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内经》修辞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勇 《陕西中医》2009,30(1):93-94
《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成书于2000多年前,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确立的标志。有“医家之《灵》、《素》,即儒者之《六经》”之说。然其辞古,其义奥,读者常难达其意。从修辞方面进行研究是准确理解其中医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以帮助读者品味鉴赏我国先人用语之精妙。《内经》较早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广博深奥的医学内容,是古代医籍中运用修辞的典范。本文将着重讨论《内经》中关于疑问与省略两种修辞方式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以《黄帝内经》为例在语用顺应论观照下对中医典籍翻译进行尝试性阐释。从语音顺应、词汇顺应、句子顺应、修辞顺应以及语境顺应等层面对《黄帝内经》5个译本进行鉴别比较,提炼出中医典籍翻译的顺应性策略,提出在翻译活动中译者的行为和思维必须顺应翻译过程中不断动态形成的语言结构环境、认知语境和关怀目的与读者的认知心理以便实现中医典籍翻译的意义与文化传递之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3.
“腠理”一词多次出现于《黄帝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是一个重要的中医概念;然而在论述其内涵时多易与“皮肤”“玄府”等概念混淆。通过整理《内经》《伤寒》《金匮》等典籍中有关腠理的论述,在三个概念的对比中阐明其本义,进而初步探索运用“腠理”概念进行诊察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的英译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学界较少对刘国辉译本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以刘国辉《伤寒论》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并探讨其翻译特色与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虽然该译本尚有不足之处,但总体来看该译本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如借助西医术语进行归化翻译,使用汉语拼音进行异化翻译,增加副文本进行深度翻译,统一修辞手段与增补词语以实现对等翻译,达到了介绍《伤寒论》医学理论、传播中国文化的效果,这正是译者重视读者的接受度与译文忠实度翻译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5.
《周易》与中医密切相关,自古就有“医易同源”之说。《周易》对中医藏象学说有着深厚的影响。藏象学说依据《周易》“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的“立象以尽意”来揭示脏腑内在生理病理的本质,并且大量地运用《周易》这种取类比象的方法来阐明中医基础理论中许多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其发生发展中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医经典著作如《内经》、《伤寒论》中常以“X日”、“XX日”描述、预测病邪的侍变和疾病的转归,其理论依据是肇始于《易经》中以“七日”为周期数所象征的阴阳变化规律。对于《内经》、《伤寒论》中关于疾病转归、预测日期的描述,应把握其象征意义,结合天时地理、人的体质强弱、人的性别年龄等因素分别具体理解。  相似文献   

7.
张其成 《国医论坛》1991,6(6):12-14
近来,海内外出现一股“医易研究”热.中医与易学(不仅仅是《周易》)的关系的确密不可分,两者的相关研究对促进中医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然综观此项研究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研究只在“医易同源”、“医易相通”上下功夫,在易理与医理的圈子里打转.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①认为中医整体观来源于《周易》天人合一思想;②认为中医辨证论治来源于《周易》阴阳消长、刚柔进退的变易思想;③认为中医的辨证方法、直观悟会方法、类比思维方法皆源于《周易》;④认为《周易》的阴阳学奠定了中医学基础;⑤认为中医五行学说源于《周易》;⑥在易学象数与中医运用方面,虽有涉及但较薄弱.前五个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修辞方法研究是《黄帝内经》语言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学问,是从修辞学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中医古代典籍研究的推进。从《黄帝内经》有关修辞方面的研究资料进行概括,对《黄帝内经》修辞方法研究的意义进行分析,综述了《黄帝内经》修辞研究的概况和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基和灵魂,《红楼梦》中包含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容与专业知识,是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的学习基础,也为中医护理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本文从中医护理的特点、基本理论、评估方法、方药基础知识等方面探索整理《红楼梦》中的中医护理学术思想与内容,探究其深层的中医护理内涵及在生活起居、情志、饮食方面的护理方法,期望能够在中医护理教学中援引举例提高教学效果,在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同时,培育护生中医药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国家已经把“中医现代化”写进了《中医药条例》,因此,我们不要再在中医要不要现代化问题上去争论了,也不要总在中医药是否“科学”、是否“保守”的争论上纠缠不休,这既耗费了中医研究的精力、财力和时间,也影响了不少人学习、研究中医的热情和信心。但是应如何进行中医现代化建设,则应加以探讨。1中医现代化必须坚持维护中医药的主体地位当前,中医研究中有一种倾向,就是片面地追求“现代化”而忽视了“中医”是现代化的主体,认为现代科学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灵丹妙药,而忽略了对中医自身规律的探讨和研究。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  相似文献   

11.
中医作为祖国传统医学和中国文化典型,其医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利用和传承引发各界的关注,中医语言中弥漫的隐喻思维吸引了来自中医学、语言学、哲学等多学科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本文试图对前人的中医隐喻研究成果做一个梳理和分析,探讨中医隐喻的研究价值以及中医语言和中医理论新的诠释方式。目前中医隐喻研究有宏观上从语言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视角进行的研究,有中观上针对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病机病因和中医治病方略的研究,还有微观上的中医典籍语言和中医常用术语的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多学科系统化研究是今后中医隐喻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对中医病因病机语言中的战争隐喻进行研究。主要以中医经典为研究语料进行举例,通过整理与分析,认为中医病因病机语言中普遍运用了战争隐喻来认识、理解和表达疾病过程,构成了"疾病是战争"这一基本的概念隐喻,其认知基础为疾病和战争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其哲学基础与古人的社会生存体验密切相关。战争隐喻成为中医约定俗成、习以为常的语言表达,是理解和表达中医病因病机语言不可缺少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五行学说是一个建构型隐喻系统。目前隐喻视角下的五行学说研究,主要集中在五行的隐喻认知、隐喻类型、隐喻认知系统的构建等方面。本文通过对以上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后,指出了目前五行学说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认知科学背景下,从中医学、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的立场对五行学说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特别是进行相关理论的实证研究,如应用行为学、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方法,论证五行理论中五音五色的配属关系,或发现五音与五色新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比喻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通过喻生理、喻病理、喻四诊、喻病名、喻药物、喻方剂、喻治法等,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邃的道理通俗化,证候描述形象化,多学科、多角度挖掘中医学深奥的学术思想,是传承创新中医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类普遍利用容器隐喻去认识、理解一些抽象概念。本文以中医经典古籍为研究语料,举例说明中医语言在容器图式抽象结构的基础上,普遍运用了容器隐喻来表达身体及其部位、器官、腠理汗孔、藏府、经络等较为抽象和复杂的中医概念,从而建构了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机制的中医理论体系。本研究不仅证实了认知语言学容器隐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性,也印证了中医语言具有概念隐喻的认知特征。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五行学说、具身认知研究领域现状提出研究五行学说的策略与方案。在具身心智——认知科学的背景下研究五行学说这一理论建构型隐喻,探索五行学说为中医药理论提供认知框架与建构概念基底的作用,揭示五行学说具有的“归纳开放性”及其“可拓展性”,即其暗示的进一步研究策略与运用创造性推理来生成新奇的富含有价值信息的可能。应用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认知逻辑学的方法,考察木、火、土、金、水概念隐喻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建立;以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构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轴心展开多方位的探求,探讨五行学说视域下的中医藏象、病机、治法、五色、五味、五时、五方等概念的隐喻特征。本研究以中医经典或名著原文为语料,应用概念隐喻理论、概念原型理论、概念整合理论、隐喻逻辑探求中医藏象、病机、治法等概念隐喻的形成;分析其工作机制;探讨中医藏象、病机、治法等概念隐喻逻辑特征;昭示五行学说影响下中医概念隐喻的心理、语言、逻辑基础;明辨这些概念隐喻从哪里来,它又将引导我们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17.
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以"湿邪"概念为例探讨了中医"六淫"概念隐喻。将中医"湿邪"的特征和致病特点与自然界之"湿(气)"的特征进行类比,认为中医"湿邪"概念的形成来源于自然界之"湿(气)"概念的跨域映射;进一步说明了中医"六淫"病因概念并非实体或具体概念,而是古人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在身体体验的基础上根据人与自然界相似性的心理联想,不自觉地将自然界中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具体概念通过隐喻的认知手段跨域运用到病因领域而形成的抽象概念。中医"六淫"概念范畴经历了由真实病因向隐喻病因转变的历史过程,具有隐喻的认知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李湛  贾春华 《中医杂志》2022,(3):201-205
隐喻是中国古代医家认识人体的主要方式,建筑隐喻在其中承担了尤为重要的角色.古代医家基于人体结构与建筑相似的空间特性,将人体看作建筑,逐渐发展出"人体是建筑"的基本隐喻.从庭院外观与面部特征、建筑之门与人体之门、庭院内部与人体脏腑三个方面解析古人运用建筑建构人体的隐喻认知过程,发现人体面部和脏腑与庭院式组合建筑的布局相似...  相似文献   

19.
"时脏相应"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藏象学说的特色之处。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四时"可以被看做一个与"阴阳五行"同等重要的"认知模型","时脏相应"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以经验体验为基础,以相似性为纽带,以四时为始源域,以五脏为目标域构建的概念隐喻。关于"时脏相应"概念隐喻的诠释,需要借助"可能世界"理论,以"肾应冬"为例,是以"冬的世界"构建"肾的世界",是一种隐喻重描。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中出现大量隐喻有着认知、心理和语言等方面的原因。认知需要是《黄帝内经》中隐喻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受当时科学水平和认知方法的局限,人们自然会通过隐喻来表达各种抽象概念,即“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从心理方面来看,当时的思维和语言并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医家们被迫选择隐喻的思维方式,借助熟悉的事物来认知和表达抽象的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疾病规律,使得人们在心理上轻松自在。《黄帝内经》时代的语言有限,人们借助“以己度物”的隐喻思维和认知方式表达特定概念或者新概念,揭示隐喻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揭开中医语言的神秘面纱,了解中医学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思维方式,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医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