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目的 通过复壮已退化的蜜环菌,恢复其促进天麻生长及天麻素积累的作用.方法 将相同来源的蜜环菌Arrmillearia mellea野生菌种、该野生菌种连续无性繁殖退化的后代菌种以及退化后复壮的黹种接种到同一品种的天麻Gastrodia elata上进行栽培试验,测定大麻的生物产量和天麻素质量分数.结果 野生菌种组与退化菌种组相比较、复壮菌种组与退化菌种组相比较在天麻产量、天麻素质量分数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采用诱导子实体方法可以使退化的蜜环菌复壮,其促进天麻生长、天麻素积累的作用也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2.
天麻Gastrodia elata Bl.是临床常用的中药,药源长期依赖野生,产量受限.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相继开展了人工栽培天麻的研究与生产[1-3],但是由于我国蜜环菌Arrmilearia mellea(Vlahl ex Fr.)Earst基础研究的薄弱,对栽培天麻所用的蜜环菌缺乏系统科学的选种、育种措施,导致天麻生产中的品种退化、产量不稳、病害等逐年加重.  相似文献   

3.
天麻系兰科植物,本身无根无叶,不具植物营养器官,必须借助蜜环菌提供养料才能生长发育。蜜环菌是白蘑料的一种食用真菌。在自然环境中常常伸展到天麻块茎上,侵入块茎表层细胞内,并不断分泌其内含物,成为天麻的营养物质来源,进而促进天麻生长开花结果。离开了蜜环菌,天麻的种子将不发芽,块茎也将萎缩退化。根据天麻、蜜环菌的这种共生关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开展了培养利用蜜环菌以代替天麻的研究。采用发酵法生产蜜环菌,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均获得成功。药理实验证明在所用剂量下天麻与蜜环菌发酵物具有同样的生物活性,临床试验证明二者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天麻(Gastrodia elata)为兰科植物,无根,无绿色叶片,营养方式特殊。1911年日人草野俊助提出了天麻与蜜环菌共生的观点,蜜环菌是天麻生长发育的营养源泉。可惜,草野的观察结果,半个多世纪未能引起应有的注意。1958年胡盛传等报导了“四川古蔺天麻栽培方法,”这是长期试种天麻的总结。但种植的天麻在土壤中与蜜环菌不期而遇,成功的机率很低。六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适宜红天麻伴栽的蜜环菌菌株,该研究通过对不同产区伴栽天麻的蜜环菌菌株的分离鉴定、蜜环菌菌株的生长特征比较及伴栽天麻实验,筛选出了1株适宜红天麻伴栽的高卢蜜环菌菌株。收集4个天麻产区伴栽天麻使用的菌材,分离菌材上的蜜环菌菌株(G、Y、S、H),采用形态学鉴定与系统发育树相结合的方法,对蜜环菌菌株进行鉴定,确定栽培天麻常用的蜜环菌菌株种类;基于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对蜜环菌菌株蔗糖酶基因型进行鉴定,以确定蜜环菌菌株的基因型特征;通过对蜜环菌菌株菌索生长速度、直径、干重及多糖含量的测定确定蜜环菌菌株的生长特征;结合蜜环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蔗糖酶基因型特征,选择了2株不同的菌株进行天麻伴栽实验,测定天麻产量、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含量,筛选出最适合红天麻伴栽的菌株。该研究发现4株蜜环菌菌株均为高卢蜜环菌Armillaria gallica;同一蔗糖酶基因型的菌株G、H菌索总长度、生长速度、直径、分支数、干重和多糖含量均高于同一蔗糖酶基因型的菌株S、Y;分别使用菌株H、S伴栽天麻,发现使用生长速度更快、分支数更多的菌株H伴栽天麻的产量为6.528 kg·m-2、天麻素和对羟...  相似文献   

6.
高卢蜜环菌是一种兼性寄生真菌,在天麻栽培过程中作为天麻的唯一营养源。几丁质酶作为一种糖苷水解酶,在高卢蜜环菌的生长发育及其与天麻的共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高卢蜜环菌几丁质酶基因共有22条,对这些几丁质酶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分析,发现有12条几丁质酶基因均含有糖苷水解酶18家族(GH18)结构域。对高卢蜜环菌、奥氏蜜环菌、天麻、酿酒酵母和哈茨木霉的几丁质酶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进一步预测高卢蜜环菌中几丁质酶基因功能。利用独角金内酯类似物GR24诱导高卢蜜环菌分枝,并分析22条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模式,发现8条基因可能参与蜜环菌分枝、细胞壁降解和重塑等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蜜环菌是名贵中药天麻、猪苓栽培过程中必备的共生菌,蜜环菌的菌索侵入天麻块茎或猪苓菌核后被后者消化利用,成为它们重要的营养源。不同性质的蜜环菌影响天麻、猪苓的生长。作者收集了13个地区的市售蜜环菌,经过IGS鉴定均为高卢蜜环菌。在基因水平和代谢水平上筛选出了蔗糖含量具有显著差异的2种高卢蜜环菌,命名为A型和B型,并建立了简单、准确的高卢蜜环菌DNA分子标记鉴定方法。通过比较高卢蜜环菌A型和B型蔗糖酶基因序列差异,根据差异片段设计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长度多态(PCR-RFLP)鉴别方法,即引物ZTM.F/ZTM.R可扩增高卢蜜环菌A型和B型,产生约304 bp长度条带,限制性内切酶EcoR V可以识别高卢蜜环菌A型和B型的差异序列,仅高卢蜜环菌B型可以被酶切形成2个片段,从而特异性鉴别高卢蜜环菌为B型。该实验建立的PCR-RFLP可以作为高卢蜜环菌A型和B型的DNA鉴别方法。在天麻和猪苓的栽培过程中,可根据品种、生长阶段、生态环境等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菌株,因地制宜提升它们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8.
天麻属兰科多年生共生异养草本植物,靠蜜环菌从树木(木材)中获取营养,其球茎具有很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是主产于中国的传统常用名贵中药,三峡地区是天麻主产区之一.由于天麻病害日益加重,致使天麻品质退化、商品形态变劣、产量逐年降低,有的甚至出现种植绝收现象.为配合天麻GAP基地建设,在三峡地区对天麻生理性病害进行了系统调查与研究,结合近20年天麻专题研究与实践,对其发病情况及其行之有效的无公害防控技术措施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9.
天麻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为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品种之一。天麻的人工栽培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后全国各地针对天麻的人工栽培技术开展了十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包括无性繁殖、有性繁殖、杂交育种、组织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促进了天麻种植业的大力发展。本文就天麻的繁殖技术、菌种培育技术、育种技术和栽培措施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并提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重点加强天麻新品种、蜜环菌新品种的筛选和培育,深入开展新的种植技术研究,开展连作障碍发生机制的研究并寻求解决办法,促进天麻种植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天麻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为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品种之一。天麻的人工栽培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后全国各地针对天麻的人工栽培技术开展了十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包括无性繁殖、有性繁殖、杂交育种、组织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促进了天麻种植业的大力发展。本文就天麻的繁殖技术、菌种培育技术、育种技术和栽培措施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并提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重点加强天麻新品种、蜜环菌新品种的筛选和培育,深入开展新的种植技术研究,开展连作障碍发生机制的研究并寻求解决办法,促进天麻种植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地涌金莲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地涌金莲Musella lasiocarpa全草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甲醇室温浸提,溶剂萃取分段,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波谱分析鉴定结构,体外换菌实验测试抗菌活性。结果 从该植物中全草中分离出4个phenylphenalenone型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将其分别鉴定为:2-hydroxy-9-(4′-hydroxyphenyl)-phenalen-1-one(Ⅰ)、2-methoxy-9-(4′-hydroxyphenyl)-phenalen-1-one(Ⅱ)、2-hydroxy-9-phenylpehenalen-1-one(Ⅲ)和2-methoxy-9phenylphenalen-1-one(Ⅳ)。抗菌实验表明,化合物Ⅱ对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此外从该植物中还获得豆甾醇、豆甾醇葡萄糖苷和1个长链脂肪酸的混合物。结论 4个phenylphenalenkone型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灵芝Ganoderma水提物中分离纯化活性多糖肽,对其进行结构研究,并作为对照品用于灵芝产品中多糖肽含量测定。方法采用热水提取、膜超滤技术和凝胶过滤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测定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检测多糖肽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附紫外检测器,以水作为流动相,体积流量为1mL/min。结果灵芝多糖肽相对分子质量为5.0×10~4,质量分数97%以上,得率为0.49%,多糖含量达87.17%,单糖组成以葡萄糖为主和少量甘露糖组成的多糖,其物质的量比为31.85∶1.00,含有16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5.04%。依据甲基化、一维和二维核磁谱图,GL-PPSQ2结构重复单元为主链由→3)-β-D-Glcp-(1→构成,每4个→3)-β-D-Glcp-(1→在O-6位连接一个长支链,该支链由α-D-Glcp-(1→、→4,6)-β-D-Glcp-(1→、→4)-β-D-Glcp-(1→和→6)-β-D-Glcp-(1→依次相连构成。结论通过膜技术和凝胶色谱分离纯化得到活性多糖肽,该方法简便、快速,为灵芝提取物及其产品中多糖肽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灵芝一共生真菌的脑苷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于能江  王春兰  郭顺星 《中草药》2003,34(3):206-209
目的:为了从灵芝Ganoderma lucidum中寻找新的天然抗肿瘤活性产物,对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方法:利用柱层析和制备RP-HPLC从灵芝一共生真菌(Calcarisporium arbuscula)的发酵菌丝体中分得4个脑苷类化合物。结果:通过光谱分析鉴定,分别为:(4E,8E,3‘E,2S,3R,2‘R)-2‘-羟基-3‘-十六烯酰基-1-O-D-吡喃葡萄糖基-9-甲基-4,8-二氢鞘氨二烯醇(I),(4E,8E,2S,3R,2‘R)-2‘-羟基十六烷酰基-1-O-β-D-吡喃葡萄糖基-9-甲基-4,8-二氢鞘氨二烯醇(Ⅱ),(4E,8E,3‘E,2S,3R,2‘R)-2‘-羟基-3‘-十八烯酰基-1-O-D-吡喃葡萄糖基-9-甲基-4,8-二氢鞘氨二烯醇(Ⅲ,2-(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1,3,4-十八烷三醇(Ⅳ)。结论:I-Ⅳ均首次从齿梗孢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紫丁香蘑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锦明  董泽军  杨雪  刘吉开 《中草药》2002,33(5):398-401
目的 研究紫丁香磨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溶剂提取,硅胶柱层析分离,光谱和化学方法鉴定结构。结果 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S,3S,4R,2′R)-2(2′-羟基二十四碳酰氨基)十八碳-1,3,4-三醇[2S,3S,4R,2R,2′R-2-(2′y-droxytetracosnovlamino)-octadecane-1,3,4-triol,I],5α,8α-表二氧-(22E,34R)-麦角甾-6,22-烯-3β-醇(ergos-terol peroxide,Ⅱ)、(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ergosterol,Ⅲ),硬脂酸(stearic acid,Ⅳ)。结论 化合物Ⅰ-Ⅲ为首次从本属真菌中获得。体外表明,化合物Ⅱ显示弱的抗HIV-1活性。  相似文献   

15.
虫草属真菌的生物活性成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尊生  俞永信  袁勤生 《中草药》2004,35(10):1202-1205
虫草是传统草药和保健品,虫草属真菌能够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并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生理活性,在肿瘤、自身免疫、炎症、心血管疾病、神经衰退和衰老的治疗和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近年来,虫草属真菌的代谢产物的研究和开发一直受到关注。先后分离出7种麦角甾醇类化合物,5种萘醌衍生物和4种吡啶酮类化合物类。这些化合物在抗肿瘤、抗炎症、免疫调节、增强肾衰竭病人的肾功能、抗疟疾和细胞毒等功能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现对近年来发现的虫草属真菌特殊活性成分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为进一步开发虫草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劲松  于婷婷  何朋  尚坤  吴秀菊 《中草药》2015,46(4):566-571
目的筛选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var.mandshuricum愈伤组织诱导适宜条件,确定愈伤组织类型。方法以北细辛叶柄和叶片为材料,研究外植体状态、培养基类型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发生的影响,同时利用石蜡切片法探讨不同时期愈伤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结果以幼期叶柄和叶片为外植体,高效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1/2 MS+0.6 mg/L 6-BA+0.15 mg/L NAA;但幼期叶片愈伤组织发生所需时间较长。切片观察发现诱导形成的愈伤组织结构紧密,细胞小且排列无规则,为胚性愈伤组织。结论幼期叶柄是北细辛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外植体材料,获得的高效愈伤组织诱导条件将为后续再生体系的成功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18.
王震  柳驰  任伟超  张美琦  刘秀波  马伟 《中草药》2022,53(22):7183-7190
目的 以红花变豆菜Sanicula rubriflora新鲜叶片为试验材料,通过高通量测序手段,对其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组装和序列特征分析,为进一步开展变豆菜属植物的进化和遗传发育提供指导方法。方法 实验流程按照Illumina公司提供的标准操作流程执行,包括样品质量检测、文库构建、文库质量检测和文库测序等流程,使用已报道的变豆菜Sanicula chinensis的叶绿体基因组作为参考序列,得到红花变豆菜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组装、特征序列分析和进化分析。结果 红花变豆菜叶绿体基因组具有典型的环状四分体结构,长度155700bp,包括1个大的单拷贝区(large single copy,LSC,85979bp),1个小的单拷贝区(small single copy,SSC,17053bp),1对相反的序列(inverted repeats sequence,IR,26333bp);共注释到130个基因,其中蛋白编码的基因86个,tRNA基因36个,rRNA基因8个,AT含量占叶绿体基因组的61.83%;共检测到1个正向长重复序列(forward repeat sequence),3个回文长重复序列(palindromic repeat sequence);此外,还检测到了168个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位点;与蛋白编码基因对应的密码子偏好使用A/T碱基,编码异亮氨酸的密码子(I)使用次数最高,编码半胱氨酸的密码子(C)使用次数最低;最后与7种已报道的伞形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和2个外类群物种通过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红花变豆菜与变豆菜和直刺变豆菜亲缘关系最为密切。结论 红花变豆菜的叶绿体基因组数据为伞形科植物研究提供了更为详细完善的资料,为该物种叶绿体基因工程和系统进化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兴娜  杜建厂  谭仁祥  刘吉开 《中草药》2005,36(8):1126-1130
目的研究担子菌黄卷缘齿菌Hydnum rep andum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反相硅胶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氢谱、碳谱、二维核磁共振(1H1-HCO SY,HM QC,HM BC,NOESY)、质谱、高分辨质谱、旋光鉴定结果。结果共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是:sarcodon in A(Ⅰ)、scabron ine B(Ⅱ)、3β-羟基-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Ⅲ)、(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Ⅳ)、(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醇(Ⅴ)、苯甲酸(Ⅵ)、对羟基苯甲醛(Ⅶ)、对羟基苯甲酸乙酯(Ⅷ)、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Ⅸ)、硫代乙酸酐(Ⅹ)、(2S,2′R,3S,4R)-2-(2-羟基-十八碳酰胺)二十二碳烷-1,3,4-三醇(Ⅺ)。结论所有化合物都是首次在黄卷缘齿菌中分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引起滇龙胆灰霉病的病原种类及滇龙胆资源家种后感染该病的病原鉴定。方法资源圃内以不同来源地居群资源为单位调查自然条件下的发病程度;病害标本进行常规组织分离、鉴定并验证。结果资源圃内所有居群资源均可感染该病,发病株率为47.4%~100%,居群受害严重度有差别。病害标本分离出两种葡萄孢属菌且通过柯赫氏验证。结论滇龙胆灰霉病由葡萄孢属的两种致病菌灰葡萄孢菌及另一短梗葡萄孢菌引起,滇龙胆是葡萄孢属的新记录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