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87例诊断为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并采用焦虑自我评估量表(GAD-7)和抑郁自我评估量表(PHQ-9)进行焦虑及抑郁评估。结果: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以痰瘀互结证(78例,占41.71%)及肝胆湿热证(47例,占25.13%)为主。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痰瘀互结证、肝胆湿热证患者焦虑人数明显高于抑郁人数(P均<0.05);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患者抑郁人数明显高于焦虑人数(P均<0.05)。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各中医证型的焦虑自我评估量表(GAD-7)评分严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痰瘀互结证>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P<0.05);而抑郁症自我评估量表(PHQ-9)评分严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P<0.05)。结论: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以痰瘀互结证、肝胆湿热证多见,痰瘀互结证及肝胆湿热证患者易合并焦虑,且痰瘀互结证患者焦虑程度最重,肝郁气滞证及肝郁脾虚证患者易患抑郁,且肝郁气滞证患者抑郁程度最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的中医证型与血栓相关凝血标志物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急性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160例,根据不同中医证型分为脾肾阳虚证组、血瘀湿重证组、湿热下注证组,比较各组患者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栓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的差异。结果: 160例老年急性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中脾肾阳虚证67例,血瘀湿重证51例,湿热下注证42例。3种证型患者的凝血指标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下注证组FIB与D-D水平均明显高于脾肾阳虚证组和血瘀湿重证组(P<0.05) ,脾肾阳虚证组和血瘀湿重证组FIB与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证型患者的血栓标志物TM、t-PAI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组TAT水平明显高于血瘀湿重证组和湿热下注证组(P<0.05) ,血瘀湿重证组与湿热下注证组TA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湿重证组PIC水平明显高于脾肾阳虚证组和湿热下注证组(P<0.05) ,脾肾阳虚证组与湿热下注证组PI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0例老年急性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肾阳虚证为主,血瘀湿重证次之,湿热下注证相对较少。其中湿热下注证患者的FIB与D-D水平最高,脾肾阳虚证患者TAT水平最高,血瘀湿重证患者PIC水平最高。不同中医证型老年急性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的血栓相关凝血标志物水平可与中医学理论相印证,FIB、D-D、TAT、PIC水平可为老年急性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型的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就诊的单纯性肥胖症患者共178例,进行辨证分型,并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症状表现及代谢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虚湿阻证>胃热湿阻证>阴虚内热证>肝郁气滞证>脾肾阳虚证;性别分布规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肝郁气滞证中女性占比更高,胃热湿阻证中男性占比更高;吸烟史、饮酒史、饮含糖饮料习惯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脂病史、冠心病病史、脂肪肝病史及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OMA β指数、HOMA IR指数、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肌酐、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代谢指标在各证型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虚湿阻证为单纯性肥胖症发病的主要证型,且该证型患者的体脂率最高;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其中肝郁气滞证是女性的高发证型,胃热湿阻证是男性的高发证型;...  相似文献   

4.
吕明庄教授采用针刺、耳穴贴压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临证将其分为脾虚湿阻型、胃热阻滞型、肝郁气滞型、脾肾阳虚型、阴虚内热型,辨证施治,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姜晨  宋玉  吕阳  杨洪涛 《天津中医药》2021,38(9):1144-1148
[目的] 探究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血管钙化的发病情况及其中医证候特点,为中医药辨治尿毒症血管钙化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中心421例腹膜透析患者血管钙化发生率,并详细分析其中125例合并血管钙化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要素及中医证候信息,总结其证候规律,并进一步探讨患者临床特征与证候分布规律的相关性。[结果] 本腹膜透析中心患者中血管钙化发生率为29.7%。其中以单纯心脏瓣膜钙化患者居多(80.0%)。中医证候中本虚证以脾肾阳虚证为主(48.0%),其次为气阴两虚证(20.0%)、脾肾气虚证(17.6%)、肝肾阴虚证(8.0%)和阴阳两虚证(6.4%);标实证以湿热证为主(49.5%),其次为湿浊证(26.6%)、血瘀证(15.6%)、水气证(7.3%)。不同年龄和透析龄患者的本虚证、标实证构成比分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本虚证P<0.01;标实证P<0.05)。年龄大、透析龄越长者脾肾阳虚证占比越多(P<0.01);性别对中医证型分布无明显影响;血肌酐水平对本虚证辨别有影响,血肌酐较高的患者脾肾阳虚证居多(P<0.01);血钾水平影响标实证辨证(P<0.01),血红蛋白和血浆白蛋白水平对本虚和标实证分布都有显著影响。[结论] 尿毒症腹膜透析合并血管钙化患者本虚证以脾肾阳虚证为主,标实证以湿热证为主;年龄、透析龄影响尿毒症血管钙化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临床辨证亦应考虑实验室指标对证候分型的影响,患者营养状况对临床辨证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获得不同性别及不同季节的非疾病老年阳虚体质人群的红外热图特征。方法:在各中医院体检科或治未病中心、门诊部等筛选出阳虚体质的非疾病老年人群,获取其红外热图,并获得脏腑区域、经络、腧穴等热差值数据;分析总结非疾病老年阳虚体质人群的红外热图特点。结果:非疾病阳虚质老年人群皆有:大腹凉偏离;春季左胸△T右胸△T;任脉△T督脉△T;心俞穴△T春季最低,肾俞穴△T冬季最高。老年女性:右胸、小腹凉偏离。上焦△T春季最低;中焦△T冬季最低;下焦△T冬季最低。胃脘△T秋季最低;大腹△T冬季最低;小腹△T秋季最低;脾俞穴△T冬季最高;神阙△T夏季最低;督脉△T夏季最低。老年男性:上焦、中焦、左右胸、胃脘、任脉凉偏离。上焦△T冬季最低;中焦△T秋季最低;下焦△T春季最低。胃脘△T夏季最低;大腹△T秋季最低;小腹△T冬季最低;脾俞穴△T秋季最低;神阙△T秋季最低;督脉△T秋季最低。结论:不同性别及不同季节的非疾病老年阳虚体质人群的红外热图各有特点,也基本符合中医学理论。因此,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对阳虚体质进行客观的判定分析,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平衡火罐对女性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减重效果。[方法] 将82例女性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运动饮食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平衡火罐疗法,共干预8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腰围、臀围、身体质量指数(BMI)、中医证候积分和身体意象量表评分。[结果] 干预8周后,两组的腰围、臀围、BMI均呈现下降趋势,且观察组的腰围、臀围、BMI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8周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8周后,两组的身体意象量表评分均有提高,且观察组的身体意象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平衡火罐的减重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女性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腰臀围、BMI以及中医证候积分,提高对自身身体的满意度,获得较好减重塑形满意度,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中医综合方案对脾虚痰湿型单纯性肥胖患者血脂、瘦素及脂联素的影响。方法 纳入脾虚痰湿型单纯性肥胖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运用针灸疗法,治疗组运用中医综合疗法(穴位埋针、山荷蓝茶饮、八段锦功法),疗程8 w。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TC、TG、HDL-C、LDL-C、LEP、ADN变化情况。结果 ①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治疗组的BMI、WHR、TC、TG、LDL-C、LEP、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治疗组的HDL-C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 中医综合方案能有效改善脾虚痰湿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BMI、WHR、LEP、ADN及血脂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对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60例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饮食干预联合瑞舒伐他汀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以隔姜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肥胖指标,脂质指标,血清脂肪因子及中医证候,并计算两组的有效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减肥总有效率为86.7%,降脂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患者的减肥总有效率为100%,降脂总有效率为96.7%,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其肥胖指标,脂质指标,脂肪因子及中医证候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而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对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血脂症具有很好的疗效,在改善患者肥胖程度和血脂异常的同时,也会改善患者体内的免疫状态及糖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0.
姚璇  时晶  李婷  秦斌  肖卫忠  田金洲 《天津中医药》2021,38(10):1259-1262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疲劳症状中医证候要素特征。[方法] 将83例帕金森病患者按照帕金森疲劳量表(PFS-16)分数标准分为疲劳组(PFS-16≥3.3,32例),非疲劳组(PFS-16<3.3,51例),采用帕金森病证候要素量表(PD-PES-13)进行证候要素辨别,比较两组中医证候要素积分和所占比例的差异以及复合证候要素分布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中医证候要素对帕金森病疲劳发病的危险性。[结果] 疲劳组脾虚证、血虚证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疲劳组(P<0.05或P<0.01),脾虚证、血虚证、气虚证积分显著高于非疲劳组(P<0.05或P<0.01)。疲劳组脾虚+髓减、脾虚+血虚、肾虚+阴虚复合证候要素比例显著高于非疲劳组(P<0.05或P<0.01)。脾虚、血虚证候要素对帕金森病疲劳发病具有危险性(OR=3.500,P=0.008;OR=2.678,P=0.038);脾虚+血虚、脾虚+髓减、肾虚+阴虚复合证候要素对帕金森病疲劳发病具有危险性(OR=6.000,P<0.001;OR=2.923,P=0.022;OR=2.679,P=0.034)。[结论] 脾虚、血虚和复合证候要素脾虚+血虚、脾虚+髓减、肾虚+阴虚在伴有疲劳的帕金森病患者中出现频率更高,且可能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肺癌的发生发展及传变,与温病学说的三焦辨证不谋而合,符合"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的传变规律。肺癌病在上焦,多见肺热痰瘀证、脾虚痰湿证,治宜清肺除痰,化瘀散结;病在中焦,多见肺热腑实证,治宜清热宣肺,泄热通腑;病在下焦,多见气阴亏虚证,治宜益气养阴,滋补肝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痛泻要方缓解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21年6月就诊的168例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各84例。观察组采用痛泻要方免煎颗粒口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匹维溴铵口服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IBS主要症状如腹痛程度、排便性状的变化情况、肝郁气滞证中医证候评分(TCM-PES)、IBS生活质量问卷评分(IBS-QOL)、IBS病情严重程度量表(IBS-SSS)、患者心理状况评分如焦虑自评量表(SAS)积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DS);采用尼莫地平法以肝郁气滞证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评价治疗效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腹痛应答率92.86%(78/84)高于对照组腹痛应答率82.14%(69/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54,P<0.05)。观察组腹泻应答率为91.67%(77/84),高于对照组腹泻应答率77.38%(65/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14,P<0.01)。观察组治疗后TCM-PES、IB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IBS-SSS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IL-10高于对照组,IL-12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痛泻要方可缓解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腹痛、腹泻,减轻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这可能与内脏高敏缓解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肾阳虚证候在不同慢性肾脏病(CKD)病程阶段和时间演变中的变化特征,从而探索肾阳虚证候在CKD中的演变规律。方法 按照相关标准于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收集256例CKD患者的证候信息,制定“慢性肾脏病肾阳虚证评价量表”,利用SPSS Statistics 20.0软件、SPSS Modeler 18.0软件、Gephi 0.9.2软件和R 4.2.1软件,采用复杂网络分析、关联规则分析、概率转移矩阵分析和卡方检验等方法对CKD各期人群的证候信息及1周年时的证候变化进行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并对各期患者的肾阳虚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在CKD人群中,女性中的肾阳虚证比例显著高于男性(P<0.01),65岁以上人群中占比高于65岁以下人群,并且随着肾病进展,肾阳虚证人群比例上升,CKD Ⅳ~Ⅴ期人群中的肾阳虚证比例显著高于CKD Ⅰ~Ⅱ期(P<0.01)。CKD Ⅰ~Ⅴ期,暗淡舌频率持续升高,胖大舌和齿痕舌在CKD Ⅲ期以后频率升高,厚苔和腻苔在CKDⅤ期位居频率分布的前3位,在CKD Ⅲ期以后,位居频率分布前3位的全是以肾阳虚证为特征的弱脉、沉脉和细脉。舌脉复杂网络分析显示CKD终末期患者的核心舌脉特征是齿痕舌、白苔、沉脉和细脉。症状频数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畏寒喜暖、膝软乏力、形寒肢冷是CKD Ⅰ~Ⅲ期肾阳虚证患者症状频率分布位居前3位的主要症状,在CKD Ⅳ~Ⅴ期,困倦乏力、水肿、夜尿频多等阳虚水泛的表现成为特征性症状。水肿、面色晄白、腰膝酸软、便溏、精神萎靡症状的积分及肾阳虚证总积分随疾病进展逐渐升高,在CKD不同阶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病性证素频数分析显示,随着疾病进展,阳虚证、痰湿证、血瘀证、浊毒证频率逐渐升高并且在CKD不同阶段分布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阳虚证是贯穿CKD各期的核心证素,是CKD的主要证素类型,而痰湿证、血瘀证和浊毒证等兼证在CKD中后期逐渐显现。在CKD肾阳虚证人群中,作为兼夹证的痰湿证、血瘀证和浊毒证在不同CKD阶段的分布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关联规则分析显示,随着疾病进展,痰湿证、血瘀证、浊毒证和饮停证这些兼证与肾阳虚证的关联程度逐渐增强。比较CKD肾阳虚证在1年内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病位以肾为中心,在脾、胃、心和肝之间传变,肾阳虚证有23.81%的概率向气虚相关证候(脾肾气虚、肝郁脾虚和心气亏虚)转化,23.79%向阴虚相关证候(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和肝胃阴虚)转化,9.52%向湿证相关证候(痰湿内阻和风湿痹阻)转化。而脾肾气虚证有20%向肾阳虚证转化,气虚血瘀证有33.33%向肾阳虚证转化。结论 随着CKD Ⅰ期进展到CKD Ⅴ期,肾阳虚症状的严重程度在逐渐加重,肾阳虚证候特征逐渐显著,并且痰湿、血瘀和浊毒等实邪证素在逐渐增多。随着时间的变化,CKD肾阳虚证有向气虚、阴虚和湿证相关证候演变的趋势。这些规律的发现,为CKD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指导。  相似文献   

14.
赵强  冯伟  张勇 《江苏中医药》2011,43(8):64-65
近年来,笔者运用针刺、推拿、拔火罐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5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所选52例均为我院门诊单纯性肥胖患者。男2例,女50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1岁;轻度肥胖47例,中度肥胖5例;中医辨证属脾虚湿滞型15例,胃肠实热型20例,肝郁气滞型9例,湿热内盛型6例,脾肾阳虚型2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艾灸神阙穴(CV8)、口服济生肾气丸联合西药对慢性肾脏病 3~4期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96例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确诊为慢性肾脏病3~4期、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口服复方α-酮酸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艾灸神阙穴、口服济生肾气丸,疗程为8周,监测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24 h尿蛋白定量、免疫球蛋白IgG、IgA、IgM、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各项症状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Scr、BUN、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水平及Ccr上升水平均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gG、IgA、IgM、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结论] 艾灸神阙穴、口服济生肾气丸联合西药能有效缓解慢性肾脏病3~4期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证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肾功能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120例就诊于杭州市中医院内分泌科(2017年1月-2019年12月)的糖尿病患者,将其按照体重指数分为两组,即肥胖组62例(BMI ≥ 28 kg/m2),正常体重组58例(18.5 kg/m2 ≤ BMI < 25 kg/m2),对比两组患者的体重(BW)、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空腹胰岛素(FINS)、Homa2-IR)、脂代谢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中医方面:以朱文峰教授的证素理论为基础,运用证素辨证的方法探讨消渴病与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 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FPG、HDL无组间差异。肥胖组患者的BW、BMI、WHR高于正常体重组(P < 0.05);糖代谢方面,肥胖组PPG、HbA1c、FCP、FINS、Homa2-IR水平高于正常体重组(P < 0.05);脂代谢方面,肥胖组TC、TG、LDL水平均高于正常体重组(P < 0.05)。中医证素:脏腑病位证素方面,肥胖组脾、胃、肝证素高与正常体重组(P < 0.05);病性证素方面,气虚、气郁、痰、湿、热、瘀证素高与正常体重组(P < 0.05)。根据性别及腰臀比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层比较,在脏腑病位证素方面,肥胖男性中腰臀比 ≥ 0.90者脾、肝证素出现频次更高(P < 0.05);肥胖女性中腰臀比 ≥ 0.85者脾、胃、肝证素出现频次更高(P < 0.05);在病性证素方面,腰臀比 ≥ 0.90的肥胖男性及腰臀比 ≥ 0.85的肥胖女性中气郁、湿、热、瘀证素出现频次较高(P < 0.05)。结论 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多存在较高的胰岛素抵抗水平及更显著的糖脂代谢紊乱。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除了传统的“阴虚燥热”和“脾虚痰湿”等常见病机外,可以从调整肝、脾、胃脏腑功能,改善气郁、气虚、痰、湿、热、瘀的方向着手进行辨证 论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自拟腹水1号方对脾肾阳虚兼水瘀互结型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尿钠的影响及疗效,并对其机制进行探究。方法 选取80例脾肾阳虚兼水瘀互结型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均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自拟腹水1号方,记录治疗前、治疗7 d和治疗14 d患者尿钠及血电解质变化;治疗前、治疗14 d后记录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肝肾功能以及彩超腹水深度、尿量、体重,评价自拟腹水1号方对尿钠的影响及疗效。结果 ①治疗14 d后,对照组血钠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14 d后,两组血钾及24 h尿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14 d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ALT、AST、TBIL、ALB、BUN、CRE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24 h尿量均明显增加,体重、彩超腹水深度下降,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腹水1号方能增加乙肝肝硬化腹水脾肾阳虚兼水瘀互结证患者尿钠的排出,从而减轻患者水钠潴留,改善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8.
何丽  郑敏婷  易涵 《光明中医》2021,36(2):168-170
目的探析中山市不寐证患者的红外热成像特征及体表经络温度规律。方法收集172例不寐证患者作为试验组,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2组的性别、年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数字式医用红外热像仪对2组受试者进行检测,采集前驱干、后躯干、任脉、督脉、上焦、中焦与下焦等7个部位的温度平均值。结果不寐证患者的体表经络温度存在以下规律:任脉、前躯干、中焦和下焦等部位体温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自身比较发现,任脉与前躯干温度相当,督脉与任脉温度差过小,三焦中上焦温度最高,中焦温度最低,存在三焦温度逆乱的情况。结论对经络部位温度规律结合临床实际进行分析,中山市不寐证患者存在以下特点:阳气分布存在阳虚于外、阳虚于上的特征;阴阳关系不平衡,表现为阴血不足、内有郁热;三焦温度逆乱,中焦脾胃运化失司。  相似文献   

19.
周笑漪 《天津中医药》2020,37(12):1363-1367
[目的] 探讨葛根芩连汤联合利拉鲁肽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T2DM)湿热困脾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90例肥胖型T2DM证属湿热困脾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利拉鲁肽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葛根芩连汤,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W)、体重指数(BMI)、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肝功能、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中医症状积分。[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联合组改善血糖、HbA1c、血脂、HOMA-IR及中医证候评分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而对W、BMI及肝功能的改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有3例恶心伴腹泻,5例厌食,2周后好转,均可耐受并在治疗4周后缓解,联合组出现2例厌食,2周后好转,组间不良反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葛根芩连汤联合利拉鲁肽对肥胖T2DM湿热困脾证患者降低W、BMI、改善肝功能作用与利拉鲁肽相当,但对于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和中医证候评分的改善优于单用利拉鲁肽,而且联合用药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使患者依从性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焦虑状态(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anxiety disorder,CHDAD)、冠心病合并抑郁状态(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CHDDD)的中医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及差异。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从建库至2019年7月31日有关CHDAD、CHDDD中医证候分布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及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治疗研究,收集文献一般资料及病例辨证分型,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统计文献中各中医证侯和病位、病性类证素的频次及频率,运用χ2检验分析CHDAD、CHDDD的证候及证素分布规律及组间差异。结果 共纳入41篇文献,总病例数3357例。CHDAD常见证候类型依次为气滞血瘀证、气郁化火证、肝郁脾虚证、胆经郁热证,CHDDD常见证候类型依次为肝郁气滞证、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其中CHDAD肝郁脾虚证、气滞血瘀证明显多于CHDDD,而CHDDD肝郁气滞证、气虚血瘀证显著多于CHDAD(P < 0.001),心血瘀阻在二者分布未见明显差异(P > 0.05)。CHDAD常见病位证素依次是心、肝、脾、胆,CHDDD常见病位证素依次是肝、心、肾、脾;其中CHDAD脾、胆病位证素多于CHDDD,而CHDDD肝、肾、心病位证素多于CHDAD(P < 0.005)。CHDAD常见病性证素依次为气滞、血瘀、火(热)、气虚,CHDDD常见病性证素依次为血瘀、气滞、气虚、痰;其中CHDAD火(热)、气滞病性证素明显多于CHDDD,而CHDDD血瘀、痰、气虚证素多于CHDAD(P < 0.001)。结论 气滞血瘀是冠心病合并焦虑或抑郁状态的核心病机,其中CHDAD气滞偏重,多兼有脾虚,CHDDD血瘀明显,多兼有气虚,故临床治疗应以解郁活血为法,依据兼加证素的不同各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