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8 毫秒
1.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1985—2020年中国知网(CNKI)有关中医药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中药处方信息表,利用SPSS20与SPSS Modeler 18软件进行频数、性味归经、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以挖掘中医药治疗IBS-D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366篇,中药处方417首,涉及中药205味。药物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有白术、甘草、白芍、茯苓、陈皮、防风等。治疗药物以补虚药、理气药为主;药味多见甘味,药性以温、平性为主,多归于脾、胃、肺经。治疗常用药对组合有白术-白芍、白术-白芍-茯苓、防风-白术-茯苓等。聚类分析得出5类处方,主要功效为调和肝脾、健脾祛湿、温阳止泻、补虚止泻等。结论:中医药治疗IBS-D主张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采用调和肝脾、健脾祛湿、温阳止泻等法治疗,临床常用痛泻要方、四神丸等加减方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2.
1熄风化湿方组成:白芍10 g,钩藤10 g(后下),蒺藜15 g,木香6 g,黄连3 g,干姜3 g,黄芩6 g,陈皮6 g,防风6 g,白术10 g,败酱草15 g,石榴皮10 g,生甘草6 g。功效:柔肝熄风,清热化湿。主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风内动、湿热内阻证)。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方解:方以蒺藜、白芍、钩藤柔肝熄风为君药;陈皮、防风理气祛风,黄芩、黄连、败酱草苦寒清热燥湿,皆为臣药;白术甘淡,健脾渗湿,木香、干姜辛温,理气祛湿,振奋阳气,防苦寒伤阳,以行郁滞之气,均为佐药;石榴皮酸涩,涩肠止泻,甘草调和诸药,二者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柔肝熄风、清热化湿之功。  相似文献   

3.
目的:挖掘现有数据库中中药复方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用药规律及特点。方法:检索现有文献数据库中所有中药复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证IBS-D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搜集具有明显疗效的中药复方,将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建立数据库并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通过数据挖掘板块中的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对纳入的方剂进行用药频次统计、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分析,并且得出核心组方。结果:共纳入122篇文献,包含122首中药复方,132味中药。使用频次最多的前5味中药分别为:防风、陈皮、茯苓、白芍、柴胡。所有中药中平性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温性、微寒及微温。药味以甘味为主,辛味、苦味、酸味、淡味次之。药物归经以脾经为主,其次为肺经、肝经、胃经。结论:肝郁脾虚证IBS-D的治疗应当在疏肝健脾之品中酌加驱散风邪之药,重视寒热的兼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数据挖掘系统探索中药专利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用药规律。方法 使用中国专利数据库检索治疗UC的中药处方,建立Excel数据表对处方进行筛选处理,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数据挖掘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UC的中药专利复方327个,用药以温性、寒性、平性,苦味、甘味、辛味药为主,归经以脾、肝、胃经为主。按照由高至低排序,使用频次位于前10位的中药为:黄连、甘草、木香、黄芪、白芍、白术、白及、白头翁、党参、茯苓;关联规则分析显示药物以木香-黄连、白芍-黄连、党参-白芍、白及-黄连、白头翁-黄连配伍较多;聚类分析得到5类药物组合;复杂网络分析得到11味核心中药。结论 治疗UC的中药专利复方药物以温性、苦味药物为主,多归脾经,用药以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药物为主,治疗上常用芍药甘草汤、芍药汤、升阳益胃汤等方进行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专利治疗胆石症的用药规律,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中收集整理治疗胆石症的中药复方专利信息,建立数据库,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治疗胆石症的处方用药频次、性味归经,通过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评估处方模式和用药规则。结果:收集国家知识产权局自建库以来至2022年3月公开发表的治疗胆石症的中药复方专利383项,包含708味中药,累计使用频次4901次。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为金钱草、郁金、鸡内金等,药性以寒、温、平为主,味多属苦、甘、辛,药物归经以肝、肺、胃居多。通过聚类分析总结出4个聚类公式,并利用Apriori算法识别出38个中药三项关联规则,常用药对组合为金钱草-鸡内金,常见角药组合为金钱草-茵陈-鸡内金、柴胡-白芍-郁金。结论:中药复方专利治疗胆石症,遵循六腑以通为用原则,辅以清热药、利湿药祛邪。应用数据挖掘分析中药复方专利治疗胆石症的处方用药规律,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卫玲  李红刚 《陕西中医》2012,33(5):528-529
目的:观察温补脾肾,固肠止泻,芳香燥湿类中药配伍联合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两组均采用柳氮磺胺吡啶片口服,治疗组加用痛泻要方及四神丸(炒白术、苍术、延胡索、陈皮、炒白芍、五味子、防风、吴茱萸、肉豆蔻、补骨脂、木香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15%,对照组总有效率77.08%。结论:本方具有抑肝扶脾,温补脾肾,涩肠止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析《证治准绳》中痞满治疗的用药规律。方法:搜索整理《证治准绳》中关于中药治疗痞满的医案,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8)采用频次计算、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处方86首,涉及中药136味,药物总频次为752次,排前10位的中药有甘草、陈皮、半夏、人参、木香、茯苓、白术、厚朴、枳实、青皮。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以辛、苦、甘味为主,归经以脾、胃、肺经为主。排前3位的功效为燥湿化痰、清热解毒、补脾益气。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药对19对,聚类分析得出核心药物组合4组,复杂网络分析获得治疗痞满的核心药物为甘草、陈皮、人参、茯苓、半夏、木香、厚朴、白术、干姜及青皮。结论:《证治准绳》中痞满的主要治法为益气健脾、温中补虚、理气燥湿、消食除胀,并注重燥湿化痰、清热解毒、补脾益气类药物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杨倩  冯玉彦  吉运磊  姚希贤 《陕西中医》2006,27(9):1061-1063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利湿止泻类中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对该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治疗组服用肠安煎剂(柴胡、白芍、陈皮、白术、党参、扁豆等)治疗本病32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结果,治疗组在症状缓解、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本方法对本病有缓解症状,固涩止泻,提高患者的生理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功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穴位敷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选穴特点和规律,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PubMed、Medline、Embase自建库至2019年10月收录的穴位敷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文献并进行筛选,采用频次统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方法分析穴位敷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71篇,穴位敷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腧穴为神阙、天枢、脾俞、足三里、大肠俞,任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使用频次最高,所选腧穴主要集中在胸腹部和腰背部,分析高频选穴得出23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将高频选穴聚成4类。结论穴位敷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以运脾化湿为主,辅以温补元阳、调畅腑气,选穴规律符合其病机特点,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余绍源教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2010—2016年在余绍源教授门诊治疗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中药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的关联规则挖掘、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总结其处方的中药频次、核心组合中药频次,分析组方用药特色。结果:共175首处方,核心药物为白术、党参、六神曲、茯苓、煨肉豆蔻、干姜;通过聚类分析后发现7首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新方。结论:余绍源教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多从脾肾论治,采用健脾益气、温肾暖脾之法,兼顾化湿、解郁、止痛、活血等。  相似文献   

11.
党中勤教授治疗胆石症多从肝辨治,以正本清源,确立"疏肝利胆、理气通腑、清热利湿、消石排石"的治疗大法,自拟"利胆排石方"作为治疗胆石症的基础方。临证时,党教授常根据患者具体临床表现和病情发展转归不同阶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灵活加减运用。若结石直径较大者,加牡蛎、半边莲、石见穿等;右胁疼痛较甚,或放射至后背疼痛者,加徐长卿、鸡矢藤、姜黄等;腹胀者,加枳实、厚朴、大腹皮等;便秘者,加火麻仁、桃仁、大黄等;便溏者,加茯苓、炒白术、炒薏苡仁、炒山药等;纳差者,加焦麦芽、砂仁;失眠者,加炒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等。若肝胆湿热偏重者,加茵陈、虎杖、栀子、大黄、车前子等;肝郁化火明显者,加栀子、黄芩、夏枯草、大黄等;若火郁日久,耗伤阴津者,加生地黄、白芍、知母等;若瘀血明显者,加五灵脂、蒲黄、白芍、莪术等;肝气乘脾者,加陈皮、防风、炒白术等;若肝气犯胃明显者,加陈皮、半夏、生姜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现代复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至2017年北京301医院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中药复方,建立现代中药复方治疗NSCLC方剂数据库,并采用SPSS 22.0及SPSS Modeler14.2软件进行频数及频率分析、因子分析、关联分析等,进而对中药复方用药规律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并探讨其可能相关机制。结果:中药复方治疗肺癌复方231首,中药389种,高频中药135味,其中用药频次排名前5位的中药依次是川贝母、炒黄芩、生龙骨、茯神、半枝莲;在涉及的39类药物中清热解毒药、补气药居于前列;归经以肺经、脾经、胃经为主;四气以寒、温、平、微寒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因子分析最后提取了12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达65.595%,其中以补益气血、养阴清热散结、健脾理气化痰为主;通过聚类分析,提取了40常用得药对或药组;关联分析共得到63条关联规则,药对以茯苓→陈皮、炒白术→陈皮为常用,3味药组以生黄芪→炒白术、茯苓,生神曲→炒白术、茯苓,陈皮→炒白术、茯苓为常用。结论:肺癌主因癌毒阻滞,痰热互结,临床诊疗以扶正祛邪为基本原则,以祛邪宜清热解毒、为主,并兼顾正气,补益气血以培元扶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治疗抑郁症的证治及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收录1959-2018年所有治疗抑郁的方剂,将其信息规范化后建立数据库,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对其进行频数和因子分析。结果 用于抗抑郁的高频中药(前21味)依次为柴胡、茯苓、白芍、郁金、当归、甘草、川芎、石菖蒲、半夏、白术、陈皮、远志、酸枣仁、香附、丹参、生姜、栀子、枳实、黄芪、大枣、人参。证型为心肾不交、肝郁痰阻、气血亏虚、心脾两虚、心气不足、肝郁脾虚、气郁化火和热结血瘀,治法为补中益气、理气化痰、行气解郁、清热凉血、养心安神和补气养血。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抑郁症具有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起效快和复发率低的优点,抗抑郁药物的药理共性是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成分。  相似文献   

14.
枳实药对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药理两方面归纳了枳实的性味,归经和临床应用。分析了枳实分别与枳壳、陈皮、厚朴、槟榔、桔梗、竹茹、紫菀、栝楼、柴胡、白术、白芍、赤芍、肉桂、生姜、黄连、大黄等组成16个药对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妇科名著《傅青主女科》77首方剂的用药特色。方法:以文成堂刻本《傅青主女科》77方为数据源,先用Pajek5.07工具进行可视化处理的复杂网络分析,以中药作为结点构建复杂网络图,并将“共同出现”的中药配伍关系连成网络结构,再行关联规则挖掘,最后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傅氏用药频次>20的有6味,按照功能主治分为16类,对96味中药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6个有意义的网络聚类组,如C1健脾益气;C2养阴清热;C3补益肾阳;C4偏清热凉血;C5清热泻火,补益阴津;C6温经补血,理气化瘀。高频中药之间二联121组,三联513组,四联867组,如五联的熟地黄、人参、白术、白芍和当归。结论:傅氏以补气养血、培补正气为主,补虚药以当归为首,常配伍人参,白术次之,重视补气健脾化湿。常用的核心中药有白术、人参、当归、白芍、熟地黄、山茱萸、柴胡、黄芪,核心方剂有异功散、四物汤、清经散、右归丸、完带汤,复杂网络结合关联规则在挖掘核心中药和方剂方面有一定优势,可视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从虚辨治原发性高血压病5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雄 《新中医》2003,35(2):39-40
目的:观察从虚辨证分型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辨证,将53例高血压病分为脾虚痰湿型(药用党参、白术、天麻、茯苓、制半夏、钩藤、川牛膝、炙甘草、陈皮)、气血亏虚型(药用党参、白芍、何首乌、白术、天麻、茯苓、钩藤、鸡血藤、炙甘草)、肝肾阴虚型(药用熟地黄、山药、女贞子、白芍、钩藤、川牛膝、泽泻、茯苓、牡丹皮、天麻)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血压变化、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降压疗效总有效率为81.1%;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92.4%。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辨证除常见的(肝肾)阴虚型外,尚有脾虚(痰湿)、气血亏虚证型,只要辨证准确,不必顾忌使用补益剂。  相似文献   

17.
梁镇宏 《新中医》2003,35(8):29-30
目的:观察李氏清暑益气汤加减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肌电图F波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对32例多发性神经根炎患者采用李氏清暑益气汤(由黄芪、党参、白术、苍术、麦冬、神曲、黄柏、泽泻、当归、炙甘草、升麻、陈皮、青皮、五味子、葛根组成)辨证加减治疗,同时用肌电图观察治疗前后F波传导速度的改变。结果:治愈15例,好转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4%。随着病情的好转,尺神经和腓神经F波传导速度均明显提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多发性神经根炎的主要病机为脾虚湿困。补中益气、清热化湿、强筋健肌疗法可以使神经根炎症消除,节段性髓鞘脱失较好地修复,传导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8.
"白术-白芍"药对不同提取工艺对药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提取工艺对“白术-白芍”药对药效作用的影响。方法通过小鼠肠推进实验、抗急性胃黏膜损伤实验、扭体法、热板法等,评价“白术-白芍”药对水提、醇提、超临界提取等工艺对药效的影响。结果超临界联合水提或醇提的工艺最有利于“白术-白芍”药对药效作用的发挥。结论该研究为优选“白术-白芍”的提取工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处方用药规律。方法在收集颜正华教授含茯苓处方的基础上,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统计报表模块、数据分析模块,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茯苓处方中单味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核心药物组合等。结果含茯苓处方常用于治疗眩晕、胃痛、泄泻等病证,高频药物包括陈皮、赤芍、丹参、炒酸枣仁、首乌藤等,高频药物组合包括"陈皮,茯苓"、"丹参,茯苓"、"茯苓,炒酸枣仁"等,置信度≥0.9的关联规则包括"龙骨→牡蛎"、"茯苓,龙骨→牡蛎"、"牡蛎,首乌藤→龙骨"、"炒白术→茯苓"等。结论颜正华教授含茯苓处方所用药物多具理气、安神、凉血等功效,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法度清晰。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回顾性研究艾滋病中医方药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挖掘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方药配伍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方药提供客观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1年4月在河南、安徽、湖北采集的2 674个中草药处方,分析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核心药物、配伍规律和常用方药特点。结果:运用多维检索查询分析得出,本次研究中治疗艾滋病的核心药物主要为白术、炙甘草、人参、大枣、甘草、黄芪、山药、党参、白扁豆等补气药物,当归、白芍、熟地黄等补血药物,茯苓、薏苡仁、砂仁、泽泻等祛湿药物;核心处方为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汤、参苓白术散等加减。结论:艾滋病病机以气血两虚兼有湿立论的正确性,治疗应益气健脾祛湿。此次应用复杂网络分析法对科研病历回顾性研究探讨治疗艾滋病的中医方药规律得出结论与临床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