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眼针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并发吞咽困难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00例有吞咽困难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组和对照组。眼针组在对照组应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眼针疗法治疗,2周后观察吞咽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眼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针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并发吞咽困难有良好效果,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眼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探讨眼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能机理.方法选取自2005年12月-2006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起病3天内的90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眼针加基础治疗组和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断疗效;应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眼针组总有效率82.22%,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提示眼针组疗效优于基础治疗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眼针组由28.24±6.02mg/L降至12.79±3.87mg/L,对照组27.98±5.74mg/L降至18.65±4.26mg/L,治疗后两组水平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结论眼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是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内皮素(ET-1)、降钙素(CGRP)的影响,探讨眼针疗法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眼针组、对照组,眼针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根据中医分型辨证取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结果眼针组急性期总有效率为88.3%,愈显率为7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7%,愈显率为53.3%,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眼针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从血浆ET-1、CGRP含量变化看,治疗后两组血浆ET明显降低,血浆CGRP明显增高(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疗法辨证取穴,可以调节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ET、CGRP的含量,增加脑梗死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状态,是眼针疗法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海英  闫也  陈其维  车戬  赵用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459-1460
目的:观察施眼针前后局部脑血流和脑代谢情况,探讨眼针治疗脑梗死疗效机理。方法:用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观察30例脑梗死患者的局部脑血流量和脑的代谢能力。结果:①视觉观察和定量分析均提示眼针可改善脑梗死患者限局性缺血区的rCBF,激发脑细胞的功能活动。②中医证候评分有改善。结论:眼针疗法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其疗效机理是眼针能增加局部脑血流量。SPECT功能影像技术不但无损伤还能直观定量地反映脑部血流量及代谢情况,对研究针刺效应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眼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浆纤维蛋白原(TIB)水平的影响,探讨眼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自2004年12月-2006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起病7天内的12.0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眼针加基础治疗组和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断疗效;应用凝固法定量测定血浆FIB水平.结果 眼针组总有效率95.0%,基本痊愈和显著进步之和占50.0%,对照组总有效率65.0%,基本痊愈和显著进步之和占26.7%,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眼针加基础治疗疗效优于基础治疗;血浆兀B水平,眼针组由(3.89±1.02)g/L降至(2.53±0.81)g/L,对照组由(3.91±1.04)g/L降至(3.17±0.94)g/L,治疗后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眼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IB水平可能是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结合中医药临床或实验研究,探讨中医药治疗脑梗死后半身不遂的作用机制。方法借助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HPO数据库筛选脑梗死与半身不遂疾病靶点,运用STRING11.0数据库、Cytoscape3.6.1软件对靶点进行PPI网络构建,运用DAVID 6.8数据库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KEGG通路注释分析。结果对脑梗死与半身不遂现有的靶标进行分析后得到39个共有靶标,PPI网络图显示前10个联系最多的靶点是TP53、TNF、IL10、MMP9、SNCA、TGFB1、PTEN、MTOR、SOD1、ACTA2。GO富集和KEGG注释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脑梗死后半身不遂与抗氧化、抑制脑组织细胞凋亡、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血管再生、调节血脂代谢、抑制脑细胞自噬死亡、免疫调节等机制有关。结论中医药治疗脑梗死后半身不遂使通过上述潜在的"多靶点-多途径"来发挥作用,该研究为中医药治疗脑梗死后半身不遂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眼针治疗中风后遗症9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眼针治疗中风后遗症90例疗效观察黄晓洁,王建敏,王玉珍(解放军第465医院,吉林132011)主题词中风(中医)/并发症,眼针,偏瘫/针灸疗法,失语.获得性/针灸疗法中风后遗症是指脑血管意外后遗留的半身不遂、语言障碍、口眼歪斜等症,常常难以治愈,甚或...  相似文献   

8.
<正> 眼针,对半身不遂和身体各部的机能性疾病均有显效,而且针刺不同的穴区可以治疗身体不同部位的疾病,似乎有其特定的物质  相似文献   

9.
Zhou HF  Wang J  Cao TJ  Ju QB  Huang CY  Feng Y  Li YM  Li XN  Qu F  Dou WB 《中国针灸》2011,31(5):391-394
目的:验证眼针穴区与脏腑功能相关性,为眼针疗法辨证取穴原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中医分型辨证取穴,主穴:上焦区、下焦区;配穴:风痰火亢型加肝区、肾区、脾区,风痰瘀阻型加肝区、脾区,痰热腑实型加胃区、大肠区,气虚血瘀型加心区、脾区,阴虚风动型加肝区、肾区.利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观察眼针治疗前后病灶局部脑血流量变化.结果:眼针前病变区与对侧相应区域的感兴趣区(ROI)摄取比值为0.74±0.12,眼针后为0.91±0.08,眼针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针治疗后脑血流量明显增加.结论:眼针疗法辨证取穴可增加脑梗死患者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状态,从而证明眼针穴区与脏腑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眼针对脑梗死半身不遂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Barthel指数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96例脑梗死半身不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眼针治疗,取双侧眼部的上焦、下焦区穴,每天1次,每周5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MES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arthel指数,BI)的变化,比较两组间的疗效差异。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血浆内皮素的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3.8%(45/48)和79.2%(38/48),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为(13.29±1.45)分和(18.24±1.33)分,都明显低于治疗前的(28.44±1.45)分和(28.14±1.89)分(均P0.05);治疗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BI评分分别为(82.33±1.56)分和(63.34±2.14)分,都明显高于治疗前的(38.53±1.54)分和(38.14±2.56)分(均P0.05),治疗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浆内皮素含量分别为(54.55±11.48)ng/L和(62.44±9.88)ng/L,都明显低于治疗前的(78.24±9.25)ng/L和(78.14±10.78)ng/L(均P0.05),治疗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治疗脑梗死半身不遂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Barthel指数,提高综合治疗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有效降低血浆内皮素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1.
正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脑部供血障碍。脑梗死后常并发抑郁状态,临床表现为情绪低下,精神萎靡等,甚至出现自杀念头,严重阻碍患者的康复。脑梗死后抑郁多发生在恢复期,发生率为30%~50%~([1])。眼针疗法是指通过针刺眼部的特定穴位起到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2])。笔者临床实践中发现在眼区腧穴使用电针可提高单纯使用眼针的疗效,明显改善脑梗死后抑郁状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彭静山教授发明的眼针疗法和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因其疗效显著,已被临床广泛应用。2008-03—2010-06,我们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合眼针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68例,并与一般体针治疗68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眼针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是本医院2014年6月—2017年5月收治,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常规组,2组均36例,常规组采取药物治疗,试验组基于常规组增加眼针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对比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所有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恢复情况几乎相同(P0.05),经一段时间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缺损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眼针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临床效果较理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MD-802型微电脑半身不遂治疗仪主要用于治疗脑血管系统和脑神经疾病引起的半身瘫痪。祖国医学称为“中风”、“偏瘫”、“半身不遂”。现代医学称为脑血管意外,它包括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旧称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后遗症。发病时病势凶险,重则丧生,轻  相似文献   

15.
眼针疗法自20世纪70年代发明以来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已被肯定,石学敏院士创立的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临床应用也逐渐广泛,但二者联合应用有无协同和优势互补的作用尚未见有临床文献报道,因此,我们运用Brunnstrom六阶段评估法作评定,观察对比在药物与康复治疗基础上,眼针联合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脑梗死偏瘫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眼针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眼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眼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作用机理,探讨眼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的机理。方法眼针治疗组根据观眼取穴、循经取穴、病住取穴原则,取双侧肝区、肾区、上焦区,下焦区,并与体针组、单纯西药组进行对照观察。制作急性脑缺血家兔模型,通过测定血浆及脑组织中TxB2、6-keto-PGF1α、TXB2/6-K-P、Au及LPO含量,观察家兔急性脑缺血时及眼针前后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眼针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疗效甚佳,总有效率为96.26%,疗效优于体针组及单纯西药组,且疗程短、疗效迅速,可以收到明显的惠肢主动抬高的即刻效应。实验结果眼针组使缺血后血中增高的TXB2的含量明显下降,降到正常水平;可使TXB2/6-keto-PGF1α的比值明显降低,针刺前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接近假手术组的正常水平(P〉0.05);眼针治疗后LPO明显降低(P〈0.01)。结论眼针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中风后遗症在中医临床上极为常见,根据脑血管发病部位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包括半身不遂、语言謇涩、舌强、吞咽困难、口眼歪斜、精神意识障碍等。本文从体针、头针、电针、舌针、腹针、眼针等方面阐述不同针刺方法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丛科  教富娥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2):2015-2015
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病的最常见类型,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急性期进行有效治疗有改善预后,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笔者采用眼针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李辉  吕颖霞 《新中医》2014,46(6):178-180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配合语言康复训练对脑梗死致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28例,眼针组给予眼针疗法,康复组给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针康组给予眼针疗法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3组均治疗30天。采用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来评定患者的语言功能,作为诊断和疗效判定依据,观察患者失语商(AQ)、自发言语、口语理解、复述、命名4项基本语言功能及日常生活交流能力(CADL)。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口语理解、自发言语、命名及复述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后针康组患者自发言语、命名及复述评分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后眼针组患者命名及复述评分与康复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AQ和C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与康复组治疗后比较,眼针组CADL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针康组AQ和CADL分值均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眼针疗法和语言康复训练均对脑梗死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有效,但两种治疗方法结合治疗对脑梗死致运动性失语更有积极作用,且提示对自发言语、复述、命名方面的治疗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眼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眼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黄晓洁李凤山王玉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5医院132011)中风后遗症是指脑血管意外后遗留的半身不遂,语言障碍,口眼歪斜等症,常常难以治愈,甚或终生残疾,是针灸治疗的传统病种,临床取穴往往以体针为主。本文则采用随机对照的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