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了解巴尔通体在广东省鼠形动物中的流行分布情况及其基因型特征,为巴尔通体的研究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广东省惠来县、惠东县、潮安县、罗定县和高州市5个地区进行捕鼠,采集鼠肝脏标本提取总核酸,利用聚合酶连反应(PCR)检测巴尔通体病原,并对其进行分离培养,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并根据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统计分析巴尔通体的分布情况和特征。结果在广东省5个地区共捕鼠375只,检出巴尔通体阳性标本73份,阳性率为19.47%。不同鼠种(χ2=6.361)、不同地区(χ2=7.778)、不同性别(χ2=0.292)、不同生境间(χ2=0.621),阳性率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73份样本中,10份成功分离培养出巴尔通体。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广东鼠形动物携带的巴尔通体存在6种基因型:Bartonella elizabethae、 B.phoceensis、 B.japonica、 B.henselae、 B.rochalimae、B.tribocorum。结论 巴尔通体在广东省鼠形动物中广泛存在,且基因型呈多样性,其中4种基因型对人类有致病性,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江西省鼠形动物中巴尔通体的携带状况和基因型特征,为巴尔通体感染的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2019年在南城县、广信区、横峰县、广丰区、铜鼓县5个鼠传疾病监测项目点,采集130只鼠形动物的肝、脾组织标本进行巴尔通体分离培养,挑取形态疑似巴尔通体的菌落纯培养后提取核酸,PCR检测巴尔通体属特异性基因gltA,阳性菌株鉴定为巴尔通体。对巴尔通体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基于全基因组序列构建聚类树。结果 从130只鼠形动物的组织样本中分离巴尔通体14株,携带率为10.77%。黄毛鼠携带率最高(2/6),其次为黑线姬鼠(8/72)、褐家鼠(3/27)、臭鼬鼱(1/12)。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14株巴尔通体分为5个不同的分支,分为5种基因型,聚类结果显示在分离地区和宿主类型上没有聚集性。结论 江西省鼠形动物中存在巴尔通体携带,携带的宿主类型多,菌株基因组多样性大,存在与人类致病性相关的基因型,存在人类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云南省梁河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自然感染情况。方法 应用单纯随机抽样法,从665份野外鼠形动物肝脾标本中抽取407份,采用巢式PCR对样本进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16SrRNA基因检测,并对扩增产物测序,应用生物软件MEGA7.0将所测序列与GenBank注册的其它无形体属种株进行序列对比分析。结果 检测野外鼠形动物3目5科12属17种407只,阳性率为3.19%(13/407),其中大足鼠、黄胸鼠和斯氏家鼠阳性率分别为21.43%(3/14)、6.00%(6/100)和4.94%(4/81),其它鼠形动物均未检测出阳性;不同海拔梯度(P=0.219)、不同性别(χ2=0.441,P=0.506)及不同生境间(χ2=0.386,P=0.534)鼠形动物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季节野外鼠形动物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序列对比分析显示所有样本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收录的国内外部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达100%,进化分析显示与国内外部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处同一个分支。结论 云南省梁河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存在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低度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贝氏柯克斯体感染情况。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6年10月,课题组以云南省玉龙县、剑川县和梁河县鼠疫疫源地为采样点,使用夹夜法在不同季节、不同海拔、不同生境捕获野外鼠形动物,收集到2 524份肝脾样本。采用巢氏PCR方法对Q热病原体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 Cb)Com1基因的保守片段进行扩增。应用SPSS20.0软件,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疫源地、海拔梯度、生境、季节、性别间Cb在野外鼠形动物中的流行分布情况。结果 检测2 524份样本,Cb阳性23份,阳性率为0.91%。检出Cb的鼠形动物包括齐氏姬鼠、中华姬鼠、黄胸鼠、社鼠、锡金小鼠、大绒鼠、臭鼩鼱和毛猬。不同生境、性别间野外鼠形动物Cb阳性率无差异(χ生境2=6.514,χ性别2=0.076,P>0.05);季节间Cb阳性率春季(2.44%)高于秋季(0.37%)(χ2=11.550,P<0.008);剑川鼠疫疫源地Cb阳性率(1.46%)高于玉龙鼠疫疫源地(0.34%)(χ2=6.121,P<0.017);剑川鼠疫疫源地海拔2 450 m以上野外鼠形动物Cb阳性率(4.64%)高于2450m以下(0.13%)(χ2=28.504,P<0.001)。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Cb Com1序列和Genbank相关参考序列高度同源。结论 滇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Cb阳性率较低,但野外鼠形动物Cb感染广泛,Cb Com1基因片段在野外鼠形动物中呈现出高度保守的流行与分布。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平阴县农村环境鼠形动物种类分布及携带病原体情况。方法 采用鼠夹和粘鼠板捕获动物,解剖取其内脏组织,利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8种致病病原体核酸。结果 共捕获100只鼠形动物,包括小家鼠、褐家鼠和鼩鼱,所占比例分别为55%、40%和5%;平均捕鼠率为1.81%,鼠夹法和粘鼠板法捕鼠率分别为0.69%和3.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0, P<0.001);莫氏立克次体和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检出率最高,均为17.00%,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恙虫病东方体、土拉弗朗西斯菌和巴尔通体的检出率为1.00%~5.00%,并未检出汉坦病毒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共检出混合感染6只,混合感染率为15.00%,均为双重感染。结论 平阴县农村人居环境中鼠形动物以小家鼠和褐家鼠为主,存在莫氏立克次体、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恙虫病东方体、土拉弗朗西斯菌和巴尔通体的单一感染及混合感染,应加强当地人群感染和相关疾病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应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可行性,弥补形态学鉴定缺陷。方法 结合鼠疫监测工作,使用样方法、5 m夹笼法、夹夜法采集鼠形动物标本,所有标本形态学初步鉴定后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亚基基因(COI基因)进行分子鉴定,计算遗传距离,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获得709只鼠形动物的COI基因序列,隶属于3目10科24属38种。COI基因序列显示种内遗传距离在3.6%以内, 平均为1.4%,种间遗传距离大于5.6%, 种间遗传距离显著大于种内遗传距离,属间、科间遗传距离界限不明显,对多只鼠形动物形态学鉴定结果进行了纠正。系统发育树显示同种个体聚为高支持度的单一分支,发现索氏仓鼠和中国仓鼠2个隐存种。结论 DNA条形码技术可对鼠形动物进行有效的鉴定,但因数据库的不完善,仍需将传统的分类学鉴定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结合,以保证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厦门地区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流行情况,证实厦门市鼠形动物感染巴尔通体菌属,为控制人巴尔通体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厦门市行政区划和地理状况划片,随机抽取3个不同区作为调查点。在不同生境采用笼日法捕鼠,取血,用细胞培养法分离巴尔通体;PCR扩增细菌gltA基因片段(376 bp),并进行序列分析,寻查本地巴尔通体属种。结果厦门市以褐家鼠为巴尔通体主要宿主动物(51.21%),其次为臭鼩鼱(29.09%)、黄胸鼠(16.36%)及小家鼠、黑家鼠和黄毛鼠等(3.33%)。3个区共采集鼠形动物血样330份,培养分离出巴尔通体84株,感染率25.45%,其中以臭鼩鼱感染率最高,为32.29%,黄胸鼠为24.07%、褐家鼠为23.08%;各调查点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率分别为:湖里22.64%,海沧28.68%,同安24.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查出的巴尔通体分别为B.elizabethae、B.queenslandensis和B.tribocorum,其中B.tribocorum分为A、B两群,B群仅感染臭鼩鼱。结论厦门市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普遍,且存在宿主多样性和菌株对宿主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浙江省鼠形动物中巴尔通体分子遗传进化关系,为巴尔通体人群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夹夜法在浙江省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捕获鼠形动物,无菌操作取鼠肝和脾,用PCR和分离培养检测巴尔通体,对部分阳性产物测序,提交到GenBank,用CLUSTAL W进行匹配,然后用PAUP4.0beta10软件构建系统关系,分析其遗传进化关系。结果我们分别从黑线姬鼠、黄毛鼠、褐家鼠、黑腹绒鼠、社鼠、臭鼩鼱、东方田鼠、黄胸鼠和大林姬鼠中检测到巴尔通体特异DNA片段,浙江首次从黑线姬鼠脾中分离出一株巴尔通体。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我们检测到的巴尔通体与Bartonellaratti massiliensis以及对人类有致病性的B.grahamii的遗传关系最近。结论浙江省鼠类中广泛存在巴尔通体感染,而且携带人类致病性巴尔通体,存在人群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衢州市鼠类携带莱姆病螺旋体状况以及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型。方法 采用针对莱姆病螺旋体5S~23S基因间隔区的巢式PCR方法检测鼠脾标本,对阳性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及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在378份鼠标本中检出莱姆病螺旋体核酸阳性57份,阳性率15.08%。有Borrelia garinii(B.g)基因型、Borrelia valaisiana(B.v)基因型Borrelia spielmanii(B.sp)基因型。结论 衢州境内鼠类存在至少3个型别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应加强该病原体的检测和莱姆病的防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广州市鼠类动物中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情况和遗传特征。方法 笼捕法捕捉鼠类动物,采集脾组织提取总DNA,通过PCR技术检测钩端螺旋体16S rRNA和LipL32基因,测序后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采集褐家鼠170只、板齿鼠4只、黄胸鼠3只、黄毛鼠1只和臭鼩鼱22只,共200只鼠类动物,在褐家鼠中检测到钩端螺旋体阳性样本3个,总阳性率1.5%,系统发育分析显示,3份阳性样本序列与致病性问号钩端螺旋体位于进化树上的同一个分支。结论 广州地区鼠类动物中存在致病性问号钩端螺旋体,本地人群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福建省腹泻患者与健康人群分离的沙门菌毒力基因sitC及iroN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两种毒力基因在福建省分离率较高的4种常见血清型沙门菌中的分布差异,为进一步有效防控沙门菌病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福建省从腹泻患者和健康人群中分离到的沙门菌166株,其中腹泻患者121株、健康人群45株,包括鼠伤寒、肠炎、德尔卑和斯坦利四种血清型,运用常规PCR方法扩增毒力基因sitC及iroN。结果 毒力基因sitC及iroN在166株沙门菌分离株中的总检出率分别为51.81%(86株)和39.76%(66株)。在腹泻患者和健康人群两个组别中,sitC及iroN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sitC2=0.347,P=0.556;χiroN2=3.322,P=0.068)。在鼠伤寒、肠炎、德尔卑和斯坦利四种血清型中,sitC及iroN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sitC2=11.634,P=0.009;χiroN2=15.020,P=0.002)。sitC+iroN+及sitC-iroN-是最常见的基因携带模式。结论 福建省沙门菌分离株中均检出了一定比例的sitC和iroN毒力基因。这两个毒力基因的分布存在血清型差异,但在健康人群和腹泻病人的沙门菌分离株中不存在分布差异。所以健康人群的沙门菌分离株与腹泻病人的沙门菌分离株一样都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一定的致病潜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温州市弯曲菌引起腹泻的流行病学特点,掌握弯曲菌的耐药状况、分子型别特征。方法 在2017至2019年间对2家温州市区哨点医院的腹泻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弯曲菌的分离培养和常规生化鉴定,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进一步鉴定,同时进行药敏试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sequence typing, MLST)研究。结果 909例腹泻病例弯曲菌检出率为10.2%(93/909),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阳性率分别为8.9%(81/909)和1.3%(12/909)。6个年龄组间及不同季节的弯曲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年龄2=2.09,P>0.05;χ季节2=0.468,P>0.05)。93株弯曲菌对11种抗菌药物共产生了22种耐药谱,耐萘啶酸(Nalidixic acid, NAL)-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CIP)-四环素(Tetracycline, TET)谱型最多,占38.7%(36/93)。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多重耐药率(耐3种以上抗生素)分别为42.0%(34/81)、50.0%(6/12)。MLST分型结果显示本地分离株中,空肠弯曲菌被分成54 种ST型,含15 个克隆群,最多的克隆群为ST45CC,占11.1%(9/81),结肠弯曲菌分为8 种ST型,主要的克隆群为ST828CC,占83.3%(10/12)。本研究共发现16个新的ST型。结论 温州市食源性腹泻病例中弯曲菌已成为主要病原,且呈现很高的多重耐药性,在遗传特征上表现为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高海拔地区1 531株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耐药特征,为高海拔地区耐药结核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青海省1 531株MTB,采用比例法对异烟肼(INH)、利福平(RFP)、乙胺丁醇(EMB)、链霉素(SM)、卡那霉素(KM)、氧氟沙星(OFX)6种常用抗结核药物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531株MTB总耐药率32.98%(505/1 531),单耐药率12.34%(189/1 531),多耐药率5.75%(88/1 531),耐多药率14.89%(228/1 531),广泛耐药率1.1%(17/1 531),利福平耐药率18.16%(278/1 531),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耐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治患者总耐药率、利福平耐药率高于初治患者(χ总耐药率2=505.00,P<0.01;χ利福平耐药率2=278.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离的菌株对6种抗结核药物中的一种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INH、SM、RFP、EMB、OFX、KM。单耐药谱以单耐SM占比最高;多耐药谱有7种类型,同时耐INH、SM占比最高;耐多药谱有16种类型,同时耐INH、RFP、SM、EMB占比最高。人群特征来看,总耐药率男性高于女性;青年组高于中、老年组;民族由高到低依次为汉族、回族、其他民族、藏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青海省耐药结核病高于全国水平,可能与本地区高寒缺氧、耐药结核病诊治医疗资源有限等有关,今后的工作应加强政府承诺,加强耐药结核病的发现和治疗,尤其是初治患者的耐药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上海市结核病耐药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结核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3—2017年上海市新登记肺结核患者34 165例,其中9746株培阳分枝杆菌菌株由当地结核病定点医院送至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菌群鉴定和固体比例法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排除1377株(14.13%)非结核分枝杆菌、307株(3.15%)无药敏试验结果、63株(0.65%)15岁以下患者的菌株、556株(5.70%)登记号缺失或重复的菌株,最终纳入7443株(76.37%)结核分枝杆菌菌株进行分析。利用SAS 9.4软件分析上海市结核病耐药特征,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当理论频数<5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双侧P值;采用Cochran-Mantel-Haenszel检验进行趋势性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耐药结核病与耐多药结核病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013—2017年上海市结核病总耐药率、耐多药率和多耐药率分别为21.03% (1565/7443)、4.98% (371/7443)和4.16% (310/7443),其中前两者呈现下降趋势( χ 趋势 2 =15.685,P=0.004; χ 趋势 2 =6.554,P=0.011)。上海市2013—2017年结核病患者对任意耐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和乙胺丁醇的总耐药率分别为6.01% (447/7443),11.41% (849/7443),15.75% (1172/7443)和4.61% (343/7443),4种药物的总耐药率均有下降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趋势 2 =7.777, P=0.005; χ 趋势 2 =7.221, P=0.007; χ 趋势 2 =9.260, P=0.002; χ 趋势 2 =20.562, P=0.000)。结核病患者对单耐药、耐2种、耐3种、耐4种药的总耐药率分别为11.88% (884/7443)、4.25% (316/7443)、2.22% (165/7443)、2.69% (200/74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5岁患者发生耐药与耐多药结核病的风险较低(β=-0.543,Wald χ 2=23.036,P<0.001,OR=0.581,95%CI:0.466~0.725;β=-0.797,Wald χ 2=11.538,P=0.001,OR=0.451,95%CI:0.285~0.714),复治患者发生耐药和耐多药结核病的风险较高(β=0.904,Wald χ 2=93.722,P<0.001,OR=2.469,95%CI:2.056~2.964;β=1.636,Wald χ 2=153.545,P<0.001,OR=5.135,95%CI:3.964~6.652)。结论 上海市结核病的耐药情况处于较低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耐药与耐多药结核病的发生风险在≥65岁患者中较低,在复治患者中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研究新型结核病疫苗菌株(B/R菌株)对T细胞免疫记忆的建立及保护效应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分别皮下接种PBS、BCG、H37Ra和B/R菌株,各组小鼠于免疫后不同时间点,利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2、IFN-γ的水平;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小鼠脾脏中央型记忆性淋巴细胞(TCM)及效应型记忆性淋巴细胞(TEM)的数量;检测各组小鼠脾脏和肺脏组织中的菌落数(CFU),以及根据肺脏病理损伤程度评价B/R菌株的保护效果。结果 免疫小鼠8周,B/R菌株组小鼠血清中,产生了高于BCG组的IL-2(q=4.709,P<0.05)和IFN-γ(q=5.477,P<0.05),与H37Ra组无统计学差异。免疫小鼠12周,B/R菌株组小鼠血清中IL-2、IFN-γ水平与BCG组和H37Ra组均无统计学差异。免疫小鼠16周,B/R菌株组小鼠血清IFN-γ水平高于BCG组(q=4.243,P<0.05),与H37Ra组无统计学差异;B/R菌株组小鼠血清IL-2水平与BCG组和H37Ra组均无统计学差异。免疫小鼠8、12、16周,与PBS组相比较,除12周时B/R菌株组的CD8+TCM水平有所降低外,B/R菌株组均可诱导产生较高水平的CD4+TCM(F=5.178,P<0.05)、CD4+TEM(F=72.04,P<0.05)以及CD8+TCM(F=16.86,P<0.05)、CD8+TEM(F=27.93,P<0.05)。随免疫时间延长,即16周时,与BCG组相比较,B/R菌株组可维持更高水平的CD4+ TEM(q=31.55,P<0.05)和CD8+ TEM(q=16.08,P<0.05),TCM无统计学差异。BCG、H37Ra和B/R菌株免疫小鼠后,各组小鼠脏器病理损伤程度及菌落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B/R菌株免疫小鼠后,可建立较高水平的T细胞免疫记忆,以TEM为主,其免疫记忆水平可维持近4月,并且与BCG免疫保护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优化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肉芽肿细胞的分离方法,以获得足量和纯净的肉芽肿活细胞,流式检测确定细胞的分离效果。方法 血吸虫尾蚴经皮感染C57BL/6小鼠,于感染后6周、12周剖杀小鼠,取肝脏,采用Ⅳ型胶原酶两步消化法分离肉芽肿细胞,并对胶原酶浓度及消化时间进行探索;进行流式检测,分析粒细胞、淋巴细胞和CD4+T的分离效果。结果 感染6周小鼠肝脏的Ⅳ型胶原酶最佳浓度为0.25 mg/mL,最佳消化时间为30 min(第一步)和30 min(第二步),流式细胞仪检测该条件可获得较高比例CD4+T细胞;而感染12周小鼠的肝脏,Ⅳ型胶原酶最佳浓度为0.3 mg/mL,消化时间分别为40、30 min,流式检测此条件可获得更高比例的CD4+T细胞。结论 急慢性肝脏肉芽肿细胞的分离所需Ⅳ型胶原酶的浓度不同;采用本研究优化的胶原酶两步消化法可获得大量、纯净的肉芽肿活细胞,并且细胞表面标志保存完好,为研究日本血吸虫肝脏肉芽肿的细胞机制提供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学生肺结核疫情变化情况,为“十四五”期间的有效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以现住址和发病日期为条件,从《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子系统》中导出2016—2020年重庆市学生肺结核疫情数据,分析学生肺结核报告发病三间分布情况。结果: 2016—2020年,重庆市学生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3.78/10万(9453/2798.44万),从2016年的32.22/10万(1741/540.43万)上升至2018年的37.78/10万(2101/556.11万),再下降至2020年的29.64/10万(1729/583.42万),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 χ 2=17.53,P<0.001);病原学阳性学生肺结核患者年均报告发病率为9.09/10万(2543/2798.44万),报告发病率从5.51/10万(298/540.43万)上升至13.18/10万(769/583.42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241.89,P<0.001)。各年度报告发病率高峰期均发生在学生高考体检的3月和12月及入学体检的9月,发病率介于11.47%(241/2101)~15.85%(276/1741)。报告学生肺结核患者年龄集中在16~18岁[47.73%(4512/9453)];其中,13~15岁报告学生肺结核患者占比逐年上升[由12.94%(263/2032)上升至21.11%(365/1729)],而16~18岁和19~22岁患者占比均逐年下降[分别由52.31%(1063/2032)和32.34%(563/1741)下降至43.78%(757/1729)和26.32%(455/17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2=63.18、35.73、20.34,P值均<0.001)。各地区学生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前4位依次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33.37%(3154/9453)]、主城新区[23.79%(2249/9453)]、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23.76%(2246/9453)]和中心城区[19.08%(1804/9453)],不同区域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3,P<0.001)。结论: 重庆市学生肺结核疫情较为严重,主动筛查对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16~18岁年龄段和处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等重点地区的学生群体是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曲酸对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46.7吞噬马尔尼菲蓝状菌的影响。方法 50、100、200 μg/mL曲酸与巨噬细胞共孵育1 h后,实验组加入钙荧光白染色的马尔尼菲蓝状菌共同培养,以不加曲酸组为对照组,2 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巨噬细胞吞噬马尔尼菲蓝状菌的情况,计算吞噬指数;72 h后离心收集培养液中的细胞,多聚甲醛固定,透射电镜观察巨噬细胞及马尔尼菲蓝状菌超微结构变化。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分别检测巨噬细胞释放的过氧化氢(H2O2)及亚硝根离子(NO2-)的浓度。结果 在荧光显微镜下曲酸组巨噬细胞(200 μg/mL)的吞噬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曲酸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F=230.865,P<0.01)。在电子显微镜下曲酸组的巨噬细胞吞噬及消化能力增加,上清液中的H2O2浓度也增加,但NO2-的浓度未见增加。结论 曲酸有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杀伤马尔尼菲蓝状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为全区制定肺结核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登记的肺结核患者相关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肺结核疫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2011—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共登记肺结核患者118599例,年平均登记发病率为47.42/10万, 登记发病率从2011年的67.47/10万(16743/24817100)下降到2020年的35.39/10万(8510/24049200),整体呈下降趋势( χ 2=3442.167,P<0.001),病原学阳性患者44548例,2011—2017年病原学阳性率从53.15%(8899/16743)到24.74%(2498/10095),呈逐年降低的趋势( χ 2=18281.481,P<0.001);2018—2020年病原学阳性率从36.29%(4703/12958)到52.26%(4447/8510),呈逐年升高的趋势( χ 2=8077.724,P<0.001);肺结核疫情呈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波动,春夏季高发,3月份患者数最多,为12571例,占全部登记患者的10.60%(12571/118599);肺结核患者年平均登记发病率在25.70/10万~66.49/10万之间,平均登记发病率高峰在东部地区,登记发病率相对较高的盟(市)有兴安盟(66.49/10万,10547/15862600)和通辽市(64.86/10万,20131/31038100),相对较低的盟(市)有鄂尔多斯市(25.79/10万,5299/20544600)和呼和浩特市(25.68/10万,7925/30864800);从人群分布看,肺结核患者登记发病率男性[61.22/10万(79090/129194300)]高于女性[32.67/10万(39509/120927500)](χ2=10739.668,P<0.001);不同年龄组登记发病率以45~54岁组最高[9.49/10万(23726/250121800)],其次为55~64岁年龄组[9.32/10万(23315/250121800)];患者职业分布均以农民为主,占61.58%(73032/118599),其次是家政/家务/待业患者,占13.32%(15794/118599)。 结论: 2011—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肺结核登记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应重视男性、中老年、农民和东部地区的肺结核防控工作,针对重点区域和高危人群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工作质量,终结结核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2016—2019年福建省结核病耐药监测点分离的MTB的耐药情况,分析耐药变化趋势,为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19年全省9个耐药监测点培养阳性的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采用对硝基苯甲酸/噻吩-2-羧酸肼(PNB/TCH)生长试验法进行菌种初步鉴定。对MTB菌株进行异烟肼(INH)、利福平(RFP)、链霉素(Sm)、乙胺丁醇(EMB)、卡那霉素(Km)、氧氟沙星(Ofx)、卷曲霉素(Cm)、丙硫异烟胺(Pto)、对氨基水杨酸(PAS)共9种抗结核药品的敏感性试验,描述耐药谱和耐药水平。 结果 1434株MTB菌株中有1261株分离自初治患者,173株分离自复治患者。总耐药率为19.04%(273/1434),单耐药率为11.65%(167/1434),多耐药率为3.56%(51/1434),耐多药率为3.84%(55/1434)。复治患者的总耐药率(28.90%,50/173)和耐多药率(12.14%,21/173)均明显高于初治患者[总耐药率为17.68%(223/1261),耐多药率为2.70%(34/12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419,P=0.000;χ2=36.775,P=0.000)。耐药谱有42种,耐药菌株对9种抗结核药品的任一耐药率依次为:Sm(9.90%,142/1434)>INH(8.30%,119/1434)>RFP(5.93%,85/1434)>Ofx(3.63%,52/1434)>EMB(2.30%,33/1434)>Km(0.98%,14/1434)>Cm(0.77%,11/1434)、PAS(0.77%,11/1434)>Pto(0.63%,9/1434)。2016—2019各年度的总耐药率分别为17.69%(66/373)、22.34%(63/282)、20.31%(78/384)、16.71%(66/3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趋势 2=0.248,P=0.619)。结论 福建省耐药处于较低水平,耐药呈复杂性和多样性,应重视患者的耐药筛查,加强耐药患者的治疗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