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讲“气”比较早的代表人物是宋代尹玉。战国后期,管子等稷下道学派提出了“精气”学说,认为宇宙本源即“精气”,“精气”是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易传·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自然观上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元气”学说,认为“元气”是天地一切物质的基本物质。他说:“天地合气,三自然也”(《论衡·谈天》)。又说:“天地合气,万物之生”《论衡·自然》丰富和发展了“气”学理论。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都认为“气”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宇宙万物都是“气”构成…  相似文献   

2.
药气论     
元气论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元气论认为 ,气是构成自然界万物 (包括人类 )的本原。作为万物之一的中药 ,当然也是由气聚合而成。《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说 :“气合而有形。”中药既然是由气聚合而成 ,那么 ,这种气就与药物的疗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笔者就是从气的角度来探讨中药药性理论 ,以及中药的治病机理。1 中药气味学说的起源气味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和元气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元气论认为 ,万物源于气 ,气聚则有形。药物为万物之一 ,亦为精气聚合而成 ,这种精微之气 ,是药食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这种精微之气虽不能通…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中关于“气”的理论肇端于先秦“精气学说”。所谓“气”,在古代有两种意义:一指天气,一指人的呼吸气息。天气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要,气息于人的生命必不可少,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正是从这种对气的认识中,建立起以气为基础的自然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在把“气”作为医学概念之前,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气”一直被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并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医关于人体生命的产生、维持和延续,往往是从元气的角度来认识的。在中医史上,元气之说起源甚早,并处于不断发展与深化之中,从而使中医的元气学说逐步丰富与完备起来。本文试图简略地谈一下这个学说的形成与内容。谬误必多,有待指正。(一) 我国古代就有“气一元论”的思想,认为万物均由精气组合而成。这样的概念肇于老子,他提出“道”是万物的基础,但它“有象”、“有物”、“有精”。由道而产生阴阳,于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以为事物是从浑沌状态的气逐渐分化而由简趋繁,并由此说明阴阳二个方面在气化之中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5.
古代哲学气说概论(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学中的气学,源于古代哲学气说,尤其与精气学说更为密切,本文重点阐述气的起源和气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气的概念,气与精气,精气与元气的关系,使气的各种涵义,作用得以清晰明白,对研究中医学院中的气学颇有启发,追本溯源,弄清医学之气的来源,文中主要介绍气的词义演变,气与精气,元气的关系,精气的构成世界的本原,精气生化万物的机理,精气的运动方式,精气气化的规律,人为精气所构成,神为精气所化生等,对精气作了具体分析和系统的概述。  相似文献   

6.
元气论钩玄     
元,通“原”,指天地万物之本原。《春秋繁露·重政》:“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元气,是古代的哲学概念,是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言毒》:“万物之生,皆禀元气。”祖国医学中的元气,又称“原气”,是指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祖国医学中有关元气的理论发端于中国古代哲学  相似文献   

7.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肾藏精理论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诸子百家著作的系统研读,提出肾藏精之精的概念内涵与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万物始于精气的理论关系密切;阴阳五行学说,特别是精水合一理论为肾藏精理论的确立奠定了哲学基础;天人合一系统思想与象思维是中医肾藏精理论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8.
元气是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思想体系中一个博大精深的概念。它是以整体为特征的东方思维模式的集中体现。中医学之元气源于古代哲学之元气,并赋予了新的理论内涵。元气的理论内涵又决定了元气学说,对于临床具有重要意义。元气概念之滥觞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原始和根本,“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讨论天地万物构成变化的哲学家及其理论已经很多 ,如《老子》第二十一章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管子·内业》认为 ,凡物皆有精 ,物得精则生 ,在人之精为气 ,故称为精气。宋研、尹文则进一步提出 ,精气是构成万物最原始、最基本的物质 ,是世界的实体。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为后世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家继承与发展 ,致使源出于道家的精气学说 ,成为我国古代论述世界万物生成变化的一大流派。并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广泛应用。1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1 1 精气存在的基本形式 老子把“道”看成是“…  相似文献   

10.
“气”的最早含义有5个方面:絪缊聚散、形成万物的精气、元气等;人的呼吸之气;人体精微物质;人的道德精神;自然现象,如天气、地气、水气、火气等。先秦时期,“气”上升为具有哲学意义的概念。道家侧重于天地自然之气,把气作为道生万物的中间环节;儒家重视气及其运动变化与人的心性修养、伦理道德、治国理民的关系。《黄帝内经》中的“气”概念有4个方面:天地自然之气、人的生理之气、致病邪气以及药物之气。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气范畴和《黄帝内经》气学理论,对于理解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元气学说是我国古代比较系统、完善、影响较大的一种学术理论。它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对自然界物质本原的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显著的地位。元气学说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是由“元气”构成的,“元气”稀微无形,人眼觉察不到,但又充满宇宙太空;元气处于不停地运动状态之中,它聚集生成万物,而万物的离散又成为元气。由于元气的运动,由于元气中阴阳两种属性的矛盾冲突,从而构成了宇宙万物及其运动的多样性。元气学说是我国古代珍贵的文化遗产,今人已做了大量研究(1)(2)(3)(4)本文着重探索元气…  相似文献   

12.
精气学说是中国古代探索物质世界生成本源及其发展变化的哲学理论,精气的物质属性、运动属性及感应性与现代自然科学的某些理论相暗合。精气学说和现代科学都将宇宙万物的起源都追溯至"一"的状态;"气论"与现代物理学的"场论"近似,"无形"之精气类似于电场等非粒子性或连续性物质,"有形"之精气类似于粒子性或非连续性物质;精气的感应性也逐渐从量子力学哲学、宇宙学哲学等层面被证明存在于微观、宇观世界等领域;精气的运动与现代物理学的共振现象本质相通,共振可认为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达到"和"的状态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状态。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元气说,肇始于老子,发展于稷下学派的宋研,尹文。经精气论——元气自然论——元气本体论阶段诸古代哲学家的探讨,力图以元气作为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并以其运动变化来解释万物的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这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对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医元气恒动生命观即是在这一哲学观的具体影响下形成的。这一生命观对中医的理论形成、发展与临床实践活动,都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 ,是研究精 (气 )的内涵、运动规律 ,并用以阐释宇宙的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思想。其基本观点有 :精 (气 )是宇宙的构成本原 ,宇宙万物都由精 (气 )化生 ,而精 (气 )或由“道 (无 )”生 ,或由“太极”产生 ,或定义为最原始的物质而称为“元气”。精 (气 )是运行不息 ,变化不止的 ,因而推动和调控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精 (气 )是宇宙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将宇宙万物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 ,是研究人体内精、气各自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 ,以及与人体生命相互关系的系统…  相似文献   

15.
气化论辨析     
气化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是古代哲学家对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认识,气化观点的基本思想是气聚为物,物散为气,元气论者在论证这一思想时,经常用水或其他物质的三态变化为喻,如汉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说:“人之生,其犹冰也,水凝而为冰,气积而为人,冰极一冬而释,人竟百岁而死。”(《论衡·道虚》)宋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曰:“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正蒙·太和》)这表明原始的气化论是由物质三态变化的事实导出的,自然界中存在的气态物质,是元气论者所谓“气”的原型,而自然界的三态转化则是气化观点的自然科学依据,气化学说源于哲学知识,在  相似文献   

16.
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除古代哲学思想“精气”为万物本根说的渗入建立生命的物质观外,还受到当时认识和解释自然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启迪,创造性地提出了生命活动对立统一运动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中医学的精气学说与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的源流作了追溯与比较。认为哲学的精学说与气学说是先民运用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对自然现象和人体的生命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而中医学的精学说与气学说的产生,则是古人运用同一思维方法认识人体自身生命现象的结果。中医学的精学说与气学说并非源于哲学的精学说与气学说,反而对哲学的精学与气学说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杲深究经典又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从而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形成了独创的系统理论.李氏认为内伤病的形成,乃是人体气的不足,而气之不足,又是脾胃受损的结果.他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肺为气之本,脾为气之母,脾胃一虚则肺之气绝,故多用黄芪、人参、甘草以补脾肺气.  相似文献   

19.
气一元论与《内经》气化理论形成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博 《陕西中医》2007,28(1):70-73
目的:阐明气一元论与《内经》气化理论形成的关系。方法:文献追溯与哲学相结合进行分析。结论:气观念的产生至气化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精气理论、元气理论、再到“太虚即气”命题阶段,气一元论自成一体并且贯穿于中国哲学和医学的始终。被移植到医学领域里,不仅限于说明宇宙的本原,还阐述了人类生命的起源和精神心理活动;既从本原论的高度强调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又从本体论的角度论证了气与万物是体和用的关系。因此,气一元论成为《内经》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气化理论成为对生命本质的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20.
《管子》四篇的作者继承老子关于“道”是宇宙本体的思想 ,明确提出“道”即“精气”的唯物主义观点 ,创立了精气学说。“精气”具有物质性和运动性 ,其大无外 ,其小无内。“精气”能产生宇宙万物 ,乃至人的思维和智慧。精气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管子》的精气理论广泛影响到《黄帝内经》的本体理念、养生观念。它们的精气理论一脉相传 ,但决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