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分析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19年上报的34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既往过敏反应史、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46例报告中,怀疑药品涉及146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最多,占33.53%,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5.90%;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静脉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26.27%。结论:医院应积极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评价工作,特别要重视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加强临床合理使用,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中药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9年~2011年通过网络系统向广州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的112例中药ADR报告,按患者基本情况、给药途径、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发生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2例ADR共涉及26个品种,中老年患者ADR的发生率最高(42.68%);注射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93.7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50.97%);用药当天发生ADR的比例最大(54.47%).结论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内容和统计资料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指导合理用药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其规律,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安全。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方法,对我院2006~2010年上报的156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时间、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年龄组均可引发ADR;药品以抗菌药引发的ADR最多;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91.03%);大多数ADR在初次用药出现;涉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附件发生ADR最为常见。结论做好ADR监控,及时有效的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三亚市2015-2016年涉药单位上报的911例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准确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利用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11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老年人ADR的发生率较高(占23.93%);新的ADR有525例(占57.63%),严重的ADR有39例(仅占4.28%);抗感染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42.61%);静脉给药途径最容易引发ADR(占86.21%);ADR对人体的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占38.26%)。结论:ADR发生率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及给药途径等密切相关,应进一步加强ADR监测报告工作,提高报告质量,尤其是对严重ADR报告的收集,强化老年人临床用药安全监测,严格限制抗感染类药物的使用,从而减少ADR发生率,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静脉给药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其规律,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静脉给药不良反应报告。结果:ADR报告涉及中、西药品41个。抗生素ADR最多,占43.1%;中成药ADR次之,占36.2%;非中医执业医师用药发生ADR占21.5%;临床表现畏寒、寒颤占40.1%,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6.5%;60岁以上ADR占38.2%。结论:严格控制静脉给药、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辨证使用中成药,是精确、合理用药,减少ADR发生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市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对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1年收集到的153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其主要临床表现、所累及的器官等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在上报的153例中药制剂ADR中,以≤10岁和≥60岁年龄段患者的发生率最高,各有33例(各占21.57%);注射用双黄连引发的ADR例数最多,有42例(占27.45%);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最易引发ADR,占92.81%;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有143次(占53.56%)。结论:应重视并加强中药制剂ADR监测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尽量避免或减少中药制剂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我院2010年1至12月收集上报的中成西药联合使用118例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寻求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方法,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总结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118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人所占比例最大,占33.9%.用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涉及的药品品种:抗生素、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循环类药物ADR发生率高.ADR表现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率较高.结论:通过探讨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和患者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注意用药安全性,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我院药物应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10年药品ADR上报表评价审核后,采用回顾性调查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一般资料、给药途径、药品类别、剂型、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8例ADR报告中,约60%通过静脉滴注给药,涉及药物以抗感染药居首位,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共70例(39%),发生于用药30min以内共计71例(40%),严重不良反应报告15例(8.4%)。结论: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品种类、给药途径、患者年龄等因素相关,临床应加强开展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警示严重不良反应,科学规避用药风险,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细辛脑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娄底市中心医院2017—2019年发生并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23例细辛脑注射液ADR报告进行分析,对发生ADR的23例患者按性别、年龄、用药原因、ADR发生时间、给药剂量与给药途径、不合理用药情况、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23例ADR患者均为静滴给药;60岁以下6例(占26.09%),60岁及以上17例(占73.91%);男15例(占65.22%),女8例(占34.78%);无适应证用药6例(占26.09%)。ADR主要发生在用药后5min以内,主要累及呼吸系统,未见致死病例。结论:中老年人发生ADR较多,以呼吸系统反应为主,多系统损害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收集的145例有效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45例ADR报告中,中老年发生率最高(26.19%);引起ADR的主要用药途径为静脉给药(67.59%);由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72.41%);ADR临床表现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5.17%),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20.69%)。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使临床用药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94年1月~2009年12月间国内公开发行的医药期刊上有关复方丹参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对病例所涉及的患者情况、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查阅文献45篇,不良反应病例数共计116例,其不良反应主要为变态反应,共64例,占55.18%.结论:应加强复方丹参注射液的应用监测,生产企业要完善各项质量标准,国家应尽快制订统一的工艺标准,规范和完善复方丹参注射液的药品说明书,以促进药品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2.
杨雪  杨玉涛  李文武  张惠霞  刘超  王丽 《光明中医》2012,27(6):1250-1252
目的通过对182例热毒宁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探讨热毒宁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河南省2008年~2010年发生的热毒宁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本组资料中,男性99例(54.40%),女性83例(45.60%);不良反应集中在儿童年龄组,以变态反应居多,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和胃肠系统损害。结论临床应重视热毒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给患者带来的危害,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我院ADR报告223例,分别从患者年龄、ADR表现、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关联性评价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3例ADR报告涉及71种药品.其中,抗菌药物有32个品种,ADR 148例,占总例数的66.37%;其次为中药注射剂,有10个品种,ADR 28例,占12.56%.引起皮肤及附件损害的ADR最多(148例),占总例数的66.37%;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37例),占总例数的16.59%.小于9岁的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105例,占47.09%);其次为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29例,占13.01%).结论:在婴幼儿及老年患者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其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加强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provide clinical reference for rational drug use by retrospectively reviewing oxaliplatin induced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 reports in Beijing area in recent 7 years and investig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adverse reactions. METHODS Oxaliplatin induced adverse effect reports received by Beijing Municipal Drug Adverse Reaction Monitoring Center from January 1,2009 to December 31, 2015,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RESULTS Forty-one serious ADR reports were related with oxaliplatin, with one case evaluated as irrelevant,which accounted for 9.36% of the total reports. The 14 male and 26 female cases were reported, with an average age of (56.21??12.85) years old. One case occurred at the first cycle of chemotherapy and 14 cases did not occur at the first cycle. The occurrence time of the rest 25 cases was not clear. The manifestations of oxaliplatin induced adverse effect usually presented as systemic symptoms. The ADR onset was 0.5 min to 59 d after drug infusion which caused 2 cases of death, 1 case of sequelae, 9 cases of delayed disease duration, and 28 cases of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CONCLUSION Careful monitoring is suggested especially for elderly people during oxaliplatin infusion. Attention is advised for patients requiring multi-cycles of chemotherapy, especially when they started a new round of treatment. Extending infusion time as well as using antihistamines and corticosteroids are believed to be effective to decrease the risk of ADR. Treatment plan needs to be modified by evaluating patients' adverse effect. The decision of dose reduction or withdrawal is to be made, if needed,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drug use.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塞通口服制剂导致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ADR)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3家医院药品ADR监测管理系统中调取2011年7月—2018年7月填报的血塞通口服制剂相关ADR报告共62例,回顾性分析ADR报告。结果女性与男性患者ADR发生率差异明显,男性占23例(37.10%),女性占39例(62.90%),男女比例为1∶1.69,年龄在6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概率最高,占全部病例报告的82.26%,服药2~4 d发生ADR的患者最多,主要累及器官/系统:胃肠系统(46.77%)、神经肌肉系统(29.03%)、皮肤及其附件(19.35%)、循环系统(4.85%),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头晕、失眠、胸闷等。结论重视血塞通口服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加强临床用药指导,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舒血宁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特征及预警信号探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杨薇  向永洋  谢雁鸣  申浩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8):3013-3018
舒血宁注射液为临床常用中药注射剂,为了解使用该药品后患者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特征,该研究对来源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5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使用舒血宁注射液后发生ADR的9 601例报告进行分析,其中严重ADR病例326例,占3.40%,从2005年起ADR报告数量逐年上升,至2009年第3季度达高峰,且ADR病例报告以每年第3季度数量为最多,发生ADR的患者年龄60~74岁为最多,共3 348例,占34.87%,静脉滴注者共9 391例,占97.81%,8 431例患者单次用药剂量符合药品说明书,61.61%的患者ADR发生于用药当天。ADR表现前10位者分别为皮疹、瘙痒、头晕、心悸、寒战、过敏样反应、憋气、恶心、静脉炎和呕吐,损害涉及的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等,采用报告率比例法(PRR)及贝叶斯置信传播神经网络法(BCPNN)对以上10种ADR信号进行分析,并应用generalized boosted models(GBM)倾向评分加权法对混杂因素进行控制后,PRR探测到的ADR信号为头晕、心悸、静脉炎和呕吐,BCPNN方法探测到的信号为头晕和静脉炎,同时发现患者在60~89岁时,使用舒血宁注射液剂量越大越易发生静脉炎。该研究为舒血宁注射液ADR研究提供依据,为做好风险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市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武汉市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规律,加强药品不良反应分析评价工作,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对武汉市2012年16个区自愿上报的8 650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8 650例报告中,41~60岁年龄段构成比最大,占31.82%;引起ADR的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给药,占73.61%;引起ADR的药物以抗感染药为主,占53.77%,其次是中成药,占9.85%;ADR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25.73%.新的、严重的ADR报告887例,占10.25%.结论:应加强对生产和经营企业的ADR上报和监测工作;重视抗感染药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加强对头孢菌素类和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研究和ADR的跟踪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情况、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8年-2009年收集到的81例ADR报表,分别从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给药途径、药品分类、累及器官系统进行统计评价。结果81例药品不良反应涉及46个药品品种,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46例,占56.80%,皮肤损害34例占33.33%。结论ADR的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用药途径等密切相关,应加强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560例黄芪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ADR)或不良事件(AE)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95年1月~2010年5月关于黄芪注射液的临床研究及ADR报告。纳入文献共2 690篇,提取分析纳入文献中ADR/AE病例原患疾病、黄芪注射液用药剂量、溶媒及配伍用药情况,ADR/AE病例的性别、年龄及有无过敏史情况,ADR/AE出现时间、类型、处理及转归等。结果 2 604篇临床研究中有132篇共报道448例ADR/AE病例;86篇ADR报告共包括112例ADR/AE病例。ADR/AE病例总体多发生于40~69岁年龄段;ADR报告的ADR/AE主要集中于全身反应(发热、过敏性休克),临床研究的ADR/AE最多见于消化系统(恶心);84.46%的ADR/AE病例严重程度为Ⅲ~Ⅳ级,无死亡病例;ADR/AE病例原患疾病最主要为心肌炎和心功能衰竭;13例(11.61%)ADR/AE病例有过敏史;黄芪注射液ADR/AE病例所用溶媒主要为5%葡萄糖液、10%葡萄糖液和生理盐水,共107例(19.10%)ADR/AE病例为黄芪注射液和其他药物配伍使用;首次用药者ADR/AE病例占总ADR/AE的66.96%。结论黄芪注射液ADR/AE的发生是由多因素导致,临床使用须以说明书为参照,辨证使用,严格掌握用药禁忌,使用前询问过敏史,慎重选用溶媒,做好全程监控及随访。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ports of foscarnet-induced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in Beijing area in the recent 6 year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ational use of foscarnet.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ifty-two reports of ADR from March 2008 to December 2014 induced by foscarnet received by Beijing drug adverse reaction monitoring center were collected. The type and time of ADR,the age of patient, the gender and nation of patient,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 allergy history, administration, dosage, preparation, the indication,ADR history,ADR involved organ and system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treatments and prognosi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The ADR induced by foscarnet were more often occurred in patients aged from 31 to 60, with 55.3% appearing within 24 h after drug use.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was complex and diverse, which involved different systems and organs, predominantly the lesion of renal function and epilepticseizures.CONCLUSION Safe to use with foscarnet is worth paying attention by clinicans, who should detect and deal with ADR of foscarnet in time on basis of rational u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