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索针灸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虚证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WANFANG)、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SinoMed)自建库至2021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采用Excel计算腧穴频次,运用SPSS 23.0软件对腧穴进行聚类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检索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45篇,包括45个针灸处方。经脉选取以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为主;应用频次较高的腧穴为足三里、中脘、内关;腧穴分布部位主要在腹部和下肢部;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核心腧穴组合为足三里-中脘-内关;聚类分析总体分为四类。结论:针灸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虚证以补气健脾、散寒止痛为主要治法,采取俞募配穴、局部取穴、表里经配穴的方法,重视任脉及八脉交会穴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研究利用可视化工具VOSviewer和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行直观可视化分析,通过对该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研究机构以及作者共被引分析,绘制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研究发展的知识图谱。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近十年收录的相关期刊文献,采用VOSviewer和CiteSpace绘制其知识图谱。结果 共检索出1190条文献,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研究文献233篇。通过可视化表明,“幽门螺杆菌”“临床研究”和“临床观察”是突显强度最高的3个关键词。结论 通过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本研究得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研究领域的具有影响力的作者、重要研究机构,进一步展示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研究的热点领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述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研究现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从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纳入文献提取的数据信息主要包括文献的发表数量、诊断标准、治疗方法与结果、腧穴选择与操作手法、治疗时间与疗程、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结果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文献自2015年以来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的使用缺乏统一和规范。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为针灸疗法配合药物治疗,一类为各种针灸疗法的单独或组合运用。单独作为干预措施使用的针灸疗法以体针、头针和电针居多。使用频率较高的腧穴依次为百会、神庭、四神聪、玉枕、风府等。结局指标以有效率为最多。结论目前不论何种针灸治疗方法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与此同时,如何优化腧穴配伍、针刺手法、治疗过程中把控质量控制,从而获得最佳疗效,都将是以后临床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近十年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用穴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20日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文献,利用Excel 2019建立用穴处方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提取、筛选、录入、统计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和SPSS 23.0对高频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412篇,涉及149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9717次,频数靠前的腧穴为天枢、中脘和足三里;经络选用以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足太阴脾经为主;募穴、五腧穴和八会穴为常用特定穴;腧穴分布多在腹部和下肢部;共涉及12种干预手法,其中埋线和针刺使用频率最高;核心穴组以“天枢-足三里-中脘”常见,得到19组关联规则和5个有效聚类群。结论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多选用特定穴,经脉以胃经、任脉和脾经为重,先后天并补,注重腹部腧穴的运用,多采用埋线和针刺手法,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选用结局指标的情况,为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核心指标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该随机对照试验,截止时间为2020年10月。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采集资料,再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归纳结局指标。结果 共检索76篇文献,经分析发现有如下问题:疲乏量表评价标准不统一;试验中缺乏对样本量的估算和盲法的考虑,导致偏倚风险较高;客观性指标所占比重较轻。结论 针灸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结局指标应构建以中医理论为核心,以客观指标为主,主观指标为辅的结局指标集。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CONSORT声明和STRICTA标准评价国内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报告质量。方法利用互联网对CNKI、CBM、VIP和万方四个数据库进行检索,筛选符合纳入评价标准的文献,采用2010版CON-SORT声明和2007版STRICTA标准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48篇文献纳入评价。大部分文献存在随机化不严格、欠缺样本量估计、结局评估欠缺效应大小及精度描述、针刺细节不完善、无针灸师资历描述等问题。结论目前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报告质量不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以及参考价值。建议国内临床试验研究人员在进行临床试验设计、执行、文献报告时,严格按照CONSORT声明和STRICTA标准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用穴及配伍规律。方法 收集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现代文献,建立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处方数据库,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找寻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用穴规律以及配伍规律特点。结果 ①共纳入文献115篇,涉及51个穴位,其中在临床上最常用的腧穴有肺俞、足三里、肾俞、定喘、膻中等;②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穴位选择主要以临近肺脏的背腰部、胸腹部为主,常用的经脉也主要以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阳明胃经为主,特定穴的使用包括背俞穴、交会穴、五输穴、募穴、八会穴等;③在关联规则方面,“肺俞-足三里”以支持度54.78%排在第一,“肺俞-肾俞”“肺俞-定喘”分别排在二、三位;④聚类分析获得4个大类主要腧穴聚类群。结论 本研究发现针灸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选穴多以局部选穴、辩证选穴为主,多选取膀胱经上的背俞穴,配伍方法以前后配穴法、上下配穴法为主,推荐以肺俞、肾俞、脾俞、足三里、定喘为主要选穴,结合辩证论治选取丰隆、大椎、风门、中府、列缺等穴位进行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中药治疗肺癌随机对照试验的结局指标,为构建肺癌临床试验的核心指标集提供基础。方法 计算机检索8个数据库。以2009、2014、2018及2019年发表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为样本,由2位作者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如有分歧通过讨论解决。结果 纳入654个RCT研究中共包含55024位患者,共采用116个结局指标。单个研究指标数量最少为1个,最多达10个,平均每个研究结局指标的数量为3.1个。654个RCT研究普遍存在结局指标不规范、临床重要性低、测量工具不一致等问题。结论 中药治疗肺癌临床试验结局指标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开展核心指标集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评价针刺为主的针灸疗法是否对面肌痉挛有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2010年1月到2020年1月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公开发表的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0 RCT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及改良后的Jadad量表评分标准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版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发表性偏倚采用倒漏斗图估计。结果 纳入11篇文献,共涉及861名面肌痉挛患者。针刺治疗面肌痉挛临床疗效(OR = 3.78,95%CI为[2.75,5.19],合并效应量检验(Z = 8.20,P < 0.00001))优于卡马西平。结论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临床疗效较好,但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和整理近10年针灸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应用现状,为临床治疗方法和穴位选择,以及临床研究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生物医学等数据库中已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整理资料,评价文献质量,提取数据,分析整理。结果:根据检索策略,最终纳入文献65篇,针灸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方法以针灸疗法+康复疗法为主,结合或未结合其他疗法。头针使用率高,常头针、体针并用。头针使用中以焦氏头针、靳氏头针和标准头穴线多用。体针取穴以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的所属经穴使用最多,使用频率最高的腧穴依次为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曲池、阳陵泉、肩髃、百会等。观察疗程的设定各临床试验差异较大。疗效观察指标以粗大运动功能量表和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使用最多。结论:针灸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肯定,但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的诸多环节尚有欠缺,影响临床研究的可重复性和临床结论的准确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1959年至2018年发表的灸法治疗失眠的临床文献,总结归纳灸法治疗失眠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针灸信息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万方数字化期刊(万方)、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灸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性分析。结果 艾灸治疗失眠应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依次为百会、三阴交、神门、足三里;足太阳膀胱经穴应用频次最高,其次是督脉穴和肾经穴。下肢部的腧穴使用频次最高,其次为头面部、背部。关联性较高的穴对为内关、足三里、神门、百会和三阴交,关联性较高的治疗方法为艾条灸配合针刺。灸法配合中药的总有效率最高,其次为灸法配合针刺,疗效均优于单纯灸法(均P < 0.05)。对比灸法、灸药并用、灸刺并用疗法治疗前后的PSQI评分,灸法与灸药并用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灸刺并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灸法治疗失眠的组方中主要穴对为内关、足三里、神门、百会和三阴交。配合疗法中灸刺结合的使用频率最高,但灸法配合中药疗法的有效率最高,对于PSQI评分的改善程度亦最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CONSORT声明和STRICTA标准评价国内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质量。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检索CNKI、CBM、VIP和万方4个数据库,结合手工检索相关期刊,筛选出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采用CONSORT声明和STRICTA标准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85篇。大部分文献存在随机方法描述不清和无随机隐藏、盲法使用率低、无样本量计算、无意向治疗分析、针刺细节报道不充分、无针刺治疗医生的资历等问题。结论: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质量普遍较低,影响报道的可靠性和同质可比性。为提高针灸临床随机试验可靠性和质量,应该将CONSORT声明和STRICTA标准引入针灸临床随机试验设计并严格执行。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文章通过文献检索,查阅近10年来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实验研究相关文献,总结了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现状,同时也提出了目前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为进一步探讨并发掘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最为有效的方法和相关的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全面收集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evMan 5.0.23版进行Meta分析统计学处理。结果:针灸与药物比较在临床总有效率、对胃脘痛、上腹胀、泛酸、纳呆食少症状改善、增加胃粘膜血流量方面有优势;对胃镜分级为中度患者有治疗优势,而对轻度及重度患者优势不明显;在幽门螺杆菌清除率方面与药物比较没有优势。结论:目前的证据初步表明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药物比较有一定优势,尤其在改善症状及整体疗效方面,但还需要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20年针灸治疗萎缩性胃炎现代文献特征进行分析,总结规律以指导临床及科研.方法:制定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以及文献检索策略,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 CNKI,1989 ~2011.2),维普资讯(VIP,1989 ~2011.2)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CBM,1994~2011.2),万方数据库(1989 ~2011.2).对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文章内容以及RCT文献的方法学特征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09篇,发表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集中发表在《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上;研究的诊断标准、疗效标准不统一;临床治疗主要集中在穴位注射、针灸结合、单纯针刺和针药结合上;临床选穴主要集中在足三里、胃俞、中脘等;RCT文章方法学特征报道不完整.结论:国内研究者对针灸治疗萎缩性胃炎做了相关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信息数据库”,为今后规范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和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从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检索近10年来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7篇临床研究文献入选。对7项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χ2=36.83,P〈0.000 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合并后OR值为4.84,95%可信区间为[2.30-10.20],菱形位于中间线的右侧,经Z检验,Z=4.15,P〈0.00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针灸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目前有限的纳入文献研究显示,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指标优于对照组。但鉴于可供纳入研究文献较少,质量较低,使论证强度受到一定限制,尚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以使证据强度更高,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高质量、大样本、随机临床对照试验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可视化分析方法总结国内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相关文献的作者、研究机构和关键词的共现图谱,并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索出相关文献290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有263篇,年发文量呈上升-回落交替的趋势。可视化图谱显示:共有96位作者被纳入,其中32位作者发文量 ≥ 3篇;共有25所机构被纳入,其中5所机构发文量 ≥ 3篇;共有101个关键词被纳入,其中9个关键词的出现频次 ≥ 10次。涉及的针灸治疗方法包括电针、手针、艾灸、针刺+艾灸、针药结合等,最常用的腧穴为以督脉为代表的阳经经穴。结论 ①针灸治疗AD的研究较为热门,但整体影响力不足,需加强多机构、多中心的协作交流;②针灸干预AD侧重于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薄弱,今后应规范治疗体系,强化大规模临床研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对原发性痛经进行针灸治疗的临床对照试验中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4年来对原发性痛经进行针灸治疗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或研究,总结和分析其取穴规律。结果纳入文献共85篇,治疗采用的腧穴分布于十四条经脉,其中足太阴脾经的使用频数最大(145次),其次是任脉(141次)。85篇文献中十四经腧穴频数位于前16位的依次是三阴交(84次)、关元(64次)、足三里(42次)、太冲(40次)、气海(39次)、合谷(35次)、次髎(31次)、地机(30次)、中极(25次)、血海(20次)、肾俞(19次)、归来(13次)、水道(13次)、脾俞(13次)、肝俞(12次)、阴陵泉(10次)。结论对原发性痛经进行针灸治疗经脉多用足太阴脾经和任脉,而穴位多用三阴交、关元和足三里,取穴治疗时应遵循局部、循经和辨证等取穴原则。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36例,按中医辩证,分型施以针灸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均进行胃镜、体表胃电图、胃酸和胃蛋白酶、血中胃泌素、血中前列腺素E及胃粘膜胃泌素细胞等理化指标检查.结果: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的效果,显效好转率达97.2%,临床症状消失率达97.0%.治疗后可使患者血中前列腺素E等防御性因子增强,使患者从胃内低酸转向正常状态,胃动力功能增强,胃电图幅值回升,并可促使胃泌素释放,有利于胃酸的分泌.结论:针灸治疗萎缩性胃炎简便经济,无副作用,见效快,疗效肯定,可重复性强,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世界针灸杂志》2021,31(4):302-308
ObjectiveTo search systematically the application situation of the outcomes in th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of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o as to provide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re outcome sets in treatment of periomenopausal syndrome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MethodsThe articles of RTCs on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were searched in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Wanfang Data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 (Wanfang), VIP Chinese Journal Service Platform (VIP), Pubmed, Excerpt medica database (Embase) and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ENTRAL) databases from January 1, 2010 to December 31, 2020. Two reviewers screened the articles, extracted data and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of outcomes in the eligible trials independently.ResultsA total of 9391 articles were retrieved initially and 79 articles of them were eligible, including 43 articles in English and 36 articles in Chinese. 115 outcomes were involved totally and collected according to 7 outcome domains, of which, the effective rate was the outcome with the highest use frequency. 35 articles reported adverse events and 17 articles reported the effect in followup.ConclusionAt present, the outcomes of RCTs on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in treatment wit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re big in divergence, absent in normalization and lack of indicators for long-term prognosis and economics outcomes, as well as have the issues on the incomplete reports on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primary and the secondary outcomes, safety indicators and followup outcomes. It needs to construct the core outcome sets 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discipline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trial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