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的病症,又称为口眼斜,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则是指自患者发病起的1~7d[1]。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夏秋季节常见,多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手、足阳经均上行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目前治疗面瘫主要是服用营养神经、抗病毒  相似文献   

2.
面神经炎与茎乳孔内非特异性炎症有关,导致水肿、神经缺血和受压,治疗以抗病毒、营养神经等药物缓解症状为主[1]。本病属中医"口僻"范畴,正气亏虚、卫外不固、风热或风寒侵袭面部经络,面部气血痹阻,经筋失养而发病,治疗应以祛风通络、舒筋活血为主。针灸治疗面神经炎是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认定的64种针灸适应证之一[2]。现将近5年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卒口僻"范畴.笔者采用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瘫90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神经因病毒侵袭,引发面神经炎所致,又称面神经麻痹。临床表现为一侧面瘫,不能闭眼,不能皱额头,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嘴角歪向健侧,不能吹口哨,鼓腮露气,是针灸科常见病。本病属中医学中风(中络)、口眼口邪范畴。主要是风寒或风热之邪{或夹痰邪)侵袭面部阳明经脉,导致面部阳明经筋迟缓不收所致。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张家维教授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有独到的经验,兹介绍验案3则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中医亦称"口僻""口眼?斜"。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诸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而发病~([1])。近年来,笔者采用针灸推拿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38例面瘫患者,左侧面瘫20例,右侧面瘫18  相似文献   

6.
邹维  毛靓瑶  张芳侠 《陕西中医》2013,34(7):933-934
<正>面瘫又别称为"口眼歪斜"、"口目僻"、"口僻"等,其发病多是人体正气不足、面部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等邪乘虚侵袭面部进而痹阻脉络之气血,使面部阳明、少阳等经筋失于濡养,而致口眼歪斜。历代医家在对于面瘫的治疗方法上可谓是"百花齐放",而其中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和疗效更是早已被接受和肯定,然而临床上虽有"针灸之名",却往往以针刺为主,无灸疗之实,对于用运动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则是少  相似文献   

7.
正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证,又称为口眼斜,多因劳累汗出或因睡当风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面部肌肉弛缓不收而发病[1]。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病急速,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面神经麻痹"。目前关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很多,争论亦多,其中电针能否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瘫就存在争议,若能用,一般又用于周围性面瘫何种时期或该用何种波形等等。现笔者就将近些年关于  相似文献   

8.
总结石学敏院士经筋刺法治疗难治性面瘫的临床经验。石学敏院士指出,难治性面瘫病位在面部经筋,核心病机为正虚瘀阻,经筋不利,提出“活血祛风,疏理经筋”为治疗准则。本文从神经解剖学发微,以近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腧穴,整体调摄。将透刺、排刺、刺络拔罐紧密结合,明确施术手法量学,促使量效最优化,针刺过程治神为要,以求神应效佳。  相似文献   

9.
温针灸配合刺络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大多为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经脉而致面部经脉肌肉受损所致。本人受金代名医张从正出血疗法治疗面部疾病之启发,采用温针灸配合刺络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介绍张玉莲教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周围性面瘫主要为经脉阻滞,气血不畅,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所致。张师治疗周围性面瘫针刺手法独特,疗效确切。其主要原则有:针药并用,注重辨证论治;分期治疗,切忌拘泥不变;透刺为主,辅以随症施术;刺络拔罐,配合口腔黏膜放血;自我调护,结合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11.
面瘫,俗称口眼(口,内)斜,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炎.笔者近年来以透刺面部为主结合拔罐治疗本病30例,并与常规治疗的20例作对照,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吴汀 《山西中医》2007,23(3):67-69
周围性面瘫,古称“口僻”,近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口眼[口呙]斜为主症,言不变,志不乱,无半身不遂等症状和体征,多由卫气不固,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络,以致气血运行障碍,肌肉拘急纵缓而成.  相似文献   

13.
面部神经麻痹以周围性面瘫较为常见,是由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而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或称贝尔麻痹。祖国医学称其为“口眼(口呙)斜”或“口僻”或“(口呙)僻”临床任何年令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最多见,男性略多,绝大多数一侧面瘫,双侧甚少见,而且面部神经麻痹发病后最易早治不易担误,因神经的最佳恢复期是在三周之内,长不得超出三个月,否则时间越长越不易恢复。祖国医学又认为此病是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入阳明、少阳之脉,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内纵缓不收而致。  相似文献   

14.
周围性面瘫属于临床上常见疾病,临床研究报道中多有拔罐疗法的使用,本文就闪罐、走罐、刺络拔罐三个方面阐述拔罐疗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使用情况。闪罐可以疏通皮部气血、散风寒;走罐可以舒筋活络,改善深部的气血运行;刺络拔罐活血祛瘀力强、散风毒、止痛效佳。在周围性面瘫治疗的临床具体应用中,还需辨证论治,合理组合,手法轻重得当,以收增效之功。  相似文献   

15.
四联外治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的峰 《四川中医》2009,27(4):117-118
目的:分析运用四联外治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临床作用机制。方法:用面部刮痧、闪罐、面部经筋刺法、刺络拔罐等四联外治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结果:共治疗周围性面瘫129例,一个疗程治愈者16例,占12.40%;二个疗程治愈者53例,占41.08%;三个疗程治愈者55例,占42.63%;治愈率为93.02%。结论:四联外治整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提高临床治愈率,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6.
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近十年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下均简称“面瘫”)中医又称“口僻”、“口眼斜”。多由脉络空虚、局部感受风寒,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症见突然发病,面部表情肌瘫痪而出现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流涎等症...  相似文献   

17.
<正>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属于中医学"口僻"、"口眼斜"范畴。本病以突发面部麻木、病侧面部肌肉松驰、口眼歪向健侧为主症。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诸邪侵袭面部经络,致使气血痹阻,面部筋脉失于濡养,肌肉纵缓不收。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确切病因尚未明了。针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将近5年来针灸治疗该病的部分文献综述如下。1单纯针刺  相似文献   

18.
正周围性面瘫又称单纯性面神经炎,是临床常见的颅神经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该病以激素疗法和神经营养药物为主[1]。中医治疗以针灸和中药调理为主[2]。中医证候中属风寒袭络型周围性面瘫约为84.9%[3]。《内经》曰:"风邪侵袭,表里刺之,服之饮汤。"针刺结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一定优势,尤其适合不宜使用激素治疗的患者。针刺的辨经、分期治疗已达成共识,而汤药的运用还未形成统一标准,文  相似文献   

19.
<正>周围性面瘫属中医学"口僻""口眼歪斜"范畴,并认为头面部受风寒之邪侵袭,累及阳明经及少阳胆经而发,是指急性非化脓性的茎乳孔内的面神经炎所致。其病因是由于风湿性面神经炎或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使面神经肿胀,受压或血液循环障碍而致麻痹[1]。2012  相似文献   

20.
周围性面瘫,《黄帝内经》中称"口僻",近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口眼歪斜为主症,无神志异常、半身不遂等症状和体征.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之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致病[1].西医学认为面神经炎是最常见的病因,局部神经的缺血性水肿,尤其是在面肌神经管及茎乳孔中的神经干缺血,水肿,导致神经变性,出现神经机能障碍,而使面部表情肌瘫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