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男性,65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1为心电图Ⅱ导联A、B非连续记录,示窦性心律。图1A平均心率107次/分,P-P间距560ms,P-R间期160ms。其中P5-P6、P6-P7、P7-P8间距逐渐缩短,P8-P9间距略长,之后出现长P-P间距1160ms(P9-P10)。构成不典型的窦房二度Ⅰ型传导阻滞(传导比例6:5、3:2)。图1B平均心率、P-P间距、P-R间期均同上。P1-P2、P2-P3、P3-P4间距逐渐缩短,P4未下传,突然延长的R3-R4间距1600ms大于2倍的平均P-P间距,  相似文献   

2.
目的我们回顾性的研究108例肝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并加以分析.方法本组108例均为临床确诊的肝性脑病患者.男83例,女25例,年龄分布16岁-81岁,肝硬变病程2a—11a,其中肝炎后肝硬变87例(80.6%);酒精性肝硬变17例(15.7%);瘀血性肝硬变4例(3.7%),并有16例作过脾切除.本组肝性脑病诱发因素居首位的是感染,占46.7%,其次为消化道出血,占24.1%,诱因还有氮质血症、高蛋白质饮食、放腹水等.结果本文资料告知肝炎后肝硬变的病死率为94.3%,而酒精性肝硬变病死率为35.3%,两组病死率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说明肝硬变病因不同,肝性脑病预后不同,在治疗上要下功夫本组肝性脑病主要诱因为感染,而国内外报道资料,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诱因.分析这种变化可能与近几年加强降低门脉压力的措施,注意胃粘膜的保护,早期补充维生素K及提高血浆清蛋白的浓度等有关.真实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结论通过本组资料说明,目前肝性脑病无特效疗法,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病征,所以预防发生肝性脑病是重要的,要避免一切诱发因素,要进行严密的临床观察,争取早期诊断和及时的有效处置为上策.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与肝硬变及肝癌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肝硬变及肝癌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例临床诊断为肝硬变(失代偿期)、原发性肝癌(晚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例为80岁,男,临床诊断为肝硬变(失代偿期),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B超示肝硬变并大量腹水、肝缩小.AFP20ng/mL.另1例69岁,男,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晚期),B超为肝硬变癌变并腹水AFP593.4ng/mL.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昏迷.用C14呼气试验来检查这两例患者的Hp并进行分析.结果以上2例患者经C14呼气试验检测Hp,其结果均为阳性,并且Hp阳性的肝硬变、肝癌患者易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及肝昏迷.结论根据以上结果证明,Hp与肝癌、肝硬变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亚临床性肝性脑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虹  刘厚钰 《肝脏》1996,1(1):49-52
1970年Zeegen等对临床上无肝性脑病症状和体征的肝硬变病人进行可定量的心理智能测试,发现这些病人存在着智能障碍,并把这种临床无脑病症状,精神和神经功能常规检查正常,而用严格心理学测试或大脑诱发电位检查时表现异常者称为亚临床性肝性脑病(Subclinic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SHE)。。近年对这种疾病的研究有不少新的进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QTc间期及QT离散度(QTd)变化的机制与临床意义.方法 116例肝硬化患者与50例对照组行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定QTc及QTd,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观察腹水和肝性脑病情况.结果 肝硬化组的QTc延长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1.4%Vg 4.0%,P<0.01),肝硬化组QTd显著高于对照组(48.7±18.6ms Vg 34.6±11.1ms,P<0.05),QTc延长的发生率与Child分级、Tbil、腹水量呈正相关,与PTA、Alb、肝性脑病无相关性.结论 肝硬化患者QTc延长及QTd增加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QTc延长及QTd增加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诱因,可能也是肝硬化患者出现猝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作者曾用静脉点滴胰高血糖素-胰岛素(以下简称G-Ⅰ)治疗肝性脑病,临床有疗效,为探讨其机制,对10例肝性脑病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 h 的氨基酸代谢进行了观察。100例肝性脑病,其中重症肝炎3例,肝硬变7例。对照组正常人5例,肝硬化无脑病者6例。给药方法胰高血糖素1mg 与正规胰岛素12U  相似文献   

7.
目的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部分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显著改善,甚至可以恢复至接近正常,即所谓的超级反应患者(super-responders,SR),本文回顾分析这些超级反应患者的临床特征,寻找有价值的CRT超级反应患者的预测指标。方法2005年6月至2010年1月在本中心因慢性心力衰竭植入CRT·P/CRT—D的患者共69例,其中有较完整随访资料的50例纳入本研究。CRT超级反应患者判断标准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绝对值增加≥0.20。回顾性分析50例患者中超级反应患者和非超级反应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3.9±11.5)个月,达到超级反应标准患者11例(22%),与术前相比LVEF显著升高(0.58±0.05对0.33±0.05,P〈0.001)。超级反应组和非超级反应组术前资料除性别(女性比例:8/11对11/39,P=0.013)、QRS时限[(163.2±19.3)ms对(140.2±29.1)ms,P=0.018]、左束支阻滞的比例(10/11对20/39,P=0.04)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是CRT超级反应的惟一独立预测因子。结论CRT中超级反应患者以女性、QRS时限增宽以及合并左束支阻滞患者多见。女性合并左束支阻滞是CRT超级反应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相关性轻微肝性脑病患者的内毒素水平,探讨内毒素与轻微肝性脑病的关系。方法对90例肝硬化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内毒素水平、葡萄糖氢呼气试验(GHBT)、数字连接试验(NCT—A和NCT—BC)和数字符号试验(DST)检测,观察小肠细菌过度乍长相关性轻微肝性脑病患者的内毒素水平变化。结果肝硬化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36.7%,33/9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5%,1/20)。20名健康志愿者未检出轻微肝性脑病(MHE);90例肝硬化患者轻微肝性脑病37例(41.1%),其中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肝硬化患者轻微肝性脑病发生率高于不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者。肝硬化组内毒素水平(69.6±21.3)pg/mL高于健康对照组(18.7±8.6)pg/mL;肝硬化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组内毒素水平(89.5±17.6)pg/mL高于无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组(57.3±15.8)pg/mL(P〈0.05)。应用抗生素抑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及乳果糖治疗1周后GHBT、内毒素水平、NCT—A、NCT-BC及DST检查结果改善。结论内毒素与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轻微肝性脑病的发生及进展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治疗;左心室导线采用经心脏静脉血管径路植入或开胸直接缝合左心室心外膜导线。植入术后定期随访,分析患者心功能、活动耐量、生活质量评分、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等指标的变化,评价CRT的临床疗效,测试起搏参数并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AV间期和VV间期。结果21例患者成功植入CRT,其中3例患者因心脏静脉血管畸形而采用开胸植入左心室心外膜导线。平均随访(9.8±9.5)个月,死亡3例;2例患者因心力衰竭症状复发再住院;其余患者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评分、活动耐量较植入术前有显著改善;植入术后1个月LVEF明显提高(0.31±0.06对0.37±0.05,P〈0.01);二尖瓣反流程度[(2.24±0.89)级对(1.43±0.75)级,P〈0.01];LVEDD植入术后6个月明显减小((71.91±8.38)mm对(68.82±10.80)mm,P〈0.05];QRS时限分析显示CRT治疗有效组术后明显变窄((162.50±24.08)ms对(142.50±19.15)ms,P〈0.05],无效组变化不明显[(148.00±10.95)ms对(138.00±4.47)ms,P〉0.05]。1例患者左心室导线脱位。右心房和右心室起搏导线的阈值、感知灵敏度及阻抗均在正常范围,左心室导线各参数,除1例患者阈值升高外余均正常。3例开胸植入心外膜导线患者除1例于植入术后第5个月心脏性猝死,余2例分别随访18个月和26个月,左心室导线阈值分别为0.5V/0.4ms和1.0V/0.4ms。CRT治疗的总临床有效率为76.2%。结论CRT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有效,能恢复患者心脏电活动和机械活动的同步性,显著改善心功能。QRS时限变窄是CRT疗效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亚临床型肝性脑病(SHE)是广泛存在于肝硬变病程中一种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视觉、知觉等功能缺陷,可伴有脑实质萎缩,易进展为肝性脑病。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SHE发病率高达23%~84%,在我国,慢性肝病患者有1000万左右,对SHE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社会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采用多中心协作研究方式,在湖北省24家医院同时进行,资料分析由武汉市医科所建立多因素分析数据库,在奔腾100计算机上完成。 1.1 对象 各医院按1988年上海全国肝炎会议制定的标准,选择诊断明确的肝炎、血吸虫、酒精性肝硬变病人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1.
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中,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94例患者随机分3组,A组29例,B组31例,C组34例。A组内科治疗加PE联合CVVH治疗,B组内科治疗加PE治疗,C组仅予内科治疗。比较三组近期疗效及生存率,并观察A组和B组人工肝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的改变。结果 A组肝性脑病意识转清率50.0%(5/10),低钠血症改善,白细胞介素(IL)-8下降,IL-10上升,近期有效率82.8%,生存率48.3%;B组肝性脑病意识转清率I8.2%(2/11),低钠血症、IL-8,IL-10无改变,近期有效率48.4%,生存率22.6%;C组肝性脑病意识转清率9.1%(1/11),近期有效率26.5%,生存率20.6%。结论 内科治疗加PE联合CVVH能降低IL-8,升高IL-10,提高生存率,且方便可行,应作为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发低钠血症1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0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依据血钠值分为轻度(〉130mmol/L)、中度(121mmol/L~129mmol/L)、重度(≤120mmol/L)低钠血症,分别比较其肝性脑病及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低钠血症与Child-Pugh分级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59.9%(100/167);轻、中、重度低血钠症,其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分别为19.15%(9/47)、20、51%(8/39)及50.00%(7/14),三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分别为12.77%(6/47)、23.08%(9/39)及57.14%(8/14),三者之间有显著的差异(P〈0.05);病死率分别为10.64%(5/47)、25.64%(10/39)及57.14%(8/14),三者之间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 不同程度低钠血症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其肝性脑病和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及病死率不同,血钠越低,其病死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59岁,因胸闷3d就诊.体检:心率92次/ min,BP120 / 90mmHg心律不齐.动态心电图不同时间记录示窦性心律,96次 / min,正常顺传的P-R间期160 ms.A 的R5、R10为房室交接区性异位激动,同时可见P2、P8后均无QRS波群.其中P2、P8均未提前,即P1-P2间期=P2-P3间期、P7-P8间期=P8-P9间期,且无其他因素影响,P波后的QRS波群脱落,显示为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4.
我科自1995~1997年收治肝硬变伴腹水病人30例,以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为主,辅以西医相应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0例肝硬变病人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0~78岁,平均56.6岁;30例肝硬变患者均伴有腹水,轻度12例,中度10例,重度8例,其中2例伴有肝性脑病,1例伴有肝肾综合征。  相似文献   

15.
肝性脑病是急性肝功能衰竭和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从轻微认知障碍到昏迷等一系列神经症状。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微肝性脑病、明显肝性脑病和昏迷;依据基础肝病的类型,HE分为A、B、C 3型。10%~50%接受门体静脉分流术的患者1年内可发生明显的B型肝性脑病。肝性脑病是影响预后的不利因素,1年内病死率为54%~85%。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本文通过对肝性脑病发病机制的阐述,以期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难治性腹水有5~10%的腹水病人会出现难治性腹水。难治性腹水的概念是对大剂量利尿剂没有反应(安体舒通400毫克/天 呋塞米60毫克/天)。难治性腹水病人常伴有肝性脑病、低钠血症、高钾血症或尿毒症。主要临床特点包括:放液后腹水反复、患Ⅰ型肝肾综合征的危险增加,Ⅰ型肝肾综合征的特点是逐渐出现尿少和血清肌酐浓度迅速增加,且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7.
探讨影响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因素。对172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的病死率63.4%,与性别无关(P〉0.05);年龄大于50岁者病死率为80.4%,预后差。病死组血清胆红素水平、HBVDNA阳性率、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好转或治愈组(P〈0.01);凝血酶原时间(41.08±17.07)秒明显较好转组延长(27.06±7.84)秒,P〈0.01。结果表明年龄≥50岁、高胆红素血症、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并发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及继发感染是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安宫牛黄丸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3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均为1992年6月~1999年6月本院住院患者,符合肝性脑病诊断标准。男23例,女9例,年龄26~54岁,平均43岁。原发疾病根据病史、病程、临床症状、体征及腹部B型超声、肝功能等检查,分别为乙肝后肝硬变24例,急性重症肝炎3例,慢性重症肝炎5例。病程10个月~8年,平均5.8年。32例患者中,脑病出现1次者24例,出现2次者5例,出现3次者3例。脑病出现时间最短3小时,最长48小时,平均  相似文献   

19.
组合型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晚期慢性重型肝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组合型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晚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其改善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电解质紊乱的作用。方法 103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3例,对照组40例。两组病例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组合型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对照组加用单纯血浆置换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及并发症的变化,并比较近期疗效及生存率。结果 治疗组肝性脑病意识好转率为72.7%(8/11),电解质紊乱纠正率为89.5%(34/38),6例肝。肾综合征患者中4例。肾功能恢复,近期有效率为52.4%(33/63),生存率为47.6%(30/63);对照组6例肝性脑病患者经治疗后1例意识好转,电解质紊乱纠正率42.3%(11/26),并发肝肾综合征患者无一例肾功能恢复,近期有效率为32.5%(13/40),生存率为22.5%(9/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6,P〈0.05)。结论 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组合型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能有效提高晚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大鼠心房肌电生理特性的增龄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年龄对心房肌单相动作电位(MAP)和有效不应期(ERP)的影响,及其与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方法选取Wistar大鼠40只分为青年组、成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4组。Langendorff体外灌流心脏。分别测量各组心房肌在400ms刺激周长下MAP复极到90%、50%及20%时的时程(MAPD90、MAPD50、MAPD20)和ERP,以及其他不同刺激周长下的MAPD。结果在400ms刺激周长下,4组大鼠右心房肌MAPD90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延长〔(75±5)(、123±8)(、140±11)和(140±14)ms,均为P<0.01〕;而左心房肌青年组至中年组延长分别为〔(60±4),(120±3),(139±7)〕,老年组缩短〔(102±14)ms,均为P<0.01〕。心房肌ERP的增龄性变化规律与MAPD90相同。刺激周长从400ms缩短到250ms,右心房肌MAPD90缩短程度从青年组到老年组逐渐增加;左心房肌以老年组缩短程度最小。结论左右心房肌电生理特性增龄性变化规律不同。老年期心房电生理变化可能有利于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