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文献总结中药复方治疗心悸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各大数据库中相关文献,建立心悸中药复方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情况及药物类别频次。结果:纳入文献532篇,涉及处方132首,共计中药105味1328频次,平均每个处方使用中药18味。频次最高的前18味分别是炙甘草、桂枝、丹参、麦冬、黄芪、茯苓、党参、当归、生地、酸枣仁、龙骨、牡蛎、白术、远志、半夏、五味子、川芎、赤芍,累计使用654频次涉及药物类别16类,前4位为补虚药(924次)、安神药(605次)、清热药(513次)、活血化瘀药(502次)。结论:中药复方治疗心悸以益气养血为主,辅以宁心安神、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主要的核心药物为炙甘草、桂枝。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2000年1月至2017年7月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临床研究文献,采集纳入文献处方药物组成等信息建立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及功效、性味分布情况,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文献共95篇,涉及方剂114首,药物17类、115味,药物使用共1167次。使用频次前5位药物分别为丹参(74)、黄芪(60)、半夏(55)、茯苓(53)、当归(52);使用频次前3位药类分别为补虚药(299)、活血化瘀药(230)、清热药(133);药性以温性(491)和寒性(410)为主,药味以甘味(650)、苦味(548)、辛味(379)为主。对使用频次大于20的21种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到8组药对和5组多味核心药组。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共得29条药对及药组关联规则。结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用药以补虚、清热、活血、化痰等为主,常用药物有甘温药黄芪,辛温药半夏,苦寒药丹参、红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1979—2016年期刊文献中中医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1979—2016年期刊文献中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中药内服复方,建立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中药复方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5篇,中药复方166首,涉及187味中药,药物使用总频次为1 885次。单味中药使用频次前5位依次是甘草、辛夷、防风、白术、黄芪;中药功效分类分析中频次前2位为发散风寒药、补气药;中药药性分类分析中温性及微温药物使用频次共计1 051次,占55.76%。另外,分别统计出2味药联用,3味药联用的使用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并对其进行规则关联分析。结论:中医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以使用发散风寒药和补气药为主,补散并用,药性多为温、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近10年治疗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用药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依据和思路。方法:收集整理2004—201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有关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方药记载文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药学》的专业术语为标准,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文献资料的单味药频次、药物功效、中药性味归经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检索到相关文献103篇,涉及114首复方、148味中药、18类药。单味药使用总频次是1 229次,以补虚药(66.4%)、活血化瘀药(7.16%)、消食药(5.04%)为主,其中黄芪使用频次最多,为91次,占79.8%;药性以温、平、寒药为主,温性药占52.5%;药味多为甘、苦、辛,甘味药占52.7%;药物归经以脾经、肝经、肾经为主。结论: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治疗原则多以扶正为本,重在补益气血,调理脾、肝、肾,黄芪为常用治疗药物,基本贯穿于治疗始末。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常用药物的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为DR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取中药治疗DR的汤剂复方,对纳入文献的提取资料信息进行编码并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RapidMiner6.0数据挖掘软件对DR按分期对用药规律进行挖掘。结果最终纳入中药复方治疗DR的中文文献152篇,涉及中药方剂152首,含中药1657味,用药频次占50%以上的中药有:非增殖期DR病变为黄芪、丹参、生地黄(54首方剂,572味中药);增殖期DR病变为蒲黄、三七(4首方剂,41味中药)。整体用药频次前5位的是黄芪、丹参、生地黄、枸杞子、葛根(152首方剂,中药1657味)。药物归类:各期DR均以补虚药为主,其次为清热药,再次为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和止血药;各期用药药性均偏寒凉。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所有组合以黄芪为中心,丹参、生地黄、枸杞子、葛根4味药分别与黄芪有较强关联,另外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当归、赤芍、川芎3味药相互间也存在组方关联。结论中药治疗非增殖期DR病变以益气活血滋阴药为主,增殖期DR病变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在增殖期DR病变中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以及寒凉药的比例稍增加;核心药物组合以黄芪为中心,并与丹参、生地黄、枸杞子、葛根等组合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总结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gfang Data)中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文献,构建方药数据库,通过频次统计、系统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进行研究。结果:共纳入方剂784首,所用药物358味,使用频次共计11671次,使用频数位于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甘草、桂枝、白芍、当归、黄芪、牛膝、防风、威灵仙、薏苡仁、白术,用药类别以补虚药、祛风湿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为主。中药药性主要为温性药,药味以甘为主,主归脾(胃)经。聚类分析得到15个中药组合。关联分析得到二项关联药物组合22项;三项关联药物组合26项;四项关联药物组合16项。复杂网络分析核心处方为:黄芪、桂枝、当归、白芍、甘草。结论:临床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多以扶正祛邪为法,其中以补益肝脾肾三脏为主;同时根据风、寒、湿、瘀等病因辨证施治,分别采用活血祛瘀、化痰除湿、温阳散寒止痛等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文献总结归纳中风病气虚血瘀证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1995年1月至2017年5月中国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临床研究文献,提取纳入文献中处方名称、组成药物信息,并对药物使用频次、剂量及药物类别进行统计。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46篇,涉及处方41首,涉及相关药物78种,合计治疗患者2489例。治疗病例数前3位的处方为补阳还五汤(200)、加味抵当汤(134)、黄七汤(125);使用频次前3位的药物为黄芪(42)、川芎(35)、当归(32);使用频次前3位的药物类别为活血化瘀药(163)、补虚药(119)、平肝熄风药(45)。主要治疗药物黄芪其常用剂量为60 g,30 g及以上剂量使用情况占90.7%。结论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是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基础用药,其主要治疗药物黄芪常以大剂量使用,同时随证加减平肝熄风、化痰、清热等药物可取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关于中药熏蒸治疗LDH的处方,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药物的频次、性味、归经,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核心药物组合等遣方规律。结果:共纳入处方150首,涉及中药171味。使用频次≥30次的药物有18味,排前10位的分别为红花、伸筋草、透骨草、川芎、当归、威灵仙、独活、牛膝、桂枝和川乌。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辛、苦、甘、咸为主;归经主要归肝、心、肾、脾和膀胱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物组合19组。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2组与新处方6首。结论:中药熏蒸治疗LDH多采用祛风湿、活血化瘀之药,兼以补益肝肾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用药配伍及组方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1998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关于中医药复方治疗COPD稳定期的临床研究文献,提取纳入文献中方剂及药物信息,分别统计药物使用及性味归经分布情况,对高频药物进行二项、三项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09篇,筛选方剂109首,涉及药物161味,药物类别15种。用药频次≥10次的中药共计35味,其中使用频次前3位的分别为黄芪(76),甘草(60),白术(56);药物类别出现频次前3位的分别为补益药(46),化痰止咳平喘药(21),清热药(19)。用药频次≥5的中药共计48味,其药性频次前3位分别为温(15)、平(11)、微温(9),药味分别为甘(25)、辛(23)、苦(18),归经分别为肺(26)、脾(24)、肝(17)。用药频次≥10次的35味药物中二项关联共12对,三项关联共9组,聚为7类时聚类效果较好。结论 COPD稳定期的治疗药物以辛温、归肺脾经者为多,组方思路以补肺健脾益肾、化痰止咳平喘、化瘀通络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药用药规律和特点。方法:收集201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药处方,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V2.2.3对筛选出的处方用药频次、性味归经和用药规律进行分析,获取药对配伍规律以及核心药物组合,并对高频药物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 826首处方,应用中药304味,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川芎、茯苓、牛膝、当归等,药性以温、平居多,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多属肝、肾、脾经,聚类分析显示高频药物以活血化瘀、补肝肾、祛风湿类为主。结论:临床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常用偏温性中药,以补虚和活血化瘀药为主,兼用补肝肾药,为当代医家临床诊治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当代中医治疗宫腔粘连的用药规律。方法选取公开发表的文献中符合条件的用于治疗宫腔粘连的中医复方共87首建立数据库。在统计软件中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探求其中的用药规律。结果①按照中药使用频次进行统计,使用频次≥10次的中药共32味,排名前6位的中药分别为当归(68次)、菟丝子(56次)、熟地黄(49次)、川芎(47次)、丹参(43次)、赤芍(43次)。②对使用频次≥3次的药物进行功效、性味归经、配伍规律分析得出,12类药物功效以补虚药(补血药14.54%、补阳药12.28%、补气药10.48%、补阴药8.59%)为主,其次为活血化瘀药,再者为清热药;7种药性以平、温为主;7种药味以甘、苦、辛为主,以甘味为最;归经属12个脏腑,以肝、肾、脾为主。③根据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发现高支持度的排名前2位药组为当归-菟丝子和菟丝子-熟地黄;高置信度排名前2位的药组为山茱萸-菟丝子-当归和甘草-川芎-当归。④经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后,发现10个药物聚类方。结论当代中医治疗宫腔粘连多以补血活血、滋肾益精为基本组方配伍,并随症加用清热、理气、利水渗湿等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药治疗眩晕的用药规律频次分析,为临床用药做指导。方法: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中对2004~2014年所有中药治疗眩晕文献进行检索,符合纳入条件的获取原文,对所用药物的分类、功效、药性、药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符合纳入条件的中药治疗眩晕的临床文献中,共涉及108首方剂,16类药物,156味中药,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药物类别分别是化痰药、平肝熄风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居前10位的单味药分别是半夏、天麻、白术、葛根、茯苓、钩藤、黄芪、当归、川芎、陈皮、丹参。药性居前3位的分别为温性、平性、寒性。药味居前3位的分别是甘味、辛味、苦味。中药的十二归经均有涉及,但以肝、脾、胃、心、肾经出现频次最多。结论:总结了近期十年中药治疗眩晕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中药治疗本病提供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13.
于明宇  金成  孙冉冉  彭江云 《河南中医》2014,(11):2272-2273
目的:通过近10 a的文献初步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03年1月-2012年12月收录于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中药内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文献,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采用频数统计的方法统计中药内服治疗SLE的总体用药频次、药物性味频次。结果:纳入研究文献共153篇,包括254味中药,药物总使用频次为2761,使用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依次为生地黄、牡丹皮、茯苓、赤芍、半夏、黄芪、玄参、丹参、当归、熟地黄。药性总频次为2 633,药味总频次为4 253,药物性味前2位依次为寒、温和甘、苦。结论:近10 a治疗SLE内服方剂的药物组成以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为主;性味分别以寒、温和甘、苦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文献对中医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用药特点及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筛选1990~2015年期间中医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有关文献,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其所用的中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频次超过10次的药物共23味,共计使用528次,累计频率为67.4%,频次超过20次的药物共有9味,共计使用308次,累计频率39.3%。所使用药物分类前3位为解表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药物归经以肝、脾、心、肺经为主。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大多为辛、甘、苦。结论:中医药治疗颈型颈椎病以解表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为主,药味大多为辛、甘、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文献,建立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药汤剂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频次,并对药物进行功效、性、味、归经等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67篇,涉及方剂172首,药物220味,共计2211药次。220味药物按功效可分为19类,按频率排前3位的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药物累计频率达62.596%;使用频数30的药物共20味,按频次排前5位的依次为茯苓、白术、黄芪、白花蛇舌草、甘草、柴胡;药性频数统计中,前3位依次为寒、平、温,寒性和微寒药物累计频率达40.74%;药味频数统计中,前3位依次为甘、苦、辛,苦、甘及微苦、微甘累计频率达62.94%。结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将扶正和抗癌有机结合,在益气健脾基础上,常辨证施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疏肝理气。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药治疗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用药配伍及组方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2009年1月1日-2019年6月30日中医药(含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文献,提取文献中方剂及药物信息,统计药物使用及性味归经分布情况,对高频药物进行二项、三项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76篇,筛选方剂101首,涉及药物144味,药物类别16种,用药频次≥10的中药共36味,使用频次前3位分别为当归(79)、熟地黄(75)、菟丝子(72),药物类别频次前3位分别为补虚药(50)、活血化瘀药(20)、清热药(11),药性频次前3位分别为平(10)、温(10)、微温(6),药味频次前3位分别为甘(22)、苦(15)、辛(13),归经频次前3位分别为肝经(27)、肾经(20)、脾经(13)。用药频次≥10的36味药中二项关联18对,三项关联12组,聚为5类时聚类效果较好。结论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治疗药物以平甘温、归肝肾经者为多,治疗方法以调补肝肾、理气活血为主。  相似文献   

17.
[主要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用药规律及药性。[资料来源]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JD)。[选择文献量及依据]以"中医,慢性肾小球肾炎"为关键词,检索1989年1月至2013年3月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JD)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处方用药相关文献。初检文献1386篇,根据文题、摘要,排除重复,剩余209篇查找全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确定纳入108篇,涉及方剂108首,药物189味。[数据提炼规则及应用方法]使用Microsoft Excel2013建立CGN中医用药文献研究数据库,分析有关方药性味、归经、功效。[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涉及药物189味,累计频次1185次,频次≥5次60味,累积频率82.11%;频次排序:黄芪(81.80%)茯苓(55.60%)丹参(46.30%)益母草(41.70%);功效类别排序:补虚(35.87%)活血化瘀(17.16%)利水渗湿(15.52%)清热(12.13%)。频次≥5次60味,药性973频次、药味1524频次、归经2502频次;药性排序:温(311)平(270)凉(196)寒(185)热(11);甘、苦、辛、淡四味计1354频次(87.81%);主归肝、脾、肾、肺、心、胃诸经,计2080频次(83.13%)。临床常以黄芪、茯苓、丹参与益母草为基础方,用药补虚为首,配伍活血化瘀、利水渗湿与清热药,提示CGN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瘀湿互结。[未来展望]治疗慢性肾炎重在补气健脾,活血泄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对近20年中药复方防治气虚血瘀型糖尿病的疗程、用药特点等进行归纳分析。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等检索中药复方(口服)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的临床文献,采用Excel 2013、SPSS Statistics 21.0、IBM SPSS Modeler 18.0、Graphpad prime 8.0及Cytoscape 3.7.1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结果 共筛选出166首中药复方,其中经典方剂主要包括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补血汤等,在纳入的166首中药复方中共包含157味中药,频次≥30的中药共16味,以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药性以甘、苦、辛为主,药味以温、微寒为主,归经以肝经、膀胱经、心经、脾经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获关联较高的药物组合为黄芪-当归、当归-川芎、黄芪-川芎等,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4类。结论 为防治气虚血瘀型糖尿病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等数据库,收集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文献。使用SPSS 21. 0软件,采用频次和聚类分析对中药处方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有效文献108篇,含处方113首,其中涉及中药176味,频次1357次,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黄芪、茯苓、党参、白术、白花蛇舌草。中药用药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聚类分析显示补脾益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是临床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常用法则。结论: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法则;黄芪、党参、白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白芍、柴胡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现代中医药治疗少弱精子症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网(CNKI)1992年1月至2011年8月中医药治疗少弱精子症的临床研究文献,统计各类型中药使用频率、单味中药使用频率、中药归经性味比例,分析总结规律。结果:共选取符合标准的文献70篇,所用中药共136味,使用次数共1 049次。其中,使用频率前五位的中药类别依次是补虚药(65.78%)、收涩药(11.15%)、活血化瘀药(5.62%)、利水渗湿药(4.96%)、清热药(4.19%);使用频率前五位的药物是枸杞子(6.29%)、菟丝子(6.10%)、淫羊藿(5.05%)、熟地黄(4.29%)、五味子(4.19%);药物归经主要是肝经(57.35%)、肾经(52.94%);药味主要为甘、苦、辛,比例分别为50.00%、46.32%、32.35%;药性主要为温、寒、平,比例分别为41.91%、30.88%、21.32%。结论:少弱精子症治疗用药以补虚药为主,脏腑经络重在肝肾,收涩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是常用配伍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