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中医》2016,(3)
正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元婺州义乌人,金元四大家之一,其所著《格致余论》及后人整理的《金匮钩玄》、《丹溪心法》等诸多书籍中,有着丰富的急症诊疗内容,笔者拟从诸书所载文献,对其治疗特色作初步探讨。1重诊断及鉴别中医临证,首重诊断。为了能够客观全面、仔细准确地搜集诊断资料,朱丹溪对《内经》望闻问切进行了具体发挥,在诊断方法上首次提出了"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1];并继承了《内经》"远者司  相似文献   

2.
王睿  詹强 《新中医》2016,48(3):8-10
<正>"平秘论"推拿学术思想是由杭州市中医院詹强教授在《内经》理论指导下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所提出的。詹教授强调"平秘论"学术思想的核心是推拿临床要如《内经》所论述的那样:"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通过推拿手法调和患者阴阳平衡,帮助患者构建力学结构平衡、调节经络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使患者力学结构、脏腑气血、阴阳达到平衡状态,从而起到祛病健身,导形引气的作用。"平秘论"学术思想不仅被应用于项痹证、肩痹  相似文献   

3.
林益群  罗明艳  钟子劭 《新中医》2016,48(6):199-20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患者中医证型与间质瘤免疫组化及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经手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共66例,由高年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参照《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上)》对患者进行中医辩证分析,统一其中医证型;分析各中医证型在各组免疫表型、病理及在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等之间分布特点,探讨胃肠间质瘤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胃肠间质瘤以脾虚湿瘀型证最多;大于60岁者以脾胃气虚虚证为主,小于60岁者以脾胃湿热实证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与性别、肿瘤部位、出血坏死与否、核分裂数、肿瘤恶性程度等生物学特性及免疫组化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胃肠间质瘤的中医证型分布与年龄有相关性,其产生本质为脾虚,其标有痰湿、热毒、瘀血等,初期多以湿热瘀实证为主,病久可导致正气亏虚,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相似文献   

4.
王黎  刘皓怡 《新中医》2016,48(7):268-269
《内经》中"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含义,后世解释不一。通过对《素问·调经论》的学习,认为"不盛不虚"可理解为是气血尚没有明显偏盛偏衰的疾病状态,即称为微病。"以经取之"则是在这种机体状态下,根据发病的经络脏腑不同,辨证施以不同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5.
马风全  朱淑惠 《新中医》2016,48(6):265-266
正血从大便而出谓之"便血",血之出处有在上在下之分,现代医学包括上消化道出血及下消化道出血,中医学谓之远血及近血。仲景首创吐血、便血辨证论治体系,其《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专篇论述,奠定了论治消化道出血的基础,加之散在于其他杂病的消化道出血诊治的论述,形成了仲景消化道出血学术理论。在临床运用仲景经方治疗便血病症常可取得满意疗效,简列方证如下。  相似文献   

6.
钱俊文 《新中医》2016,48(7):274-275
从"学宗《内经》,遵经不泥""奇经辨证,独具一格""久病入络,虫蚁搜剔""针药并用,内外同治""剂型多样,服法讲究"5个方面探讨叶天士的治痹特色,认为叶天士对于痹证的治疗,机圆法活,特色鲜明,言简意赅,切中肯綮,于学术多有所体悟,于后学启迪甚多。  相似文献   

7.
正池晓玲教授是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学术带头人,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广东省名中医,从事中医肝病临床及教学工作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深厚的理论造诣,特别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与体会。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耳濡目染,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经验总结如下。1重视辨证,强调辨证辨病相合对于辨证辨病先后的问题,池老师始终遵循"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认为临证当以辨证为先,再  相似文献   

8.
黄淦波  欧晓波  林昌松  卢军 《新中医》2016,48(2):231-232
正何梦瑶,字报之,号西池,晚年自号研农,南海云津堡人,即今南海县西樵区崇北乡沙村。生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卒于乾隆二十九年,享年72岁[1]。《神效脚气方》[2]四卷,为何氏归道山前的遗作,脚气始自晋唐,为岭南地域病种之一,何氏考证古今,著成是书。1岭南脚气病证治沿革依葛洪在《抱朴子》[3]中提及:"脚气之病,先起岭南,稍来江东。"脚气病当始于晋唐时期,起于岭南,遂成为当时全国医学的焦点问题。唐《备急千金要方》[4]论曰:"考诸经  相似文献   

9.
范翠萍  韩琦  李洪海  柳春  梁永林 《新中医》2016,48(7):255-257
正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上卷之脾胃胜衰论,是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剂之一。此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以温补为主,清热为辅,兼顾气机,最适用于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脾胃病证,且临床应用广泛,凡是脾胃虚损相关疾病皆可用此方加减应用治疗,但缺乏对其证候的诊断标准。笔者对近45年来中医药临床运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的一系列疾病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并整理分析,探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证的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以期对中医药规范化应用补脾  相似文献   

10.
《内经》及《难经》对"癫证"有详细论述,但其概念与后世颇不相同,且屡被后人曲解。《内经》中癫病应有三指,或指痫证、或指狂证、或指头部及头痛病。厘清《内经》、《难经》中"癫"的概念,才能更好的认识医典中的癫、狂、痫3种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