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健康老年人定量温度觉和振动觉阈值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定量感觉检查(QST)是能定量测定感觉损伤程度的一种物理心理学技术。常用的定量温度觉、定量振动觉测定结果用温度觉阈值和振动觉阈值表示。影响定量感觉检查结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定量感觉检查的阈值增加。定量感觉检查作为一种将主观感觉转变为相对客观的阈值检查方法是否适合于老年人群,其定量感觉结果与非老年人是否有差异,可否作为常规的检查方法。为此,我们于2002年3月至20004年3月对非老年人及老年人进行了测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BIO-THESIOMETER(PVD-LP)型震动感觉仪使真正意义的感觉阈值定量检查成为可能。这种电子检查设备的震动感觉刺激探头可以产生频率50-120Hz的垂直振动,感觉阚值的检查结果以毫米或伏特的数值来表示,可用于全身任何体表部位的感觉阈值检查。检查不仅比用音叉来测定您想测定的可能出现的任何感觉变化更简单且更准确,而且能够显示阈值方面的变化过程,准确测量出受损程度,操作简单易掌握,临床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BIO-THESIOMETER(PVD-LP)型震动感觉仪使真正意义的感觉阈值定量检查成为可能。这种电子检查设备的震动感觉刺激探头可以产生频率50-120Hz的垂直振动,感觉阚值的检查结果以毫米或伏特的数值来表示,可用于全身任何体表部位的感觉阈值检查。检查不仅比用音叉来测定您想测定的可能出现的任何感觉变化更简单且更准确,而且能够显示阈值方面的变化过程,准确测量出受损程度,操作简单易掌握,临床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病人末梢感觉定量检测方法(QST)及其在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 采用计算机辅助感觉定量检查仪,检测120名正常人与92例DM病人四肢末梢的冷、热感觉,冷、热痛觉和振动觉等5项。结果 检测结果,临床常规检查有糖尿病神经病变(DPN)病人的检测数值100%异常,常规检查无神经病变的,与同时采用四肢末梢5项检测的数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X^2-0.922,P=0.631);DM病人QST检测结果与正常人数值比较,温度觉与振动觉明显减退;QST检查发现的DM末梢感觉异常人数比临床常规检查发现的明显增多(X^2=10.985,P=0.001),这两种检查的异常人数又都与DM病程相关。结论 DM病人QST可选择足部作常规检查;计算机辅助感觉定量检测是早期发现DPN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5.
定量感觉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定量感觉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方面的应用。方法 使用温度觉分析仪及振动觉分析仪,用“极限”(limits)法测定22例正常人及45例糖尿病患者肢体四个部位的温度觉、振动觉阈值,并同时检查感觉传导速度。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温度觉阈值、振动觉阈值显著地高于年龄匹配的正常人;糖尿病患者温度觉阈值异常率显著地大于振动觉阈值,提示小神经纤维受损比大神经纤维更常见;定量温度觉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敏感性高于定量振动觉检查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糖尿病患者温度觉阈值、振动觉阈值与血糖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定量感觉检查(特别是定量温度觉检查)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断是一种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范淑芳  韩星海 《心电学杂志》1994,13(3):140-141,164
对7例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室壁瘤患者行平板运动试验,引起不同程度的ST段抬高,前壁的ST段抬高较下壁的明显。5例致Q波导联ST段抬高及无Q波导联ST段下移,其中2例再发心绞痛。提示梗塞部位以外存在心肌缺血的可能,舒张压升高可能与室壁瘤导致心功能欠佳有关。  相似文献   

7.
数字震动感觉阈值(VPT)检查,是定量感觉检查的一种方法,是糖尿病足高危人群风险筛查及神经病变感觉缺失筛查的重要指标,是及早发现存在严重并发症隐患的高风险人群的重要检查手段,它能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使糖尿病神经病变高风险人群能得到及时治疗,对于糖尿病足的防治,减少糖尿病致残致死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延长生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薛兆利 《山东医药》2000,40(13):10-11
对1000例正常成人及80例右室梗塞患者的心电图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正常人右胸导联多呈rS型,上腹部导联呈R型,ST段无明显偏移,右室梗塞患者右胸及上腹部导联均有2个或2个以上导联出现QS或Qr波,同时伴有ST段抬高。因此,认为,右胸及上腹部导联心电图联合检查比单用右胸导联检查诊断右室梗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高。  相似文献   

9.
Q-Tc在运动负荷试验中的临床意义袁凤仙,白梅用运动负荷试验心电图ST段下移程度来判定心肌缺血,多年来已被临床广泛应用,我们通过对90例运动负荷心电图Q-Tc变化以及与ST-T改变的比较,以探讨其临床价值。对象与方法正常对照组50例,其中男24例,女...  相似文献   

10.
无Q波和ST段压低的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有效吗?[BraunwaldE,CannonCP.JACC,1996,27:1333(英文)]对具有ST段抬高的Q波心肌梗塞者,症状出现6小时内给予早期再灌注溶栓治疗已证明有很大益处的。但有几个实验经回顾性和动态...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足部振动感觉损伤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足部振动感觉损伤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用振动感觉分析仪对3270名2型糖尿病患者行振动感觉检查,分为振动感觉减退的研究组及无振动感觉减退的对照组,测定尿蛋白、血脂、体重指数、血糖、HbA_(1C)、血清果糖胺、C肽、血压等及眼底检查.结果 研究组年龄平均为(59±12)岁,病程≥5年、24 h尿蛋白定量≥300 mg/d、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足部症状及男性比例均高于对照组,空腹血清C肽(0.56±0.45)nmol/L、餐后2 hC肽(1.81±0.95)nmol/L均低于对照组[(0.65±0.56)和(2.14±0.82)nmoL/L,P<0.05].Lo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足部症状、24 h尿蛋白定量、糖尿病病程与振动感觉减退明显相关.结论 24h尿蛋白量、糖尿病病程、足部症状是2型糖尿病振动感觉损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包括Q波急性心肌梗死 (AMI)、非Q波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他们的主流机制都是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 ,如果形成急性闭塞性血栓则主要造成ST段抬高的Q波AMI,如果血栓为非闭塞性 ,或虽为闭塞性 ,但其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形成 ,多造成非Q波AMI或UA ,统称为无ST段抬高的ACS。梗死相关冠脉血栓性闭塞率在ST段抬高的Q波性AMI、无ST段抬高的非Q波性AMI和UA中分别占90 %、2 0 %~ 40 %和 10 %左右。急性血栓形成的速…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治策略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Q波心肌梗死 (NQMI) ,Q波AMI(QMI)及缺血性心脏猝死。根据ECG有无ST段抬高而将ACS分成ST段抬高的ACS及非ST段抬高的ACS ,后者包括UA及非Q波心肌梗死 (NQMI) ,两者合称为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病 (U CAD)。1 ACS的诊断及危险分层ACS中ST段抬高者需要紧急冠脉血运开通 ,而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 ,其危险程度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因此应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并针对不同病情进行相应处理 ;对非ST段抬高的ACS ,尤其UA ,可根据胸…  相似文献   

14.
肛直肠运动和感觉功能检查技术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放射学检查、肛管超声、肌电图、测压、感觉试验、神经反应时间等检查技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肛直肠运动和感觉功能检查,在肛直肠疾病的研究与临床诊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综述这些检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求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病情的简单方法,本文将33例急性下壁心梗患者根据心电图Ⅱ导联R/ Q比值分为两组:RQ≥1组、R/Q<1组,观察分组与CPK峰值、Ⅱ导联抬高的ST段恢复等电位线时间及与心律失常、死亡率等的关系。结果显示,R/Q≥1组较R/Q<1组CPK峰值低(P<0.05),ST段恢复时间短(P<0.01);R/Q<1组全部为广泛下壁心梗,且Ⅱ°型──Ⅲ°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以及死亡率高。故提出临床上可将心电图Ⅱ导联R/Q比值作为急性下壁心梗病情及预后判断的简单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6.
AMI时 ,除表现为梗死区导联ST段抬高外 ,还常伴有远离梗死区导联ST段压低。既往认为是梗死区的“镜面反映”[1 ] 。近来很多的研究认为 :MI的镜面导联ST段压低不完全是“镜面反映” ,系有心肌缺血和冠脉病变的存在。临床具有一定的病理意义。简述如下。1 Q波型心肌梗死 (QMI)ST压低[2 ]QMI过去称为“穿壁性心肌梗死” ,其梗死部位导联ST段抬高 ,对应导联ST段压低 ,这不仅是梗死部位即梗死区ST段抬高的对应性镜面反映 ,而且是远离梗死部位心肌缺血或较大范围的MI,预后较差。机理为 :①侧支循环的“盗血现象” ;…  相似文献   

17.
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coro narysyndrome ,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非Q波心肌梗死(NQMI) ,Q波心肌梗死 (QMI)等一组病症。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心电图将ACS病人又分为ST段抬高的和ST段不抬高的ACS。ST段不抬高的ACS (包括NQMI、UA)又称为不稳定型冠脉疾病 (U CAD)。他们的发病机制都是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 ,如果形成急性闭塞性血栓 ,则主要造成ST段抬高的ACS (有Q波AMI) ;如果血栓为非闭塞性 ,或虽为闭塞性 ,但其远端已有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维吾尔族老人心电图异常编码的分布及其相关特点。方法 采用WHO推荐的明尼苏达心电图编码分类法,对新疆和田地区非选择性的连续检查了775例维吾尔族老年人的静息状态心电图并行编码分析。结果 Q/QS型检出率为4.8%,电轴左偏在-3以左为9.9%,左室最检出率为18.1%,ST-T改变为14.5%,束支传导阻滞为10.7%,心律失常检出率为11.1%,心电图符合冠心病和可颖冠心病的占15.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 ,ACS)包括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 (AMI) ,非Q波性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他们的主要发病机制都是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 ,如果形成急性闭塞性血栓则主要造成ST段抬高的Q波性AMI ,如果血栓为非闭塞性或虽为闭塞性 ,但其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形成 ,多造成非Q波性AMI或不稳定性心绞痛 ,统称为无ST段抬高的ACS。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血栓性闭塞率在ST段抬高的AMI、无ST段抬高的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分别占 90 %、2 0 %~ 40 %和 10 %左右…  相似文献   

20.
重视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分类的演变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人们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分为“透壁”和“非透壁”心肌梗死 ,对不稳定心绞痛的重视不够。 80~ 90年代初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被分为“Q波”和“无Q波”心肌梗死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有了进一步认识。 90年代以来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按照早期的心电图表现有无ST段抬高分类 ,分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和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后者包括无Q波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这二者又被称为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 ,十分重视不稳定心绞痛。以有无ST段抬高作为分类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