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体体表经脉循行路线的自然显示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本文在红外辐射成像的基础上,提取体表强度相同的瞬时红外辐射信号,并连续加以显示。在完全没有外加因素刺激或干扰的情况下,成功地显示了体表自然存在的红外辐射轨迹。对30名自愿者进行了49次观察,记录到594条辐射轨迹。这些轨迹呈线带状,长者可通达多个体区,行程与古典十四经脉的路线基本一致或完全一致,其中约有三分之一表现得颇为典型。本文所建立的方法使我们第一次能够直观地看到人体体表自然存在的经脉循行路线,证实了古代医籍中对经络的描述,实现了多年来人们的期望和追求。这些结果更加确凿地证明经络是人体固有某种“组织”和功能,它在“外周”必然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为阐明经络的实质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红外辐射光谱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轶文  丁光宏 《针刺研究》2006,31(4):252-255
中医传统的艾灸疗法利用艾燃烧过程中的热传导和热辐射来治疗疾病。人体穴位与经络红外辐射强度及光谱特性的检测与分析技术都是应用红外无损伤非接触特点来探索针灸经络的客观规律。人体红外辐射光谱还能应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应用红外辐射热像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人体体表红外辐射热像图。本文旨在总结近几年来国内对红外辐射光谱应用于针灸经络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3.
经脉线与非经脉线相关组织导热性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与经脉线和非经脉线相关组织的导热性有无不同.方法:应用红外热像仪系统,对4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观察.结果:在经脉线上的穴位或非穴位处加热,皮温反应可沿经双向扩展,长者几乎可以通达该经脉的全程;而在非经对照部位加热,皮温的反应仅限于局部,没有明显的扩散,更没有确定的方向.对前臂内侧经脉线和非经脉线的皮肤同时加热,皮温的反应沿经扩展的速度明显快于非经部位,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逐渐形成了三条与古典手三阴经路线基本一致的红外辐射轨迹.结论:经脉线上相关组织的导热性较非经对照部位好,而且有明确的方向性,两者的物理学特性确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经络腧穴红外辐射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eng JJ  Shen XY  Zhao Y 《中国针灸》2010,30(10):831-834
对近年来经络和腧穴的红外辐射温度及红外光谱特性的研究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归纳总结。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可能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该轨迹多表现为经络线下表皮层的高温线带,可在腧穴的各种刺激下诱发产生,其中温灸是诱发循经高温线的最佳方式。经穴区具有高温和低电阻特性,而穴区的三磷酸腺苷(ATP)能量代谢高于非穴区,提示穴位红外辐射温度和光谱均承载着重要的生理病理信息。笔者认为经穴的红外辐射特性研究还远不够揭示经穴的实质,加强经穴的红外辐射特性、经穴的形态结构及经穴的伏安特性等基础研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氧分压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方法 :利用改进型的氧传感针 ,对 2 8名志愿者沿督脉线及其两侧旁开约 2 .5cm的非经对照点共五个水平组织中的氧分压进行了检测 ;并在自然状态下对志愿者背部进行了红外摄像观察。结果 :沿督脉红外辐射轨迹的部位 ,其深部组织的氧分压也较其两侧的非经对照点高 (P <0 .0 5)。结论 :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能量代谢旺盛 ,可能是产生沿该经脉的红外辐射轨迹的一个重要原因。提示经脉可能是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和传递相关的某种通道。  相似文献   

6.
人体背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显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红外辐射成像技术的基础上,我们改进了实验方法,成功地显示了体表的经脉循行路线。本文对23名健康成人的背部经脉进行了观察,记录到164条红外辐射轨迹。其中40%左右可以通达背部全程,行程与督脉和膀胱经的路线基本一致或完全一致。在一次观察中,可同时显示出多条经脉的路线。背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左右两侧对称,极少有单侧出现者。红外辐射的强度则以督脉最高,膀胱经内侧线其次,外侧线最低,差异非常显著。由于背部皮下没有纵行的大血管,因而所记录到的这些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显然与皮下血管无关。上述实验结果表明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的循行路线是人体所固有的,而且可以客观地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体经脉线上热传输的特性。方法:以先进的红外热成像技术为支撑,利用中医热灸的方法,在人体任脉线上的穴位与非穴位点及旁开非经非穴点加热,诱发出人体经络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结果:可观察到与古代医典和中医学理论所描述的人体任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轨迹,在加热神阙穴旁开对照点时,还观察到与人体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轨迹。对人体经络的热传输特性进行分析,揭示热在经脉线上的传输具有循经特异性。结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很难用现代医学解剖学来解释,为经络的存在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证据,对经脉线上的热传输特性的分析表明人体经脉线可能是热的良通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加热对人体任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方法以正常人体作为观察对象,对沿任脉显示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进行观察,在此基础上,对自然状态下未能显示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nfrared radiant trackalong meridian,IRRTM)的对象进行穴位、非穴位及非经对照点加热诱导,用Thermo Tracer TH9100型红外热像仪进行记录。结果多数受试者在任脉线上的穴位点或非穴位点加热都可以显著提高IRRTM的出现率,还可使已有的红外辐射轨迹距离增长,变得更加连续规整。而非经对照点一般不能诱发明显的IRRTM。加热诱发的效果受季节、受试者体形及加热时间的影响。结论加热对任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有明显的影响,加热经上穴位点与非穴位点既可诱发出所属经脉红外辐射轨迹,也可使既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连续、规整。为进一步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及其相关的物质基础提供实验根据,也为临床灸疗和诊疗技术提供了直接和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分析敦煌石窟《灸经图》背部腧穴取二寸三分的特色及临床意义,背部腧穴取2.3寸所揭示的膀胱经内外还有经,脏腑之腧内外还有脏腑之腧的经穴现象与其他古典经络理论共同揭示了横向经脉概念。探讨夹脊穴、腧募穴、带脉、循经感传、人体躯干横向皮节过敏带与横向经脉的关系。这些横向循行经脉与传统上下循行的经脉共同组成一个统一整体的网状结构经络系统。  相似文献   

10.
循经取穴是针灸临床最基本的取穴方法,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循经取穴分为:循本经取穴、循他经取穴、循多经取穴,作者在古代文献记载和现代研究报道的基础上,主要从循本经穴针刺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等温经络线”的实验验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志超 《针刺研究》1996,21(1):76-78
本文以实验为基础,进一步验证了作者发表的“等温经络线物理定位辨识”一文对胡翔龙先生发现的“经络线”的分析与论断。证明“等温经络线”乃是计算机对彩色热象图进行的处理和分解,是以体表等温点连接绘制的统计线和示意图,并且是在诸多的统计线中人为挑选与古典经脉循行线大体相类似的温度等高线。它完全遵从体表温度扩散的规律,也只能反映人体表面温度自然扩散趋势,并非人体经络气血运行轨迹的自然显示。  相似文献   

12.
人体体表十四经脉循行路线的红外热像显示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以一部分红外热像图 ,展示古人所描述的十四经脉的路线 ,使人们通过直观的图像进一步理解古人对经脉循行路线的描述确有充分的根据 ,并非虚构 ,说明经脉循行路线在外周必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 ,为今后的经络研究提供一方面的依据。方法 :观察对象为 3 0 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 ,以红外辐射示踪仪进行测试 ,该仪器配有精密的红外摄像装置和完善的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测试的温度范围为 0~ 70℃ ,一般设定在 1 4 .8~ 3 7.2℃ ,连续可调。温度分辨率为0 .0 2 5℃。,该系统可以提取体表强度相同的红外辐射信号 ,并连续显示它的瞬时分布状态 ,以取得等强度红外辐射的分布图像 (即等温分布图 )。适当调整采样水平 ,即可显示出体表经脉的红外辐射轨迹 (IRRTM)。结果输入微机储存 ,实验结束后再根据需要进行二次处理。部分受试者还作了连续摄像记录。结果 :①沿手三阴经路线显示的IRRTM :在自然条件下显示的左臂手三阴经的IRRTM(全温显示 )行程清楚可查 ;在肘部加热时诱发出的手三阴经的IRRTM ,由于体位的关系 ,上臂的心经轨迹看不到 ;沿两侧心包经路线出现的IRRTM ,轨迹的行程清楚 ,左右对称 ;前臂内侧和手掌部的热像图 (等温显示 )清楚地显示了前臂的手三阴经的路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心包经的轨迹通过掌心  相似文献   

13.
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热源及其形成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 :应用红外辐射成像技术显示人体体表循经分布的红外辐射轨迹 (IRRTM ) ,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观察对象为 3 0 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 ,以红外辐射示踪仪显示人体体表的IRRTM ,并对与其相关组织的温度、氧分压和微循环状态进行了检测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结果 :①IRRTM是在人群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生命现象 ,可见之于十四经的每一条经脉 ;②IRRTM的皮肤微循环的灌注量高于其两侧对照区 ,它的形成与皮肤微循环状态密切相关 ;③冷负荷实验的结果提示 ,IRRTM的热源位于皮下一定深度的组织之中 ;④经脉线下深部组织的温度高于其两侧对照区 ;⑤经脉线下深部组织的氧分压也明显高于其两侧对照区 ;⑥针刺时经脉线上的能量代谢进一步增强 ,这种效应还可被压迫经脉线所阻断。结论 :①IRRTM的形成与皮肤微循环密切相关 ,但其主要热源位于皮下一定深度的组织之中 ,该处能量代谢活跃 ,组织温度较高 ;②经脉线下的相关组织可能是一条具有多元结构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和传递的通道 ,这一通道的实体包括了多种已知的组织 ,可能还有一些未知的因素参与 ,它的热学特性与其周围的组织有明显的不同 ;③上述实验结果为进一步弄清与经脉循行路线相关的物质基础、阐明经络的实质提供了一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联合同步观察大肠经上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初步确定针刺时经脉线上组织氧分压变化的原因.方法:应用PeriFlux System 5000经皮检测5名健康志愿者大肠经脉线上的偏历上一寸、手三里和手五里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观察这两个指标针刺合谷穴时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又观察了8名志愿者在相同情况下,加热刺激合谷穴时的变化;为进一步探讨经与非经能量代谢的差别.还观察了10名志愿者的手三里和手五里两个穴位及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以便比较分析.结果:在针刺合谷穴的实验组中,对三个水平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针刺前和针刺时的平均值进行同体配对t检验,结果微循环灌注量针刺时略高于针刺前;而经皮氧分压则显著降低(P<0.01).在加热刺激合谷穴的实验组中,对三个水平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加热前和加热时的平均值分别进行t检验,结果加热刺激时经皮氧分压低于加热刺激前(P<0.01);微循环灌注量则略有升高.在非经旁开对照实验中,经线上的微循环灌注量略高于两侧旁开对照部位.结论:针刺穴位时经脉线上经皮氧分压降低是由于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所引起,而非血氧供应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联合同步观察大肠经上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初步确定针刺时经脉线上组织氧分压变化的原因.方法:应用PeriFlux System 5000经皮检测5名健康志愿者大肠经脉线上的偏历上一寸、手三里和手五里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观察这两个指标针刺合谷穴时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又观察了8名志愿者在相同情况下,加热刺激合谷穴时的变化;为进一步探讨经与非经能量代谢的差别.还观察了10名志愿者的手三里和手五里两个穴位及其两侧旁开非经对照点的皮肤微循环灌注量,以便比较分析.结果:在针刺合谷穴的实验组中,对三个水平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针刺前和针刺时的平均值进行同体配对t检验,结果微循环灌注量针刺时略高于针刺前;而经皮氧分压则显著降低(P<0.01).在加热刺激合谷穴的实验组中,对三个水平微循环灌注量和经皮氧分压加热前和加热时的平均值分别进行t检验,结果加热刺激时经皮氧分压低于加热刺激前(P<0.01);微循环灌注量则略有升高.在非经旁开对照实验中,经线上的微循环灌注量略高于两侧旁开对照部位.结论:针刺穴位时经脉线上经皮氧分压降低是由于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所引起,而非血氧供应减少所致.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To understand the meridian system properly, we have to start from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idian system.Using the example of low-back pain, we suggest a new model of the meridian system based on biomedical information about meridians and acupoints.Purposes and methods:(1)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tion of the disease and the sites of relevant acupoints, we investigated acupuncture treatment regimens for lowback pain in 37 clinical studies.(2) To analyze the patterns of the combinations of acupoints, we used acupoint information from clinical trials to calculate the modified mutual information value, integrated these data, and visualized the network.Results:(1) We found that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acupoints in the treatment of low-back pain were BL23(51%), BL25(43%), BL24(32%), BL40(32%), BL60(32%), GB30(32%), BL26(28%), BL32(28%), and GB34(21%).For the example of low-back pain, we visualized the biomedical information(frequency rates) about acupuncture treatment on the meridians of a three-dimensional(3D) model of the human body.We foundthat both local and distal acupoints were used to treat low-back pain in clinical trials based on the meridian theory.(2) From the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combinations of acupoints, we have confirmed that the three basic principles of acupuncture regimens(local acupoints, distal acupoints along the meridian, and distal acupoints based on the internal organ problems) are also applied to the treatment of low-back pain.Conclusion: We suggest a new model for the visualization of a data-driven 3D meridian system of biomedic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meridians and acupoints.Understanding the essence of the meridian channels enables people to grasp the principles of the selection of acupoints and to enhanc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in various diseases.  相似文献   

17.
艾灸与经络穴位红外辐射特性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邓海平  雪勇  丁光宏 《中国针灸》2004,24(2):105-107
人体是一个天然的红外辐射源.人体红外辐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反映人体脏器和全身各部的代谢变化.经络对热的远距离传递以及艾灸激发循经高温线的现象,提示艾灸除了温热效应之外,光的非热效应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重要因素.而传统间接灸与人体穴位红外辐射光谱的惊人一致性,提示艾灸与穴位红外共振辐射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基础.这给艾灸的临床应用及灸疗仪器制作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灸治疗心绞痛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方法:采用手工检索及计算机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收集1979—2011年针灸治疗心绞痛的临床文献,建立心绞痛现代针灸临床文献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统计筛选出现代针灸治疗心绞痛常用的经脉、腧穴及特定穴,并分析这些经穴使用的潜在规律。结果:现代针灸治疗心绞痛以心包经选用频次最高,其次为膀胱经与任脉。从针灸治疗心绞痛的腧穴运用频次统计来看,阴经使用最为频繁,阳经的选穴主要集中在膀胱经及胃经;穴位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内关穴,心俞及膻中次之。从特定穴选用的类别看,特定穴的选用占有绝对优势,如络穴、八脉交会穴、五输穴的使用居前列。结论:特定穴的选取及特定穴之间的配伍是针灸治疗心绞痛的主要处方原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灸大成》针刺处方运用腧穴的归经情况。 方法选取《针灸大成》所载医案之针刺处方,比照中药处方研究,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比较各经被用腧穴之频次、用穴比率、运用强度和穴均强度。 结果共应用十四条经脉218穴,3 598穴次;奇穴19穴,112穴次;经外穴33穴,73穴次;膀胱经穴位数最多,被用穴数及总穴次最高,穴位运用强度亦最高(1.0);督脉用穴比率最高(0.79),其次心和心包经(0.78);穴均强度脾经最高(0.31),次为大肠经(0.28),胃经最低(0.09);就各经单穴运用而言,以合谷运用次最高(187),次为三阴交(105)、曲池(89)、委中(82)、百会(72)。 结论以方剂计量学方法分析《针灸大成》针刺处方,能客观总结古代诸多医家经验,为学习经络腧穴理论与针灸临床运用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经脉线高导声状态与筋膜组织结构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观察于经穴输声后 ,经脉线出现的高导声状态与筋膜组织结构的关系 ,探讨经脉物质基础。方法 用声测经络技术测定家兔膀胱经体表循行线 ,在此基础上分层切断皮下组织 ,记录经脉线导声状态的变化。结果 切断皮肤、皮下浅筋膜对经脉线导声状态无影响 ,切断深筋膜声波传导几乎消失。结论 经脉线的物质基础为筋膜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