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对女性产后3-4年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分娩的妇女222人为研究对象,其中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24例(GDM组),另外同期分娩的糖代谢正常妇女98名为对照组。在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对受试者进行随访。体格测量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及体脂百分数。血清学测量包括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及C肽,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敏感指数(HOMA.IS)。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产后3-4年,与对照组妇女相比,GDM组体重[(61±10)vs(59±9)kg,t=2.023,P〈0.05]、腰围[(78±9)vs(76±8)cm,t:2.229,P〈0.05]、体脂百分数(34.3%vs31.4%,t=3.102,P〈0.05)、空腹血糖[(5.3±0.8)vs(4.9±0.3)mmol/L,t=5.369,P〈0.001]和甘油三酯[(1.1±0.6)vs(0.9±0.4)mmol/L,t=2.346,P〈0.05]均显著增加,HOMA-IS[(0.077±0.029)vs(0.086±0.029),t=-2.221,P〈0.05]水平显著下降。GDM组及对照组中心性肥胖的比例(37.1%vs24.5%,X^2=4.03,P〈0.05)、空腹血糖受损的比例(7.4%vs1.0%,X^2=5.05,P〈0.05)、舒张压≥85mmHg(1mmHg=0.133kPa)的比例(16.9%vs6.1%,X^2=5.991,P〈0.05)及代谢综合征的比例(13.2%vs5.2%,X^2=4.026,P〈0.05)显著升高。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妇女在产后3-4年发生中心性肥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FBG受损、高脂血症以及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显著高于孕期血糖正常的妇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成年人DM和DM前期患病率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用多级多层整体抽样方法,于2007年调查成都玉林、龙泉两个地区共计2248人。DM诊断采用1999年WHO标准。结果DM和DM前期的总患病率分别为11.1%、14.2%;标化后分别为8.2%、12.2%;男性DM患病率高于女性(P〈0.05),两性问DM前期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DM及DM前期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的危险因素有年龄、腰围、静息心率、BP和TG。DM前期危险因素分别为年龄、高血压史、静息心率、BMI、TC、血尿酸。HDL-C为保护性因素。结论成都地区的DM及DM前期患病率均较高,且有进一步增加趋势,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干预糖代谢异常的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及甲状腺功能正常者甲状腺功能与血糖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07年至2010年从沈阳市城市成年居民中招募2751名研究对象,行问卷调查,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促甲状腺激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将受试者分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组(n=193)及甲状腺功能正常组(n=2146),甲状腺功能正常组又进一步分为促甲状腺激素低水平组(n=352,促甲状腺激素/〉0.3-〈1.0mU/L)、促甲状腺激素中水平组(n=916,促甲状腺激素≥1.0-≤1.9mU/L)、促甲状腺激素高水平组(n=944,促甲状腺激素1.9〈-≤4.8mU/L)。受试者根据血糖水平进一步分为糖耐量正常组、糖调节异常组、糖尿病组,分析甲状腺功能指标与血糖的关系。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明显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8.34-4.4)vs(7.74-4.2)mmol/L,t=一2.163,P〈0.05],2组糖调节异常及糖尿病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游离甲状腺素水平高于糖调节异常组和糖耐量正常组[分别为(16.8±2.1)、(16.3±2.1)、(16.2±1.9μmol/L,F=10.515,P〈0.01],女性中糖尿病组[15.3%(26/188)]及糖调节异常组[15.0%(34/227)]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糖耐量正常组[9.5%(86/903)]()(2值分别为7.165、5.685,均P〈0.05),女性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11.1%(146/1318)VS4.6%(47/1027),x2=31.852,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体质指数、腰围、血压、血脂后,总体受试者空腹血糖与游离甲状腺素呈正相关(β=2.748,P〈0.01),男性受试者空腹血糖与游离甲状腺素亦呈正相关(口=2.346,P〈0.01),女性受试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与游离甲状腺素呈正相关(/3=2.748,P〈0.01)。在正常范围内,游离甲状腺素水平越高,糖尿病的患病危险越大[总体:比值比(OR)=1.142,95%可信区间(cl)1.064-1.225,P〈0.01;女性:OR=1.147,95%C11.024-1.284,P〈0.05:男性:OR:1.142,95%C11.035-1.261,P〈0.01]。促甲状腺激素及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与糖尿病无关。结论女性糖调节异常和糖尿病患者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患病率增高;游离甲状腺素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游离甲状腺素越高,糖尿病的患病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中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特点。方法对2003年9月至2011年12月于我科就诊的3768例年龄≥4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尿酸水平将患者分为高尿酸组(A组,男性尿酸〉420μmol/L,女性尿酸〉357μmol/L)和尿酸正常组(B组),排序后再进行五分位分组;年龄按40~70岁每5岁分组共分为7组,比较各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BMI、腰臀比(WHR)、血压和生化指标。尿酸与血糖、HbAle、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尿酸的影响因素。结果男性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女性(t=-11.091,P〈0.05),随年龄变化为先下降后上升;女性尿酸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男性A组较女性A组平均年龄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t=2.526、2.764,均P〈0.05)。女性A组空腹、餐后血糖和男性A组HbAlC均低于B组(t=2.147、3.284、2.982,均P〈0.05),男女A组空腹、餐后胰岛素、HOMA-IR和甘油三酯(TG)、尿素氮(BUN)、肌酐(Ser)均明显高于B组(均P〈0.05),而HDL-C、肾小球滤过率(e-GFR)明显低于B组(均P〈0.05)。男性A组白蛋白/肌酐(Alb/Cr)明显高于B组(t=-3.922;P〈0.05),女性两组无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示男性尿酸与BMI、TG、A1b/Cr呈正相关(OR=1.128、1.231、1.004,均P〈0.05),与HbAlC和e-GFR呈负相关(OR=0.811、0.973,均P〈0.05);女性尿酸与BMI、TG、HDL-C呈正相关(OR=1.171、1.179、0.264,均P〈0.05),与e-GFR呈负相关(OR:0.978;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有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以及e—GFR下降。男女糖尿病患者的尿酸水平及其年龄、体重、血压等对尿酸水平的影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性别、年龄和季节变化对门诊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至2011年我院内分泌科门诊17857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检测结果。探索不同年龄段、性别以及不同月份门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规律。采用线性趋势检验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比较年度趋势变化。结果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8±13)年,男女比为1.16:1,其HbAlc平均为7.1%±1.6%,其中HbAlc〈6.5%者占43.3%(3465/8000),HbAlc〈7.O%者占61.4%(4914/8000)。门诊糖尿病患者HbAlO由2004年的7.3%±1.7%降至2011年的6.8%±1.4%(F=24.17,P〈0.01)。患者HbAlc〈7.0%的比例从2004年55.3%增至2011年的69.0%(Z=4.83,P〈0.01)。2004至2011年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HbAlc〈7.0%)在≥40—60岁(Z=18.67,P〈0.01)和〉60岁(Z=5.58,P〈0.05)两个年龄段有明显改善,但在年龄〈40岁的患者无明显改善(Z=0.91,P〉0.05)。男性血糖控制达标率无显著改善(Z=2.61,P〉0.05),但女性血糖控制达标率明显提高(Z=28.10,P〈0.01)。2007年4~9月HbAlc水平和血糖控制达标率均较同年1~3月及10~12月差。结论内分泌科门诊糖尿病患者近8年血糖控制改善,40岁以上女性患者血糖控制较好,血糖控制存在季节性差异。要关注40岁以下男性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可能需要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降糖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住院病人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率及其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病率的影响。方法收集579名T2DM住院病人病历资料,统计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和MS患病率,并按是否合并MS分组,比较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患病率。结果579例中454例合并MS(78.41%),女性明显高于男性(X^2=25.58,P〈0.01)。MS组糖尿病肾病(DN,X^=21.58,P〈0.01)和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X^=5.79,P〈0.05)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无MS组。结论合并MS组较无MS组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和DN的患病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7.
221名存在代谢综合征(MS)风险者纳入研究。平均发现的MS组分数,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定义比中华糖尿病学会(CDS)定义略高(2.33us2.09,P〉0.05)。二者的诊断符合率为80%。女性的MS患病率,IDF定义(18/83)高于CDS定义(2/83)(P〈0.05);但男性的MS诊断率,CDS定义(18/138)高于IDF定义(7/138)(P〈0.05);血糖正常者诊断有MS的患病率,IDF定义(21/94,22%)高于CDS定义(10/97,10%)(P〈0.05)。CDS定义中有11例(12%)肥胖不达标者诊断MS。IDF不使用餐后血糖仅使MS漏诊6%。两种定义识别MS及其组分的能力基本相当;但与CDS定义相比,使用IDF定义能使患者群体发生以下几种漂移:从男性到女性,从糖代谢异常到脂代谢异常,从不肥胖到肥胖。  相似文献   

8.
1255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疾病患病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北京丰台地区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中甲状腺疾病的流行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10年6月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125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甲状腺功能状况。结果(1)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甲状腺疾病的患病率为11.00%,甲状腺功能减退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型糖尿病患者中,女性甲状腺疾病患病率为15.32%,男性甲状腺疾病患病率为7.4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型糖尿病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P〈0.05),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病率随病程的增加而增加(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甲状腺疾病患病率高,建议对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及男性患者中年龄超过60岁或病程大于10年者进行常规甲状腺功能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颈围与血脂谱问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北京三甲医院与15个城区社区联合开展糖尿病纵向管理项目基线数据库中241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全体参与医师经过专门培训,按统一要求调查并填写调查表,同时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血脂异常的诊断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结果(1)2410例中男986例,女1424例。平均颈围为(36±4)cm。总胆固醇为(5.2±1.1)mmol/L;甘油三酯为(1.8±1.2)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1.3±0.4)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3.0±0.9)mmol/L;(2)男性、女性的颈围均与甘油三酯呈正相关(男性r=0.093,女性r=0.077,均P〈0.01),与HDL-C呈负相关(男性r=一0.144,女性r=一0.062,均P〈0.05);(3)预测高甘油三酯血症最佳的颈围切点:男性为37em,女性为35em;预测HDL-C降低的颈围切点男性为40em,女性为35em;(4)预测高胆固醇血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男性组为0.511,女性组为0.480(P〉0.05);预测LDL-C升高ROC曲线下面积男性为0.527;女性为0.519(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围与血脂密切相关,尤其是甘油三酯和HDL-C;颈围可能做为筛查/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三甲医院的特点,探索糖尿病的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人选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80例应用胰岛素治疗且无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Excel随机抽样方法分为2组(管理组和对照组),各190例患者。其中管理组患者男性91例,女性99例,年龄(54±8)岁,体质指数(BMI)(25±3)kg/m^2,病程(8±3)年,对照组患者男性88例,女性102例,年龄(56±7)岁,BMI(26±3)kg/m^2,病程(8±3)年,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管理组对患者进行一体化糖尿病管理,对照组按三甲医院的常规方式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对两组干预前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两组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用t'检验。结果治疗后,管理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生活满意度及自信心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2.81-27.74,均P〈0.05)。对照组BMI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4)比(26±3)kg/m^2,t’=-10.51,P〈0.05],而管理组BMI未见显著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3)比(25±3)kg/m^2,t=1.65,P〉0.05]。治疗后,管理组BM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7,P〈0.05)。管理组生活满意度、自信心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6%±4%、95%±4%和62%±10%、60%±11%,t’=42.60、41.69,均P〈0.05);管理组的胰岛素用量及每日药物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38±0.03)、(0.55±0.07)U·kg^-1·d^-1和(11±3)、(16±6)元/d,t’=-30.77、-9.21,均P〈0.05]。结论糖尿病一体化管理使血糖控制更好,患者更有自信心,而所用的每日药物费用则下降了27.8%。在目前医疗费用超标的情况下,该管理模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江西省九江市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糖尿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6月在江西省九江市居住的1 50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对其进行诊断,并对糖尿病患病率与年龄、BMI以及性别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结果在1 50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共有248例患有糖尿病,患病率为16.46%(248/1 507)。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6.28%(128/786),女性为16.64%(120/721),男女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间糖尿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76~81岁69~75岁62~68岁(P0.05)。不同BMI患者间糖尿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6.8 kg/m2高于23.8~26.8 kg/m2高于19.3~23.7 kg/m2(P0.05)。结论江西省九江市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糖尿病患病率较高,高龄、高BMI可能是引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成都地区社区居民高血压前期与糖脂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都地区社区居民高血压前期和糖脂代谢紊乱之间的关系。方法2008年4月至11月应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成都市3个社区的40岁及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给予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并检测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在5123名4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中,正常血压者1486名,平均年龄(52±10)岁;高血压前期者1636名,平均年龄(55±10)岁。比较两组人群的糖脂代谢情况,并进一步分析高血压前期与相关因素的关系。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检验,相关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成都地区中老年人群高血压前期总体患病率为31.93%,标化患病率为32.70%,其中男性为35.56%,女性为29.69%。高血压前期组/正常血压组在单纯空腹血糖受损、单纯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异常以及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3.42%/2.22%、18.46%/14.47%、2.69%/1.55%和15.71%/8.41%,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064、8.978、4.833、38.613,均P〈0.05)。高血压前期组/正常血压组在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患病率分别为5.38%/3.30%、17.1l%/9.62%、2.69%/1.68%和11.74%/6.93%,两组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041、37.313、4.219、21.009,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BMI、腰臀比、餐后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HDL-C均与高血压前期相关(OR=1.03、0.60、1.10、6.92、1.04、1.19、1.10、0.68,均P〈0.05),其中女性和HDL-C升高是高血压前期的保护因素,年龄和性别是不可控因素。结论成都地区社区中老年人群高血压前期的患病率高,中老年高血压前期人群更易合并糖尿病和血脂紊乱,高血压前期与糖脂代谢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妊娠糖尿病患者产后糖代谢异常的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产后6—8周糖代谢异常情况,寻找导致产后糖代谢异常的高危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183例确诊为妊娠糖尿病患者,于产后6~8周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按WHO标准进行再分类,分为糖尿病、糖耐量低减(IGT)和正常糖耐量(NGT),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183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中产后有63例(34.4%)血糖正常(NGT组),87例(47.5%)IGT(IGT组),33例(18.0%)糖尿病(DM组)。(2)DM组的确诊孕周早于其他两组(P〈0.01),空腹血糖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3)DM组中有糖尿病家族史、在孕期需胰岛素治疗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妊娠糖尿病患者产后糖代谢异常发生率高,其高危因素有孕期发病早、糖尿病家族史、空腹血糖高、需胰岛素治疗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住院1型糖尿病(T1D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12年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治疗的所有T1DM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年龄≥18岁为成年的切点,将患者分为成年起病组(516例)和非成年起病组(226例),比较两组间临床指标差异。新诊断患者根据起病时是否伴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分为伴DKA组(68例)及不伴DKA组(257例),比较两组间临床和生化特点。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采用最小有意义差异t检验,计量资料非正态分布者采用秩和检验。结果26年间我院收治的T1DM患者共742例,所有患者中男性402例(54.2%),女性340例(45.8%);平均发病年龄为23(1~61)岁,154例(20.8%)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年龄≥18岁的患者516例(69.5%),其体质指数(BMI)为(16±9)kg/m。。与非成年起病组比较,成年起病组血尿酸水平[(274±122)比(243±97)Ixmol/L,t=2.631]、高血压发生率(14.9%比7.1%,)(2=8.818)均明显增高(均P〈0.05),而成年起病组的糖化血红蛋白(9.7%±3.1%比10.7%±2.8%,t=3.221)、起病时发生DKA(20.9%比24.3%,t=4.276)及使用胰岛素泵(0.2%比16.4%,)(2=16.269)和多次胰岛素注射(57.6%比64.6%,x2=1.517)治疗的患者比例及胰岛素用量[(0.7±0.3)比(0.9±0.4)U/kg,t=5.061]均明显低于非成年起病组(均P〈0.05);与不伴DKA组比较,伴DKA组的空腹血糖[(23±10)比(19±8)mmol/L,t=3.688]明显增高,两组间性别构成、年龄、糖尿病家族史、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17例患者在入院时已明确诊断为T1DM,分别有37.4%和26.9%的患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肾脏病变;30例(4.0%)的患者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70%(21例)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结论我院住院的T1DM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并以成年起病者多见,成年起病的T1DM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及血尿酸水平高于非成年起病者,起病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非成年起病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与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和锌转运体8抗体的关系。方法纳入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521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男107例,女414例,年龄(41±14)岁]、153例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男24名,女129例,年龄(50±14)岁]及健康志愿者102名[男52名,女50名,年龄(23±4)岁],应用放射免疫沉淀法检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锌转运体8抗体水平。采用t检验、x2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数据统计。结果(1)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和锌转运体8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7.29%(38/521)和16.70%(87/521),高于正常对照者[均为0.98%(1/102),)(2值分别为5.794、17.374,均P〈0.05]和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分别为2.14%(3/140)、9.93%(15/151),x2值分别为5.032、4.161,均P〈0.05]。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的阳性率[4.22%(22/521)]与正常对照者(0,)(2=3.311,P〉0.05)及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2.14%(3/140),x。=1.31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个及2个以上胰岛自身抗体阳性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糖尿病的发生率高于胰岛自身抗体阴性者[21.43%(3/14)VS5.13%(20/390),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05],仅1种胰岛自身抗体阳性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糖尿病的发生率与抗体阴性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7%(9/131)VS5.13%(20/390),X2:0.566,P〉0.05]。(3)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中,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高滴度(≥600U/m1)者任一胰岛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均高于低滴度者[35.83%(43/120)vs22.93%(86/375),x2=7.851,P〈0.01]。结论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高滴度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易合并胰岛自身抗体阳性,尤其是锌转运体8抗体的阳性率较高,提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在免疫学发病机制上可能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门诊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内分泌门诊52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冠心病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81例)(男40例,女41例)和无冠心病组(447例)(男249例,女198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与无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年龄较高[分别为(60±12)和(694-8)岁,t=-8.64,P〈0.05],糖尿病病程较长[分别为(9±7)和(12±7)年,t=-4.44,P〈0.05],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高(分别为6.8%4-1.1%和7.4%±1.2%,t=-3.38,P〈0.05),收缩压增高[分别为(1304-15)和(134±15)mmHg(1mmHg=0.133kPa),t=-2.26,P〈0.05];冠心病组高血压、高血脂症、脑卒中及冠心病阳性家族史的发生率均较高(X^2=14.29、9.47、25.01、7.56,均P〈0.05)。2组血压和血脂控制达标率相当,但HbAlC〈7.0%比例在冠心病组明显低于无冠心病组(分别为48.1%和68.2%,0=12.18,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糖尿病病程、HbAlC、合并脑卒中、收缩压以及他汀药的使用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独立相关因素(OR=1.08、1.11、1.47、2.72、1.03和2.41,均P〈0.05)。结论门诊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表现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对于这些患者不能仅注重血糖的管理,还要注意控制血压、血脂并重视他汀类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于初发2型糖尿病酮症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初发2型糖尿病酮症合并NAFLD患者60例,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胰岛素组(INS组)30例和胰岛素+二甲双胍组(INS+MET组)30例,INS组男性2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为(37±9)岁,INS+MET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为(39±10)岁。两组患者在人组时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指数、腰臀比、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各指标及肝脏酶谱、初始胰岛素剂量之间具有可比性。2组均予静脉纠酮补液治疗及胰岛素强化治疗酮体转阴后,INS组继续单纯胰岛素控制血糖,INS+MET组在使用胰岛素基础上联合二甲双胍(0.5g,每日3次)治疗,观察治疗12、24周后2组体质指数、血糖、HbA1c及肝酶指标、血脂及肝脏超声学积分变化;比较2组胰岛素日剂量、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血浆脂联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以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HbA1c均显著下降,2组HbA1c达标率无明显差异(INS组和INS+MET组分别为86.7%比82.8%,X^2=0.174,P〉0.05);INS+MET组治疗后体质指数、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低于INS组(t=3.648、2.883、2.699,均P〈0.05);INS+MET组治疗12和24周ALT分别较治疗前下降13.2%和32.2%(t=4.264、4.976,均P〈0.05),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则分别下降23.1%和37.5%(t=6.364、6.315,均P〈0.05)。治疗后INS+MET组肝脏B超积分明显低于INS组(2.8±1.3比3.7±1.4,t=2.311,P〈0.05);治疗后INS+MET组HOMA-IR较INS组明显改善(2.7±0.8比3.8±1.0,t=0.219,P〈0.05),胰岛素日剂量是INS组的41.8%,肿瘤坏死因子-α明显低于INS组[(28±9)比(36±9)ng/L,t=3.110,P〈0.05],而脂联素水平高于INS组[(7.2±1.2)比(5.5±1.4)μg/L,t=5.023,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改善初发2型糖尿病酮症合并NAFLD患者胰岛素抵抗、降低患者肝酶指标、改善肝脏影像学转归,其机制可能涉及对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