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巍  张洁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3):195-197
透灸法是指通过艾灸使灸感透达深部组织的施灸方法。灸感的表现多种多样,可表现为随灸量的增加由线状逐渐加宽呈带状,从施灸的部位向机体深部或施灸的远端传导,当达到一定的灸量时,又从深部或远端逐渐退回施灸部位,施灸部位出现温热感:在施灸的过程中,局部出现肌肉的跳动、明动,或局部有舒适感、痛感、沉重感、痒感、红斑,甚至全身汗出等。最后局部出现均匀的潮红汗出,每次施灸一般需要50min。  相似文献   

2.
王强梅  高明  李少雄  王波  徐刚  温军玲 《中国针灸》2023,(11):1269-1274
目的:利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观察艾条温和灸与红外线温和灸引起的外关穴皮肤血流灌注量变化,比较两种灸法施灸过程中与撤灸后的微循环效应,探讨灸法的量效关系。方法:纳入24名健康受试者,于左侧外关穴分别进行艾条温和灸与红外线温和灸,在穴区皮肤温度达到(44±1)℃开始计时,保持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进行两种灸法干预。采用插值法将20 min施灸过程分解为5、10、15、20 min 4个时程依次进行,每位健康受试者均完成8次试验,不同时程的试验间隔24 h以上。采用TES1306型热电偶测温仪监测两种灸法干预10 min时程左侧外关穴皮肤表面温度。采用PSIN-01087型激光散斑血流仪监测每次试验灸前1 min,施灸5、10、15、20 min,撤灸后连续20 min左侧外关穴皮肤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结果:两种灸法施灸过程中左侧外关穴皮肤表面温度均在(44±1)℃范围,两种灸法穴位皮肤表面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灸法施灸5、10、15、20 min 4个时点的左侧外关穴MBPU均较灸前升高(P<0.05,P<0.01);与灸10、15、20...  相似文献   

3.
透灸法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高希言 《河南中医》2007,27(9):33-34
透灸法是指通过艾灸使灸感透达深部组织的施灸方法。灸感表现:当艾灸灸到一定程度时,灸感从施灸的部位向机体深部组织或施灸的远端传导;或在施灸部位出现肌肉的跳动、胭动;或灸后局部有舒适感、痛感、沉感、痒感、红色斑块,甚至全身汗出等,灸至局部出现均匀的潮红、汗出时,为最佳灸量和效果。观察发现,施灸量与疗效关系密切,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天灸是灸法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敷贴药物对穴位或患处皮肤的刺激,使其自然充血、潮红甚则发泡而发挥疗效。天灸自古以来被用于多种疫病的防治上,近代研究也表明天灸对肺功能及免疫调节具有改善作用,多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上。天灸具有操作简单、无烟施灸、安全有效的优势,能增强机体非特异和特异性免疫功能,临床上应重视天灸在治未病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天灸在临床中的应用及相关机制研究展开论述,以期挖掘其在现代新型传染疾病中重大价值与潜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神灸经纶》一书关于灸法理论的条文,分析关于灸法的学术思想,为灸疗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指导。方法:整理《神灸经纶》关于灸法的条文,从条文中整理出该书关于灸法各方面的描述;同时从施灸原则、选穴特点、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神灸经纶》谨遵按序施灸和辨证施灸的施灸原则,采用隔物灸和特殊灸法治疗急症和内外妇儿各科疾病,临床应用广泛。结论:将《神灸经纶》中关于灸法的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对现代针灸临床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孙泽宏 《中国针灸》1996,16(3):54-56
间接灸法现代临床进展孙泽宏(安徽省铜陵市有色职工总医院针灸科,244000)主题词间接炙间接灸,又称间隔灸,是指不直接在皮肤上施灸,而将文注置于姜片、蒜片、食盐或药物等上面点燃施灸的方法。根据文炷与皮肤之间村隔物的不同,可分为隔姜灸、隔盐灸、附子灸、...  相似文献   

7.
施延庆化脓灸法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延庆化脓灸法的经验314001浙江省嘉兴市中医院王寿椿施延庆主任医师擅用化脓灸法起沉疴、疗顽疾,疗效显著。他认为化脓灸在辨证选穴正确前提下,临床取效是以取穴必准、施灸必熟、灸疮必发为三大要素。现将侍诊所录整理介绍如下:取穴必准《千金方》说:‘灸时孔...  相似文献   

8.
古今灸材及灸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文献资料就古今灸材及灸法作一比较,以期推动灸法的应用与发展。古今灸疗临床施灸材料中艾占主要地位,其他材料辅之。在现代临床中,灸法出现频率居前3位的是艾条灸、艾炷间接灸、温针灸,这3项的累积频率达64.98%,而化脓灸仅占1.1%,居第17位。由此可以看出,在灸疗临床上化脓灸的使用减少,其他灸法应用增多。古代文献中间接灸法所应用的间隔材料种类繁多,其中以蒜、盐、豆豉饼、附子、姜占主要地位。现代临床文献中艾炷间接灸法所应用的间隔材料减少,以姜、药、蒜、盐占主要地位。古今文献对比,可以看出现代间接灸间隔材料的种类减少;隔蒜灸的应用明显减少,而隔姜灸和隔药灸的应用明显增多。古今对灸量都相当重视,古代医家多根据患者年龄、体质,施灸部位,病情、病性,艾炷大小,灸感,施灸次数,天时、地理,发灸疮与否及灸疮的颜色来定施灸的灸量;而现代人所掌握的灸量,多是在古代灸量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适用于现代临床的方法,是以艾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艾条的大小,施灸时间的长短,施灸的频率,施灸的疗程以及灸感等来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整理甘肃武威、居延出土汉简中灸法相关内容,对其临床应用情况和特色进行了总结。武威汉简主要记载了灸法禁忌,涉及年龄禁忌和时日禁忌;居延汉简主要记载灸背部腧穴的方法,临床强调依腧穴施灸、单穴施灸,并对施灸量有明确要求,初步呈现了汉代甘肃等西北地区灸法的应用和发展情况,对促进出土汉简灸法文献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笔者多年临床实践齐灸法是在古代灸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整理介绍如下。一、齐温灸法:该法是在用艾灸温和灸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的穴位,约距1~2厘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再在六位循经线上,每个穴位上下各1厘米处再进行熏灸、一般每穴约灸5分钟,在每穴上下1厘米处再各灸5分钟.实际是每穴熏灸15分钞左右,使艾灸处的皮肤呈红晕为宜。功效:有温散寒邪、通经止痛之效。适应症:风寒湿痹证,痿证等取穴:1、痹证:肩 、曲池、外关、次 、阳陵泉、承山、悬钟…  相似文献   

11.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其语言深奥典雅,风格隽秀,是中医古籍中运用修辞的典范。其修辞现象既是文字运用的一大特色,又是翻译的难点所在。故基于比喻、摹声、讳饰、谐韵等辞格角度,探讨如何依据题旨情境,在英译中实现本体与喻体、声象与物象、词形与韵律的有机结合,从而一方面清楚表达语义和逻辑关系,创建合理的结构形态和组织形式,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展示中医内涵与文化意蕴,在译语中构建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和情感意境,实现“形与意”“情与理”的符号转换,具有良好的学理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羊膜移植术和自体结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比较两者的优缺点。方法:将362例482眼翼状胬肉随机分为A(250只眼)、B(232只眼)两组,两组于显微镜下切除胬肉组织后,A组采用羊膜移植术,B组采用自体结膜移植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两组疗效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角膜创面上皮平均愈合时间,A组平均4.52天,B组平均4.25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复发25只眼,复发率为10.0%;B组复发7只眼,复发率为3.02%,P<0.05;A组Ⅰ级、Ⅱ级外观175眼(70%),B组Ⅰ级、Ⅱ级外观197眼(84.91%),P<0.05,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结膜和羊膜移植应用于翼状胬肉术中,降低手术复发率,自体结膜移植优于羊膜移植,在具体应用和病例选择上要具体对待。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惠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治未病的渊源;治未病思想的实质内容;“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治未病”临床研究进展等几方面解释治未病。  相似文献   

16.
肾阳虚与血瘀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肾虚与血瘀之间的发展变化规律,为补肾活血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制作肾阳虚动物模型,选取Wistar大鼠37只,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观察动物外观、一般体征、脏器重量和血脂等改变。结果模型组动物皮毛稀疏,精神萎靡,懒动,大便溏稀,耳垂毛细血管紫暗;模型组肾上腺、精囊腺的重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血清睾酮含量降低;模型组血清TC和LDL-C明显增高,TG增高不明显,HDL-C降低。结论肾阳虚同时伴有血瘀,血瘀时间的延迟可出现肾阳虚。  相似文献   

17.
论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与评价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中药药理学在中药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中药药理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学科发展滞后,研究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整体研究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不足,作者较系统地提出了相应对策,其内容包括加速学科自身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培训和研究基地,更新观念,调整思路,加强学科合作,加大投入,改善科研条件,引入高新技术,建立中药药理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学术性是中医药学存在的基础与发展的根基,本文试从重视中医药学术传承、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紧密联系临床实践、夯实学术立足之本,加强科研创新工作,积极倡导学术自由,衔接学术产业链条、反哺中医药学术发展等4个方面就促进中医药学术的发展思路进行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加强药品质量管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建立药品质量六重把关体系,从药品采购、药品入库、药品检验、药房领药、药房发药、临床用药等六个方面进行规范,严把药品质量关.结果:通过建立药品质量六重把关体系,加强了药品质量管理,杜绝了差错与纠纷.结论:建立药品质量六重把关,保证了我院的药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了医院的信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寻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取穴规律。方法:检索CNKI、VIP,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取穴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统计描述。结果: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针灸穴位共计72个,使用频次为1005次;所用腧穴归属为督脉、足少阳胆经、经外奇穴、足太阳膀胱经及足阳明胃经频次最多,其累积频率达82.29%;其中风池穴的频率为19.11%;夹脊穴的频率为17.13%;百会穴的频率为12.3%,三穴累积频率达64.28%。结论:针灸治疗本病,以疏通局部经络,调节阴阳气血,临床选取督脉、足少阳胆经、奇穴以及风池、夹脊、百会三穴治疗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