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0 毫秒
1.
《伤寒论》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伤寒论》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和总纲领.因此,无论是古代的师承教育还是现代的学院教育,都把《伤寒论》作为中医教育的必修课程.在我国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中,《伤寒论》属于主干课程,是中医临床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伤寒论》的教学应该是通过对六经辨证体系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中医辨证思维,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  相似文献   

2.
谷晓红 《新中医》2010,(12):124-124
<正>《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代表,其理论乃中医学之精华,凝聚了无数医家的宝贵经验,不仅是中医学子的必读之著,更是广大中医师临证之指南。然而,中医学经典著作内容丰富,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在  相似文献   

3.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内涵及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修订学科目录时为中医学新设置并命名的一门二级学科和硕士学位授予专业,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三门课程,目前全国各中医院校本学科多数所含三门课程仍互为独立,教材亦各成体系,尚未融成一体,中医界对本学科的设立及界定也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应主要研究临床疾病诊治规律;进行病证规范化研究;使学生面对病人知道该用什么辨证方法并能准确辨别病证。根据上述思路,我们将《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文及《温病学》内容揉合提炼,编写为《中医临床基础》教材,其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运用基础知识,搜集疾病信息,进行辨病、认证,并以此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4.
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的基础,如何帮助学生对抽象的八纲形成深刻理解至关重要,《伤寒论》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辨证论治思想,将《伤寒论》与八纲辨证教学相结合,无疑有益于加深学生对八纲辨证的理解,也是对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是连接中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桥梁,是培养学生临床施治能力的关键课程。原文理解是临床应用的前提。提出《金匮要略》原文的"分层次授课法",即从讲通每一章节的原文本义,到将多个相关章节有机的联系,再到与《伤寒论》相关内容的对照及结合相关课程内容的讲解,以期帮助学生做到对原文最深刻的理解,为真正的临床施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医成教强化脏腑辨证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一门基本技能学科。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主要包括四诊、八纲、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等内容,是中医医疗各专业重要的主干课程。我校成教部近年来在中医医疗类各专业非脱产成教学员的《中医诊断学》教学中,  相似文献   

7.
耿建国 《北京中医》2006,25(7):440-441
《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对临床各科有着较高的指导价值,其所载方药在临床上有着卓越的疗效。千百年来《伤寒论》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时至今日,《伤寒论》仍然是中医高等教育中的骨干课程。学习《伤寒论》,学好《伤寒论》,运用《伤寒论》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不仅是培养中医本科生、研究生成为中医高级人才和临床综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中医成人教育(以下简称:成教)中完善成教学生的知识结构、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提高成教学生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宋建平 《中医杂志》2007,48(5):462-463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修订学科目录时为中医学新设置的一门二级学科和硕士学位授予专业,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原三门二级学科。1998年广州全国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建设研讨会认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温病条辨》等经典原著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历代医家和现代的研究成果,研究和阐发具有普遍意义的辨证论治原则、  相似文献   

9.
前言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方剂的组成原则、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各科的基础,是学习中医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按照本大纲规定的内容,要求学生达到:1.明确认识《方剂学》在中医学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应用价值以及和各科的关系。2.总论要求掌握方剂组成原则、组成变化与功效的关系、治法与方剂的关系、剂型剂量与用法的关系等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其辨证论治思维为处理临床疑难问题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随着中医国际教育的发展,《伤寒论》已经成为面向来华中医留学生的主要中医经典课程之一。文章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根据《伤寒论》本身的文本特点在文化、词汇、语法、方药等几个方面浅析《伤寒论》留学生课堂教学的具体教学策略,旨在以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撑推进中医留学生教育和中医药海外人才培养,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11.
案例式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在经济学、金融学、法律学等各类学科中。《中医内科学》属于中医学主干学科之一,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临床辨治思维、加强《中医内科学》理论对于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锻炼临床应诊能力,提高教学-学习效果,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对于《中医内科学》教学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了案例式教学法,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中医护理思想浅析朱晓华(江西省修水县中医院修水332400)关键词《伤寒论》中医护理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献虽无中医护理专著,然护理内容却贯穿于不少医学著作中。《伤寒论》通篇虽未及“护理”两字,但中医护理思想是仲景学...  相似文献   

13.
鉴于《伤寒论》及相关中医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我们对我校中医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对《伤寒论》及相关中医经典课程学习兴趣及需求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我校中医专业学生多数喜欢自己的专业,热爱中医,普遍认为《伤寒论》非常重要,但是约20~30%的学生对中医经典热情不高。从学生的建议来看,临床见习、严格要求、教学方法改革为学生所期望。本调查为《伤寒论》及相关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工作改进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特点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奕梁 《光明中医》2004,19(2):27-28
《伤寒论》是东汉以前医学成就的总结 ,对后世中医各科有着深远的影响 ,也是现代中医教学的重点之一。但由于《伤寒论》成书年代久远 ,内容博大精深 ,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本文先论仲景文法 ,以助学者理解原文 ,再论仲景方药特色和发散思维 ,以期更好地掌握《伤寒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建立《金匮要略》课程学科基本结构,应用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理论思想为指导,分析、借鉴《伤寒论》、温病学以及临床各科基本结构的特点,以《金匮要略》显性知识为基础,研究该书辨证论治临床决策思维过程,结果认为《金匮要略》课程学科基本结构为"表里-气水血-虚实"的辨证结构与治未病、策略选择的论治结构,并将其应用于该学科的教学实践,明确其《伤寒论》、临床各科学科结构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探索性的创新性的结论,无论对于推动该学科教学改革,为提高学生主动发现学习能力、便于课程编制螺旋式互动以及课程评价与学校教学相链接提供学科内容的支撑,还是促进该学科基础与临床研究、促进辨证论治体系与历史研究,无疑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谢忠礼 《中医杂志》2011,52(15):1348-1349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中医学新设置并命名的一门二级学科,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三门课程。对中医经典课程在培养中医临床人才中的作用与地位作了评价,分析了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整合前后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也是学好中医其他理论课和临床各科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不仅对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使中医学理论得到继承和发展,进而使中医药走向现代化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对如何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总结出如下经验,如有不妥之处,尚望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伤寒论》的科学性、实践性、规律性,对中医学基础和临床各科都有指导性的意义,对后世温病学发展更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谓温病学是在《伤寒论》基础上的发展,洵属确论.  相似文献   

19.
现代普遍认为,《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的总纲,故而认为,《伤寒论》通篇体现八纲辨证,也因此将《伤寒论》中的寒热等同于"八纲"中的寒热,这种观点无疑掩盖了中医学概念演变的客观规律。受不同时期历史背景的影响,概念也会逐渐演变。分别阐释八纲辨证及《伤寒论》中寒热的含义,区别二者寒热的含义,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寒热概念在历史过程中的演变规律,对于中医学其他概念的研究也有指导作用,同时对于中医学术史研究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由《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三门课程组成,旨在阐明和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指导临床各科的辨证施治。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既有鲜明的理论性,又有中医临床的实践特色,是沟通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和基石。由于该学科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