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肠黏膜屏障功能是指正常肠道具有较为完善的功能隔离带,可将肠腔与机体内环境分隔开来,从而防止有害物质侵入,使机体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肠黏膜屏障主要由机械屏障、微生物屏障、化学屏障及免疫屏障组成。肠黏膜屏障功能破坏可导致肠道内细菌及内毒素发生易位,触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近年来,中药在肠屏障损伤治疗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本文就从肠黏膜屏障损伤4个方面的中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炎症性肠病,证候表现多见于湿热型,其病因尚不明确,但UC患者存在肠黏膜屏障受损的表现。中医药在治疗UC方面历史悠久,效果显著,临床常用健脾及清热类中药治疗,研究表明,多数中药及复方的化学成分有调节患者血清内炎症因子的含量,抑制肠道炎症反应,修复肠道黏膜的作用。此文通过研究整理近年来关于肠黏膜屏障结构、UC患者的肠黏膜表现以及中药对湿热型UC肠道黏膜的作用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明确中医药湿热型UC的机制,并为进一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药干预肠道菌群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黏膜屏障是指肠黏膜阻止肠腔内有害物质如致病微生物、多种生物大分子和抗原进入血液循环而形成的屏障,以维护人体健康。正常菌群在人体某一特定部位黏附、定植和繁殖,形成一层"菌膜屏障",能够抵抗外源微生物定植,对机体组织免受外来病原菌的侵袭具有重要作用。肠黏膜在休克、缺血、胰腺炎等情况下,其通透性增高引起细菌和内毒素移位、促炎因子释放,加重原发疾病的发生,激发炎症反应,引发胰岛素抵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甚至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中药在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紊乱疾病方面具有明确的优势,但中药药效成分大多生物利用度低,中药经口服后可先与肠道菌群接触并发生相互作用,进而调节人体相关机能。从肠黏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微生物屏障及化学屏障4个角度,系统总结了中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肠黏膜屏障的作用,以期对中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紊乱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一定线索。  相似文献   

4.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明确,治疗不及时容易进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凶险且病死率高。肠黏膜屏障损伤是导致急性胰腺炎加重的关键环节。急性胰腺炎晚期肠黏膜屏障损伤促使肠道内有害菌群移位,细菌及其产生的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内毒素血症和肠源性感染,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西医在治疗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损伤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中药通过内服外用多种方式作用于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修复,治疗效果确切、肯定,得到广大医师和患者的认可。急性胰腺炎属于中医学的“脾心痛”“结胸”“胰瘅”等范畴,病因多为过食肥甘厚味,饮食不节、胆石症等导致湿热蕴结中焦,脾胃壅滞,肠腑不通,治疗宜通里攻下,清热解毒,行气活血。该文查阅近5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中药治疗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改善肠道微循环障碍、减轻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氧化应激反应、减少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抑制肠上皮细胞的凋亡等保护肠黏膜机械屏障;通过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缩短开放肠内营养时间而恢复肠黏膜化学屏障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衡而改善肠黏膜生物屏障;调节免疫细胞水平而增强肠黏膜免疫屏障。文章从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损伤特点、中医治则及中药治疗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中药治疗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深入研究及临床上合理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自噬是真核生物体内细胞的一种病理和生理现象,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作为一种免疫相关特发性肠道炎症疾病,自噬机制参与其病理、生理过程,介导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肠黏膜屏障损伤是IBD发病的关键因素,自噬通过肠道黏膜屏障损伤,影响疾病进程,干预和调控自噬是治疗IBD的新途径之一。本文重点阐述IBD发病中,自噬调控的肠黏膜屏障损伤机制,查阅相关研究文献,探讨中药通过自噬干预IBD疾病进程的作用靶点,发现中药能够干预PI3K/Akt/mTOR、JNK/Beclin-1/Bcl-2、PINK1/Parkin等自噬相关信号通路,拮抗肠道致病微生物,调控各类肠黏膜屏障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抑制肠道炎症反应,促进肠黏膜屏障的修复,从而发挥治疗IBD的作用;不同中药对自噬调控的炎症因子差异性作用与不同自噬蛋白亚型和细胞靶点相关,主要集中Beclin-1、CDK1及NLRP3炎症小体等。目前,中药通过自噬调控肠黏膜屏障治疗IBD的研究主要涉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和炎症小体激活方面,较少直接涉及细胞生理、病理层面的研究,且主要集中在肠免疫屏障相关细胞,肠机械屏障及生...  相似文献   

6.
肠黏膜屏障在维持人体与外环境的稳态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黏膜屏障损伤与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破坏、肠道微生物群系紊乱及肠道免疫异常活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代医学对其治疗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前期研究已证实一些中药复方和单体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多种诱因所致的肠黏膜屏障损伤,尤以对机械屏障、生物屏障与免疫屏障的调控作用最为显著。本文主要以肠黏膜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及免疫屏障为切入点,梳理了中医药调控肠黏膜屏障损伤的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肠黏膜屏障功能是肠道的一个重要特征,能够有效阻止肠道内细菌的转位及脓毒血症的发生.正常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维持有赖于肠黏膜上皮、肠道内正常菌群、肠道内分泌物、肠蠕动以及肠相关免疫功能等.肠黏膜屏障主要由四部分组成:肠黏膜的机械屏障、肠黏膜免疫屏障、肠黏膜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肠病(IBD),是发生于肠道黏膜及黏膜肌层,具有反复发作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患者的肠道黏膜屏障保护功能下降或破坏有关。通过对近5年单味中药、中药提取物和复方中药干预IBD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总结,发现中医药能够保护修复肠道黏膜屏障、缓解IBD临床症状,并防止其复发,为IBD的进一步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活血化瘀法干预溃疡性结肠炎肠屏障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俗非 《吉林中医药》2010,30(7):559-560
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肠屏障功能障碍。研究肠黏膜三大屏障的损伤机制有助于其修复靶向的选择。活血化瘀中药在治疗UC及修复肠屏障方面可起到有效作用,其治疗效应涉及通过调节细胞凋亡,抑制促炎因子,促进抗炎因子等以恢复肠上皮,加强免疫屏障。活血化瘀中药尚未有相关报道涉及肠道菌群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5-127
白术在治疗肠道疾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从中医学和现代药理学两方面论述白术治疗肠道疾病的作用机制。就中医学而言,白术不仅能健脾燥湿止泻还能健脾助运通便。现代药理学方面,白术能改善肠动力、调节肠功能紊乱、修复肠道黏膜损伤、抑制肠道炎症、促进溃疡修复等达到有效治疗肠道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导致的长期慢性低水平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调整肠道菌群,保护肠黏膜屏障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新思路。近年来研究表明,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其机制与改善肠道菌群相关。Akkermansia muciniphila是一种以黏蛋白为培养基的优势菌种,定殖于回肠末端和结肠盲肠肠道黏液的外层,一方面能够为肠黏膜上皮细胞供能降解黏蛋白,保护肠上皮细胞,降低黏膜屏障通透性;另一方面优先利用黏蛋白,丰度过高对黏膜屏障具有削弱作用。A.muciniphila作为与肠黏膜屏障功能紧密相关的黏膜外层优势菌种,已经成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个潜在靶标。对A.muciniphila的生理特性及其与肠黏膜屏障、炎症的关系,以及中药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一定线索。  相似文献   

12.
肠黏膜屏障损伤及功能紊乱是炎症性肠病(IBD)发生的重要机制,中药对肠黏膜屏障损伤修复可能是治疗IBD的主要机理,可促进肠黏膜免疫平衡恢复,抑制炎症因子释放,优势突出,机制也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中药对肠黏膜屏障影响受到广泛重视,成为IBD免疫机制及中药起效途径的理想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秦鑫  董慧  陆付耳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1):1973-1977
肠上皮紧密连接是小肠黏膜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肠黏膜的通透性和完整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可防止细菌内毒素及毒性大分子物质进入体内,从而使机体保持内环境稳定。多项研究证明小肠黏膜屏障功能异常与糖尿病存在密切联系。因此,保护肠上皮紧密连接、维护黏膜屏障在糖尿病的防治中有着重要意义。小檗碱在糖尿病治疗的应用中疗效显著,然而药理学研究发现其生物利用度极低,有学者认为小檗碱降血糖的作用靶点主要在肠道。研究显示,小檗碱确有调节肠道菌群、调控肠道激素分泌、保护肠道屏障、抑制葡萄糖吸收、减轻慢性低度炎性反应等作用,近来发现其亦可能通过影响肠上皮紧密连接、保护肠黏膜屏障而发挥降糖作用。现就肠上皮紧密连接屏障功能异常与糖尿病的相互联系及小檗碱通过保护肠上皮紧密连接相关降糖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是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肠上皮细胞和细胞间连接构成了动态的物理屏障,将黏膜组织与腔内共生细菌、病原体和饮食抗原隔开。肠上皮屏障渗漏被认为是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发病机制,而紧密连接功能异常是造成渗漏的主要原因。通过对紧密连接在溃疡性结肠炎疾病进展中所起作用以及中药活性成分、中药复方对紧密连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加以整理,发现中医药能使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2表达下调,使Claudin-1、Occludin、ZO-1、ZO-2表达上调,恢复肠黏膜屏障作用,维持肠道环境的稳态,减轻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作为胃肠疾患的常见病,其发病机制与肠黏膜屏障、胃肠动力、内脏敏感性、脑-肠-菌轴等密切相关。其中肠黏膜机械屏障作为肠黏膜屏障最基础、最重要的屏障,近年来,对此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多。肠黏膜机械屏障同肠黏膜化学、肠黏膜生物、肠黏膜免疫屏障构成肠黏膜屏障,共同抵御内毒素、病原菌等有害物质,维持肠道内环境稳态。肠黏膜机械屏障由肠黏膜上皮细胞、黏液层、紧密连接结构共同构成,任一环节异常,均会造成黏膜破坏,导致肠易激综合征。本文主要就肠黏膜机械屏障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实验提供思考方向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产丁酸菌是以丁酸为主要代谢产物的一类肠道细菌,其中绝大多数为厚壁菌门,产丁酸菌能够利用膳食中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合成丁酸,进而通过给肠上皮细胞供能、影响肠黏膜屏障、调整肠道菌群结构、调节宿主免疫等生物功能调节肠道微生态,维持肠道内环境,从而达到改善肥胖、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作用。因此,对产丁酸菌及丁酸的靶向调控成为防治多种人体疾病的潜在重要方法。中药经口服后进入体内首先和胃肠道接触,其与寄生于肠道黏膜上的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无可避免的重要环节。中药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已得到证实,且中药由于组分复杂、成分众多可以以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方式发挥干预作用。其对产丁酸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中药进入肠道后可起到"益生元"作用,富集有益的产丁酸菌,且中药多糖可作为发酵底物促进丁酸的合成,进而实现对产丁酸菌及丁酸的有效调节。基于此,本文探索了产丁酸菌及丁酸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联系,并综述近几年中药干预产丁酸菌调节肠道微生态的相关研究,以期为中医药防治疾病及药物研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阐明,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其中肠黏膜屏障损伤是UC的基本病理改变。自噬作为细胞的非损伤性应答,通过降解及重吸收等调节肠黏膜免疫、炎症、氧化应激及菌群稳态等多种过程,从而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在UC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该病在临床上主要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西医治疗本病起效快,短期疗效确切,但长期使用容易伴随较多不良反应,且部分药品价格昂贵,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心痛苦与经济负担。因此,探索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小的新疗法刻不容缓。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药能够多靶点、多效应调节肠黏膜细胞自噬,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从而遏制UC发展。众多实验显示,中药活性成分或单体、复方可通过调节细胞自噬水平改善肠黏膜免疫、炎症、氧化应激及菌群等以维持肠黏膜屏障正常功能,从而有效干预UC,为防治UC提供了新举措。但目前尚缺乏对中药调节肠黏膜细胞自噬水平防治UC的系统综述。因此,该文基于UC研究现状、自噬过程、中药治疗等,综述了自噬及其关键靶点蛋白与UC的关系,以阐明自噬在UC产生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对近年来靶向调节细胞自噬以治疗UC的中药进行系统总结,以期为UC的治疗及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孟欢  侯晓婷  张华敏  王旭德 《中草药》2023,54(10):3349-3369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原因尚不明确的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遗传、环境因素、免疫功能障碍、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道屏障功能受损都是其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药物有氨基水杨酸类、抗生素类、皮质类固醇类等,但治愈率较低且不良反应明显。研究表明,中药天然产物具有免疫调节、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和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等作用,可以有效治疗IBD。通过对常见的中药天然产物治疗IB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中药天然产物的进一步开发及IBD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由多种因素共同致病。肠黏膜屏障受损是UC的基本病理改变,肠道菌群紊乱是UC的重要特征之一,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肠黏膜免疫及炎症反应以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在UC的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西医治疗该病具有起效迅速,短期疗效显著等优势,但长期使用疗效欠佳,并伴随诸多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因此,探索长期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的治疗新方法迫在眉睫。大量研究显示,中药能够多靶点、全方位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菌群稳态,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从而遏制UC进展。众多研究表明,中药活性成分或单体、中药复方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以改善肠黏膜免疫,降低肠黏膜炎症反应,从而恢复肠黏膜屏障正常生理功能,从而有效拮抗UC,为UC防治提供新策略。虽然当前有一些关于中药调节肠道菌群以防治UC的研究,但其研究均存在着系统性与全面性不足的缺点。因此,该文基于UC的研究现状、肠道菌群及中药治疗等,综述了肠道菌群与UC的关系,以阐明肠道菌群在UC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对近5年来靶向调节肠道菌群以治疗UC的中药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以期为UC治疗提...  相似文献   

20.
克罗恩病是临床常见难治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尚未完全阐明。肠黏膜屏障是机体屏障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防御病菌侵入及维持肠道免疫稳态起重要作用,而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是感染和免疫因素参与CD发病,启动CD肠道炎症反应的关键环节。中医针灸在维持CD肠黏膜屏障结构的完整和正常功能的发挥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文章就针灸对CD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