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探讨血脂异常患者结直肠早期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以及他汀类药物在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1年2月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科行内镜治疗合并血脂异常的结直肠肿物患者资料。根据结肠镜及病理结果将266例患者分为结直肠腺瘤组(n=174)和结直肠早期癌组(n=92)。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脂异常患者结直肠早期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现,与结直肠腺瘤组相比,结直肠早期癌组患者的男性比例(64.1%比25.9%)、吸烟比例(41.3%比14.4%)和饮酒比例(37.0% 比17.2%)更高,同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06±0.81) mmol/L比(2.60±0.74) mmol/L]和总胆固醇值更高[(5.27±1.22) mmol/L 比(4.61±1.06) mmol/L],而他汀用药占比更低(27.2% 比5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3.641, 95%CI:1.694~7.826)、吸烟(OR=2.920, 95%CI:1.159~7.356)以及较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2.203,95%CI:1.481~3.277)、较高的总胆固醇水平(OR=1.744,95%CI:1.329~2.289)是血脂异常患者结直肠早期癌发生的危险因素,而他汀用药史(OR=0.469,95%CI:0.236~0.932)对避免血脂异常患者结直肠早期癌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应对血脂异常患者进行戒烟宣教,监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水平,必要时使用他汀类药物促进血脂达标,同时积极进行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接受结直肠癌(CRC)筛查的患者粪便样本中SDC2的甲基化(mSDC2),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阳性患者进一步行结肠镜检查,患者均通过结肠镜检查或术后病理检查腺癌(CRC)明确诊断,病理区分为结直肠癌、进展型腺瘤、非腺瘤性息肉、炎症。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结直肠肿瘤阳性预测值(PPV)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纳入268例mSDC2阳性患者,其中确诊结直肠癌23例、进展型腺瘤42例、非腺瘤息肉20例、炎症18例,余下患者结肠镜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60岁结直肠癌患者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PPV为7.04%(10/142),≥60岁者为30.23%(13/43);mSDC2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PPV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长,mSDC2循环阈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0.68,P<0.05)。结直肠癌患者mSDC2的Ct值比进展型腺瘤、非腺瘤息肉、炎症病变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按m...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结直肠病房筛查新模式在结直肠肿瘤患者一级亲属筛查的有效性。 方法采用结直肠肿瘤风险问卷评分、粪便潜血免疫化学检测(FIT)以及粪便多靶点FIT-DNA检测对2019年10月至2021年7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就诊的结直肠癌及进展期腺瘤患者的一级亲属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一级亲属进行筛查风险分层以及肠镜检查推荐分类,分析不同分层分类后一级亲属的肠镜依从率与病变检出率。 结果共250名受试者被纳入本研究。总体人群肠镜依从率为38.0%(95/250),肠镜病变检出率为9.5%(9/95);高风险人群(A类推荐人群)肠镜依从率为78.9%(15/19),肠镜病变检出率为26.7%(4/15);中风险人群(B类推荐人群)肠镜依从率为61.2%(30/49),肠镜病变检出率为16.7%(5/30);低风险人群(C类推荐人群)肠镜依从率为27.5%(50/182),肠镜病变检出率为0(0/50)。 结论三种筛查方法联合使用可以高效精准地区分一级亲属的筛查风险,此方案是一个可以在病房开展的有效可行的结直肠肿瘤患者一级亲属人群的伺机性筛查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上消化道腺瘤患者中结直肠肿瘤(腺瘤和癌)的患病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1年消化内镜检查的患者,选取经病理证实为上消化道腺瘤并且行结肠镜检查的39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行胃肠镜检查而胃镜示无腺瘤并且性别年龄匹配的7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结直肠肿瘤患病情况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结直肠肿瘤的检出率为51.3% (20/39),其中腺瘤的检出率为38.5%(15/39),癌的检出率为12.8%(5/39).对照组中结直肠肿瘤的检出率为14.1%(11/78),其中腺瘤的检出率为12.8%(10/78),癌的检出率为1.3%(1/78).病例组结直肠肿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01),其中结肠腺瘤和结肠癌的检出率也均分别高于对照组(50.0%比12.5%和52.2%比15.2%).分别将胃、十二指肠腺瘤进行单独比较,亦发现两组结直肠肿瘤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结论 上消化道腺瘤的患者结直肠肿瘤的检出率较高,建议及时行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结直肠病房筛查新模式在结直肠肿瘤患者配偶筛查的有效性。 方法采用结直肠肿瘤风险问卷调查、粪便潜血免疫化学检测(FIT)以及粪便多靶点FIT-DNA检测对2019年10月至2021年7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就诊的结直肠癌及进展期腺瘤患者的配偶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配偶的筛查风险以及肠镜检查推荐分为A、B、C、D四类,分析不同分类后配偶肠镜依从率与病变检出率。 结果共206名受试者被纳入本研究。总体配偶人群肠镜依从率为29.6%(61/206),肠镜病变检出率为9.8%(6/61);A类至D类推荐人群肠镜依从率分别为90.9%(10/11)、53.5%(23/43)、20.5%(23/112)和12.5%(5/40),肠镜病变检出率分别为30.0%(3/10)、8.7%(2/23)、4.3%(1/23)和0(0/5)。 结论三种筛查方法联合使用可以高效精准地区分配偶的筛查风险,此方案是一个可以在病房开展的有效可行的结直肠肿瘤患者配偶人群的伺机性筛查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结直肠病变患者临床与病理特征,为结直肠癌早期临床诊断与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基于2007至2012年海宁市32万余40~74岁目标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结果,对筛查检出的肠道病变进行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大小、部位、形态、数目)及病理类型等分析探讨。 结果 共完成初筛286 470例,顺应率88.96%;完成结肠镜检查29 069例,检出肠道病变7 408例,检出率25.48%;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32.62%比19.48%,P<0.001);40~49岁组检出率18.30%,70~74岁组检出率35.06%,显示年龄越大检出率越高(P<0.001)。7 408例肠道病变中,左半结肠约占69.40%,多发性病变占37.23%,>1.0 cm病变占19.60%。检出结直肠癌205例(早期癌161例、中晚期癌44例),进展期腺瘤1 365例,早诊率为97.20%。手术切除的5 030例病变病理提示腺瘤型及以上病变所占比重最大(63.00%)。直径>1.5 cm病变癌变率为34.08%。 结论 在高危人群中男性肠道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年龄越大检出率越高;病理类型以腺瘤所占比重最高。  相似文献   

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肥胖和代谢综合征(MS)累及肝脏的表现,近来愈来愈多的研究显示NAFLD与结直肠癌(CRC)发生密切相关,伴随的胰岛素抵抗和系统性低度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结直肠腺瘤和CRC的发病,但是NAFLD对于CRC风险增加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主要综述了NAFLD与结直肠腺瘤和CRC发生的相互关系及其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联动成像模式(linked color imaging,LCI)提高结直肠息肉检出率,尤其是腺瘤检出率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3月入院接受LASEREO系统结肠镜LCI模式或普通白光(white light imaging,WLI)模式检查的患者,比较两种模式下结肠镜检查整体息肉检出率、腺瘤检出率、扁平息肉检出率、小息肉(≤5 mm)检出率及右半结肠息肉检出率的差异。用国际照明委员会(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Eclairage,CIE)于1976年制定的L*a*b*颜色空间分析比较两种模式下腺瘤性息肉与周边黏膜的色差(ΔE)。结果 LCI组患者整体息肉检出率,尤其是腺瘤检出率高于WL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53%比32.83%,P=0.038;53.65%比39.62%,P=0.009)。LCI组腺瘤性息肉与周边黏膜的色差(ΔE)明显高于WL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24±8.67比15.28±6.68,P<0.001),且LCI组扁平息肉、小息肉及右半结肠息肉检出率均高于WL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98%比47.17%,P=0.005;60.94%比42.77%,P=0.001;45.83%比32.70%,P=0.012)。结论 LCI能有效提高结直肠息肉检出率,尤其是腺瘤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结直肠腺瘤为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糖尿病可增加结直肠癌发生风险。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结直肠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进展期腺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初次行全结肠镜检查者,227例2型糖尿病结直肠腺瘤患者、553例2型糖尿病无息肉患者和与2型糖尿病腺瘤组1∶1匹配[匹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和吸烟史]的227例非糖尿病结直肠腺瘤患者纳入研究。总结2型糖尿病结直肠腺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进展期腺瘤的危险因素。结果:与2型糖尿病无息肉组相比,2型糖尿病腺瘤组年龄更大,男性、吸烟者和有胆囊结石/胆囊切除史者比例更高(P均0.05)。与非糖尿病腺瘤组相比,2型糖尿病腺瘤组多发腺瘤和进展期腺瘤比例更高(16.7%对10.1%,21.6%对14.1%,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299,95%CI:1.041~1.831,P=0.008)、年龄(OR=1.129,95%CI:1.001~1.421,P=0.025)、BMI(OR=1.118,95%CI:1.022~1.715,P=0.038)和2型糖尿病(OR=1.408,95%CI:1.141~1.721,P=0.010)是进展期腺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有更高的结直肠多发腺瘤和进展期腺瘤检出率,男性、年龄、BMI和2型糖尿病与进展期腺瘤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结直肠息肉为消化道的常见疾病,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筛查高危人群中肠息肉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2月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或结直肠癌高危因素调查表评价存在高危因素并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接受结肠镜检查的虹口区社区居民。分析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不同性别人群、年龄段的特征,以及结直肠息肉的发病部位、形态、病理类型等特点。结果:共985例息肉患者纳入本研究,息肉总体检出率为48.7%,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58.7%对38.9%;χ~2=79.788,P0.01)。不同年龄段息肉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20,P0.01)。左半结肠息肉检出率明显高于右半结肠(62.4%对37.6%,χ~2=190.643,P0.01)。隆起型息肉0-Ⅰ的总体检出率94.5%,平坦型息肉0-Ⅱa为48.3%。腺瘤性息肉检出率高于非腺瘤性息肉(59.3%对47.1%,χ~2=27.326,P0.01)。119例患者的两次病理结果不一致。仅17.8%息肉摘除者术后行结肠镜随访,其中62.3%息肉复发。结论:结直肠癌筛查高危人群有较高的结直肠息肉发生率,高质量的结肠镜检查和及时有效的手术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郑雄  胡梅洁  马瑾  王吉  李健 《胃肠病学》2014,(6):357-359
背景:结直肠癌的发生与结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密切相关。结直肠息肉患者常有排便习惯改变的表现。目的:分析排便习惯改变人群的结直肠息肉患病率及其临床病理特点,以期指导此类个体的干预和治疗。方法:收集2009~2012年因排便习惯改变至上海瑞金医院卢湾分院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对其息肉检出率、病理类型和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6 204例患者入选,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为32.2%(1 997例),男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38.8%对26.2%,P0.01)。有病理记录的息肉共3 041枚,其中腺瘤性息肉1 798枚(59.1%),增生性息肉592枚(19.5%),炎性息肉554枚(18.2%),腺癌83枚(2.7%),227枚(12.6%)腺瘤性息肉伴有低级别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息肉、腺瘤、腺癌分布于肝曲远端者均在80%以上。结论:排便习惯改变人群的结直肠息肉患病率较高且以腺瘤性息肉为主,病变多位于肝曲远端。对此类患者应尽早行全结肠镜检查/治疗,从而有效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在全结肠镜检查行结直肠癌机会性筛查中实行腺瘤检出率(adenoma detection rate,ADR)定期反馈制度是否可提高内镜医师ADR。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研究分为3个阶段:干预前的基线阶段(简称干预前)、定期反馈阶段(简称干预期)和干预后阶段(简称干预后)。干预前:回顾2017年6月—2018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消化内科进行结直肠癌机会性筛查的所有患者资料,计算每名内镜医师的ADR。干预期:2018年6月—2018年11月由参与反馈的内镜医师对结直肠癌机会性筛查的患者进行全结肠镜检查,每个月初计算每名内镜医师前一个月的ADR并以报告单的形式提供反馈。干预后:2018年12月—2019年1月由参与反馈的内镜医师对结直肠癌机会性筛查的患者进行全结肠镜检查,计算反馈干预停止后每名内镜医师的ADR。比较3个阶段的ADR和息肉检出率(polyp detection rate,PDR)。结果干预前、干预期和干预后分别纳入1 768例、1 308例和344例结直肠癌机会性筛查患者。共有8名内镜医师参与研究全过程。总ADR从干预前的23.70%(419/1 768)升高至干预期的33.72%(441/1 308)(χ2=37.449,P<0.05)。干预后2个月,ADR轻度下降至33.14%(114/344),但与干预前相比,仍然升高(χ2=13.602,P<0.05)。总PDR从干预前的47.17%(834/1 768)提高至干预期的52.68%(689/1 308),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11,P<0.05)。停止干预后,PDR轻度上升至53.78%(185/344),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5,P<0.05)。结论在结直肠癌机会性筛查中,对内镜医师进行ADR的定期反馈可以提高结直肠ADR。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黑色先端帽辅助结肠镜联合窄带光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技术对腺瘤/息肉检出效能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10月—2018年10月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黑色先端帽组和对照组,黑色端帽组采用黑色先端帽辅助结肠镜联合NBI技术,对照组采用标准白光结肠镜,比较两组的息肉检出率、腺瘤检出率等指标,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1 00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每组500例),黑色先端帽组和对照组近端结肠腺瘤检出率分别为24.2%(121/500)和17.2%(86/500),近端结肠息肉检出率分别为28.8%(144/500)和21.4%(107/500),平均腺瘤检出数分别0.41±0.94和0.26±0.68,平均息肉检出数为0.63±1.16和0.40±0.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该联合技术对于远端结直肠病变的检出率相较对照组无明显优势。结论黑色先端帽辅助结肠镜联合NBI能显著提高近端结肠腺瘤和息肉等微小病变的检出效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全基因组甲基化芯片筛选结直肠腺瘤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标志物.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及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进展期结直肠腺瘤患者9例(腺瘤组),另选择经肠镜排除炎症性肠疾病、癌前病变及癌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腺瘤组于内镜下切除结直肠腺瘤标本(直径≥2 cm),...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在西方发达国家.CRC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2~3位。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CRC发病率亦逐年升高,已跃居第3-5位,特别是大城市的增幅更快。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CRA)是CRC最主要的癌前疾病㈣。通常认为结直肠肿瘤主要包括CRC和CRA。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结直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为结直肠癌前病变,结肠镜检查检出并切除息肉对结直肠癌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对上海市嘉定区1 613例结直肠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结直肠息肉的内镜监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1月—2014年8月上海瑞金医院北院内镜中心检出的2 652枚结直肠息肉纳入研究,对息肉临床病理特征、活检与内镜切除标本病理诊断符合率以及随访期间息肉再次检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 652枚结直肠息肉中75.3%(1 996枚)为远端结肠息肉,腺瘤性息肉占77.5%(2 056枚),其中39.1%(804枚)发生上皮内瘤变。447枚息肉同时取活检并在切除后送病理检查,两次病理诊断总体符合率为60.4%,其中腺瘤性息肉符合率为68.1%。术后1.5年复查结肠镜再次检出息肉并送病理检查共218枚,腺瘤性息肉占74.3%,近端结肠和直径≤1.0 cm的息肉再次检出率分别显著高于远端结肠和直径1.0 cm者(12.3%对6.9%,9.0%对4.5%,P均0.01)。结论:腺瘤性息肉在结肠镜检查检出的息肉中占比较高;应重视息肉切除后标本的病理检查和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7.
结直肠腺瘤-腺癌序列是目前公认的结直肠癌发生学说,但关于结直肠腺瘤,特别是高危型结直肠腺瘤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通路蛋白表达的临床研究较少。目的:探讨TGF—β1、Smad3、Smad4和Smad7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0年8月-2006年12月六安市人民医院结直肠息肉标本110例(包括腺瘤性和非腺瘤性息肉)、结直肠癌40例和正常结直肠组织20例,以免疫组化染色检测TGF—β1、Smad3、Smad4和Smad7在各组中的表达.并分析高危型腺瘤中TGF-IM、Smad3、Smad4和Smad7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TGF-IM、Smad3、Smad4、Smad7在息肉组、结直肠癌组和对照组中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其表达与高危型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均不相关。高危型腺瘤和DukesA期结直肠癌中TGF-IM、Smad3、Smad7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而Smad4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TGF—β1通路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过程,TGF—β1、Smad3和Smad7可能在结直肠腺瘤的癌变早期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粪便转铁蛋白(TF)和免疫粪隐血试验(IFOBT)在筛查结直肠癌中的效能。方法筛查对象为1 943例无症状受试者。收集1次粪便标本,同时用于TF和IFOBT检测。两者任一结果为阳性,即通知受试者行结肠镜检查。分别计算TF、IF-OBT和两者联合检测的性能指标。结果共有1 737例受试者接受TF和IFOBT检查,其中251例(14.5%)至少1项结果为阳性。共有193例接受结肠镜检查,共发现3例结直肠癌和43例进展期腺瘤。与单独使用IFOBT相比,TF和IFOBT联合检测(并联)明显提高了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的检出率(2.6%vs 1.6%,P=0.034)。结论 TF和IFOBT联合检测能提高筛查时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筛查是早期发现结直肠癌(CRC)的重要手段。目的:评价自然人群序贯粪隐血试验(SFOBT)连续性CRC普查在提高早期CRC检出率、患者长期生存率和降低CRC发生率方面的作用。方法:于1987~2005年,应用SFOBT对一组基本固定的中老年人群(初次普查人群3002例)行连续性CRC普查。每1~2年接受一次普查者计入普查组,连续3年或3年以上未接受普查者计入未普查组。FOBT阳性者行结肠镜检查。于北京军区总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033例CRC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9年中普查人群共发生CRC52例,总CRC发生率为90.4/10万人·年。普查组共检出CRC25例,漏诊7例,CRC检出率为57.6/10万人·年,发生率为73.8/10万人·年;未普查组发生CRC20例,发生率为141.4/10万人·年。普查组DukesA/B期患者比例(95.5%对31.2%和43.9%,P〈0.05)和5年生存率(77.8%对33.3%和39.8%,P〈0.05)显著高于未普查组和对照组。SFOBT筛查CRC的19年总敏感性为90.6%,特异性为98.0%,阳性预测值为3.2%,阴性预测值为99.99%。结论:SFOBT应用于自然人群连续性普查可提高早期CRC检出率和患者5年生存率。切除普查中发现的腺瘤可明显降低CRC发生率。该筛查方案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仍需高度关注其结肠镜检查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20.
背景:近年随着人们生活、饮食、环境等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我国呈明显升高的趋势,部分地区已开展结直肠癌筛查。目的:探讨粪便隐血试验联合结肠镜的序贯检查对筛查社区结直肠癌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4年10月奉贤区多个社区40~79岁、连续2次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并行结肠镜筛查的无症状人群作为筛查对象,分析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情况。结果:共2 251名无症状人群完成粪便隐血试验和结肠镜的序贯筛查,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为19.5%,结直肠癌检出率为0.8%。不同性别和年龄者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结直肠癌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多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主。结论:社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无症状人群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高,可能与其性别、年龄、部位有关。50岁以上需重视结直肠癌筛查,可早期发现和治疗癌前疾病和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