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杨洁  朱颖 《吉林中医药》2008,28(12):937-938
温经汤主治"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张仲景的理论根源首推<内经>.受<内经>的启示,其中的"热"非实热,为阴虚之热,"寒"为肝脾肾之虚寒,故下利,外加曾经半产瘀血阻滞,新血难生,津液难布,加重肺胃阴虚,导致口唇干燥,最终为上燥下寒的征象.温经汤方证突出体现张仲景配伍中的阴阳对立统二观: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阴药与阳药相伍,刚药与柔药互济、善用"反佐"法.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制方300多首,不仅组方严谨,用药精当,方证对应,而且对药物剂型的运用及给药途径也形式多样,独具匠心,现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温经汤源于张仲景《金匮要略》,为医家治疗妇科诸证的常用方剂,但是历来不少医者对温经汤方证病机存疑。本文基于黄元御的“一气周流”学说进行分析探讨,认为温经汤的本质在于中焦脾升胃降失常无序,阴气不得上升,阳气不得下降,其组方遣药可参考“麦门冬汤”“吴茱萸汤”“桂枝汤”“四物汤”四方,麦门冬汤敛肺降胃,吴茱萸汤舒肝升阳,桂枝汤调和阴阳,四物汤养血生血,共同恢复中气的枢转。临证时凡中土不用、升降失职、水火分离之证,均可考虑应用本方治疗。  相似文献   

4.
汉代以前中医书籍存在较多药症相应、方症相应的单一思维论述;《黄帝内经》《难经》借鉴当时的哲学思想解释人体,是中医从经验到理论化的著作;东汉末年,张仲景融合了《黄帝内经》《难经》等医经类著作和《汤液经法》《神农本草经》等经方类著作,将经方和医经相结合,实现了由"药症相应""方症相应"到"方证相应"的飞跃。《伤寒杂病论》虽然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形成了辨证论治思想,但是很大一部分内容仍以药症、方症相应的形式呈现。  相似文献   

5.
谢建  林洁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6):110-111
仲景温经汤为《金匮要略》中治疗崩漏、不孕、月经过多等妇人疾病经方.张仲景认为,妇人疾病多因"虚、积冷、结气"导致虚寒血瘀证,故集温、补、通治法于一体创立温经汤方,具有寒热共调、补中寓通、肝脾同治、气血兼顾的功效,掌握了张仲景温经汤证的诊疗思路和组方用方思想,并习以用之,可提高临床运用经方诊治疾病的能力,其验如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理、法、方、药、剂、工、质、效八个方面论述《伤寒论》干姜附子汤方证的临床意义,分析整理出张仲景"重阳气"之学术体系,并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疾病预后学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洪涛 《河北中医》2006,28(4):299-300
疾病预后学说是《内经》、《难经》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其理论依据有"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五行生克制化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继承和发展了其中的疾病预后学说,在其著作《伤寒论》中有着广泛体现.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涌现出了大量应用《伤寒论》方治愈各类荨麻疹的临床报道,这些报道不仅仅局限于广为人知的桂枝、麻黄类方,还涉及《伤寒论》中各个篇章的多种方证,充分体现了《伤寒论》辨证论治、选方灵活、药简效宏的特点.应用《伤寒论》方治疗荨麻疹,取效的关键在于辨明病证归属哪一经及方证.  相似文献   

9.
甘草在《伤寒论》中运用极其广泛,书中所载113方,其中70方有甘草.113方中共用中药92味,其中与甘草同方应用者达51种.书中原文398条,而含甘草70方涉及有关原文达137条.《神农本草经》谓:"甘草,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气,金疮肿,解毒."《中药学》[1]谓:"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功效: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笔者通过《伤寒论》[2]的学习,认为张仲景运用甘草独具特色,远超越以上概括,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金匮要略》《伤寒论》中相关内容进行归纳,并参考《神农本草经》,还原得出"痰、湿、饮、水毒弥漫三焦"为张仲景使用茯苓"药证"的关键要点;"水气上凌于心"为茯苓治疗"心神不宁"的关键要素;茯苓的临方炮制非常关键,伪品亦需留意.并通过研究茯苓发现"证-方-药"的研究模式是真正的"药证"模式;掌握"药证"对提高医师的临床诊疗水平有极大益处.  相似文献   

11.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业医几十载,治学严谨,医术精湛,首推经方,崇尚方证,笔者分别从温经汤方和温经汤证两方面阐释胡希恕运用温经汤的诊疗经验,深入剖析胡希恕先生的临证思路。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和《伤寒论》均脱胎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所以二者在内容及方药运用等方面密切相关。笔者就《金匮要略》所用某些方药及与《伤寒论》的比较来看,探析张仲景灵活用方遣药之规律。  相似文献   

13.
"方证相应"论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即方剂,证即病证,"方证相应"乃方剂与病证相对应之称.方证相应创源于张仲景,始见于<伤寒论>317条,通脉四逆汤方后注日:"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1"方证相应"的意义 首先,方证相应是组成方剂的原则:<伤寒论>立法组方,严依病证,其原则是以"凭脉辨证"为基础,据四诊所得具体脉症,严格依据病证而确立组方原则.方证相应,乃是法依证立,方随法出,故要求组成方剂,必与病证相应,故"方证相应"亦为组方的基本原则.其次,方证相应是辨证论治的依据:张仲景运用方剂是以"辨证"为前提,依据辨证结果,作为论治标准和条件.所以临床诊疗疾病,定要将方与证对应,才可收到佳效.  相似文献   

14.
大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效,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其方精药简,疗效确切,应用广泛。方证研究是学好中医的关键,从仲景相关条文出发,结合中医"六腑以通为用"理论,分析大柴胡汤方证及临床运用,并结合典型病案,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大柴胡汤方证,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金匮要略》温经汤组方用药特点的分析研究发现,温经汤突出体现了张仲景配伍中温养通并用,寒热共现,肝脾同调,阴药与阳药相伍,刚药与柔药互济,善用药对的特点,为温经汤在临床扩大使用范围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温经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方药病机为内有瘀血,瘀而化热,寒热错杂。因体内有瘀血,久而不下,瘀而发热,气血流通不畅,阴阳不和,出现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的临床症状。温经汤是调经祖方,临床上解决了很多妇科病,多用于闭经、不孕、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辨证论治、方证相应则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7.
通过归纳、分析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疗下利条文,总结仲景治疗下利方药及证治规律。结果显示《伤寒论》治疗下利有30个方,《金匮要略》有11个方,除《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重复的7个方,《伤寒论》《金匮要略》治疗下利共34方。根据治则治法对34方进行归纳、分类,并对方中所用的56味药进行频数统计和功效分类,总结出张仲景治疗下利首重顾护脾胃正气,灵活运用清泄里热,寒热平调,通因通用,疏肝健脾,温肾暖脾,燥湿运脾治法。  相似文献   

18.
早于《神农本草经》的《五十二病方》已有味的记载。《黄帝内经》用阴阳五行学说阐发人体生理、病理及治则等,并对药物性质进行归纳,把五味与五脏、五色、五臭等相配属。《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代以前的本草学成就,正式定名药的“四气”、“五味”,明确提出“药有酸、成、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记栽温性药有95种,热性药1种,寒性药125种,平性药123种;  相似文献   

19.
温经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王叔和整理时将伤寒部分与杂病部分分开,杂病部分为《金匮要略》,而《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医家称为"方书之祖",故温经汤当为调经祖方,后世调经之方,其法不出温经汤。温经汤不仅调经,还可治癥瘕。以浅陋之资,论温经汤组方之法,及所治之疾,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统计分析《伤寒论》、《金匮要略》278方中寒热药物量次基础上,宏观地探讨了张仲景理法方药的特点,对伤寒六经病、杂病寒热偏性、方证“寒-热”对应性及方剂中矛盾配对药物比例等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