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帕金森病(PD)作为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中提早的干预治疗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PD的相关文献资料,综述针刺治疗结合中医“既病防变”的思想,认识PD的发病机制,把握治疗时间窗的重要性。从临床与基础研究两方面探索“既病防变”结合针刺治疗与PD发病进程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针刺疗法在PD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缓疾病进展,还对PD的发病机制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临床上基于“既病防变”的思想提早的介入针刺疗法,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传变以及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对于PD早期的治疗意义重大,同时对研究治疗PD等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隐匿,一旦确诊,尚无理想的可延缓和改善病情的药物和疗法。随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大型临床试验相继宣告失败,将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转移到预防上来对降低发病率和延缓病情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里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将"治未病"理论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程发展过程相结合,即健康阶段的未病先防、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前期的欲病救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阶段的既病防变。将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对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健康管理、慢病防控和老龄化具有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目前尚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有效治疗方法,治疗重点应转移到防治上。治未病理论对降低AD发病率、延缓其病程进展具有重要意义。AD病程历经AD临床前期、AD痴呆前期、AD痴呆阶段共3个时期,基于治未病理论,提出健康人群未病先防、临床前期欲病救萌、痴呆前期及早期既病防变的AD防治思路。未病先防以调养精气神、改善体质为要点;欲病救萌强调从虚、痰、瘀调控危险因素,从毒论治生物标记物;既病防变以补虚与祛实为原则,突出基于辨证论治的中药复方的长期使用,从而充分发挥中医药对AD的防治效果和优势。  相似文献   

4.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临床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社会老年化进程的加快,AD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西医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可以终止或逆转其发病进程,而"嗅三针"疗法能够改善早期AD的临床表现,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文章通过查阅古代文献、现代科研进展及课题组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从中医理论依据、基础与临床研究等方面来探讨"嗅三针"治疗AD的特色与机制。"嗅三针"治疗AD的主要优势在于"嗅三针"疗法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形成一套延缓AD发病进程的新理念、新方法,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非药物疗法防治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老年慢性疾病有着患病人数较多、患者时间较长、治疗成本较高、服务需求量较大的疾病特点,对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严重影响。在老年慢性发展的过程中,均会有一段较长的病情发作前期,在疾病前期,医护人员应采用中医治未病理论针对性给予老年慢性患者健康指导、使患者发病进程得到延缓,降低老年患者慢性病发病几率。对治未病理论对老年慢病管理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采用治未病理论对老年慢病患者进行管理护理干预,加强患者对身体保养、正气培养、既病防变和慢性病延缓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6.
以既病防变的宏观治病思路深入剖析,探讨其与自噬可能存在微观联系。认为自噬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性的细胞死亡,对维持细胞及机体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自噬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中医既病防变理论包含了早期治疗及防止传变两层含义,抓住宫颈癌前病变这一黄金期进行调控的思路,与中医"既病防变"理论不谋而合,从中医微观辨证角度探讨,自噬机制与人之"正气"相类,自噬维持的稳态即"阴平阳秘"状态,既病防变理论原则下需要早期扶正制邪及平衡阴阳,防止疾病传变,当下中医药对细胞自噬的调节作用已有一定的实验论证,但证据不够充分,其中的调控机制仍亟待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盛病防危、新愈防复五个方面,即预防为主、早期治疗,掌握疾病发展趋势、控制病情恶化.骨质疏松症属中医"骨萎"、"骨痹"的范畴,病因主要归于肝肾亏虚、脾虚、血瘀.以"治未病"的理论指导来提高峰值骨量、延缓骨量的丢失,以期达到降低骨质疏松发病率,减少患者骨痛和骨折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境界和精华,也是现代预防医学的最高体现,其基本内容主要涉及"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即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发病早期则积极干预、治疗,防止疾病加重、传变,并促进疾病的愈合,病情向愈后采取对应措施防止疾病复发。"治未病"理论的精髓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对于疾病的防治意义非凡。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为临床常见病,因其高发病率和高癌变率,受国内外学者广为关注,降低CAG发病率、预防癌变、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减轻患者精神负担至关重要。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分析CAG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改善广大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其痛苦,同时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匿且呈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AD患者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CI)和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BPS),并可能伴有日常功能活动障碍等症状。目前,西药疗法为AD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此法只可延缓患者病情,且副作用较多。最新研究认为,针刺疗法对于AD患者CI和BPS等症状具有改善作用。因此,本文对近二十五年针刺对比西药改善AD患者CI和BPS的文献进行梳理,将从针刺方法、针刺选穴、治疗时间以及针刺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针刺对轻中度AD患者的CI和BPS治疗效果显著,并探讨分析了相应的治疗方案,为针刺治疗AD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趋势及发病率均有所增加,而现代医学对该病没有特效抗病毒疗法,而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该病的养生防护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不同阶段所采取的措施及注意事项,来阐述治未病思想在病毒性心肌炎养生防护中的作用意义,以期为该患者人群提供理论支持及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传"、"瘥后防复"这四方面的认识,将"治未病"与防治肾脏病紧密联系起来,旨在提高人们对肾脏病的认识,将疾病治疗的重心放在发病之前,并对肾脏病发生、发展和各个环节进行提前干预,可以降低肾脏病的发病率,显著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展,推迟进入透析的时间,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医“治未病”疾病康复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未病"理论含三种境界,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在疾病的康复阶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疾病不仅要治,还要促进康复,防止复发或发展,中医"治未病"强调慢病康复的治疗,并有特殊优势。中医"治未病"理论广泛应用于慢病康复,并初见成效。"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对疾病康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田玲  孙伟 《湖南中医杂志》2019,35(7):108-110
慢性肾脏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对其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发生;既病阶段,防止疾病传变;病愈之后,防止疾病复发。本文从"治未病"思想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探讨中医药在防治慢性肾脏病中的作用,为中医药预防医学提供一定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4.
挖掘探索针刺疗法潜在优势治疗病症,以现有针刺机制研究海量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针刺神经-内分泌-免疫(NEI)调节网络网络,挖掘分析NEI网络响应子功能失调导致的疾病,构建"针刺—NEI网络及关键响应子—疾病"数学模型,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与技术预测针刺潜在适应症。结合针刺作用输入参数,构建"疾病发病机制—针刺NEI调控网络及关键响应子—针刺作用参数"三者的数学模型,通过数据挖掘方法,预测针刺潜在适应症的最佳治疗方案。为针灸大数据及精准医疗提供研究思路,促进针灸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  相似文献   

15.
探讨治未病理论在慢性病护理中的应用,用治未病理论对慢性病患者预防和护理进行指导,强调患者应注重保养身体、培育正气、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延缓慢性病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思想源于《内经》,该理论在卵巢功能早衰(POF)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分析其所阐述的思想,笔者归纳为未病先防、将病先调、既病防变、瘥后防复4个方面。根据该思想,结合POF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理念,发挥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优势,通过畅情志、善饮食、慎起居及中医药干预,对延缓卵巢功能过早衰退,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疗效。方法收集110例稳定期COPD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在7—8月进行温阳益气散寒方穴位贴敷疗法。结果 110例COPD患者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显效21例,有效76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8.18%。结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以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中医经典的"治未病理论"含义概括起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临床过程中刘明教授深刻领会"治未病理论"含义,将其贯穿于下肢静脉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多个环节,能指导下肢静脉系统疾病的防治,降低疾病发生率、防止并发症出现、防止疾病复发,从而降低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应贯穿于防治肿瘤的始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晓羽 《光明中医》2010,25(3):348-350
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分别从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等方面论述了治未病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以慢性复发性结肠炎症为特征的肠道疾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西医对此类型的疾病治疗效果不佳。中医认为IBD病位在肠,与脾相关,其基本病机为湿热蕴肠,气滞络瘀。针刺疗法具有显著改善IBD的作用,该疗法能够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抑制肠上皮细胞凋亡及修复黏膜上皮屏障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疗效显著,具有个体化及整体化的优势。因此,现基于内质网应激理论,探讨内质网应激在IB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针刺疗法调控内质网应激治疗IBD的作用机制,以期为针刺治疗IBD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