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余璇  马喆  王萌 《中成药》2021,(4):1046-1052
目的利用高内涵影像分析技术(HCA),通过两种人源性肝细胞系(HepG2细胞和L02细胞)建立并优化细胞影像分析方法并对经由药典中筛选出的56种中药活性成分进行肝毒性快速筛选评价。方法采用多种荧光探针,建立并优化基于两种肝细胞的HCA肝毒性评价方法,考察多种活性成分对细胞生存率和细胞核形态的影响,并比较药物对不同细胞影响的差异。结果能同时导致HepG2和L02细胞生存率明显降低的有雷公藤甲素、地高辛、藤黄酸等十种成分,且各成分在L02上的细胞核皱缩程度均明显高于HepG2。对L02细胞有毒性的药物有补骨脂素、补骨脂酚和吴茱萸碱,仅对HepG2有毒性的药物有吴茱萸次碱和杠柳毒苷。L02细胞可以更明显的体现出细胞核形态的变化,对肝毒性评价的结果具有更清晰的指示性。结论HCA肝毒性检测方法直观、高效,适用于大量中药活性成分的肝毒性初步筛选评价,且应用HepG2和L02两种细胞的综合评价结果更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赤芍中护肝活性物质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中药潜在护肝活性物质快速筛选新方法,辨识赤芍内具有护肝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在半乳糖胺HepG2细胞损伤模型上,采用二乙酸荧光素荧光标记法和MTT法筛选赤芍中具有护肝活性的组分,使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化学组成,并对筛选出的赤芍护肝活性成分进行实验验证。结果:从赤芍中筛选发现具有明显护肝活性的化学组分3个,并分析鉴定出芍药苷、棕榈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3个成分。验证实验表明,这3个化合物对HepG2细胞均具有较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赤芍所含的芍药苷、棕榈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具有潜在的护肝活性。  相似文献   

3.
泽泻中肾毒性成分的辨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筛查泽泻中肾毒性成分,为提升其质量控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高压制备色谱分离和制备泽泻化学组分样品;基于LLC-PK1细胞模型,用FDA荧光标记和MTT 2种方法筛查肾毒性组分;对毒性最明显的化学组分进行液-质联用定性分析.结果:MTT法与FDA荧光标记法检测结果基本一致,FDA法检测泽泻中C13组分呈最明显的毒性,经液-质联用分析鉴定为泽泻醇C,16,23-环氧泽泻醇B和泽泻醇O.结论:泽泻中泽泻醇C,16,23-环氧泽泻醇B和泽泻醇O可能会引起肾毒性,应注意限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赵筱萍  呙敏  张伯礼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0):1577-1580
本研究采用荧光探针FDA标记HK-2细胞,创建了一种快速筛查肾毒性物质方法.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所建的肾毒性体外评价模型线性度、稳定性和准确性均满足应用要求.将其用于《中国药典》收载的32种有毒中药的352个组分进行规模化普筛,发现巴豆等14种中药材的31个组分对HK-2细胞具有明显毒性,可能会引起肾毒性.其他18种中药的各组分对HK-2细胞未见明显毒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马蹄金素衍生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MTT法检测3个马蹄金素衍生物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和正常肝细胞L02细胞的生长增殖影响.结果:3个化合物对肝癌细胞株HepG2的细胞毒性IC50分别为51.59、29.51、6.37μg/mL,而对正常肝细胞L02细胞的细胞毒性IC50分别为247.0、191.6、60.6μg/mL.3个化合物在给药质量浓度≥10μg/mL时,对这两种细胞增殖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个化合物对正常肝细胞L02和肝癌细胞HepG2均有抑制作用,对L02细胞毒性较低,而对肝癌细胞HepG2具有较强的增殖抑制作用,并且呈现出剂量-效应关系.其中Y26对肝癌细胞HepG2的细胞毒性最高,IC50为6.37μg/mL.  相似文献   

6.
中药川楝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川楝子相关研究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分别概述了川楝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毒性与代谢组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从川楝子中共分离鉴定了挥发油类成分42个,楝烷型三萜及柠檬苦素类化合物6个,黄酮类化合物9个,其他成分33个。川楝子的药理活性研究包括驱蛔杀虫、抗肿瘤、抗病毒、呼吸抑制、抗氧化、抑制破骨细胞、镇痛等作用。川楝子具有一定的药物毒性,作者从吸收与代谢角度阐明了川楝子配伍减毒机制,揭示了其配伍减毒的合理性和科学内涵。川楝子作为传统中药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目前国内外对其药理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楝烷型三萜及柠檬苦素类化合物,但对于其药效物质基础的系统研究则较为有限。为使川楝子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临床,建议将血清药物化学和PK/PD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寻找其体内药效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药物植物研究中心选育出的浓香型药用菊花新品种河北香菊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方法 GC-MS法进行挥发油的分离鉴定.结果 从河北香菊挥发油中分离出266个组分,经分析鉴定出了其中的70种化学成分,所鉴定成分约占总挥发油含量的78.69%,其中8种主要成分约占70种被鉴定成分的61.79%.结论 检测确定了河北香菊挥发油中70种化学结构,其中2-Naphthalenemethanol(2-萘甲醇)含量为17.3%,1R-.alpha.-Pinene(α-蒎烯)含量为10.97%.  相似文献   

8.
王少敏  陆继伟  孟莉 《中成药》2014,(3):567-571
目的对干漆药材的挥发性毒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顶空进样气相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干漆药材样品和饮片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的挥发性毒性物质。结果共鉴定出了二甲苯、三甲基苯、甲基苯甲醛类同分异构体和乙酸至庚酸等系列有机酸类化合物等25个毒性成分。结论对炮制后的干漆色谱图中虽然仍有二甲苯类和甲基苯甲醛类物质的色谱峰,但峰强度明显降低,证明炮制后毒性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气相色谱- 串联质谱法(GC-MS/MS)分析不同采集时间对艾叶挥发油含量和主要成分及毒性成分变化的影响。方法:以湖北蕲春2014年种植的艾叶为对象,选择端午节前后的1个月左右(5月8日,5月13日,5月20日,5月27日,6月3日,6月9日,6月16日)为采集的时间点,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所采集艾叶样本的挥发油,利用GC-MS/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对,结合NIST库进行成分的分析鉴定,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湖北蕲春种植的艾叶在不同时间的挥发油含量和成分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挥发油含量在端午节前不断增加,到5月20号左右达到最高点,然后挥发油含量逐渐降低;化合物的种类主要为单萜类、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及酮、醛、烷、醇及苯系化合物等;其检出和鉴定的化学成分随采集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多,由5月8日的69种逐渐增多为6月16日的82种;以挥发油含量及30种主成分相对含量为指标,艾叶最佳的采集期为端午节前1-2周左右;以挥发油所含侧柏酮等数种毒性成分为指标,最佳的采集期则为端午节之后1-2周左右。结论:不同采集时间对艾叶挥发油的含量及其主要成分表现出一定的时间差异性,该研究结果为艾叶采收时间的确定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斑马鱼模型结合相关分析高效辨识补骨脂毒性成分群。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7个产地18个批次补骨脂中4个香豆素类、4个黄酮类和补骨脂酚的含量。以斑马鱼(6 dpf)死亡率、脏器中毒形态、半数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 50,LC_(50))值为指标,采用斑马鱼模型评价18个批次补骨脂水煎液的毒性。将各类成分的含量分别与斑马鱼LC_(50)值进行相关分析,辨识毒性成分群,并通过对代表成分的斑马鱼毒性评价进行验证。结果不同产地18个批次补骨脂水煎液中香豆素类、黄酮类、补骨脂酚的含量差异较大,4个香豆素类成分、黄酮成分(新补骨脂异黄酮)和补骨脂酚含量最大值分别是最小值的3.47~5.60、5.30、6.47倍。斑马鱼毒性评价结果显示18个批次补骨脂水煎液对斑马鱼毒性差异较大,其中LC_(50)最大值是最小值的7.2倍。毒性与成分含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斑马鱼毒性与黄酮类成分、补骨脂酚的相关性较好(R~2分别为0.623 4、0.587 8),与香豆素类成分的相关性较低(R~2为0.187 7)。各类代表成分的毒性评价结果表明,补骨脂酚和3个黄酮成分(补骨脂甲素、新补骨脂异黄酮、补骨脂乙素)是补骨脂致毒的关键成分,香豆素类成分的安全性相对较好。结论斑马鱼模型可高效、灵敏反映不同批次补骨脂毒性的差异,通过毒性与成分含量的相关分析,能够快速发现补骨脂中毒性相关成分群,为从中药复杂体系快速发现毒性及其相关物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兰小红  肖舜  龚婉  王毅  赵筱萍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0):1880-1885
该研究采用3种荧光探针FDA,MTR,Hoechst 33342对盐酸阿霉素损伤的HK-2细胞进行标记,通过细胞荧光显微成像平台进行荧光图像采集及分析,建立了一种潜在的肾保护活性物质筛选方法。应用该方法对红花的53个化学组分进行筛选,发现C17,C18,C19 3个组分对盐酸阿霉素损伤的HK-2细胞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运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对其进行定性分析,初步推测出8个化合物,羟基红花黄色素A,6-羟基山柰酚-3-O-芸香糖-6-O-葡萄糖苷,6-羟基山柰酚-3,6-二-O-葡萄糖苷或6-羟基山柰酚-6,7-二-O-葡萄糖苷,6-羟基山柰酚-3-O-芸香糖苷,6-羟基山柰酚-3-O-葡萄糖苷或6-羟基山柰酚-7-O-葡萄糖苷,芦丁,异槲皮素和山柰酚-3-O-芸香糖苷。与对照品比对后确认其中4个化合物为异槲皮素、芦丁、山柰酚-3-O-芸香糖苷及羟基红花黄色素A,并对这4个化合物的肾细胞保护作用进行了验证,发现均具有一定的肾细胞保护作用,其中异槲皮素的保护作用最强,且具有良好的量效关系。实验结果提示,异槲皮素、芦丁、山柰酚-3-O-芸香糖苷及羟基红花黄色素A可能是红花发挥肾保护作用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2.
驱虫斑鸠菊中咖啡酰基奎宁酸类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霞  王恩  尚靖  汪豪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1):1590-1592
目的:采用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以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对驱虫斑鸠菊Vernonia anthelmintica成熟种子进行分离纯化,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1H,13C-NMR及MS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咖啡酸(1),3-O-咖啡酰基奎宁酸(2),4-O-咖啡酰基奎宁酸(3),5-O-咖啡酰基奎宁酸(4),表-3,4-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5),3,4-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6)。其中,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3~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24-O-乙酰升麻醇-3-O-β-D-木糖苷对HepG2细胞的细胞毒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MTT法进行细胞毒活性初筛;用荧光染色细胞形态学观察法、流式细胞术和蛋白质杂交技术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该化合物的细胞毒作用机制。结果24-O-乙酰升麻醇-3-O-β-D-木糖苷可以抑制HepG2细胞生长,IC50值为13μmol·L-1。该化合物可以诱导HepG2细胞凋亡和G2/M细胞周期阻滞。进一步分子水平研究表明,该化合物可使PARP蛋白裂解,抗凋亡蛋白bcl2下调,凋亡蛋白Bax上调,细胞周期素cyclinB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c2表达下调。结论24-O-乙酰升麻醇-3-O-β-D-木糖苷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G2/M细胞周期阻滞来发挥细胞毒作用,其凋亡机制涉及caspases家族激活,bcl2下调和Bax表达上调,而G2/M周期阻滞与cdc2和cyclinB下调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生脉散中人参、麦冬和五味子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作用。方法:采用超氧阴离子(O_2~-·),过氧化氢(H_2O_2)和过氧硝基(ONOO~-)生成体系,以离线方式分析生脉散中的人参、麦冬和五味子清除3种活性氧(ROS)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采用HPLC-鲁米诺-H_2O_2-发光强度(CL)和HPLC-鲁米诺-邻苯三酚-CL,HPLC-鲁米诺-ONOO~--CL联用技术在线分析生脉散中的人参、麦冬和五味子直接清除O_2~-·,H_2O_2和ONOO~-的作用,明确生脉散直接清除ROS的物质基础和抗氧化作用特点。结果:生脉散中人参、麦冬和五味子对于3种ROS具有直接清除作用的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亲水性部位,亲脂性部位成分直接清除ROS作用较弱。结论:通过3种ROS在线清除体系,明确了生脉散中人参、麦冬和五味子中直接清除ROS的成分,且直接清除ROS可能并不是生脉散的主要作用,为后期生脉散在心肌缺血损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以及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明日叶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对明日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和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利用IR,NMR和MS等波谱方法对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明日叶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二十六烷醇(1),胡萝卜苷(2),豆甾醇(3),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4),木犀草素-7-鼠李糖葡萄糖苷(5),木犀草素-7-O-α-D-葡萄糖苷(6)和steviol-l3-O-β-glucopyranoside 19-β-glucopyranosyl ester octaacetate(7)。结论: 以上的7个化合物在明日叶中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6.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猪牙皂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水溶性猪牙皂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方法:用水提醇分级沉降法和中空纤维素膜分离法制备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猪牙皂多糖.采用体外化学体系,以维生素C(Vit C)为阳性对照,测定猪牙皂多糖对羟自由基(·OH)、超氧自由基(O2-·)和过氧化氢(H2O2)的清除作用.结果:50%醇沉且相对分子质量在5 000~100000的猪牙皂多糖对O2-·的清除活性高于Vit C.30%醇沉且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 000的猪牙皂多糖、50%醇沉且相对分子质量5 000~10000的猪牙皂多糖、74%醇沉且相对分子质量大于5 000的猪牙皂多糖以及88%醇沉得到的猪牙皂多糖在0~1.00 g·L-1,随浓度的增加对·OH的清除作用逐渐增强,最大清除作用都可超过90%.不同醇沉不同浓度得到的猪牙皂多糖对H2O2有一定的清除活性,74%醇沉且相对分子质量大于5 000的猪牙皂多糖在0.07 g·L-1时,对H2O2的清除率为20.18%.结论:猪牙皂多糖具有良好的对·OH,O2-·和H2O2清除活性,猪牙皂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与醇沉浓度及其相对分子质量相关.  相似文献   

17.
陈凤英  赵梦丹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0):3525-3527
研究马肾果叶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高效制备液相等方法,对马肾果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MS)、波谱数据分析(1H-,13C-NMR)进行结构鉴定。从马肾果甲醇提取物中分离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dasyclamide(1),aglamide A(2),aglamide B(3),aglamide C(4),aglamide D(5),aglaroxin A 1-O-acetate(6),3'-methoxyaglaroxin A 1-O-acetate(7)。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菊科艾Artemisia argyi干燥叶的化学成分及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其化学成分,并根据理化性质、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以及参考相关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化合物对Hep G 2.2.15细胞的毒性以及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各组分对Hep G 2.2.15细胞上清液中HBe Ag和HBs Ag分泌的影响。结果:从艾叶乙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豆甾醇(1),5,4'-二羟基-6,7,3'-三甲氧基黄酮(3'-甲氧基蓟黄素)(2),达玛二烯醇乙酸酯(3),5,7,4'-三羟基-3',8-二甲氧基黄酮(4),十六烷酸丙酯(5)。结论:化合物2~4为首次从艾叶中分离得到,其中3'-甲氧基蓟黄素对HBs Ag和HBe Ag有抑制作用,其对HBs Ag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8.09 mg·L-1,对HBe Ag的IC50小于2.5 mg·L-1。  相似文献   

19.
川楝子减毒配伍规律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不同药性的中药与川楝子配伍应用后对川楝子的减毒作用。方法:小鼠分组,分别单次灌服川楝子或不同药物与川楝子配伍合煎药液,以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小鼠血清ALT、AST。结果:与川楝子组比较,白芍或小茴香能显著降低其所致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的升高(P〈0.05,或P〈0.01)。结论:收散配伍的川楝子-白芍与寒温配伍的川楝子-小茴香对川楝子的肝毒性减毒作用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