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药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是当前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大黄作为我国传统大宗中药材,主要来源于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目前,3种大黄均已实现规模化栽培,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食品、化妆品和兽药等领域,年需求量达5 500余吨(1吨=1 000 kg)。然而,在生产及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非药用部位和药渣等废弃物,因无有效利用途径而废弃,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大黄非药用部位有类似于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还富含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元素和常规营养成分,且使用历史悠久,某些资源性成分含量较根及根茎高,尤其是大黄茎叶安全性高、药食用价值潜力巨大;大黄药渣蒽醌类成分含量较高,具良好的抗菌活性。可见,大黄产业化过程废弃物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鉴于此,笔者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产地应用调研的基础上,对大黄药用部位和非药用部位的利用状况进行总结,对其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产生及其资源性物质和利用途径进行综述,并提出大黄废弃物多层次和多途径的资源化利用策略,以期为大黄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促进大黄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和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2〇17年,南京中医药大学段金廒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申报的"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循环利用模式与适宜技术体系创建及其推广应用"项目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项目围绕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产生的非药用部位、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类型废弃物及副产物等开展基础与循环利用利用研究,针对银杏、黄蜀葵、芡、丹参等20余种药材非药用部位,甘草、黄芪等1〇余个大宗品种配方颗粒废弃药渣,以及多个  相似文献   

3.
葛在我国资源丰富、分布极广,作为我国传统药用植物资源已有近两千年的临床应用历史。由于葛药食两用的特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药品、食品、化妆品等领域,据统计,我国葛资源(栽培和野生)约40 hm~2左右,年产量在150万t以上,同时,在葛采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非药用部位(藤茎、叶、花等)及深加工产业化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药渣等均未被有效利用而废弃,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基于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及中药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针对我国葛资源种类及分布,以及采收加工过程及深加工产业化过程中产生的藤茎、叶、花和药渣等废弃物的研究与综合利用作一综述,以期为构建葛资源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19,(2)
药用植物传统的药用部位被广泛应用,而非药用部位往往被废弃。大量研究表明,药用植物非药用部位常具有与药用部位类似的化学基础,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药用植物非药用部位开发利用现状,并对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文献研究和走访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使用中药渣栽培药用植物的经验,对中药渣的利用现状和其在中药栽培上的应用价值进行初步探讨,为中药渣的合理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山茱萸为木本药用植物山茱萸成熟果实的果肉干燥品。其果实成熟及采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叶片、果核等传统非药用部位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不仅造成生物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增加了生态环境负担。为提高山茱萸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减少其药材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基于中药资源化学和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理念,在前期资源价值挖掘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山茱萸叶及果核等非药用部位含有的化学成分,结合其可能的生物活性及潜在应用价值,提出山茱萸资源提质增效与产业绿色发展的若干建议,以期为山茱萸传统非药用部位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依赖于中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在中药资源深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药渣的粗放低值化利用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污染。近年来,应用双向发酵技术提升中药药渣的利用价值备受关注。现以中药药渣的生物转化为基础,探讨药渣双向发酵技术的特点与优势,介绍了目前用于药渣双向发酵的主要微生物种类及其转化体系,并对中药渣双向发酵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新疆厄鲁特蒙古族对植物的药物利用知识包括对植物种类的选择、植物药用部分的选择、功能和主治的认识、药用方法的实践等4个方面。民间药用植物共有42种,隶属于22科、38属。民间选择的药用部位可分为全草类、根及根茎类、茎类、叶类、花类、果实类、其他类等7个类型,根及根茎类和全草类是药用最多的部位。民间对药用植物功能和主治有着一定的认识,但往往不能明确区分植物药用功能和主治。民间对植物的药用方法有着类似炮制、配方、剂型和用药方法的知识和经验;内服药以水煎服为主,外用药以涂搽和洗浴为主。新疆厄鲁特蒙古族民间药用植物知识对寻找药用植物新种类及其方法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9.
雷公藤在医药和生物农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雷公藤制剂产品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药物。随着雷公藤资源产业链快速发展并不断拓展延伸,在其药材资源生产过程中产生非药用部位,以及在其制剂产品制造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渣、废水、废气等废弃物,由此导致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巨大浪费,日益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该文通过对雷公藤资源利用现状及其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产生、可利用物质及其利用途径等进行归纳分析,以期为该资源的效率提升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益智为海南道地药材之一,也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主要用于脾寒泻泄、腹中冷痛、口多唾涎、肾虚遗尿、小便频数、遗精白浊等。益智的主要药用部位是利用其干燥成熟果实种子益智仁,采摘后的益智叶和根茎,以及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益智果肉和果壳等都作为废弃物。阐述和分析益智的叶、根茎和果壳等非药用部位的主要活性物质,为在采收以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益智废弃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探讨了南药益智废弃物在综合利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车前草不同药用部位抗炎、抗肿瘤及抗氧化作用活性差异,为进一步明确车前草不同药用部位的合理使用,扩大车前草临床用药,更好地开发利用车前草资源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乙腈-0.2%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建立车前根、车前叶、车前子及除去根、叶、子剩余部位的指纹图谱;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活力,Griess法测定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的水平检测车前草不同药用部位抗炎活性;采用MTT法检测车前草不同药用部位抗肿瘤活性;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法检测车前草不同药用部位抗氧化活性。结果:车前草不同药用部位指纹图谱既有相似性,又存在一定差异性。药效学数据显示,车前草不同药用部位均具有较好的抗炎、抗肿瘤及抗氧化活性,其中抗炎和抗肿瘤活性车前叶活性最高,车前草剩余部位大于车前根,车前子活性相对较弱;抗氧化活性车前叶最高,车前根活性较低。结论:本研究明确了车前草不同药用部位醇提物指纹图谱及不同药用部位的抗炎、抗肿瘤及抗氧化活性差异,为进一步扩大车前草药材临床用药以及针对不同疾病合理利用不同药用部位精准用药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为车前草药用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及药用新资源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瑶族药(以下简称瑶药)材品种混乱、质量标准不够完善是制约瑶族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采用查阅文献结合实地调查的方法对瑶族医药用豆科植物(以下简称豆科瑶药)的品种、基原、药用部位、功效及标准现状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发现豆科瑶药有37属94种,涉及62个瑶药品种,其中11个为瑶族老班药,9种豆科瑶药被广西瑶药材质量标准收载;不同文献记载的豆科瑶药名称、基原、药用部位、功效等不尽相同;除与中药交叉使用的11个品种的质量标准较为完善外,多数品种仅有性状、鉴别等项规定。应加强瑶药特色品种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质量标准等研究,促进其规范使用及资源的发掘利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知母药材不同药用部位体外抗肿瘤、抗炎及抗氧化的作用,为知母进一步的合理应用和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色谱法建立知母药材不同药用部位的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MTT法研究知母不同药用部位对人胃癌HGC-27细胞、人肝Hepg-2细胞和人结肠癌Caco-2细胞体外增值抑制作用的影响;采用LPS诱导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MTT法测定细胞活力,Griess试剂盒测定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的水平,探讨知母不同药用部位的体外抗炎活性;采用二苯基苦酰肼基(DPPH)、2,2′-连氨-(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氨盐(ABTS)自由基清除法观察知母不同药用部位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结果:HPLC指纹图谱显示,知母4个不同药用部位根、茎、叶、花的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体外药效结果显示,知母不同药用部位作用于不同肿瘤细胞后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值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知母不同药用部位均能促进RAW264.7巨噬细胞的增殖,不同药用部位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分泌一氧化氮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知母花对DPPH及ABST的清除能力最强,其它部位活性顺序依次为知母叶、茎、根。结论:知母根、叶、花为抗肿瘤有效药用部位;知母不同药用部位均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作用,以知母茎抗炎作用最强,知母花抗氧化作用最强;本研究为知母不同药用部位针对不同疾病的合理使用提供实验依据和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4.
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其非药用部位的产量远远高于花序,仅菊茎叶产量就为药用部位的3.5倍;长期以来,菊非药用部位未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药用菊非药用部位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值得关注。研究表明,菊非药用部位富含挥发油类、黄酮类、酚酸类以及多糖类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惊厥和改善肠道失调等功效。通过对药用菊在栽培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茎、叶、根等非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归纳分析,以期为药用菊非药用部位的资源价值发现与产业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地区性民间习用药材标准(以下简称省级中药材标准)是国家药材标准的补充,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较完整的标准体系,在相应药材的生产、检验、使用、流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我国省级中药材标准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省级中药材标准现状及其收载的药材品种进行梳理,对动植物药材品种数量、科属分布、药用部位,以及矿物药的主要元素进行分析,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建议加强省级中药材标准的管理,进一步协调不同省级中药材标准的关系,建立药材标准共享机制及快速修订机制,提高药材标准的可控性。对省级药材标准的梳理能够较好地反映目前省级中药材标准现状,为今后的标准制修订和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阿勒泰阿拉哈克乡野生罗布麻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中低分辨率的国产卫星资源三号影像和高分辨率影像Worldview-2分别对罗布麻进行遥感识别提取,为分析比较哪种数据源更适合生长状况较复杂的野生药用植被遥感识别,该文对2种数据源采用了同种分类体系,在传统分类方法中加入PCA(第一主分量)和纹理特征作为辅助数据来提高分类精度。结果表明:对于生长状况较复杂的野生药用植物罗布麻,高分辨率影像Worldview-2更适合对其进行遥感识别,而国产中低分辨率卫星资源三号只适合识别分布密集的罗布麻,对于零星分布的罗布麻基本不能识别。因此评价数据源的性能要针对具体工作区目标物分布状况及其监测的侧重面具体分析。如果研究区内目标物分布较密集且规模较大,既人工种植型,或生长单一的药用植物,采用资源三号或中低分辨率的遥感数据便可很好的识别目标物,没必要购买高分辨率的数据,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对于分布零散且伴生有其他野生植被的目标物,认为采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才能很好地识别目标物。  相似文献   

17.
柴胡属药用植物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黄涵签  王潇晗  付航  王妍  杨世海 《中草药》2017,48(14):2989-2996
柴胡作为传统大宗药材,使用量巨大,现有野生资源量不足以提供市场需求。为保护柴胡野生资源,扩大药材来源,目前对柴胡及同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多方面的研究已广泛开展。从柴胡属药用植物的生境分布及种类、药用部位化学成分、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综述了我国柴胡属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概况,为柴胡资源开发提供新线索。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兔儿风属药用植物的种类与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搞清贵州省兔儿风属药用植物的情况。方法:收集资料与实地调查。结果:搞清贵州省兔儿风属药用植物共有16种1变种的分布、环境及药用情况,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结论:调查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兔儿风属植物。  相似文献   

19.
通过考证藏医学文献的方法,对豆科藏药的品种、基原及标准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各文献中记载的豆科藏药共有36属142种(含变种),涉及64个药材品种,不同文献记载的各药材品种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功效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约38.0%(54种)的种类为藏医学特用药用植物,约25.4%(36种)的种类作为藏药材被有关藏药标准收载,除与中药材交叉使用的9个药材品种的质量标准较为完善外,多数品种仅有性状、鉴别等项规定。藏药材品种混乱、质量标准不完善的状况在藏药材中较为普遍,已成为制约藏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应当加强藏药的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资源物种的药效物质基础及生物活性比较、质量标准、医药名词术语规范等研究,以推动藏药材的品种-名称-基原等的规范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  相似文献   

20.
ETHNOPHARMACOLOGICAL RELEVANCE: The study of local knowledge about natural resource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defining strategies and actions for conservation or recuperation of residual forests. AIMS OF THE STUDY: This study therefore sought to collect information from local populations concerning the use of Nandi Forest medicinal plants; verify the sources of medicinal plants used and determin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species surveyed. MATERIALS AND METHODS: Data was obtained using semi-structured forms to record the interviewee's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topics related to the medicinal use of specific plants. A total of 40 medicinal plants used locally for the treatment and/or control of human ailments were collected through interviews conducted with selected traditional doctors and professional healers. RESULTS: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local people tend to agree with each other in terms of the plants use and that leaf material form the major component of plant parts exploited. The other harvested materials consist of stem bark, the roots and the whole plant, though at a lower intensity for making liquid concoctions from different plants. Majority of the remedies were prepared from a single species. In most cases, the mode of administration was oral. In the forest, some of the plants collected were scarce. This scarcity was attributed to indiscriminate logging, overexploitation, poor harvesting methods and current agricultural trends. CONCLUSION: Conservation procedures and creation of awareness were identified as the main remedies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