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综述近年来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MGH)的机理,为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和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国内近年来针刺治疗MGH机理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与总结。结果针刺是通过影响性激素、免疫和增生的乳腺组织形态、基因蛋白表达、血流动力以及VEGF和b FGF等有关因子而起治疗作用的。结论针刺治疗MGH的机理是通过调节内分泌、免疫、基因蛋白表达、加速已增生的乳腺细胞趋向或恢复正常、改变乳腺局部血液流动等多途径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索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MGH)的优选穴位和配伍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Pubmed数据库2007-01-01—2017-10-01针刺治疗MGH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献,并建立数据库,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MGH的腧穴选用规律,包括腧穴使用频次、归经、分布、特定腧穴及关联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7篇文献,共使用腧穴60个,优选12个,分别为膻中、乳根、太冲、屋翳、足三里、期门、三阴交、肩井、合谷、肝俞、天宗和关元;优选经脉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厥阴肝经;常用腧穴主要分布在胸部和下肢;常用腧穴配伍有乳根和膻中、屋翳和膻中、足三里和膻中、期门和膻中、太冲和膻中、屋翳和乳根等17组。结论针刺治疗MGH取穴以膻中、乳根、屋翳为主穴,并以近治和远治相结合取穴,以足阳明胃经、任脉及足厥阴肝经为拓展选穴。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MGH)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VIP、万方和Pub Med 4个中英文数据库中针刺治疗MGH的临床文献,通过筛选,最终从纳入的153篇文章中建立针刺治疗MGH选穴频次及频次居前5位的选穴分析数据库,对选穴归经、分布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针刺治疗MGH的针刺组方共有85条,涉及穴位105个,频次居前5位的穴位为:膻中、乳根、屋翳、足三里、三阴交,其中频次最高的是膻中;针刺治疗MGH涉及十四条经脉及经外奇穴,使用穴位最多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肾经等;选穴主要分布在躯干部,以近部选穴为主。结论针刺治疗MGH最常选用腧穴为膻中、乳根、屋翳、足三里、三阴交等;多在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肾经取穴;主要以近部取穴为主。  相似文献   

4.
挖掘探索针刺疗法潜在优势治疗病症,以现有针刺机制研究海量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针刺神经-内分泌-免疫(NEI)调节网络网络,挖掘分析NEI网络响应子功能失调导致的疾病,构建"针刺—NEI网络及关键响应子—疾病"数学模型,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与技术预测针刺潜在适应症。结合针刺作用输入参数,构建"疾病发病机制—针刺NEI调控网络及关键响应子—针刺作用参数"三者的数学模型,通过数据挖掘方法,预测针刺潜在适应症的最佳治疗方案。为针灸大数据及精准医疗提供研究思路,促进针灸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乳乐冲剂对乳腺增生(MGH)大鼠乳房组织、泌乳素(PRL)及其受体(PRLR)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MGH提供参考。方法:将5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乳乐组、针药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外源性雌、孕激素联合刺激制作大鼠MGH模型。造模成功后第1天起各治疗组开始施予相应治疗方法。针刺组取甲(天宗、肝俞、足三里)、乙(屋翳、合谷、膻中)两组穴,每次针刺一组穴,两组穴交替;乳乐组灌服乳乐冲剂(柴胡疏肝散化裁),每次3 m L;针药组先行中药灌服(同乳乐组),再予针刺(同针刺组),均每日1次。连续治疗30 d后腹主动脉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检测血清PRL;光镜下观察乳腺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切片和SABC免疫组化法PRLR阳性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乳房组织形态学符合增生表现,与空白组比较,血清PRL含量及PRLR阳性表达显著增高(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乳腺组织增生均明显改善,PRL水平及PRLR阳性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其中针药组改善最为明显(均P0.05)。结论:针刺、乳乐冲剂、针药结合治疗MGH均有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PRL水平,抑制PRL与PRLR的结合,间接抑制雌二醇水平,从而使增生的乳腺得以复旧。相对于单纯针刺和口服乳乐冲剂,针药结合方案总体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在口服西药治疗基础上针刺联合自拟消结通乳汤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MGH)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内分泌激素与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方法纳入肝郁痰凝型MGH患者120例,采用对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口服枸橼酸他莫昔芬片,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联合自拟消结通乳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乳腺增生症状评分、肝郁痰凝症状积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分别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内分泌激素[雌二醇(E2)、孕酮(P)、催乳素(PRL)和黄体生成素(LH)]与血管生成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乳腺肿块大小及乳房肿块质地评分、肝郁痰凝症状评分、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E2、PRL、L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VEGF和F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服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联合自拟消结通乳汤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能提高临床疗效,可减小乳腺肿块大小和改善乳房肿块质地,减轻肝郁痰凝症状和疼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内分泌激素(E2、P、PRL和LH)与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FGF)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阅读动物实验文献,对其常用动物、造模方法及检测乳腺增生动物模型的指标变化进行分析。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Pubmed数据库检索与MGH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文献,共检索出97篇符合要求的期刊文献,并对其文献中相关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复制MGH动物模型常用的动物是雌性未孕大鼠,常用的造模方法为肌注雌、孕激素;判断动物模型复制是否成功的指标有乳腺组织病理形态观察、乳头的直径、高度。乳头高度、直径与疾病的程度成正比;乳腺病理组织镜下观察:导管上皮细胞增生层数增加;乳腺小叶数及腺泡数明显增多。结论:复制MGH动物模型常用雌性未孕大鼠,采用雌、孕激素肌注复制MGH动物模型的方法简便、安全、成功率及成活率高,乳头高度、直径及乳腺组织病理形态观察均可作为复制动物模型判断MGH的指标。该研究的指标范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针刺治疗乳腺增生腧穴配伍规律,为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 Med英文数据库等,对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合格文献,提取相关信息并建立数据库。利用频数统计及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的取穴配穴方法及腧穴配伍规律。结果经筛选,共纳入中文文献99篇,英文文献0篇,提取出101条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的针灸处方,其中7条采用单穴处方,94条采用配穴处方。配穴方法治疗中局部配穴有13条,远部配穴有2条,远近配穴有79条。复杂网络分析拓扑结构后发现膻中、屋翳、足三里、肩井是针刺治疗乳腺增生核心腧穴,局远配穴、上下配穴方法为其主要配穴方法。结论针刺治疗乳腺增生配穴多用于单穴,配穴方法以局远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乳乐冲剂对乳腺增生(MGH)大鼠血清催乳素(PRL)、雌二醇(E2)、孕酮(P)及其受体PRLR、ER、PR在乳腺组织中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部分作用机制,为筛选更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10只、针刺组11只、乳乐组10只和针药组9只。采用外源性激素联合刺激制备MGH模型。针刺组取甲、乙两组穴,1组/次,同时予以1.5mL/100g蒸馏水灌胃干预;乳乐组灌服乳乐冲剂,1.5mL/100g,同时予以抓取干预;针药组治疗方法同针刺组和乳乐组。治疗及干预措施均为1次/d。连续治疗30d后腹主动脉采血,ELISA法检测血清PRL、E2、P水平;光镜下观察乳腺组织HE染色切片和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组织PRLR、ER、PR阳性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乳腺组织增生明显,血清PRL、E2含量及乳腺组织PRLR、ER、PR阳性表达积分显著升高(P0.01),P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乳腺组织增生均有改善,PRL、E2含量及PRLR、ER、PR阳性表达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P0.01),P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且针药组PRL、E2含量及PRLR、ER、PR阳性表达积分较针刺组、乳乐组降低更显著(P0.05),P含量的升高也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乳乐冲剂、针药结合的治疗方法,对外源性雌、孕激素所致大鼠MGH均有效,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PRL、E2含量,升高P含量,抑制PRL与PRLR的结合,降低乳腺组织ER、PR表达水平,从而间接抑制E2水平有关。针药组总体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疼痛和炎性疾病是针灸临床适应证的重要范畴,并在国际社会广泛应用。既往机制研究多集中于针刺通过神经系统快速镇痛,针对慢性疼痛外周敏化的炎性反应机制研究甚少。本团队结合多年针刺穴位效应原理的前期基础、针刺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的相关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针刺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Neuro-endocrine-immune,NEI)网络及关键响应递质,调节靶器官病网络,进而达到抗炎镇痛的科学假说。团队建立了稳定的针刺足三里改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炎性痛效应平台;基于多时点、多位点、高通量检测NEI共有信号分子的多维数据及复杂网络分析,明确了针刺对机体NEI网络和下游免疫网络的调节作用,并计算分析出单核巨噬细胞为针刺效应的关键细胞;系统阐释了针刺可能通过调节淋巴结T细胞极化,调控靶器官M1/M2巨噬细胞极化,实现抗炎镇痛;发现针刺镇痛的新关键信号分子——趋化因子CXCL1,阐明了CXCL1/CXCR2脱敏介导的中枢镇痛新机制。本研究实现了从NEI网络视角挖掘针刺整体调节的关键物质,揭示了针刺抗炎镇痛的新机制和提供了针刺研究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离子穴位导入治疗乳腺增生病(MG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MG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中药离子穴位导入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乳房疼痛评分(乳房自觉疼痛程度评分、乳房触痛程度评分)、肿块评分(大小、质地、分布范围)及双侧乳房腺体厚度与导管直径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乳房疼痛评分、肿块评分及双侧乳房腺体厚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项乳房疼痛评分、肿块评分及双侧乳房腺体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4.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中药离子穴位导入是一种治疗MGH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四大中文数据库(CNKI、WanFang、VIP、SinoMed)和英文数据库(Medline、Cochrane Library),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12月,并辅以手工检索,纳入针刺治疗乳腺增生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由两名评价者独立筛选文献、交叉核对,评估偏倚风险,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5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1588例患者。针刺+中药组治疗优于中药组治疗,针刺+西药组治疗优于西药组治疗,其他结局指标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结局指标间异质性太大等)而无法得出结论。结论:基于本研究结果,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有一定的疗效,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但由于受到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限制,致使本研究结果证据质量较低,故在运用该结论时需谨慎。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和安全性还有待今后开展设计合理、实施严谨、报告规范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对“香附-郁金”药对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对香附、郁金的有效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并提取其作用靶点,再利用GeneCards数据库获取乳腺增生病相关基因。映射疾病靶点与药物靶点,通过STRING在线数据库构建关键蛋白之间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关系图;Cytoscape 3.8.0建立“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图,并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共获得“香附-郁金”药对33个活性成分,包括异鼠李素、槲皮素、豆甾醇等,与疾病潜在靶点取交集后得到88个共同作用靶点,包括ESR1、EGFR、PGR等,GO分析得到104个分子功能、41个细胞组分和1262个生物过程,KEGG通路分析主要涉及119条通路,主要相关通路为PI3K/AKT信号通路。结论:“香附-郁金”药对治疗乳腺增生病多成分、多靶点协同发挥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节人体内激素内分泌水平,从而发挥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作用,为临床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及统计学方法,分析并挖掘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16年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文献,运用Excel软件建立文献数据库。使用SPSS 20和Clementine12.0软件对针刺治疗乳腺增生腧穴处方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针刺治疗乳腺增生腧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3位穴位为膻中、太冲和足三里;以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穴位选用最多;常用穴位主要分布在胸腹部和下肢;重视局部选穴和远端取穴相配合;特定穴中五输穴的使用最多;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穴位间相关性最高的是太冲、膻中和足三里。结论:数据挖掘的结果与传统医学中针灸治疗理论的一般规律基本相符,能够反映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取穴特点及规律,为临床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选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近5年来针刺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了解近年来对于该病针刺疗法的研究现状,梳理归纳了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传统针刺疗法、电针疗法、针刀疗法、浮针疗法、刺络放血疗法、腹针疗法、夹脊穴截根疗法、平衡针刺疗法和壮医刮痧针挑排毒疗法等多种疗法,为进一步深入挖掘乳腺增生病的最佳针刺疗法提供思路,以更好的为临床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为主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共 60 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30 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电磁疗法,对照组口服三苯氧胺。治疗后检测黄体期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孕酮(Progesterone,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90.0%及 9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E2水平均下降,而P水平均上升,两组治疗后E2、P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结合电磁疗能调整乳腺增生病患者紊乱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内分泌功能,恢复乳腺组织正常的增生-复旧过程,并且其临床疗效与西药水平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规范化电针方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MGH)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对照两组,观察组主穴取甲、乙两组,并辨证配穴,加用电针。对照组针刺选穴针刺不带电。4个疗程后统计分析患者乳痛、乳块和全身症状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愈30例(75.0%),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治愈率19例(47.5%),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乳痛、乳块相关参数(大小、硬度、范围)和全身症状均改善明显(P<0.01),且观察组效果更优(P<0.01)。结论:应用规范化电针方案可明显提高MGH患者的疗效,且无副作用和并发症,可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从神经一內分泌-免疫(Nerve-endocrine-immune NEI)网络探寻针灸作用的机制,系统地分析了针刺调节NEI网络研究进展,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发现NEI网络是人体维持自稳态的生物学基础,存在着传递信息的共同介质,针灸调节作用可能是激活了NEI网络或其共同介质。针灸学是注重整体调节的系统性医学,系统生物学与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从系统把握和整体认识针刺网络调节效应和机制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实验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增生病是乳房的一种非炎症性疾病,以周期性乳房胀痛,乳房肿块为临床特点.好发于中青年妇女,是乳腺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属中医学乳癖的范畴.目前西医常采用激素及碘制剂等疗法,效果不甚理想.中医药治疗此病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有不少关于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实验研究,为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提供了实验方法和依据.现将近期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实验研究的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乳腺增生为女性乳房多发疾病,其病情缠绵难愈,近年来中药外用治疗效果肯定,同时具有操作简便、见效快、病程短、安全性高等优点。从近10年的相关文献看,中药外用的传统形式包括膏药、油膏、箍围药、草药、掺药等,依托于现代技术的有巴布剂、凝胶膏剂、橡胶膏剂、离子导入等。中药外用治疗乳腺增生的机制主要有调节内分泌代谢和激素受体水平、改善乳腺组织形态、影响自由基、调控基因等。参考文献61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