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脉诊一直是中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最早的模式图、示意图到现今的波状图,研究者一直在寻找脉诊客观化的最佳方法和途径。传感器种类和方案的选择与应用是脉诊客观化研究的关键一环。通过对各种脉象采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方案两方面的阐释,综述脉象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基于单点压力传感器脉象仪目前应用最为成熟和广泛,并在行业、团体、国际上具有标准化的优势,但中医脉象检测在整体上仍然存在标准不统一、同质化程度高、操作要求高及检测结果重现性低等问题。未来的中医脉象检测还需借助传感、材料、信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寻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综述近年来中医脉象信息客观化采集与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脉象信息的采集主要采用接触式传感器、非接触式传感器、复合式传感器,脉图信息的提取与分析方法主要有时域分析法、频域法和时频联合分析法。认为压力传感器是目前普遍采用的脉象信息采集方式;脉象信息的采集方法宜尽早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脉象信息提取与分析方法需要丰富和提高,并尽快在脉象客观化采集与分析方面建立相关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正脉诊是传统中医临床诊断"四诊"中的宝贵财富,是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因其"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特点,使之成为四诊之中最难掌握的一门技术。为实现中医脉诊的客观化,中医临床工作者与社会各界科学技术工作者通力合作,研制出各种模式的脉诊仪。脉诊是一种无创诊断技术,经过长期训练手指的灵敏感觉以及积累手指感觉经验来分析脉象的"位、数、形、势"等要素,基于此,脉诊仪传承了脉诊无创优势,多是利用传感器及脉象识别技术来代替  相似文献   

4.
李凤珠  魏红  刘明林 《光明中医》2013,28(6):1118-1121
目的通过对肝癌病人脉象多维信息的临床观察研究,揭示肝癌的特异性脉象信息特征,及相关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的基本病理变化。方法患者在安静状态下应用TL-MZ-XM-Ⅱ型三探头脉象分析仪进行脉象采集,并运用中医特色的脉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寻找肝癌脉波的独特表现。结果和对照组比较,肝癌患者的脉象具有明显的特征性表现(P<0.05),其脉象主要表现为弦脉、涩脉,并有数脉相兼表现。结论运用TL-MZ-XM-Ⅱ型中医脉诊信息系统及中医脉象分析方法,可以检测到肝癌患者的特异性脉象信息特征,此研究对中医脉诊客观化及肝癌的中医客观化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曹东  易珺 《辽宁中医杂志》2012,(10):1938-1939
目的:探讨中医脉象信号的采集方法,促进中医脉诊客观化。方法:分析当前现有中医脉象采集方式的优缺点,提出把声音传感技术应用于中医脉象信号的采集。使用心音传感器在寸口部位采集脉象信号后再用Matlab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实验表明利用心音传感器,可以采集到多元化的脉象信息。结论:利用声音传感技术采集中医脉象信号是可行的,并且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肾气不足证与肾阴亏虚证的患者双手六部脉进行脉象描记与分析,揭示其脉象信息特征,探索证候与脉象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40例肾气不足证和35例肾阴亏虚证的患者,与25例正常组作对照,利用DY-SS-1型三探头中医脉诊仪,根据中医寸口诊法三部九候的基本要求,同时检测并记录受试者两手寸、关、尺六部脉象的变化,并采用独诊法与辨证法相结合的中医脉象信息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结果:通过症状量表辨证判定与脉象信息判定的对照分析,得出实验组脉诊仪正确辨证诊断的符合率为68%,而正常人群组的脉证诊断符合率为88%,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脉象变异程度及多部异常改变与患者病程的长短、病情轻重及其预后关系密切。结论:根据传统中医脉诊理论,通过DY-SS-1型三探头中医脉诊仪及中医特色的脉象信息分析方法,可以观察相关证候的脉象信息特征;揭示了脉象、证候之间的相关性,对中医客观化诊断及辨证论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肝郁气滞证及肝火炽盛证患者双手六部脉进行脉象描记与分析,揭示其脉象信息特征,探索病因病机、证候与脉象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运用DY-SS-1型三探头中医脉诊仪,根据传统中医诊脉三部九候方法,分另对34例肝郁气滞证、28例肝火炽盛证患者及25例正常人群,进行寸关尺六部脉象信息的动态采集与描记,并运用独诊法与辨证法相结合的中医脉象分析方法.结果:62例患者中有42例脉象出现独异或多部协同变异,其中肝郁气滞证组以弦脉或其变异类型(缓慢、圆钝的负向波)为主,脉证诊断符合率为70.6%;肝火炽盛证组以弦数、滑数脉及变异类型(较快、高尖负向波)为主,脉证诊断符合率为64.3%.结论:运用DY-ss-1型三探头中医脉诊仅及中医脉象分析方法,可初步揭示肝都气滞证和肝火炽盛证的脉象信息特征及其与病因病机、证候的相关性,为该类证候的中医客观诊断及辨证施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为脉诊客观化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脉诊是中医传统诊断方法之一,高血压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常见多发疾病,也是心脑肾等血管病形成的危险基础。依据脉象与高血压形成的共性机制在于血管、心脏,运用"系统辨证脉学"中西汇通整合诊断模式,对高血压的整体疾病脉象和中医辨证脉象特征进行归纳整理,建立高血压脉-症、脉-证、脉-病和脉-治相应的整体性和规范化辨治体系,实现中医临床思维方式的技术调整,对高血压的早期预警、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脉诊的数字化量化研究并不能完全诠释中医脉象的形成机制。脉象是对全身生理、病理现象的局部反应,因此采用多物理量和多方法学对脉象进行研究,并诠释其形成机理,对于中医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体外血液的流动变形性来推测体内生理、病理变化从而探讨脉象形成的实质,为中医脉诊数字化量化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为中医脉诊及诊断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联结与融合搭建桥梁,进而实现中医诊断的现代化,并为临床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0.
脉象要素是构成中医脉象的基本单元,通过规范地记录、描述脉象要素及各要素程度的差异,可以较详尽、具体地阐释多种复合脉象.因此,在中医理论及思维指导下,完善对脉象要素的现代化认识,深入挖掘脉诊中蕴含的更多信息,基于脉象要素研发中医脉诊仪,是切实可行、科学可靠的基本思路.脉诊仪中综合传感器可收集更加立体全面的脉象信息,准确定...  相似文献   

11.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2.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3.
通过肿节风植物基源、源流考释,为更名草珊瑚提供依据。考查古今有关文献,分析以“草珊瑚”作为本草正名的依据。现代有关中药著作中“肿节风”既未遵照古代本草命名原则,也未依据植物分类命名,以“肿节风”命名欠妥。根据植物分类命名原则,依据《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并结合临床及生活实际需要、中医药文化发展及时代需求,应将其更名为“草珊瑚”更为妥当。“草珊瑚”应替代“肿节风”作为本草正名。  相似文献   

14.
辨"丁"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之“丁”字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其字形音义在不断发展变化。本文加以考证,展示其意义丰富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大丁"小议     
张正社 《中医药导报》2004,10(12):51-51
文章就<内经>原文"膏梁之变,足生大丁"中之"大丁"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大丁"应释为"薄厥",即"中风病".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几几”辨正@贾延利$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相似文献   

17.
利用异文关系,结合具体语境,对古医籍中的常见词"循循"、"翕翕"进行辨析,归纳出这两个词皆有多种涵义,对其理解不可拘于习见之义.  相似文献   

18.
雌雄何首乌本草考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展雪锋 《中草药》1995,26(8):431-432
从药材名称、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及功用几个方面对中药何首乌有雌雄一说进行了考证。通过比较分析认为萝科植物大根牛皮消的块根即中药白首乌CynanchumbungeiDecne.就是雌首乌,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muleiflorumThunb.的块根为雄首乌,同时也对这种说法产生的历史原因作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浅析扶正与祛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疾病的发生取决于正邪相搏的结果.八法中汗和下消吐清温七法为祛邪之法,补法为扶正之法.疾病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扶正包含扶助无力祛邪之正气及扶助无力耐受祛邪药物之正气."是否扶正判虚实","是否祛邪断夹杂","以谁为主定轻重".  相似文献   

20.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