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或血流动力学紊乱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治疗后,影响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68例因AMI合并CS或血流动力学紊乱应用IABP辅助治疗的患者,根据其临床转归分为好转、死亡两组。对两组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既往冠心病史、入院时心率、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病变血管支数、发病至行IABP术时间、TIMI血流、罪犯血管14项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的死亡率为47.06%,所有危险因素中,罪犯血管是影响临床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5),其余危险因素均未影响预后(P0.05)。罪犯血管组间比较显示,前降支与其他罪犯血管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0.047,95%CI 0.004~0.547,P=0.015)。结论罪犯血管是AMI合并CS或血流动力学紊乱应用IABP辅助治疗后影响临床疗效的危险因素。前降支病变患者应用IABP辅助治疗后可降低住院期间死亡率,左主干、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应用IABP辅助治疗后未能降低住院期间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影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录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因AMI合并CS临床应用IABP的住院患者,共231例,比较死亡与存活患者入院一般情况、治疗及IABP应用情况等临床特点,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院内死亡组较存活组年龄偏高,女性患者偏多,发生CS时血射血分数较低,CKMB及血乳酸肌酐较高。死亡组发生机械并发症及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较多,且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未进行任何血运重建者较多。存活组急诊PCI者较多。二分类Logistic回归示,高龄(年龄60岁)、中度及以上肾功能不全、高乳酸值(2μmol/L)、低射血分数(50%)及病变血管≥2支为导致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AMI合并CS患者,尤其是基础状态差、冠状动脉病变重的患者,院内死亡风险极高。IABP作为桥梁,为患者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尽快血运重建等方面有着积极地意义。在IABP支持下进行及时血运重建,是挽救高危患者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患者ICU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降低AMI并发CS的死亡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我院治疗的110例AMI并发C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院内存活情况设为存活组与死亡组,调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脏功能以及发病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时间等病历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AMI并发CS患者ICU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10例AMI并发CS患者ICU内死亡50例,死亡率45. 4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AMI发病至入院时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3支病变、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CS发病至PCI时间、梗死部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OR=2. 76,95%CI为1. 06~6. 64)、年龄 70岁(OR=2. 43,95%CI为0. 86~5. 76)、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0~I级(OR=3. 33,95%CI为1. 12~8. 56)、3支病变(OR=4. 01,95%CI为1. 25~9. 13)、CS发病至PCI时间 7d(OR=2. 61,95%CI为1. 13~7. 87)是AMI并发CS患者ICU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MI并发CS患者院内死亡率较高,合并糖尿病、年龄 70岁、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0~I级、三支病变、CS发病至PCI时间 7d均会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预后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月住院置入IABP的ACS患者76例,根据年龄分为<75岁组40例,≥75岁组36例,分析其住院期间及1年的预后。结果 76例患者中,院内死亡22例,占28.9%,1年死亡29例,占38.2%,2组院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5岁组较<75岁组1年病死率明显升高(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与<75岁组比较,≥75岁组患者1年生存率明显降低(P=0.009)。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偏大、LVEF降低、PCI术后TIMI血流0~1级降低是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联合IABP治疗的ACS患者预后良好。高龄、LVEF低、PCI术后TIMI血流降低,是应用IABP的ACS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5例,其中IABP组30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35例,单纯行急诊PCI治疗。结果IABP组患者在IABP支持下,30 min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2~8 h血流动力学稳定,均完成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没有血管再闭塞事件发生,无术中死亡,院内死亡率40%;对照组患者院内死亡率74.3%,其中6例在术中死亡。结论IABP可明显改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冠状动脉的灌注;IABP可提高急诊PCI的成功率,减少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及血管再闭塞事件的发生,降低院内死亡率,明显改善了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年龄 70岁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乐山市人民医院被诊断为STEMI并行PPCI+IABP置入的153例70岁以上患者临床资料,根据PPCI+IABP治疗后1个月发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死亡16例、新发或加重的心力衰竭15例、再发心肌梗死2例、心源性休克20例、脑卒中10例)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63例和预后良好组90例。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相关指标,包括既往史、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病变血管、罪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等,分析患者PPCI+IABP治疗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预后不良组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左心室射血分数≤40%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χ2=4.291、6.763,P 0.05)。预后不良组多支病变血管(≥2支)、术后TIMI血流3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χ2=5.323、4.371,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左心室射血分数≤40%、术后TIMI血流3级是年龄 70岁的STEMI患者PPCI+IABP治疗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OR(95%CI)=5.835(3.580~9.510)、2.352(1.165~4.748)、3.410(2.100~5.537),P 0.05]。结论 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左心室射血分数≤40%、术后TIMI血流3级是年龄 70岁的STEMI患者PPCI+IABP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支持治疗进行临床观察,分析评估与其住院病死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5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或)PCI,全部病例围术期因合并心源性休克行不同时期的IABP辅助支持,并对其中54例(93.1%)梗死相关动脉(IRA)植入冠脉支架(64枚).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冠脉造影,PCI治疗情况和住院期疗效.结果 58例患者平均住院12.3天±9.7天,住院期间39例(64.24%)存活(存活组),19例(32.76%)死亡(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增大,左主干和三支血管病变增多,术后IRA血流TIMI 0-1级发生率增高(P<0.05).结论 IABP为急诊PCI围术期合并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支持,高龄、左主干病变、三支血管病变和IRA未充分开通是住院期病死率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9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接受治疗的321例AMI合并C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院内死亡组(230例)和院内生存组(9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特征、心功能和生化指标。结果与院内生存组相比,院内死亡组患者年龄偏大,院前时间偏长,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例偏高;三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实施心肺复苏比例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率偏低;血清肌酐和B型脑钠肽显著增高。两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置入率相当(82.3%比86.8%,P=0.349)。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肌钙蛋白I峰值、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1.005,95%CI 0.992~1.212,P=0.047)、院前时间(OR 0.898,95%CI 0.991~1.006,P=0.048)、急诊PCI(OR 0.331,95%CI 0.103~3.521,P=0.039)和实施心肺复苏(OR 7.238,95%CI 1.620~32.343,P=0.010)是AMI合并CS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IABP置入不影响AMI合并CS住院期间生存率。年龄、院前时间、急诊PCI和实施心肺复苏是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中的疗效及影响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AMI合并CS急诊置入IABP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291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63例(21.6%)和存活组228例(78.4%),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术中并发症等。结果死亡患者年龄[(75.3±11.6)岁比(67.5±12.2)岁,P0.001],糖尿病(63.5%比34.6%,P0.001)、既往PCI史(4.8%比0.4%,P=0.033)、心房颤动(11.1%比0.9%,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74.6%比19.7%,P0.001)、左主干病变(15.9%比1.3%,P0.001)、血小板减少(4.8%比0.9%,P=0.017)比例及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11.18±3.63)h比(4.74±1.91)h,P0.001]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FMC-to-B时间(OR 2.291,95%CI 1.712~3.067,P0.001)、LVEF(OR 0.909,95%CI 0.854~0.967,P=0.003)和PCI术后靶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Ⅱ级(OR28.329,95%CI 6.752~118.864,P0.001)为死亡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IABP是对AMI合并CS患者目前最常用的机械循环辅助救治手段,PCI术后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Ⅱ级、LVEF以及FMC-to-B时间是预测患者死亡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联合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对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老年AMI合并CS患者PCI后联合应用IABP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50例老年AMI合并CS患者PCI术后未联合IABP的患者作对照组。比较IABP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参数、IABP患者并发症、住院死亡率、30 d死亡率及死因。结果 IABP联合PCI在治疗AMI合并CS时,IABP植入前与术后1 h及24 h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比较均有显著上升(P0.05),平均动脉压Ⅱ有统计学差异(P0.05);IABP植入术后患者心率(HR)降低(P0.05);血氧饱和度、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是预后不良特征(P0.05,OR=9.634,95%CI 1.211~70.244)。结论对老年AMI合并CS患者行PCI联合IABP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但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和30 d死亡率仍保持较高水平,机械通气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特征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在IABP辅助下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共91例,分为住院存活组75例和死亡组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大,Killips心功能分级高(P0.05),但性别、吸烟、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既往PCI史、心肌梗死史、总缺血时间、术前IABP植入比例等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CI术后TIMI 3级血流(OR=0.462,P0.05)对患者住院死亡是保护性因素,年龄越大(OR=1.081,P0.05)、术后CK-MB峰值越高(OR=1.003,P0.05)、合并左主干病变(OR=7.273,P0.05)、Killips分级Ⅲ/Ⅳ级(OR=6.703,P0.01)是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IABP辅助下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术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 3级血流可以降低死亡率,而合并Killips分级Ⅲ/Ⅳ级、左主干病变、年龄越大、术后CK-MB峰值越高,预示住院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间22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住院患者,记录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两组:死亡组和存活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MI合并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223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107例死亡,116例存活.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中年龄≥70岁、糖尿病、陈旧性心梗史、慢性肾功能不全、前壁心肌梗死、未置入IABP、室间隔穿孔、消化道出血比例及入院时心率、左室射血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年龄≥70岁、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心率快、左室射血分数低、室间隔穿孔、消化道出血为AMI合并CS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年龄≥70岁、糖尿病、前壁心肌梗死、心率快、左室射血分数低、室间隔穿孔、消化道出血为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合并医院感染患者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特点及影响院内死亡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6例急性心梗合并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中51例冠脉造影患者病变血管分布、范围、支数,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急性心梗合并医院感染患者冠脉多支病变发生率为78.43%,单支病变以左前降支受累最多(81.8%)。年龄、心功能、合并症个数与院内死亡率相关。结论急性心梗合并医院感染患者冠脉病变复杂、严重。高龄、心功能差、合并症多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泵衰竭急诊介入中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 87例合并严重泵衰竭甚或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将 2 1例 (2 4% )同时接受IABP辅助治疗的患者设为IABP组 (A组 ) ,另 6 6例 (76 % )设为对照组 (B组 )。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及住院期的临床疗效。结果 年龄、性别、发病初始至导管室时间、心肌梗死部位、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具体梗死相关动脉 (IRA)及血管重建术前梗死相关动脉血流TIMI分级等指标 ,A、B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心功能分级 (Killip分级 ) ,A组较B组严重 ;而住院期间 ,A组死亡率及血管再闭塞事件较B组明显降低。结论 对于高危AMI合并泵衰竭 ,尤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 ,在行急诊介入时 ,IABP的辅助使用明显降低住院期死亡率 ,减少血管再闭塞率 ,提高手术成功率 ,其远期预后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6月番禺区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86例,均采用IABP治疗,按患者预后分为好转组74例与死亡组12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吸烟史、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实验室检查指标(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素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IABP治疗后并发症(肺部感染、血压控制不稳、心排血量不足)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吸烟史阳性率、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素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肺部感染发生率、血压控制不稳发生率、心排血量不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3.945,95% CI(2.054,60.78)〕、糖尿病〔OR=4.425,95% CI(1.615,7.145)〕、总胆固醇〔OR=3.105,95% CI(1.224,5.019)〕、冠状动脉病变支数〔OR=5.268,95%CI(1.975,9.624)〕、肺部感染〔OR=4.161,95% CI(2.824,6.608)〕、血压控制不稳〔OR=5.974,95% CI(2.942,7.011)〕、心排血量不足〔OR=2.201,95% CI(1.938,4.536)〕是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应用IABP治疗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糖尿病、总胆固醇、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肺部感染、血压控制不稳、心排血量不足是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应用IABP治疗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TIMI危险评分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TIMI危险评分差异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评价 TIMI危险评分对冠状动脉病变预测的价值。方法:收集1999年12月~2003年10 月住院的 AMI患者共 76 例,以 8 个临床预测变量对其进行TIMI危险评分,以评分差异分组,分析不同组别中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及与TIMI危险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TIMI危险评分分值的增加,冠状动脉狭窄的支数及狭窄的程度呈增加的趋势。结论:TIMI危险评分对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严重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IABP辅助下完成PPCI者为IABP组,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ECMO联合IABP辅助下完成PPCI者为ECMO+IABP组。比较两组的院内死亡率、平均住院天数和1年内生存率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33例AMI合并CS患者,IABP组23例,男性15例,平均年龄(65.0±9.6)岁;ECMO+IABP组10例,男性9例,平均年龄(63.4±13.6)岁。ECMO+IABP组的院内死亡率低于IAB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比30.4%,χ2=1.585,P=0.212)。随访1年,ECMO+IABP组的院外生存率显著高于IAB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比47.8%,χ2=5.192,P=0.033)。结论 ECMO联合IABP救治AMI合并CS患者较单用IABP可降低院内死亡率,改善1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院内死亡及生存的比较,分析影响IABP辅助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录本院心内科2005年7月至2013年7月间,发病在72h之内并应用IABP辅助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72例,其中发生院内死亡患者81例。比较死亡与存活患者入院一般情况、介入治疗情况及IABP辅助情况等临床特点,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院内生存组相比,院内死亡组年龄较高,女性患者多,Killip III~IV级患者多;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较长,入院时心率较快,血压较低,血肌酐较高,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比例更高,犯罪血管为左主干及多支血管病者较多。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年龄65岁)(OR=2.224,95%CI:1.106~4.475,P=0.025)、发病至入院时间长(OR=1.021,95%CI:1.005~1.038,P=0.012)、心功能Killip分级III~IV(OR=11.167,95%CI:3.895~32.019,P0.001)、中度以上肾功能不全(OR=2.497,95%CI:1.325~4.705,P0.01)及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OR=1.060,95%CI:1.035~1.086,P0.01)为导致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ABP辅助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体征,为下一步治疗提供机会;但对于高危患者,包括老年、就诊时间延迟、心功能差及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IABP辅助收效甚微,院内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及死亡原因。方法:438例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根据住院期间存活与否,分为死亡组(21例)和存活组(41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分析发生院内死亡的原因及死亡预测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中年龄65岁、心功能Killp分级≥Ⅱ级、心源性休克、广泛前壁梗死、多支闭塞(≥2支)、近段闭塞、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后即刻TIMI血流≤Ⅱ级、IRA开通后即刻血压下降与存活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5岁、心功能Killp分级≥Ⅱ级、心源性休克、广泛前壁梗死、IRA开通后即刻TIMI血流≤Ⅱ级是急诊PCI患者围术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死亡原因中,心源性休克8例(38.1%)、恶性心律失常6例(28.6%)分居第1和第2位。结论:年龄65岁、心功能Killp分级≥Ⅱ级、心源性休克、广泛前壁梗死、IRA开通后即刻TIMI血流≤Ⅱ级是急诊PCI患者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是急诊PCI手术住院期间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特点及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再灌注治疗时代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积极干预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AMI合并cs的患者89例,保守治疗50例,再灌注治疗39例,其中再灌注成功28例,不成功11例.早置组18例,CS发生1 h内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晚置组35例,1 h后放置IABP未放置IABP组36例.结果 IABP早置组病死率明显低于晚置组和未置组(33.3%、74.2%、86.1%,P<0.01).再灌注成功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再灌注不成功和保守治疗组(42.8%、81.8%、84.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ABP放置时机(OR 0.22,95% CI 0.063~0.764,P=0.017)和成功再灌注(OR 4.232,95% CI 1.407~12.730,P=0.01)是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积极成功再灌注和尽早应用IABP是降低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病死率的重要和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