证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司外揣内,而预判体内的疾病变化。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是机体免疫失衡的结果,其影响因素众多。文章以湿热证黄腻苔为立论点,从其成因、现代研究,中医病机及其与炎症细胞因子、菌群变化、疾病活动度等方面探讨二者相关性,以探寻是否有可量化的指标,从而辅助疾病的诊断,并为后续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些许思路。  相似文献   

13.
诊脉是中医认识疾病、分析疾病、判断疾病,进而辨清病变证机属性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诊脉必须从病人的脉象形态及特征中而诊断.可有的描述脉象形态不是从具体病症中诊察出来的,而是从理论思维想象中推测出来的,其结果则会导致中医诊脉理论变为玄学而不能指导临床运用,于此试举两例,以明是非.  相似文献   

14.
舌下诊察法与舌质、舌苔、舌体一样,是中医舌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以通过望舌下的两根脉络、舌脉分支以及有无瘀点等来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性、确立疾病的诊断和推测疾病的预后的诊断方法。此法简便易行,在临床上又确有其实用价值,因而加强对舌下诊察法的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复习,拟就其研究概况作一综述报道,以供同道在研究中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临床的桥梁课程,具有中医诊断技能和辨证思维的培养课的特点。其研究、探索、诊察疾病的方法与途径,从宏观到微观揭示病证的规律,以冀实现中医诊断四诊客观化、辨证微观化、病证规范化。因此,搞好《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对学生学好临床各科和毕业后临床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是四诊与辨证。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尽管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具已有了很大改进,但在教学…  相似文献   

16.
王庆华  陈莉 《国医论坛》2008,23(2):14-15
中医诊断是判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前提。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4种方法,简称为“四诊”。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方面反映出来。所以,通过望、闻、问、切这4种诊断方法,诊察疾病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就可以了解  相似文献   

17.
贺新兰  焦琳  毛强健  钟根平 《河南中医》2019,39(11):1759-1762
依据经络医学理论,笔者导师提出经络证候与经络诊察互参,并进行辨经的思路,即"经络证候—经络诊察—辨经"为针灸临床诊断思路。针灸治疗少阳腰痛应明晰西医诊断与中医辨经思路、重视经络腧穴诊察、调结构与调气血相结合、重视针刺阳陵泉。  相似文献   

18.
哲学思维是中医认识疾病的主要方法,包括比较、演绎、类比、以表知里、试探和反证等。其中,以表知里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的一种思维方法,中医四诊之一的舌诊,就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质、舌体形态、色泽、润燥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手段,掌握四诊合参,将所收集的材料加以综合分析,作为进行中医辨证论治的依据,才能做到“审证求因”立出正确的治法。虽然肛门直肠疾病较为局限,但运用四诊方法,全面掌握整体表现才能提高诊断水平,有利于正确的选用恰当的治疗方法。在手术后的观察中,若能配合四诊检查,则在防治痔瘘疾病的复发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面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灵活运用面诊可快速直观的获取大量辅助辨证信息,但近代鲜见面诊相关的著述。亓鲁光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通过面色、毛发、面部动态和表情等维度进行面部信息诊察的系统方法,并与其他中医诊断手法获取的疾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应用于内分泌疾病的临床诊疗,获得了极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