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笔者从随意超大剂量、长期应用药物、使用方法不当、忽略严格炮制、品种混乱不清、缺乏准确辨证、盲目擅自配伍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中药不良反应不容忽视,有关方面应加强其认识,强化宣传和大力普及药物常识,必须控制剂量,依法严密炮制,务要辨证施治,进行合理配伍等应对方法,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笔者从用量过大或疗程过长、炮制和配伍不当、调配及使用方法不当、过敏反应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中药不良反应的防范措施,临床医生和药学人员要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的宣传,注重辨证施治,并依据病情制定合理的用药剂量和治疗时间,规范炮制,合理配伍,加强监测,减少过敏反应等防范措施,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毒性中药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为毒性中药的减毒增效及应用安全有效提供依据。方法:查找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将毒性药物的炮制归纳为净制、水制、加热和辅料制去毒,应用时要严格控制剂量、合理配伍等。结果:毒性中药炮制要科学规范,辨证要准确,应用要合理。结论:在临床应用毒性中药时要对毒性中药的炮制、辨证、对症、配伍等加强监管,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不良反应也突现出来。通过查阅国内近10年文献,表明中药不良反应原因主要在于剂量过大、长期用药、用法不当、药不对证等9大因素;其防范措施常采取控制剂量、辨证施治、依次炮制、合理配伍等方法,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并提出一些控制对策,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2013年6月期间临床出现的46例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并统计分析发生原因。结果: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药物配伍不当、用药时间过长、炮制方法错误、用药剂量不对、患者属于过敏体质、采用金属器皿进行煎煮等。结论:中药不良反应危害大,应引起高度重视,临床必须加强学习中药知识,科学合理配伍,严格控制中药药品质量,才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6.
伍彧 《河南中医》2020,40(5):677-680
毒性中药的使用要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辨证论治,恰当地辨体用药,合理配伍,用药剂量控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安全范围内,规范炮制,同时把握好药物的煎煮方法与煎煮时间,充分考虑患者服药时间的长短,服用方法是否正确,如此,中药的毒性可降低或避免。"十八反"中的中药,要尽量避免使用,中药"十八反"配伍,并不是绝对的配伍禁忌,使用时一定要谨慎,确保安全用药。单纯两种相反中药配伍会产生不良反应,但多种中药配伍,药物之间会相互影响,可使药物毒性降低,疗效提高。在患者特定的病理生理条件下,医师应结合临床经验,充分考虑患者的证型、体质,准确辨证。对于特殊人群,使用中药要谨慎合理,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安全用药。同时,要做好临床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并且有相应的急救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应对方法。方法选取120例接受中医药物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中药应用情况,对用药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 120例患者中,40例患者没有进行辨证论治,32例患者的用法和用量错误,22例患者为中西药联用不合理,20例患者为中药炮制不合理,6例患者为其他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结论加强中药配伍、煎煮、对症、辨证以及炮制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力度,遵循相关的流程,提高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贾志杰 《吉林中医药》2010,30(2):170-171
近年来临床上不断有食服附子中毒的报道,临床上也有不少关于附子安全用药及附子毒性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归纳出导致附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主要与药物的炮制、辨证用药、药物剂量、药物配伍、煎煮方法、个体差异等相关。  相似文献   

9.
中药毒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不注意用药个体之间差异、非药用部位的掺入、处方配伍不当、盲目应用验方、单方及偏方、炮制不当、没有炮制、名称近似的中药相互取代、中药品种误用等.针对中药毒性产生的原因,总结解毒方法包括慎用验方、单方及偏方、辨证用药、延长煎煮时间、配伍减毒、炮制减毒等.通过了解中药毒性产生的原因,明确减毒方法,形成科学的中药毒性观念,不但不可盲目尊崇中药无毒,也不可夸大中药毒性.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把药物剂量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根据患者体质强弱合理用药,中病即止,正确掌握其用法、禁忌.  相似文献   

10.
中药不良反应的常见种类有过敏反应、毒性作用、胃肠道不良反应、血液系统损害等,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有中药成分复杂、炮制不当或煎煮不到位、中药与西药配伍使用不当、品种混乱或以假乱真、药物的固有毒性及用量不当、辨证不准,药不对证,广告虚假宣传误导、疗程过长,蓄积中毒等。人们应改变中药无不良反应的认识误区,临床要合理正确使用中药治疗疾病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近3年中、西药临床应用中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300例ADR报表进行回顾性分类统计分析。[结果]ADR涉及的药品种类繁多,其中以抗感染药居首位,中药制剂次之;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静脉给药方式占多数。[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重视ADR,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中医治病的关键是辨证、立法、遣药、用方。临证时依据什么选用中药?是依据药性,或是依据成分,或是依据药效选用中药,是当前医药界存在的不容回避的问题,亦是治疗效果和成败的关键,更是真假中医的区别所在。因此,保持和发挥中药道地药材、药物炮制、配伍应用、中药药性的特色,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也是中医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邯郸市各医院使用的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邯郸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上报的2001--2013年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登记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ADR累及多个系统一器官,主要包括肝胆、胃肠、肌肉骨骼及神经系统,其他系统相对少见。严重不良反应以肝损害最常见;不同他汀类ADR有所差异,辛伐他汀主要累及肌肉骨骼、胃肠系统和肝胆系统,阿托伐他汀主要累及肝胆和神经系统,氟伐他汀主要累及胃肠系统。结论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他汀类药物在常规剂量范围内均有ADR发生,应规范降脂用药剂量和时限,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2008~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08~2010年临床科室上报的558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按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种类、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的ADRs报告例数位居第1位,为308例,占55.20%,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s最高(122/308,39.61%);皮肤及其附件ADR发生频率最高,为198例,占31.88%。结论:应提高临床医护人员的安全用药意识,从而减少、避免ADR的发生,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干预后出现的症状体征判定模型动物证的属性,因用于临床和动物的辨证标准不规范、不客观和不严密;人的症状体征在动物体难以全面、准确地表现;动物出现的症状体征多半不携带证的信息;不同造模方法干预出现的症状体征大同小异,进而导致依靠症状体征判定动物模型证的属性无法判断。用方药反证法判定模型动物证的属性,则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所有的药物反证,仅用一组方药干预受试动物,未能通过2 组或多组方药的比较确认动物模型证的属性。大量研究证明,多种不同功能的方药均可改变同一模型动物的状态和客观指标。另一方面,采用对照原则,借助调节和改善模型动物效果最佳的方药判定证的属性,因前期证本质研究等未能提供普遍认可的效应指标和指标群,使这一研究无法操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可待因引起的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可待因"、"磷酸可待因"、"甲基吗啡"、"磷酸甲基吗啡"等为检索词,检索1980-200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收集到的105例可待因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可待因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的症状较多,主要涉及神经系统、皮肤及附件、泌尿系统等。结论重视可待因引起的不良反应,定期监测与报告,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舒血宁注射液ADR个案报道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舒血宁注射液自1995年上市以来,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近年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其药品的安全性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该文通过检索国内公开发表的舒血宁注射液ADR个案报道,分别对文献中的性别、年龄、过敏史、原发病、剂量、疗程、溶媒、ADR发生时间等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旨在研究舒血宁注射液ADR发生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分析结果表明:舒血宁注射液ADR临床表现以全身性损害、皮肤、黏膜损害和呼吸系统损害为主,ADR最早发生于输液1 min后,最晚发生于连续输液第11天,从ADR发生时间具体分布来看,70%个案的ADR发生在1 h之内,显示其ADR以速发型过敏反应为主。舒血宁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超说明书用药致ADR/ADE的比例不高,尚未发现ADR的发生程度与过敏史、合并用药有关联,其ADR的发生不完全是药品的问题,溶媒可能是一个重要的 因素。  相似文献   

18.
王玉玲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0):348-348,380
临床工作中,老年人ADR发生率高,产生的危害大,尤应加以重视。为了解老年人ADR发生和分布情况,保证用药安全,现将结合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上报的300份老年人不良反应ADR(Adverse Drug Reaction)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我市2013年度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情况。方法:对上报的132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ADR上报的主体是医疗卫生机构,ADR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发生,男女比例为1∶1.35;严重的ADR有21例,死亡2例;静脉滴注和口服是发生ADR的主要给药方式;引发ADR的药品最多的是抗菌素,其次是中药注射剂;ADR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为主,ADR患者经停药或对症治疗后,有99.16%的患者痊愈或好转。结论:加大宣传,提高涉药单位对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促进合理用药,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辽宁省肿瘤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辽宁省肿瘤医院2011-2013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229例有效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9例ADR报告中,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年龄主要集中在40~69岁(184例,80.35%),其中50~59岁最多(100例,43.67%);静脉滴注给药最易引发ADR(328次,91.11%);引起ADR的药品主要为抗肿瘤药物,顺铂为致ADR最多的药品(63例,27.51%);血液及造血系统受累居首位(119例,51.97%)。结论临床应加强抗肿瘤药物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为合理用药与患者安全做出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