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赵京生  姜姗 《中国针灸》2022,(8):935-941
《难经》是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另一中医理论典籍,对主要出于《黄帝内经》的理论进行诠解与阐发。五输穴是常用的一类重要腧穴,《难经》所提出的“五输主病”,在针灸腧穴的理论和运用上都对后世具有重要影响,但经考证,实际却只是从五行学说推演的一种虚构。通过深入分析其理论建构的源头与方法,考辨、发现具体主治病症来源,明确该理论谬误所在;继而对比《内》《难》中五输应五季的根本差异,深入发掘《黄帝内经》五输与季节关系的社会观念背景,进一步从理论推衍方法上佐证《难经》五输穴主病的问题所在,从而形成对其意义与价值的理性判断,避免盲目实践。  相似文献   

2.
《难经》五输穴主治作用临床发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的统称。由于五输穴取穴简便,操作安全,适应证广,疗效显著,故在全身腧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深受古今医家之推崇。古代文献对五输穴最重要的论述当属《难经·六十八难》,该篇明确指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  相似文献   

3.
五输穴浅解     
一、五输穴的源流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循行过程中分布于人体肘、膝以下出、入、流、注的五个特定穴。即:井、荣、输、经、合。五输穴的名称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这是说人体的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在全身上、下升降循环周转出、入、流、注运行,其气均发于五输之中。《灵枢·官能》:“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明确指出只有了解五输穴的功能,知道脉气的运行道理,才能便于临床应用。五输穴是一种要穴归类法。历代针灸家从人体几百个穴中精选,为了以少带多便于临床应用,总结了许多简便选穴归类法。但这种归类法的应用,早在《内经》中已经提出了,这就是五输穴。二、五输穴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正>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一些腧穴。包括五输穴、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郄穴等,共130个。在针灸腧穴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略考其源流。一、五输穴:五输穴的名称最早见于《内经》.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叙述其意义,及和脏腑之间的关系。《灵枢·本输》篇具体指出了穴名与部位,《灵枢·根结》篇详述了三阴三阳经根结的部位与穴名;又列举手足三阳经的根、溜、注入的主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论述了五变分主五输以及五变与五输相应的针刺法则。《灵枢·卫气》篇列举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的标本部位等.《难经六十二至七十九难》更进一步详细解释了它的使用方法。二、俞穴、募穴:《灵枢·背俞》:篇载:“五脏之俞出于背者”。是对背俞穴的最早记载,文中不但指出其上下定位,还指出其横开分寸:“皆挟脊相去三寸所”。紧接着强调,“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这种按其俞穴之处,必“痛”而“解”的取穴方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浅谈五输穴     
特定穴为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一部分腧穴,而五输穴则是特定穴中一大类型,在腧穴学上占有重要地位。笔者在从事教学和针灸临床过程中,深感到这部分内容重点腧穴多,临床应用广,治疗效果好,实属腧穴理论重点之一。但由于其数量多,应用较灵活,往往使初学者难以掌握,又使其成了难点,为此,笔者愿和同道一起,共同来学习和探研五输穴。一、五输穴的意义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的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又名本输穴。其名称之来源,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谓“所出为井,所溜为荥,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黄帝内经》、《难经》中对井、荥、输、经、合五输功能主治的有关论述,认为井、荥、输、经、合五输不仅是指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更是指经脉循行中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部位。《黄帝内经》、《难经》中论述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的主治作用,实际上与经脉循行中井、荥、输、经、合五输五个特定部位的功能特性密切相关。后世医家片面地只把井、荥、输、经、合五输理解为特定穴中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忽略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的主治作用与经脉循行中井、荥、输、经、合五输五个特定部位的功能特性之间的密切联系,结果导致了对井、荥、输、经、合五输穴主治作用的曲解。  相似文献   

7.
五输—经别循行系统“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建伟 《中国针灸》1994,14(3):47-49
本文针对五输循行与十二经脉循行的矛盾之处进行了探讨,认为两者并非同一系统。提出了五输、经别循行同一体的论点,由此设想建立一个在十二经循行以外的,相对独立的经络循行子系统,即五输──经到循行系统。其意义在于为"根结"理论填补较为实际的内容,也为五输穴广泛的治疗作用提供更直接、合理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针对五输穴循行与十二经脉循行的矛盾之处进行了探讨,认为两者并非同一系统。提出了五输、络脉为同一循行体系的论点,由此设想建立一个在十二经循行以外的,相对独立的经络循行系统,即“五输穴—络脉循行系统”。其意义在于为五输穴的治疗作用提供更直接、合理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五输穴经过前人长期实践 ,不断探索 ,逐渐在腧穴学中自成为体系 ,并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有十二经“要穴”之称。1 五输穴的分布次序五输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穴 ,简称“五输”穴。其分布次序是根据标本根结的理论 ,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古代医家把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 ,比作自然界的流水 ,以说明经气的从小到大 ,从浅到深 ,从远到近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如经气所出 ,象水的源头 ,称为“井” ,其脉气浅小 ,穴位多位于四肢爪甲之侧 ;经气所溜 ,象刚出的泉水微流 ,称为“荥” ,其脉气稍大 ,穴位在指 …  相似文献   

10.
1.五输的名称:“五輸”的名称,数見于《内經》,如《灵枢》九針十二原篇:“二十七气所行,智在五腧也。”本输篇:“五輸之所留,六府之所与合。”順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余聞刺有五变,以主五输。”官能篇:“明于五腧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等等。但是这几篇所說的五输,包括了两种含义:一是指五藏的井、榮、俞、經、合二十五穴而言;一是指五藏、六府的井、榮、俞、原、經、合、全部穴位而言。我們现在通称的五输,是取后者的含义。(俞字有从肉旁;有从車  相似文献   

11.
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方法与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坐骨神经痛的各种针刺治疗方法,为进一步探讨与研究有效、简便、易操作、规范的治疗坐骨神经痛最佳针刺操作方案,提供思路。方法:将近年来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合整理,介绍了病因、病机、刺灸法、穴位选择以及作用机理等方面,重点介绍了针刺神经干的优势。结果:针刺具有良好的镇痛效应、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提高神经细胞的氧利用率,促进炎症消退,减少纤维瘢痕的形成,为神经功能和组织机能恢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临床上刺灸法及选穴繁杂,操作不规范,难以真实客观评价量效关系及指导临床。结论:直接针刺坐骨神经干治疗坐骨神经痛,优于循经取穴针刺法。对针刺方法的研究必须符合现代针刺研究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并在临床上制定出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最佳操作方案。  相似文献   

12.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病因病机与五脏功能失调相关。五脏俞是五脏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是五脏之气转输流注于全身的枢纽,且五脏俞接近内脏,作用直接,五脏之病当取五脏背俞穴来进行治疗。调五脏之背俞穴可调五脏气血阴阳,而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内守、气血调和以安五脏之精神。现从五脏相关论就五脏俞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理论、临床及机理研究作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3.
痛症是针灸治疗的主要病种之一,而针刺最重视调神,在治疗痛症疾病时离不开“神”这个重要概念,调神止痛理论是治疗痛症的重要理论,除了选取调神的穴位,在针刺时要求医者和患者守神。在针灸选穴中,因内关穴是心包经的络穴,且为八脉交会穴,常用来治疗心胸胃等疾病,故而内关穴是调神止痛的必选穴位,通过探讨调神止痛理论,分析针刺内关穴治疗痛症的理论基础,发现临床上单独或者配伍使用内关穴可用于治疗多种痛症,疗效确切,并初步分析了内关穴治疗痛症的现代机制。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杂志》2016,(5):431-433
月经病是女子最常见的疾病,多因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以致阴阳失衡、冲任督带受损所致。针五经、调五脏、和五行是湖湘针推学派的主要学术思想之一,主要强调以五脏、五经为中心,在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基础上,结合经络-脏腑相关及五行生克制化原理,采用特定的手段(如针刺、艾灸、推拿等)针对性地刺激相应经络和穴位,调节脏腑阴阳平衡和治疗相应脏腑疾病。指出治疗月经病重在治本调经。治本大法主要有补肾、扶脾、疏肝、调理冲任。补肾在于益真阴、养精血、助阳气,使阳生阴长,精血俱旺,则月经自调;扶脾在于益气血之源,脾胃健运,气血充盛,则源盛而流自畅;疏肝在于调畅气机,使肝气得疏,肝血得养,气血调畅,血海蓄溢有常,则经病可愈;调理冲任在于使任通冲盛,自无经病之患。主要治法是:调理冲任,取任脉之关元、足三阴经之交会穴三阴交及脾经之血海;补肾,取肾经之原穴太溪补肾调经等;扶脾,取三阴交、血海健脾益气、养血调经,取足三里以补益气血;疏肝,取太冲、期门、行间疏肝理气调经。  相似文献   

15.
《灵枢·官针》篇说:"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五刺法是按照五脏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的关系分成五种刺法的总称。随着对五刺法的深入研究及广泛运用,众多学者将五刺法的治疗范围有所延伸,笔者通过多方查阅资料,将五刺法的临床运用及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艾灸及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随机对照的方法,对6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患者的临床观察,艾灸组以艾炷灸五脏背俞穴治疗,针刺组以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疲劳评定量表》积分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降低,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疗效显著。两组患者组间整体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差异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方案在临床症状总体改善方面疗效相同。单个症状改善上各具优势。结论:本课题研究采用艾灸及针刺五脏俞治疗CFS取得显著疗效,两者疗效相同,但在单项症状改善方面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经筋病是临床常见病,该病的针刺治疗多“以痛为输”,重视局部经筋组织的实质性病变,轻视经脉气血的整体功能失调,又常失于辨证、辨经以及补泻手法的运用,从而影响了临床疗效。而杨上善“脉引筋气”思想强调经筋病的针刺治疗须首要明确其病因病机、病变所属经脉,在选取局部病痛穴位的基础上,循经配取远部经穴,调补肝、胆、脾、胃、阴阳跷等相关经脉,资助气血生化以濡养经筋,同时视疾病寒热虚实属性,辨证施以补泻手法,实现调理虚实、协调阴阳的目的。该思想无论是取穴特点还是补泻手法的操作应用,均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掌握并灵活运用之有助于提高经筋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从五脏藏神的理论内涵探讨五脏俞治疗失眠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金凤 《中国针灸》2006,26(1):69-71
根据导师东贵荣教授内伤病“脏腑、阴阳、气血、虚实”辨证法则及调五脏神辨证立法治疗失眠症的学术思想,查阅古今中医文献,从五脏神的含义及其功能、五脏神的整体调控机制、邪致五脏神之太过或不及的失眠症的病因病机、依据五脏藏神分型辨证、配穴立法论治不寐的理论及取穴原则,分析五脏神对机体整体的调控功能以及与心神、脑神之间的关系。阐述针刺五脏俞穴调节五脏神志治疗失眠症的立法依据,从而建立并提出针刺膀胱经五脏俞穴治疗失眠症的方法和理论。  相似文献   

19.
针灸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军  方针 《中国针灸》2009,29(11):901
通过近5年的临床实践,笔者逐渐归纳整理出一套具有特色的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的方案,即采用枕后区排刺、额顶颞散刺、巧用开窍穴、配用颈夹脊及酌情用体针等方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游振栓  张炜 《针刺研究》1992,17(1):75-78
<正> 针刺时要有得气感才能产生疗效。但是针刺受针者将出现什么样的得气感是十分复杂的问题。而得气感与针效是否有关?它与感传的出现有何关系?对探讨针刺机理和经络实质都十分重要,但未见这方面的报导。本文对300例冠心病患者,由专人施针,采用相同手法,单独针刺左侧内关,以心电图ST段、T波和心输出量SV、CO为客观指标,观察受针者的得气感与感传及针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