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病危险为非糖尿病人群的3~4倍,在死亡的糖尿病患者中,约有75%是死于心血管病。大量病理研究也证实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广泛性和严重性比非糖尿病患者严重。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常与冠状动脉血管受累同时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1].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颈部动脉位于体表最暴露并极为表浅的部位,是高频超声探头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理想的超声成像窗口.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病理基础,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西医学上多采用降脂、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聚集、甚至外科手术等方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医学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上有着更加丰富的方法,并且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优点。随着现代中医学的发展,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具体机制也有了初步认识,其可通过调节血清血脂、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善炎症反应、减少泡沫细胞的生成、调节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等诸多方面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本文对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使用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究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脂质浸润""内皮损伤""炎症介导反应"等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免疫损伤机制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及中医药防治策略,为中医药干预免疫损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年老体衰、饮食不节、外邪侵袭、先天不足、情志内伤等与之密切相关。年龄、脂代谢异常、糖尿病、吸烟等都是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动脉粥样硬化往往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在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中危险程度也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抗炎-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炎症-损伤-反应”学说得到广泛支持和认可。炎性反应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并与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干预AS炎症反应可能是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的病理基础角度,总结了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早期、进展期、成熟期、破裂期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从抗炎角度研究、筛选、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中药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之一。巨噬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是药物抑制炎症和调节脂质代谢的靶标。在本文中主要综述了传统中药和它们的活性化合物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作用和机制。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炎症-损伤-反应”学说得到广泛支持和认可。炎性反应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并与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干预AS炎症反应可能是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的病理基础角度,总结了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早期、进展期、成熟期、破裂期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从抗炎角度研究、筛选、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中药的思路和方法。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王连志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几十年,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结合古代医学对相关证候的论述,提出软坚解毒为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气机郁滞,郁久化热,火热痰瘀互结、瘀久成积,积于脉络而引起,同时积而成块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产物。通过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过程,提出软坚解毒、化痰祛瘀的治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用药由鳖甲、三棱、山楂、黄芩、松针、海藻等组成,其通过临床观察,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从而验证了王连志教授提出以软坚解毒为主的治法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方法之一,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等重要发病机制,对人体健康有较大的影响以及危害。目前对动脉粥样硬化常以预防治疗和介入等治疗为主,复发率高,不易被患者接受。动脉粥样硬化致病具有广泛性、难治性、易损伤相应脏器,这与浊毒的致病特点极为相似,故我们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为浊毒伏脉,并抓住浊毒特性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为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高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低度炎症反应,这种炎症以气虚为基础,火热为重要致病因素,气虚之火即李东垣所说的“阴火”。因此,本研究以慢性低度炎症为切入点,探讨阴火的基本证候要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机制的关系,气虚是动脉粥样硬化低度炎症发生的基础,火热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关键,气虚又是动脉粥样硬化火热之邪形成和缠绵难愈的重要基础,甘温除热法可能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途径。并结合自噬相关研究,探讨了气虚之火与自噬功能异常引起的免疫炎症级联反应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对甘温除热法的可能物质靶标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分析老年下肢动脉硬化症中医证型与动脉硬化指数(AI)的关系.方法:选择123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检测血脂水平,并计算Al值.结果:中医分型依次以血瘀型、脾肾阳虚型、湿热型为多见,所有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偏低,血瘀型和湿热型的总胆固醇(TC)水平、动脉硬化指数(AI)高于脾肾阳虚型.结论:血瘀型和湿热型下肢动脉硬化患者明显重于脾肾阳虚型患者.AI值可作为血瘀型和湿热型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中医毒邪理念及与AS的关系、中药清热解毒法抗AS等清热解毒类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对3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中医量表问卷调查,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综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4类主要的证型为:肾虚精亏证,痰浊气滞证,阴虚内热证,阳虚血瘀证。结论:多元统计分析在中医证候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湿热病机再认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认为湿热体质是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发病基础,并以清热化湿消瘀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良好疗效为佐证,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机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认为湿热内蕴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易患因素,湿热化瘀是其主要病理环节,清热化湿消瘀法理应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治则,不可拘泥血瘀证的框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复习近10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相关文献发现,高血压CAS证候多与痰浊、瘀血、痰瘀、火热及气阴亏虚、阴阳两虚等相关,并且常虚实夹杂,为多种基本证候的组合。证候的发展演变规律提示CAS为高血压通往中风的"桥梁"。针对相应证候,采取化痰、活血、清热、益气养阴等方法,取得一定临床疗效。参考文献23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内脏脂肪指数(VAI)、脂质蓄积指数(LAP)是反映内脏肥胖的新型指标,其与脑血管事件风险及中医证候之间关系的证据很少。旨在对脑卒中高危伴颈动脉硬化人群进行中医证候研究,探讨该部分人群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内脏肥胖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 研究依托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医改重大专项-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项目。病例来源为北京市丰台区8家社区医院筛查出的脑卒中高危人群9 215例。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完整的人口学信息及中医证候量表。检测项目包括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和颈动脉超声检查。通过公式计算得出VAI、LAP两个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脑卒中高危伴颈动脉硬化人群进行中医证候研究。[结果] 对9 215名受试者[平均年龄(60±9)岁,61.5%为女性]进行了分析。动脉硬化的患病率为74.8%。颈动脉硬化组的内脏肥胖指标腰围(P<0.001)、腰高比(WHtR)(P<0.001)、LAP(P<0.001)水平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颈动脉硬化人群共提取出5个证候要素,包括:气虚、阴虚、痰湿、火热、瘀血。颈动脉硬化人群内火证(P<0.001)、血瘀证(P<0.001)、痰湿证(P<0.001)发生率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不同VAI组间阴虚证(P<0.001)、气虚证(P<0.001)发生率有显著差异,不同LAP组间内火证(P<0.05)、阴虚证(P<0.001)、气虚证(P<0.001)、痰湿证(P<0.001)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脑卒中高危伴颈动脉硬化人群证候要素以痰湿、内火、瘀血等实证较为突出,脏腑定位肝、脾、肾3脏,该部分人群证候分布特征为既有气虚、阴虚的本虚之象,又有内火、痰湿、瘀血的标实之证,属于虚实夹杂,以实为主。  相似文献   

18.
基于现代文献的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病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现代文献的分析研究,总结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候要素的特征,进而分析其病机特点。方法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ANFANG DATA)上检索近5年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文献,对证候要素进行频数、频率的统计分析。结果符合要求的文献共72篇,涉及证候要素9种。其中证候分型调研文献13篇,涉及总病例数3606例,证候要素由高至低为血瘀(74.13%)、痰浊(62.92%)、热邪(43.01%)、阴虚(29.37%)、血虚(25.01%)、气滞(23.29%)、气虚(19.72%)、毒邪(12.76%)、阳虚(9.87%);医家论点文献为59篇,涉及医家59位,证候要素由高至低为血瘀(93.22%)、痰浊(74.58%)、气虚(54.24%)、阴虚(30.51%)、毒邪(28.81%)、热邪(23.73%)、阳虚(8.47%)、气滞(3.4%)、血虚(1.7%)。结论痰瘀互结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对20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在发生率最高的三种体质中各随机抽取3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PV)、血管阻力指数(RI)、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宽块严重程度等指标。结果郁滞质组SPV最低,左侧颈总动脉为(53.06±7.15)cm/s和右侧颈总动脉(53.54±7.60)cm/s与内热质、协调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郁滞质的高血压患者较内热质、协调质患者内径增宽更明显(P〈0.01)。郁滞质和内热质的高血压患者IMT增厚较协调质患者更明显(P〈0.01)。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以“郁”和“热”为主;郁滞质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时以瘫块形成为主,内热质以RI的增高和IMT的增厚等AS表现为主。  相似文献   

20.
潘涛  顾勤 《中医药研究》2009,(11):1302-1303
目的探讨血脂清对血脂并常大鼠的调脂作用及抗动脉硬化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实验对照组、血脂清治疗组、瑞舒伐他汀治疗组。应用高脂饲料造馍,比较其干预前后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水平。结果血脂清可以显著降低血脂异常大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ZLCPR、IL-6、OX-LDL水平,低剂量即显示其治疗作用。血詹清与瑞舒伐他汀的作用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清热化温、涤痰消浊法可以通过改善血脂异常、抑制炎症因子、抗脂质过氧化,达到调节血脂、防治动脉硬化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