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0 毫秒
1.
运用阳明病辨证论治体系诊治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必须重视研究三大内容:一是阳明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包含4大类型,即阳明热证、阳明寒证、阳明血证和阳明食积证,4大类型又可细分为15个基本证型;二是阳明病兼证辨证论治体系,既包含阳明病本证与阳明病本证相兼,又包含阳明病本证与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病证相兼;三是阳明病类似证辨证论治体系,如某些痰饮证类似阳明病、某些黄疸证类似阳明病、某些脾肾证类似阳明病、某些心肾病证类似阳明病等。对此只有深入研究阳明病辨证论治体系,才能在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临床辨治中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介绍黄星垣研究员清热解毒法辨治外感热病学术思想,探讨清热解毒法和《伤寒论》阳明病之联系,并按其提出的从《伤寒论》阳明病辨治思路,结合清热解毒法治疗外感发热。附以具体案例对辨治手段进行实践展示并讨论,为临床辨治外感热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伤寒论》阳明病辨证要点。方法:将《伤寒论》阳明病相关条文进行知识标引,形成知识图谱,构建基于复杂网络模型的重要度综合评价模型,获得知识图谱中的重要知识节点。对重要的知识节点进行聚类分析,获得《伤寒论》阳明病辨证要点。结果:知识图谱中有214个知识节点,1165条节点关系数据。基于重要度综合评价模型获得54个重要的知识节点,其中有34个症状节点。通过聚类分析得到4个《伤寒论》阳明病的辨证要点。结论:《伤寒论》阳明病的主证为发热及汗出,而辨证要点为发热、身发黄、烦躁、大便硬。  相似文献   

4.
阳明病是六经辨证中的里热实证,临床上表现为阳气偏亢,邪热极盛的证候.笔者结合鼻科特点,将我科自1989年元月至1992年6月,因鼻病住院的资料中属阳明病范畴的40份病例,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五版教材中六经病机阳明病标准,结合鼻科特点,拟定标准:①发热、烦渴、大汗或便秘、大便干结、鼻燥、咽干等;②鼻阻、脓  相似文献   

5.
当机体感受外邪后,邪气内犯阳明,正气奋起抗邪,邪正剧争的病理阶段称为阳明病,具有火热炽盛、热盛伤津的特点,阳明病无虚寒证.阳明病可分为以下2类:一是无形邪热弥漫某些脏腑经络所致者,二是无形邪热与有形病邪相结合阻滞于某些脏腑经络所致者.其总的治则为清热逐邪、保存津液,新的定义扩大了阳明病的范围,为部分疑难杂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从病机着手探讨阳明病的实质,并论述阳明病的代表方白虎汤、三承气汤、黄连解毒汤在临床中的运用,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6.
杨景纲  杨玉霞 《河南中医》2010,30(4):337-338
通过分析“阳明”和“实”的含义可知,生理上两阳相合则明,那么病则是两阳不能合拢,反应了疾病的实质,故以阳明病为名;胃家实是阳明病两阳不合拢的临床症状,故为提纲条文。二者是一回事,揭示阳明病的实质是阳气不能合拢。  相似文献   

7.
发热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伤寒是外感发热疾病,所以发热更属主证。《伤寒论》六经病篇381条条文中,约有100条论及发热(各种热型)。尚不包括由于省文,举宾略主或其他语法关系而省略“发热”的条文(如许多条文仅冠以“太阳病”、“阳明病”、“表证未解”等)。足见本论对发热的重视,值得深入进行研究探讨。一、发热的概念与类型发热在《伤寒论》中是泛指病者自身有发热感觉,或医者手扪病者肌肤有异常的热感。在条文中,除载有发热外,还提到潮热、外热、恶热等等,这些都属发热范围。为了叙述方便起见,本文暂把它们称为“伤寒病热型”。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阳明初期恶寒辨恶寒一证,是仲景辨别阴阳表里的重要临证标准。阳明为三阳之里,自无表证可言。但阳明初感外邪,阳气内郁,热邪尚未发散,也有一时性不发热而恶寒者,或发热恶寒兼见者,必待热邪蒸发,则恶寒自罢。故183条云:“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184条云:“……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临证所见,阳明病患者,每多于恶寒或  相似文献   

9.
<正>桂枝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但其应用范围广泛,外感、内伤许多疾患均可用其施治,浅析如下。1桂枝汤的适应证根据《伤寒论》第2条、13条、54条经文,发热、自汗为各条所共有,均主以桂枝汤,说明发热、自汗是应用桂枝汤的主要症状,其发热特点既不同于阳明病的蒸蒸大热,又不似少阳  相似文献   

10.
截止目前 ,有关阳明病分型证治之著述颇多 ,成果颇丰。而对于阳明病热证病势转归、证型转变之研究尚显不足。笔者拟从相关原文入手 ,分析阳明病热证的发展转归 ,试谈点滴认识 ,不当之处 ,望同道指正。阳明病热证是以胃肠燥热充斥为病机 ,以身热、汗出、不恶寒、恶热、口渴为主症的一类外感病证。由于就诊迟早、汗出多少、渴饮程度、津亏程度、体质因素的不同 ,导致燥热充斥的发展转归各异 ,故其病热有转为腑实证、血热证、湿热证、津伤便硬证的不同。1 转化为阳明腑实证阳明病热证以身热、多汗、恶热、口渴多饮为主症 ,若胃肠津液得以及时…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选读》教材认为第96条之“往来寒热”属于少阳病症,表现为发热恶寒交替。通过进一步研读《伤寒论》原文,笔者认为第96条所论为柴胡证。在《伤寒论》中,柴胡证不同于少阳证,而是太阳病的变证,主要症状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基本病机是表寒里热。少阳证主要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病机为胆火上炎。往来寒热是柴胡证之热型,体现了柴胡证“半在里半在外”的病位及太阳病渐趋阳明病的病势。往来寒热并非“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而是患者在持续发热状态下,时感恶寒、时觉恶热,恶寒与恶热交替而作。太阳病向阳明病的传变存在着发热恶寒→往来寒热→发热恶热的热型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正> 二、阳明病辨证阳明病是外感热病的极期阶段,以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为基本特征。阳明属肠胃,故阳明病实质上是肠胃实热证,属于里热实证。即所谓“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是东汉医家张仲景的代表作,是中华医学宝库的重要医学典籍,是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专著。茵陈蒿汤为书中记载的治疗阳明病变证的经验方,原文如下:"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  相似文献   

14.
栀子豉汤证,于太阳病篇作了重点论述,在阳明病篇又重出。但如何看待重出于阳明病篇的此方此证,却存在一定问题,有必要辨而正之。 221条云:“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相似文献   

15.
探讨用五运六气藏气法时思维模式解读阳明病,以燥金肺主阳明,燥寒主太阳阳明病,燥热主少阳阳明病,肺失肃降导致正阳阳明病腑实。  相似文献   

16.
李文文  仲德华 《河南中医》2013,33(8):1199-1200
《伤寒论》中柴胡汤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呕而发热四大主证为凭,但临床上疾病表现复杂多样,阳明病邪热伤津,少阴急下存阴等均可见口苦、咽干;寒热往来需与太阳病寒热休作如疟者鉴别;胸胁苦满需与结胸和痞证鉴别,惟有详查病因,方可避免误用小柴胡汤而致误治.  相似文献   

17.
论阳明潮热之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成福  赵联社 《陕西中医》2005,26(9):F0003-F0003
潮热是指状如潮水定时而作的发热。阳明潮热是指热结大肠引起午后定时而作的发热,阳明潮热为何发生在午后?古人的解释是:阳明之邪热,盛于阳明。这句听起来颇似明了,但细想起来却是很抽象的话,颇使人费解。《伤寒论》第193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清代医家尤在泾注释:“申酉戌时,日哺时也。阳明潮热,发于日哺,阳明病解,也于日哺”。  相似文献   

18.
阳明病以腹胀满痛和大便难、大便硬为基本症状特点,外证见潮热、汗自出、谵语烦躁、口干舌燥、脉大,反映阳明病里热结实、化燥伤津的病机趋势,与以胃肠为中心的阳明系统的功能及其在疾病传变中的作用有密切关系,其中津液存亡是关键。用一元论的观点看伤寒热病,阳明病不是独立性疾病,其实质仍属中医证的范畴。  相似文献   

19.
张明  朱辉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6):112-114
柯琴虽为伤寒注家,对温病学亦有深入的研究."阳明为成温之薮"出自《伤寒论翼·温暑指归》,柯氏这一观点颇有见地,提示伤寒阳明病与温病密切相关.本文从柯氏之说入手,系统梳理其著作中温病的相关记载,探讨与辨析柯氏的温病理论及伤寒阳明病与温病的关系,对中医临床治疗温热性质疾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阳明病篇提纲即言“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灵枢·本输》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阳明本燥,邪气并入大肠,传化糟粕功能失常而影响大便;小肠不得升清降浊致膀胱气化不利,亦可影响小便,及二便失司是阳明病常见征象。阳明病小便异常可提示津液有无,胃气虚实,湿热内结与浊气有无出路等;阳明病大便燥硬可反应“热”“实”“燥”互结于胃内;且大、小便之间互为关联。本文旨在梳理阳明病二便相关论述,探讨二便症状表现特点,辨析此篇内小便、大便病机,揭示其内在区别与联系,凸显二便在阳明病篇相关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