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甲醛所致炎性痛小鼠脊髓背角ERK表达变化的影响,以评价川芎嗪对炎性痛的镇痛效果。方法:将3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生理盐水预处理组(n=12)及川芎嗪(TMP)药物干预组(n=12)。TMP预处理组在注射甲醛之前灌胃TMP(20 g/L),按小鼠体质量0.05 m L/10 g灌胃30 d。生理盐水组小鼠灌胃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均用微量注射器注射0.02 m L 4%甲醛至小鼠右侧脚掌皮下从而建立炎性疼痛模型,通过观察小鼠舔足和咬足时间进行行为学检测,免疫组化荧光检测脊髓背角ERK变化。结果:在疼痛第1时相(注射PF后10 min内),NS预处理组与TMP预处理组两者之间行为学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第2时相(注射PF后10~45 min),NS预处理组小鼠注射PF后,舔足咬足持续时间为285 s,TMP预处理组注射PF后,舔足咬足持续时间为145 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2)。实验小鼠脊髓背角ERK免疫组化荧光检测,TMP预处理组与生理盐水预处理组相应时间点比较,TMP预处理组PF给药30 min、60 min亚组小鼠脊髓背角ERK阳性表达均弱于生理盐水预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MP能调节小鼠背角ERK表达从而调节PF致炎性痛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后神经细胞的早期凋亡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其在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Allen's重物打击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12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甲基强的松龙组(C组)及川芎嗪组(D组),每组各30只,造模后B组、C组和D组分别按时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甲基强的松龙及川芎嗪注射液.损伤后各时间采用BBB法行神经功能评分,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情况.结果:D组伤后各时间点细胞凋亡与C组伤后各时间点细胞凋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和C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川芎嗪能减轻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细胞凋亡,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有一定神经保护作用,主要机制可能和抑制细胞凋亡的“级联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川芎嗪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Allen'sWD技术制备SCI动物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川芎嗪组),假手术组不损伤脊髓,作为正常对照;对照组于造模前60min和造模后即刻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0mg/kg;治疗组在相同时相注射等量川芎嗪注射液;测定SOD和PLA2活性、MDA浓度及Ca2 -Mg2 -ATP酶活性.结果对照组脊髓线粒体膜PLA2活性、MDA浓度在伤后早期显著升高,SOD活性、Ca2-Mg2 -ATP酶活性明显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预先应用川芎嗪注射液后,能够明显抑制线粒体 MDA的生成,降低 PLA2活性,提高 SOD活性,并能防止线粒体 Ca2-Mg2 -ATP酶活性的降低.结论川芎嗪能拮抗 SCI后线粒体膜酶的活性变化,其机理可能是提高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损伤后应用复方丹参对大鼠髓磷脂碱性蛋白(MBP)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复方丹参治疗组(A组)、脊髓损伤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伤后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应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大鼠脊髓损伤区MBP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复方丹参治疗组较生理盐水组明显促进了MBP基因在分子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论:复方丹参可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后髓鞘重要构成成分MBP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髓鞘的修复,可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早期凋亡及其对Caspase-3mRNA表达的影响,进一步认识Caspase-3在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Allen’s重物打击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12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模型组、甲强龙及川芎嗪组,每组各30只,造模后模型组、甲强龙组和川芎嗪组分别按时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甲强龙及川芎嗪注射液。损伤后各时间采用BBB法行神经功能评分,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应用RT-PCR技术检测Caspase-3mRNA表达的情况。结果:模型组伤后6h出现了神经细胞的早期凋亡,至伤后24h达到高峰,伤后48h比24h略有下降,但仍持续在较高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川芎嗪治疗组伤后各时间点细胞凋亡与甲强龙组伤后各时间点细胞凋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川芎嗪组和甲强龙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各时间点Caspase-3mRNA表达的趋势相近,都具有"量———时间"的依赖关系,川芎嗪治疗组与甲强龙组伤后各时间点Caspase-3mRN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川芎嗪组和甲强龙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大鼠SCI后神经细胞6h内的即出现早期凋亡,比电子显微镜下判断凋亡出现的时间要明显提早;SCI后,损伤区脊髓组织Caspase-3mRNA水平明显升高,与细胞凋亡的比例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早期使用川芎嗪能减轻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细胞凋亡,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有一定神经保护作用,主要机制可能和抑制细胞凋亡的"级联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急性脊髓损伤后一氧化氮合酶和白细胞介素1β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运用Allen法制备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川芎嗪组(30只)和损伤组(30只),在造模前后分别给与川芎嗪注射液和生理盐水治疗;用ALISA法检测术后8h、1d、3d、7d、14d各个时间点脊髓受损部位的NOS和IL-1β表达情况。结果:与损伤组比较,川芎嗪组的IL-1β活性在术后8h、1d、3d、3d、7d、14d均明显降低(P<0.05)。与损伤组比较,川芎嗪组的NOS活性在术后8h、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7d、14dNOS活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降低。结论:川芎嗪能明显抑制脊髓损伤后受损脊髓IL-1β、NOS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影响针刺镇痛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野生型(WT)和Cx43基因敲除杂合子(HT)小鼠随机分为6组:WT对照组、WT模型组、WT针刺组、HT对照组、HT模型组、HT针刺组,每组12只,腹腔注射0.6%醋酸(0.1ml/10g)制造内脏痛模型。针刺"中脘"、双侧"足三里"穴,每5min捻针30s,共30min。采用瞬时基因c-fos表达作为神经元活动的标志,用RT-PCR、免疫印迹法检测脊髓背角c-fos基因的表达。结果:HT和WT对照组小鼠脊髓背角c-fosmRNA和蛋白很少表达,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HT和WT内脏痛模型组小鼠脊髓背角c-fos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两模型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WT针刺组小鼠脊髓背角c-fos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HT针刺组小鼠c-fosmR-NA和蛋白水平虽然亦有下降趋势,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HT和WT针刺组两组间差异分别有显著性(P<0.05)和极显著性(P<0.01)意义。结论:针刺可缓解腹腔内脏痛,同时抑制伤害性痛反应诱发的脊髓c-fos表达;敲除Cx43基因可减弱针刺镇痛的作用,同时减弱针刺下调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作用;提示Cx43与针刺镇痛效应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电针对脊髓损伤早期bcl2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MC)组、电针(EA)治疗组、甲基强的松龙(MP)组及假手术(SO)组。采用改良的Allen’s捶击法致大鼠T10脊髓损伤,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图像定量分析法观察脊髓损伤早期bcl-2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MC组脊髓损伤后6h bcl-2 mRNA表达有增高趋势,伤后24h表达增高;伤后6h bcl-2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变化,伤后24h表达有增高趋势。EA组bcl-2 mRNA及蛋白表达均高于模型组,与MP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电针可上调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保护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9.
川芎嗪对大鼠脊髓损伤段电解质、水含量改变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川芎嗪对损伤的脊髓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良Allen氏WD装置以50 g·cm(10 g×5 cm)冲击棒打击致伤大鼠T8脊髓节段.术后实验组用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注射,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注射.术后1 h、6 h、12 h及24 h取脊髓损伤段标本,分别采用干湿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量脊髓损伤段电解质、水含量.结果:损伤脊髓后,伤区钙、钠离子升高、钾离子降低;水含量增高、应用川芎嗪后电解质紊乱情况和水肿得到改善.结论:川芎嗪对受伤脊髓段电解质、水含量改变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后丹参注射液促进大鼠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大鼠(清洁级)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给药组、信号通路阻断组和空白组(n=10)。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建立重力打击SCI模型。模型组伤后常规饲养;给药组伤后1 h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1 m L·kg~(-1));信号通路阻断组伤后1 h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1 m L·kg~(-1),含雷帕霉素3 mg·kg~(-1));空白组伤后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 L·kg~(-1))。上述各组均按1次/d注射。14 d后处死动物,处死前采用联合行为评分法(CBS)评价大鼠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取损伤节段上下1 cm的脊髓组织。分别采用免疫组化SP法,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各实验组大鼠PI3K,Akt和m TOR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信号通路阻断组和空白组大鼠比较,给药组大鼠CB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PI3K,Akt,m TOR mRNA的含量,以及PI3K,Akt,mTOR蛋白免疫阳性细胞数和表达量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大鼠的上述指标均显著升高(P0.05);与给药组比较,信号通路阻断组大鼠的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上述指标在模型组与空白组大鼠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注射液有助于大鼠SCI后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升高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针次髎对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44只,脊髓横断术后纳入37只,分为假手术组5只、模型组16只、电针组16只。电针组于大鼠出现尿失禁后给予电针双侧"次髎",每日1次,每次2h,共治疗14次。于治疗前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于末次治疗后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骶髓排尿中枢原癌基因c-fos表达的情况。结果: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的最大膀胱内压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最大膀胱顺应性降低(P0.05),骶髓排尿中枢c-fos表达增多(P0.05)。治疗后,电针组的最大膀胱内压明显降低(P0.05),最大膀胱顺应性明显升高(P0.05),骶髓排尿中枢c-fos表达较模型组减弱(P0.05)。结论:电针"次髎"穴能抑制脊髓横断大鼠的膀胱活动过度状态,可以降低骶髓排尿中枢c-fos的表达,表明C纤维活动减弱,这可能是电针"次髎"治疗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川芎嗪对脊髓急性损伤大鼠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川芎嗪(TMP)对大鼠脊髓急性损伤(ASCI)模型脊髓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及其对脊髓损伤后脊髓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取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治疗组和川芎嗪组并给予相应处理。采用改良Allen’s法造模,BBB评分对实验大鼠脊髓功能进行行为学评分;SABC法检测造模后大鼠损伤段脊髓NGF和BDNF的表达。结果随时间延长,术后SD大鼠BBB评分逐渐升高,术后7 d、14 d和21 d川芎嗪组BBB评分值均较假治疗组高(P均0.05);川芎嗪组术后3 d7、d和14 d时NGF、BDNF阳性细胞数表达均较假治疗组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川芎嗪对脊髓继发性损伤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其能促进损伤段脊髓NGF、BDN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丹参及丹参酮ⅡA磺酸钠(丹参酮Ⅱ钠)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的影响,探讨其作用与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损伤组、丹参组和丹参酮组。术前30min,前两组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丹参组给予丹参注射液,丹参酮组给予丹参酮Ⅱ钠。手术对照组打开腹腔但不夹闭腹主动脉,余3组制作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4组分别于术后0.5、1、4、8和12h检测脊髓组织中的ICAM-1、IL-1β及MPO。结果:手术对照组各观测时点未见阳性表达。其余3组伤后0.5h,IL-1β和ICAM-1开始升高,12h达到高峰值。丹参组与丹参酮组IL-1β和ICAM-1活性在4、8、12h较损伤组明显降低(P0.05),8、12h差异显著(P0.05,P0.01)。伤后4h开始出现ICAM-1阳性表达血管,12h内持续增多,其中丹参组与丹参酮组ICAM-1阳性表达血管在4、8、12h时较损伤组明显减少(P0.05)。丹参酮组在8、12h时点尤其显著(P0.05,P0.01)。3组MPO于0.5h后开始上升,并在12h达到高峰值,丹参组与丹参酮组在4h、8h、12h较损伤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丹参及丹参酮Ⅱ钠可以降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脊髓的IL-1β活性及ICAM-1的表达,减少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减轻炎症反应。丹参酮Ⅱ钠的作用优于丹参。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化瘀止痛方外用对骨转移癌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大鼠乳腺癌MRMT-1细胞,按Medhurst方法建立骨转移癌疼痛模型。以唑来膦酸为阳性对照,观察外用药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原癌基因c-FOS蛋白表达、神经胶质细胞胶质细胞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结果:相对于假手术组,各手术组脊髓后角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明显增高,GFAP染色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生肥大。与模型组比较,脊髓背角c-FOS表达明显降低(P0.05),GFAP表达变化改善。结论:外用中药对骨转移癌疼痛模型有明显镇痛作用,作用机制与拮抗伤害感受器并且抑制痛觉在脊髓水平的放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甲基泼尼松龙(MP)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胶质细胞、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将72只健康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单纯损伤组及MP组各36只,制成脊髓损伤动物模型。MP组经大鼠尾静脉给予MP冲击治疗,单纯损伤组经大鼠尾静脉每日注射生理盐水0.2 mL。2组大鼠分批于1,3,5,8,14,21 d各处死6只,常规制成脊髓切片,行Bcl-2检测,TUNEL原位末端标记,检测大鼠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单纯损伤组Bcl-2高峰发生在损伤后3 d,而MP组于伤后1 d达到高峰。此时Bcl-2蛋白在神经细胞中表达,在胶质细胞中大量表达,且一直维持到伤后14 d才开始下降,伤后21 d仅少量表达(P<0.05)。TUNEL原位标记检测单纯损伤组24 h已出现不少阳性细胞,以胶质细胞为主,3~8d达到高峰,此后逐渐回落,但21 d时仍有阳性细胞;MP组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MP在脊髓损伤中通过改善微循环,促进Bcl-2蛋白表达,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脊髓损伤早期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的凋亡,从而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积雪草苷(AS)对大鼠脊髓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保护作用及D-丝氨酸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大鼠于脊髓损伤术前30 min给药,损伤后不同时间点(1,3,7,14,28 d)处死.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的表达变化,化学发光法测定损伤脊髓段D-丝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积雪草苷组可明显提高GFAP、GDNF及NSE的表达(P<0.05),积雪草苷组D-氨基酸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积雪草苷能使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减小,增强GFAP、GDNF及NSE的表达,抑制大鼠脊髓损伤D-丝氨酸表达,从而保护神经元细胞,使NSE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Wnt、Notch信号通路分析烙灸对脊髓损伤后大鼠的神经修复作用。方法:将6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甲基强的松龙组、2 h烙灸组、12 h烙灸组,采用改良Allen s模型打击装置,进行急性脊髓损伤造模。甲基强的松龙组于损伤后0.5 h给药,首次30 mg/kg,之后5.4 mg/kg给药。2 h烙灸组、12 h烙灸组分别于损伤后2 h、12 h进行烙灸治疗。分别在造模成功后第1d、第7d、第14d、第21d进行脊髓组织取材,利用Westernblot进行蛋白表达量的检测。结果:在Wnt1、Wnt3a蛋白检测中,2 h烙灸组表达量明显低于12 h烙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h烙灸组的Hes5、Presenilin1蛋白高于12 h烙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烙灸在脊髓损伤后激活Wnt及Notch信号通路,而Wnt与Notch信号通路间相互作用,可能影响烙灸治疗后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