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近年来,我校承担了五年制港澳台学生<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任务,<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学习中医学的必修课程,而舌诊、脉诊为中医的特色诊法,也是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让留学生更好掌握中医诊察疾病的这一基本技能,笔者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强化舌脉基本功的学习,取得一定的成效,并受到学生的好评.  相似文献   

2.
舌诊是极具中医特色的诊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但近年来受“舌诊即望舌”观点的影响,本来完整的舌诊内容逐渐被分离,部分内容如味觉诊察越来越被淡化。本文从舌诊内涵、味觉诊察与舌象诊察的统一性,以及相互参考的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来论述“舌诊应包含味觉诊察”的观点,并建议今后的中医诊断学教材应将舌诊内容独立设为一章。  相似文献   

3.
李和平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4):107-107
摘要:现行《中医诊断学》“诊法”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并未引起学术界应有重视。沿袭至今以望闻问切为标准类分诊法的作用在于对传统四诊内容作了一次分类整理,为创建《中医诊断学》积累了素材,但不能将之作为《中医诊断学渺法的编撰体例再三延续,尤其是望闻切诊。鉴此。本文基于中医诊断“四会’’而提出了按从一般症状到人体分部的思维程序调整诊法编写结构,优化《中医诊断学》学科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中医诊疗疾病以诊法为根本,所以古人对诊法有较严格的要求,讲究诊法常以平旦,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强调平旦之时"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这是平旦诊病最早的文献。后世医家通过对平旦时间的研究,认为平旦之时人体气血受外来干扰因素影响小,能更加真实的反应疾病的性质和身体生理状况,因此从临床实际角度来讲平旦诊察疾病有一定的意义,应作为中医诊察疾病的准绳。  相似文献   

5.
薛玫 《北京中医》1995,(5):56-57
局部诊断法在儿科疾病中的运用广东健乐医疗中心(510435)薛玫关键词局部诊断法;中医诊断学;儿科局部诊断法是指望诊和切诊中较特殊的一些诊法,如山根诊、目诊、唇诊、肛门诊、耳诊、指诊等,其基于传统诊法,又有所创新、发展,不仅对某些儿科疾病有特殊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中医诊断学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之一,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中医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方法和技能。其教学内容繁杂、抽象、零散,涉及临床各科大量的病症,仅以课堂教学传授知识模式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及教学规律,应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构建中医诊断学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以配合课堂教学,使教学方法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蒙医儿科临床应用小儿食指Jirugadasu(意译:络脉,也可称脉络,指纹)诊察法诊病历史悠久,但记载不详尽〔1〕。20世纪70年代,蒙古族医生旦森道尔吉在其著作《小儿疾病治法》中详述了“小儿手指络脉诊病之方法”〔2〕。根据《景岳全书》记载,小儿指纹诊法最早见于唐代王超的《水镜图诀》及《全幼儿鉴》等书〔3〕。追溯蒙医该诊法之起源,笔者认为,很有可能与中医望指纹诊法同源。但蒙医小儿食指络脉诊察法具有其自身特点,故简述如下,不妥之处请同行赐教。1 小儿食指络脉诊察法分别诊察初生~3岁男女幼儿左、右手食指桡侧脉络(静脉),男…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6,(5):946-948
舌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颇具特色的诊法之一,它是以舌质和舌苔的变化来探查人体气血、阴阳、虚实、寒热、脏腑功能变化的诊察手段,舌诊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对舌诊特点及名医学术思想进行梳理,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9.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症候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也是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主要课程。  相似文献   

10.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临床的桥梁课程,具有中医诊断技能和辨证思维的培养课的特点。其研究、探索、诊察疾病的方法与途径,从宏观到微观揭示病证的规律,以冀实现中医诊断四诊客观化、辨证微观化、病证规范化。因此,搞好《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对学生学好临床各科和毕业后临床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是四诊与辨证。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尽管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具已有了很大改进,但在教学…  相似文献   

11.
在中医学丰富的诊法中,脉诊是其中重要内容,自古以来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伏脉代表自然界在冬季不能把太阳辐射的能量封存在水系统之中,或能量物质不能正常释放而造成的病态现象,伏脉代表了气内实,即热深与痰闭,又代表了气内虚,阳气不升,阴气内闭。临床上见伏脉多与沉、数、迟、弦脉相兼出现,均以有力无力、脉诊合参,判断实证与虚证。笔者通过临证16年,对伏脉的脉象和机理、主病辨析、现代研究与临床意义进行了总结,凡得伏脉,随着时间、空间的推移转化,易患急危重症及疑难病,应高度引起临床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五诊十纲理论是国医大师邓铁涛首次提出的,是对中医传统四诊八纲的补充和创新。五诊十纲将中医治未病理念与现代预防医学思想、传统宏观辨证和现代微观辨证相结合,在四诊八纲的基础上加入"查"诊和"已病、未病"辨证,形成了现代中医临床诊疗新体系。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病因复杂多变,临证时须结合查诊和已病未病辨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早期诊断,中医辨证论治,中西医优势互补,以减少复发性流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任秀丽 《环球中医药》2013,6(5):396-399
原发性痛经无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对于其治疗,中医或辨证论治拟方治疗,或采用中成药治疗,或采取针灸治疗等。也有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方法者。西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于前列腺素升高关系密切,故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为其主流,同时也可通过口服避孕药、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治疗该病。中西医结合也显示了不错的疗效。目前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比较多样,整体疗效不错。但目前临床研究仍存在一些非严谨随机对照试验等科研设计问题。同时该病仍需要继续深入研究,需对其有更深更确切的认识,从而可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雄激素源性脱发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难治性疾病,近几年本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趋于年轻化,该病对美观的影响会造成一部分患者心理负担,甚至导致心理疾患。中医治疗本病历史悠久,其内、外治方法具有浓厚的传统中医特色,并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该文章总结近几年相关研究,分别从其病因病机和治疗等2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中医治疗本病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5.
上市后评价是对药品临床应用的风险、效益等进行全面、系统评估的过程,科学系统的上市后评价结果,既可为中药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数据支持,也是监管部门制订风险管理措施的可靠依据。随着人民群众治疗及预防疾病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药的应用更加广泛,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早期发现中药安全风险信号,有针对性的开展中药上市后评价研究,及时控制风险,已成为中医药产业发展中的挑战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辨证论治要点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丽  张富强 《天津中医药》2018,35(9):678-680
辨证论治是中医运用"理法方药"于临床的过程,包含内容繁多,医家难于掌握。辨证论治包含一些提纲挈领的要点,如辨证方面有谨守病机、病证结合、衷中参西、辨证方法等,论治方面有方证对应、专病专方专药等。若能理解、运用这些要点,往往能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7.
老年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医按照其临床表现多归属于"眩晕""头痛"范畴;老年高血压患者是虚实夹杂体,西药降压多以血压数值来评价,但兼顾不了患者亦虚亦实临床症状,因而现代许多医家把目光投向了中医领域,尝试用中医的手段解决这一局限性,丰富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手段;老年高血压病中医治疗原则:平衡五脏及阴阳。虽然其发病部位在清窍,但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失调密切相关,因而从肝脾肾三脏讨论老年高血压病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600例血脂异常中医症状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具有中医病名诊断意义的特异性症状较少;②症状统计支持血脂异常的辨证从虚论治,特别是支持以补肾为先治疗原则的确定;③中医辨证所依据的症状很少由单纯的血脂异常所导致,而大多是由MS及其各组分等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所引起;④中医症状的分布与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组分无相关性规律,与血脂异常的临床分型诊断也无相关规律性发现。总之,既总结出了一些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的结论,同时也对目前血脂异常研究中的一些所谓"共识"提出了疑义,期望能对血脂异常的症状学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扁平苔癣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病,病因复杂,治疗较多,但尚无特效药物疗法.单纯用西药治疗,不易治愈.倘若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此病,不仅可提高疗效,还可减轻西药的副作用.查阅国内发表的中医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文献,总结中医治疗的方法及药物,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诊断术语是诊断学科用来表示概念的称谓集合,贯穿医学实践全过程,是医学术语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医学发源于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在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由于对疾病的认识角度不同,中西医诊断术语表述及内涵具有明显差异。从研究意义、诊断术语的内涵、中西医诊断术语表述及内涵差异性表现以及形成差异性的原因4个方面分别阐述,以期为今后诊断术语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中西医诊断术语链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