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随访腹腔镜治疗早期卵巢癌(EOC)的临床效果,探讨腹腔镜EOC全面分期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8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手术治疗的EOC患者42例。其中,腹腔镜组19例,开腹组2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切除数目、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期上升率及术后化疗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术中并发症。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124.7±63.5)vs(328.7±155.5)ml(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5±0.5)vs(2.7±0.9)d及术后住院时间(8.9±1.5)vs(14.3±3.8)d均明显缩短(P0.05)。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切除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期上升率和术后化疗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7~46个月,平均24.6个月,两组复发率、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4.7%和91.3%,总生存率分别为94.7%和100.0%。结论 EOC腹腔镜手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和恢复快等优势,近期疗效确切,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缝隙连接蛋白Cx43基因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蛋白Cx43与针刺镇痛作用的相关性。方法:选用缝隙连接蛋白Cx43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4组:野生型(widetype,WT)对照组、野生型针刺组、杂合子(heterozy-gous,HT)对照组、杂合子针刺组。分别通过热板、扭体法致痛,观察针刺对杂合子和野生型小鼠镇痛作用的不同效应。结果:杂合子和野生型小鼠的基础痛阈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能明显提高野生型和杂合子小鼠热板致痛的痛阈值;延长首次扭体潜伏期,减少扭体反应次数,与针刺前相比,差异分别有非常显著(P<0.01)和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后,杂合子小鼠的痛阈值、首次扭体潜伏期和扭体反应次数与野生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敲除缝隙连接蛋白Cx43基因可部分抑制针刺镇痛效应,提示Cx43与经络及针刺镇痛效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正1病例简介患儿,女,6岁,因"突发下腹痛3+h"于2015年6月9日10时就诊于我院。患儿于6月9日6时30分起床后突发下腹痛,呈持续性,伴呕吐3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发热,无尿频、尿急,无腹泻。我院B超检查示:膀胱后方见大小约8.5cm×7.7cm×7.1cm混合性肿块回声,膀胱后方未见明显子宫声像影,双侧卵巢显示不清。结合临床考虑卵巢囊肿蒂扭转可能(图1A)。既往否认特殊病史。体检:T 36.2℃,P 72次/分;妇检:外阴幼女型,阴道口、尿道口分开;肛诊:盆腔可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丙泊酚联合氯胺酮及双氯芬酸钠栓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行人工流产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丙氯组以丙泊酚和小剂量氯胺酮静脉注射,丙氯双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前20 min用双氯芬酸钠栓50 mg纳肛。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镇痛效果、术后宫缩痛、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结果丙氯双组术后宫缩疼痛程度及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显著低于丙氯组(P0.05,P0.01)。结论双氯芬酸钠栓配合丙泊酚和氯胺酮能明显缓解术后宫缩痛,减少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绪体验。病理性疼痛包括炎症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神经元可塑性变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ERK)-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yclic 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通路在针刺缓解内脏痛中的作用及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基因敲除对其的影响。方法选用野生型(wide type,WT)和Cx43基因敲除杂合子(heterozygous,HT)小鼠,随机分为6组:HT空白对照组、HT模型组、HT针刺组、WT空白对照组、WT模型组、WT针刺组,建立醋酸致炎性内脏痛模型,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脊髓背角磷酸化ERK(pERK)和磷酸化CREB(pCREB)的表达。结果HT和wT空白对照组小鼠脊髓背角pERK和pCREB很少表达,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注射醋酸能诱导脊髓背角ERK和CREB的磷酸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T和WT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WT针刺组小鼠脊髓背角pERK和pCREB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T针刺组小鼠pERK和pCREB表达水平虽然亦有下降趋势,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T和WT针刺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外周伤害性刺激可以诱导ERK—CREB通路的激活;②针刺缓解炎性内脏痛的作用可能与抑制脊髓神经元ERK—CREB通路的激活有关;③敲除Cx43基因影响针刺镇痛作用的机制可能与ERK—CREB通路有关。提示Cx43及以Cx为结构基础的细胞缝隙连接通讯(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GJIC)与针刺镇痛效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先天性阴道发育异常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8例阴道发育异常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58例阴道发育异常中,先天性无阴道16例(27.59%),阴道闭锁11例(18.97%),处女膜闭锁4例(6.90%),阴道横隔4例(6.90%),阴道纵隔13例(22.41%),阴道斜隔10例(17.24%)。临床表现为原发性闭经(53.45%)、下腹痛(48.28%)、不规则阴道出血(18.97%)、性生活困难(12.07%)等,常合并子宫畸形及肾脏发育异常。50例患者行宫腔镜、腹腔镜下检查或宫腹腔镜联合检查,并同时行手术治疗,手术效果满意。结论:阴道发育异常病变类型复杂,临床表现多样。阴道内镜检查对于无性生活的患者进行畸形排查更具优势,应用宫腹腔镜技术诊治阴道发育异常更微创、更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丙泊酚联合氯胺酮及双氯芬酸钠栓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行人工流产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丙氯组以丙泊酚和小剂量氯胺酮静脉注射,丙氯双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前20 min用双氯芬酸钠栓50 mg纳肛。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镇痛效果、术后宫缩痛、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结果丙氯双组术后宫缩疼痛程度及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显著低于丙氯组(P〈0.05,P〈0.01)。结论双氯芬酸钠栓配合丙泊酚和氯胺酮能明显缓解术后宫缩痛,减少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影响针刺镇痛作用的可能中枢和外周机制。方法:将野生型(WT)和Cx43基因敲除杂合子(HT)小鼠随机分为6组:WT空白对照组、WT模型组、WT针刺组、HT空白对照组、HT模型组和HT针刺组,每组18只,腹腔注射0.6%醋酸(0.1 mL/10 g)制造内脏痛模型。针刺"中脘"、双侧"足三里"穴,每5 min捻针30 s,共30 min。比较各组小鼠首次扭体潜伏期、20 min扭体反应次数。放射免疫法检测下丘脑β-内啡肽(β-EP)和血清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结果:HT与WT空白对照组小鼠首次扭体潜伏期、20 min扭体反应次数、下丘脑组织β-EP和血清PGE2含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HT和WT内脏痛模型组小鼠首次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20 min扭体反应次数显著增加(P<0.01),下丘脑β-EP和血清PGE2含量明显升高(P<0.05);两模型组间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WT针刺组小鼠首次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扭体反应次数明显减少(P<0.01),下丘脑组织β-EP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PGE2含量显著降低(P<0.05)。HT针刺组小鼠各项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HT针刺组首次扭体潜伏期、下丘脑β-EP含量明显低于WT针刺组(P<0.05),而HT针刺组扭体反应次数和血清PGE2含量明显高于WT针刺组(P<0.05)。结论:针刺缓解腹腔内脏痛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促使中枢和外周镇痛物质β-EP增加、致痛物质PGE2减少而实现的。Cx43与针刺镇痛效应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